查看原文
其他

月亮忘记了 | 但愿我们永远记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李跃儿芭学园小学 Author 丹玲



李跃儿芭学园小学每个学期的语文课,都有这样一个主题:全班同学一起读一本书。有时,是一个绘本故事,有时,是一本散文集,有时,是名人传记......


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给孩子们的阅读和认知带来什么?让我们跟随丹玲老师关于绘本《月亮忘记了》的课堂笔记去看一看。




文/丹玲(李跃儿芭学园小学语文老师)



几米的绘本《月亮忘记了》,是四年级上学期的阅读书目之一,设置在课本的“月亮”这个单元中。


这个课已连续上了两年,每年上完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班的孩子们,想法也不一样。


因此,今年我仍对这个课充满期待,很好奇这一届的孩子们会有什么样的看法?他们是怎么理解这个故事的?



在课堂上,我一边放着音乐,一边一页一页地朗读这本绘本。我自己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我多次翻看这本书,每一次都会为里面的内容所感动。这本书的每一页都不容错过,从封面到封底。


孩子们随着我的朗读,也一页一页地翻阅着。我们都很享受这样放松、滋养的氛围。



哪一个才是真的月亮?



接下来我们讨论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其中有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第一个是人们发现月亮没有了,开始成批生产假月亮。有很多孩子停在了“制造月亮”这个画面。


有意思的是,生产线上的每一个月亮都在笑,但工人却愁眉苦脸。



制造出来的假月亮被送往每个城市,城市里的每个孩子都有了月亮。月亮像个娃娃一样被孩子们照顾起来。



而这时,被小男孩捡到的那个真月亮,没有光芒万丈,只是忽明忽暗;没有微笑,只是时睡时醒。小男孩像一个妈妈照顾孩子那样在照顾着它。



这个画面让我停留了很久。那些总是明亮的月亮,一个灰色的月亮;那些即使被搓圆、压扁仍在微笑的月亮,一个即使被悉心照顾却仍旧忽明忽暗的月亮......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月亮”?


而我们的生活,孩子们的生活,何尝不是一面被告知美好,一面却看到另一番模样?面对那个不完美的“真相”,我们可还像小男孩一样,有去接纳与呵护的力量呢?




怎样面对分离?


第二个片段有感动,也有些悲伤,但同时也充满力量。在分享的时候,这几个画面,有孩子问:“小男孩在干什么呢?”



另一个孩子回答说:“他想把月亮放到天上去。”


“是呀,小男孩带着他爬上最高的楼,乘地铁,爬上更高的楼。站在车顶上,爬到树上,再爬到桥上......”



这时一个孩子说:“我还发现,当他们在车顶的时候,月亮是笑着的。之前(在地铁上、在高楼上)它都不是笑脸。”



当孩子提到这个时,哇,太令人惊喜了,我从未注意到过这些。这大概是只有孩子才会发现的细节。


“你们觉得月亮为什么会开始笑?”


“有可能它想起了什么?”

......


小小的疑问,没有找到答案。其实几米的书中遍布这样的小神秘,这也是他的作品的魅力之一。每次翻看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发现了埋藏的宝藏一样。没有答案也没关系,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分享继续。



在小男孩的帮助下,月亮渐渐恢复了精神,而且变得越来越大。当他们在外面转了一大圈再回到家时,发现月亮已经太大了,再也进不了小男孩的家了。


现在,月亮真的要走了。


小男孩曾经那么悉心地照顾月亮,带着月亮去学校、去树林、去秘密基地、去想办法回到天上,一起经历了那么多、那么多……当分离真的来到时,伤感可想而知


小男孩大哭一场。可是,当听到暴风雨来临,他还记得问月亮:“你还想听听雨点打在雨伞上的声音吗?” 那曾经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



每个人都要面对分离,有时是和他人的分离,有时是自己和自己的分离。对分离避而不谈未必是好的选择。允许分离,允许自己的泪水静静流淌,才能穿越对分离的恐惧与悲伤




想法一定要完全正确吗?


现在,我们来到了结尾。这次孩子们提出很多疑问。


“小男孩到了太空怎么回来呢?”

 “他们去了哪里呀?”

……



大家七嘴八舌,最后,我们有了一个巨大的疑问,“这个男人是谁?”


有的孩子说这是小男孩的爸爸。

有的孩子说这是校长。“前面不是说校长倒地不起嘛。”

有的孩子说,这就是小男孩。“你看他们的裤子都是红色的。”

“男人掉下去忘记了月亮,这是他以前的故事。”


最后,仍然有人不放心:“要不去问问幾米吧。” “对,还可以看这个(导读小册子)。”


读一本书,想法是不是一定要“完全正确”呢?我想有的人可能需要体验另外一种过程。


“我觉得我们在一起分享的过程就很好呀。你们知道那个特别厉害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吗?他有一部著名的作品叫《哈姆雷特》。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现在没办法去采访莎士比亚,但还是有很多人爱读他的书。正是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大家特别喜欢一起去讨论他的书。”


这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阅读状态吧,产生自己的看法并分享,同时聆听到其他人的想法,为每一个新发现而开心。


于是阅读不再局限于作者一个人的想法,读者经由自己的经验所得到的,甚至有时会超越作者所想要表达的。


这么一番讨论完后,我给孩子们发了一张阅读作业纸,这是老师和每个孩子交流的机会。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阅读理解


最后一个问题是:“你觉得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是一个考察总结概括能力的阅读理解题吗?不。


这样的问题也可以没有“正确”答案,没有“对错”。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写出了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每一个回答都值得细细品味。


这本书前面很伤心,后面很开心。


这位读者体会到了这本书情感的变化。

 

这本书讲了一个忧伤的故事,月亮本来可以飞,却回不了小男孩的家。

看来,“开心”的结尾并没有改变另一位读者对整个故事是“忧伤”的定位。

 

*一个人把月亮砸了下来。一天过去了,一个小男孩捡到了月亮。过了好久好久,月亮天天不在天上挂着。一个月后老师说不能带月亮了。一个星期后月亮挂在了天上。

谜一样的故事情节概述,传奇又耐人寻味。

 

小男孩捡到一个月亮,他们一起做好玩的事,有一天小男孩把月亮送上天了,那一刻谁也舍不得离开。

很多孩子都提到了小男孩照顾月亮,这些情节的确让人倍感温暖。

 

他长大了之后从楼上掉了下来,然后他记起来了所有的事,最后,月亮来看他了。

这是在书的最后一页,月亮在微微开启的门口。以前我认为这一页只是故事结束之后的一个装饰而已。但这个答案让我心中一动:故事真的结束了吗?


除了这本书,我们还读了包括课文在内的其他几篇关于“月亮”的文章。在单元总结时,我布置了写阅读笔记的工作,任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者书来做。

有很多孩子选择了《月亮忘记了》中的片段,在此分享一些。

“还好,月亮出来了。”这是书中的一句话,画面却不是书中的场景,是孩子自己为这句话另外配的。

“一开始没有月亮,几个人爬山,觉得很黑。这时,还好,月亮出来了。”充满希望与力量。



在别人忙忙碌碌的时刻,我们独处,自言自语......真理就在时光流淌中若隐若现。



这两幅作品,是两位作者用了两周多的课余时间完成的。有时我们也会这样做:一项有意思的工作,并不会着急在一两天之内就把它完成,而是每天做一点、每天做一点。

作品随着想法越来越细致也被不断的深入完善,最后变得非常精致。

这样的作品,站在它面前,就会被它感动。除了按时交作业之外,孩子们也需要有这样的工作体验。

工作不再是一项被迫完成的任务,工作的过程充满了心灵的自由、精神的愉悦、分享的满足。



在书中,这两句被印在全黑色的页面中。这位作者却为它重新配了图。流动的空气,铺叠的色彩,这就是他自己所品读到的韵味吧。



今年暑假,我们备课时发现《月亮忘记了》这本书在当当上没货了,于是商量着要不要换一本书。找了整整一个暑假,翻了几十个故事,最终还是没舍得换。


虽然写“月亮”的书很多,但就像其他儿童文学作品一样,好并且适合上课用的作品,极少。


好在,新学期开学时,我们发现它的新版上市了。也有不少人很好奇,一般四年级的学生,文字阅读能力早已超越字数较少的“绘本”,为什么还要选这本书呢?有必要吗?


其实设置这个课程的初衷,是希望带给孩子们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一种放下各种学习和考试的、非功利的、更纯粹和更开放的阅读体验


大家投入地读一本书,然后自由分享自己的想法,就像忘记了输赢的篮球赛,就像无所谓名次的歌唱大会,享受的是阅读和分享过程本身。


在未来几十年的漫长人生中,这一类阅读将占据阅读活动的大多数,尤其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所以,它本不该被排除在语文课之外。


在什么都可以变成快餐、变成为自己赢得外在功利的工具的今天,以至未来,但愿我们和孩子们,永远记得最初那份源于内心的热爱,它单纯又美好。






李跃儿芭学园一年一度的教育研讨会,2018年12月首次对外开放,诚邀您共同参与,分享教育实践经验和成果。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诚邀相聚 | 跃儿教育2018年教育研讨会




 延展阅读,点标题进入链接:

九个秘密 | 关于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我曾经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爱孩子

5岁孩子不能独立睡觉,10岁孩子怎么看?

幼儿园教室的这个角落好温馨 | 本周惊喜时刻

手指谣视频《五只小鸭子》| 本周动听时刻

石头歌 | 本周动听时刻



孩 子 是 脚,教 育 是 鞋

www.liyuee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