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说「相信孩子」,所谓相信,指的是相信每个孩子无论怎样不同,都会按照人类共同的规律成长;每一个人只要没有胚胎期的器质伤害,没有出生创伤,他就具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的所有特质。从这点来讲,我们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完美的。
只有相信这一点,才能坚定地怀着喜悦而不是焦虑的心情,去陪伴孩子的成长。
在一个业余美术班里,老师正津津有味地将孩子引领到画题之中,好几位家长趴在玻璃门外往里看。一个妈妈满脸焦虑地来到我的面前,说她的孩子听课一直不专注。我问孩子怎么不专注呢?她说:“别的孩子都一动不动地在听老师讲课,只有我的孩子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动颜料,一会儿又挠痒痒,我看了都心烦死了。”她的话音刚落,另一位妈妈也走到我面前,急急地问:“我孩子听课不专心该怎么办?”她说:“所有的孩子都很专心,只有我的孩子总是动来动去。”我好奇地看着两个妈妈,问你们俩认识吗,她们摇了摇头。我又问:“你们看到的是同一个孩子吗?”我:“但是你们两个人的话是一样的,你们俩都说教室里只有你们自己的孩子在动,其它孩子都没有动。”我站起来,示意她们两人跟我来。她们随着我到了那间教室的玻璃门前,老师还在演示,而一个孩子躺在地上,将凳子四脚朝天放在自己的肚皮上。由于老师演示得非常吸引人,他在四脚乱动的同时,眼睛还看着黑板。
我问左边的妈妈:“那个躺在地上的孩子是你们家孩子吗?”那个妈妈摇了摇头。我又问右边的妈妈:“那个躺着的孩子是你家的吗?”她说不是。我说:“你们俩看看教室里最不注意听讲的是你们的孩子吗?再看一看每一个孩子听课的姿势是不是完全一样。”我自己也观察了一下,教室里坐着二十多个孩子,没有哪两个孩子听课的样子是相同的。妈妈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教室里动得最厉害的呢?肯定是与当时某个没有动的孩子进行了比较。然而实际上再持续看就会发现,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会调整自己听课的姿势,以便不会因为身体姿势不适而影响到精神的专注。如果妈妈总是像这样看待孩子,那么看到的,可能全是孩子的问题。
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两个人都是按照自己所认为的逻辑在行事。
如果我们遵循这一假设,那么就会从中找到干预的方向。在理想的状况下,干预可以促使两个人从他们互补的角色分配中解放出来。若儿是一个两岁的女孩子,妈妈在若儿出生以后就不再上班,专职在家里养育孩子。
我见到若儿的妈妈时,她脸色青黄,很憔悴,刚说了一句话就泣不成声。我心里一沉,不知出了什么事。等她平静下来,我让她将自己的痛苦慢慢地说出来。她抽噎着说:“我实在对不起老公,在家里专门照顾孩子,还把孩子带成这样。”我问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说:“我的孩子可能先天就是一个不好养育的孩子”,然后急切地说,“她上厕所有问题、睡觉有问题、与人交往也有问题。”当若儿妈妈举例说明了这些问题之后,我发现她所说的情况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比如她说孩子以前上厕所告诉大人,最近一两个月来却总是将大小便解在裤子里,而一个两岁多的孩子此时正进入到肛欲期,开始练习有意识地控制大小便。
练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没有任何人在练习过程中每次都会控制得很好,尤其是肛欲期的孩子对大小便的控制练习要他们自己悄悄进行,不会告诉大人。这正说明这个孩子在这方面是正常的;孩子很晚才睡,而妈妈希望八点半到九点能睡着。其实孩子的睡眠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生物钟,还没有形成用意识控制睡眠的能力。如果白天睡多了,晚上就不会如成人所愿按时睡觉,这也说明这个孩子是正常的。如果她白天睡多了,晚上又能准时在妈妈制定的时间里睡着,这反而不正常了。妈妈还发现孩子不愿意和别人一起玩,只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工作。两岁前的孩子是感知运动的时期,内在机制决定这个时期的她只沉迷于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知世界上令她感到新奇的事物。这时的她还没有发现自己需要朋友,这也说明她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若儿的妈妈不相信她是正常的。因此,妈妈心里充满担忧和焦虑。在这样的心境下,妈妈就有可能去干预孩子正常的生命状态,反而造成孩子的问题。我们常常说「相信孩子」,所谓相信,指的是:相信每个孩子无论怎样不同,都会按照人类共同的规律成长;每一个人只要没有胚胎期的器质伤害,没有出生创伤,他就具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的所有特质。从这点来讲,我们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完美的。只有相信这一点,才能坚定地怀着喜悦而不是焦虑的心情,去陪伴孩子的成长。
⊙ 题图《秋庭戏婴图》宋代画家苏汉臣作。庭院中,姊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
李跃儿老师著作
识别图中二维码便捷购买
▼
「跃儿学堂」APP里有李跃儿老师主讲的『隔代养育』和『关键期关键帮助』,后者为免费课程。可在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跃儿学堂APP,收听收看。
课程有音频视频两种模式,随您所选,365天循环回放。『隔代养育』课程购买咨询请微信联系“跃儿学堂小助手”,微信号yueerxuetang1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商城,有绘本、育儿书籍、玩具、绘画材料等,您可根据需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