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医疗】澳洲29岁华裔被误诊流感死亡,家属冀涉事医生担责!你以为这是唯一事件?澳洲媒体:这只是“冰山一角”!

2017-08-16 墨尔本时代Lucia 墨尔本时代


据中新网8月14日援引澳洲新闻网报道,澳大利亚一名华裔男子被误诊为流感而死亡,其家属希望涉事的悉尼医生,能在被新州卫生部门传讯之前承担责任。


律师奥基夫对Glebe裁判法院表示,如果不是因为医生帕特尔(Bhikhubhai Patel)的无能,未能意识到受害人病情的严重性,29岁的电脑分析师塞缪尔•司徒(Samuel Seeto)现在还会活着。


当地时间11日,代表司徒一家的奥基夫说,他们希望新州副验尸官奥沙利文(Teresa O’Sullivan)能把这个案件,提交给新州卫生保健投诉委员会。


塞缪尔的家人和他们的律师(左) 图源澳大利亚新闻网


这名律师说,帕特尔医生看诊后让司徒回家,这个决定显然是非常不妥的。在找这位医生看病的几分钟前,司徒才在Chatswood医疗中心的候诊室里晕倒。


司徒的家位于Forestville,当地时间2015年12月6日下午4点左右,他的父亲发现他死在床上。


法律顾问史蒂文斯(Tracey Stevens) 图源澳大利亚新闻网


协助验尸官的法律顾问史蒂文斯(Tracey Stevens)在她提交的最终报告中表示,根据掌握的证据,如果司徒得到合理的治疗,他很有可能会活下来。


史蒂文斯称,当时医疗中心有台胸透机和一台纪录心电活动的心电图机,但帕特尔忽视了它们,没有用在司徒身上。她说,验尸官会发现,帕特尔只看诊了8分钟,这是严重不够的。


为验尸官准备了一份报告的威尔逊(Hester Wilson)博士,详细阐述了她对帕特尔行为的看法。司徒在看诊的前一天晚上就在家里晕倒过,当他第二天在候诊室又突然晕倒时,就应该有所警惕了。


威尔逊称,像司徒这样的年轻人晕倒在地是很不正常的,帕特尔本应该马上询问,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她认为,帕特尔应该需要让司徒接受全面的呼吸系统检查,检查他的生命体征。


塞缪尔的家人 图源澳大利亚新闻网


司徒的父亲劳伦斯(Lawrence)告诉法院,帕特尔根本没有询问他儿子晕倒的时间,和他头晕、发冷的身体感觉。


帕特尔医生量了他儿子的血压,隔着他儿子的橄榄球衫把听诊器放在他的右后肩上,又检查了他的喉咙,然后就说他肯定是得了流感,因为他的身体脱水。


副验尸官奥沙利文将于8月21日公布调查结果。


事实上,这起事件只是澳大利亚出现的医疗事故中的一起,澳大利亚媒体则直接指出,这只是“冰山一角”。


澳洲女子接受化疗已半年发现竟未患癌症

国人往往以为,国外医院的医疗水平技术高,服务好。但对于澳大利亚一名女子来说,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2016年,这名女子被当地医生误诊为肝癌晚期,她在新南威尔士州(简称新州)一家医院做了长达6个月的化疗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没得癌症。而长期化疗所带来的毒性反应,给她身体带来各种不适。


据了解,这是新州卫生保健投诉委员会最新年度报告中公布的案例之一,然而这样的事件,却只是该州类似医疗事故中的冰山一角。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报道,新州卫生保健投诉委员会于16年11月发布了其最新年度报告。报告中公布了一个最让人不安的误诊病例,并详细分析了这起医疗事故中究竟错在了哪里,却并没有点出涉事医院、涉事医生以及患者的名字。


报告称,“这名女子之前曾做过肠道恶性肿瘤摘除手术,3年后到外科医生那里复检。”医生担心其癌细胞转移至肝部,于是安排她做了CT扫描,并测量其肿瘤标记物水平。这名医生看完她的CT结果后,在没有安排任何其他检查的情况下,就诊断该女子患上第四期肝癌。


“这名外科医生将她转交给一名肿瘤医生负责,后者则建议她进行化疗。这名肿瘤医生没有再做任何进一步的检查,以确诊这名女子是否真的患上了第四期肝癌。”报告称,这名女子整整接受了6个月的化疗,直到医生们发现这一错误。而当时,女子却忍受着化疗所带来的毒性反应。


投诉委员会称,虽然全球各地的医疗投诉事件都在上涨,但在新州,过去一年上涨的速度比过去任何时间上涨得都要多。2011年至2012年度,他们收到的投诉量为4130件;次年度增加了400件,然后是300件;到2014年至2015年度,增加了将近500件。但在2015年至2016年度,他们总共收到6075件投诉案,比前一年度增加了809件,同比增长15%。


如果你认为医疗事故只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澳洲医院的误诊甚至连婴儿也不放过!


维州医院误诊事件曝光:已致7名儿童死


2015年,维州当地一所医院涉嫌多起可避免的婴儿死亡案件,事发后越来越多的家庭去该医院追问自己孩子的死亡原因。Bacchus Marsh and Melton医院在2013年至2014年之间因死产而亡的10名婴儿当中,有7名本可以躲过一劫!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时代报》报导,这家医院由Djerriwarrh卫生服务部运营。2013年时,曾有一名医生向澳洲卫生执业登记局投诉了妇产科的负责人巴哈(Surinder Parhar)。在登记局历经28个月的调查后,巴哈在今年下了台。


维州卫生厅长轩尼诗(Jill Hennessy)表示,维州卫生厅此前并未得知相关的调查。此外,她将相关事件描述为“一系列灾难性的失败”,并承诺全力支持受影响的家庭。“对于失去孩子的家庭来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弥补他们的损失。在得知死亡或许是因为系统故障而起,且可以得到避免时,这些家庭所面临的痛苦只会更多。”


轩尼诗还尖锐地批评了登记局未能及时通知卫生厅相关的调查,且指出在开展调查期间,相关当局仍然允许涉案医生在职。“我们很难相信,相关做法是从患者的最佳利益出发。”


据 Fairfax Media 报道,大批女性赶来诉说自己的故事,有的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一位女士说道:“我姐姐当时已经有子痫前兆的症状了,可能会危及到腹中的孩子,但这里的医生还是坚持让她足月生产,结果剖腹产的时候,胎儿已经死亡了。”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士说:“负责我妹妹的那位医生大多数的时候都不在,我妹妹没有得到适当的检查和照料,也没有给她相关的药物来避免并发症,我的侄女在出生前十分钟就离开了,她是那么的健康,之前没出现过任何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Nichole Bink的儿子2006年出生在该医院,但随即死于之前未查出的心脏畸形,她希望这次调查可以查明她儿子的死是不是可以避免的。她说道:“在儿子去世前的24天里,他已经有一些症状了,脸呈蓝色,手冰凉,我把这些症状告诉医生了,但他们却没有理会。事发到现在已经快10年了,但这个医院的状况一点都没有改进。我曾经去皇家儿童医院咨询过心脏病专家,是不是我的基因问题才导致了儿子的死亡,但检查后发现,我儿子的心脏病是可以治疗的,只是一个15分钟的小手术,而且成功率是99%,如果当初早点发现,我儿子就不会死。”


在这所医院里去世的孩子的家长被告知,孩子的而死亡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是由于医院的误诊以及监管不力造成的。


媒体获悉,维州卫生厅在今年早些时候开展了调查,并交由华莱士(Euan Wallace)教授进行监督。调查发现,在死产方面,Bacchus Marsh and Melton医院的概率明显高于维州平均水平。滥用和误用胎儿心脏率监测仪也被证实是该医院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华莱士教授指出,这家医院缺乏“高素质的员工教育”,且在监测胎儿心脏率方面,工作人员的“技能不足”。




联邦绿党的领袖Richard Di Natale在采访中告诉ABC电台:“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查澳大利亚卫生从业人员监管机构 (AHPRA)有没有对婴儿死亡事件进行彻查,AHPRA的作用其重要,但有时候人们会担心它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完成自己该做的工作。”


华人对澳洲医疗体系爱恨交加:语言是最大障碍


据报道,根据一般澳大利亚政府的宣传福利表明,澳洲的医疗体系在全世界算是先进,但是在澳洲的很多医疗体系报告当中,澳洲的医疗状况其实并不容乐观,本土澳洲人兴许得到很多的优惠福利,但是对于很多新移民和临时居住,还有留学生组成的海外华人来说,澳洲医疗体系对他们可谓是爱恨交加,看病难的评价此起彼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澳洲的华人,面对疑难杂症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反倒不是病痛,而是语言,无法将自己的病症情况给医生查清楚,是众多华人最无奈的地方,这其中最受挫的当属大陆籍只说国语的华人民众,前往西人的医院,很多人连简单的胃疼,感冒等词汇都不会说,受了伤身上开了口子,也无法用专业英语和医生交流,而医生的处方和医嘱更是难以理解,而华人开设的场所,由于90%以上的医生都是广东香港籍的华人主事又大多数不说国语,很多大陆籍的病患又不晓广东话,这样的情况,真是同胞见同胞,两眼泪汪汪。


语言问题是大问题,很多的疑难杂症由于语言不通,经常误诊,就算是很多华人医生由于受过的教育和医疗训练多数都在澳洲,医嘱的思维模式也趋于西人模式,理解的医疗方式和救治模式,也多采用英语思维,结果往往产生病人无法理解医生开药方的意思,医生无法将最真实的情况反映给患者,长久之下,小病小灾在澳洲因为语言问题被拖延很久。别看年长的移民如此,就算是在澳洲留学的学生以及新移民,算是普通英语交流都没有问题,在看病的时候也经常会闹出笑话和不解其意,诸多的麻烦倍增。


另外,还有三个重要原因,使得在澳华人看病难。


1贵

澳洲的医疗体系具有非常明显的等级制度,一般门诊医生,专科医生等所收取的医疗诊费不一,而拥有澳洲公民和永久居留身份的民众,和普通留学生或者其它人士,所缴纳的诊费也不一,通常来说,一次门诊费没有公民或者PR身份的华人不得不缴纳用50澳币,而且不管病症如何,只要见了医生,你就要缴纳50澳币;换句话说,某病患周一看病,医生可能检查巡问等,要交50澳币,然后周三去医生那边拿例如化验报告,医生告诉你情况良好什么都不用做,按照第一次医嘱行事就好,你也要花费50澳币,然后医生告诉你,因为你服药后血压可能有异常,约你三天后再来复查血压,等到周五再去看病,测一个血压而已,你还是要付诊费50澳币。


有些无良医生往往借助这种模式,一而再再二三的让病患约时间检查,每次可能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有时候时间更短,什么药都不配,什么附加检查都没有,就是让你去看门诊做所谓复查,目的就是为了诊费,而这个模式,对于拥有MEDICARE国民医疗卡的人来说,是的确无伤大雅,但是对于没有MEDICARE卡又不办或者无权办理私人保险的人来说,基本上就是一种变相敲诈;而私人医疗保险,则不是一般的贵,最新的价格,平均每月要高达191元澳币的私人医疗保险,全年高达近2300澳元,使得很多人特别是拥有探亲签证,工作签证和临居签证的人望而却步,很多人认为交了这笔钱。但是一年到尾也没有什么大病小灾,忍忍就过去了,况且,真要有什么小病小闹,那些可以报销回来的医药费,还补不平那些保险金额。

2烦

在澳洲,检查病症最让人痛恨另一个因素就是烦,检查不断,小小的病症,什么都要查,有网友爆料说,她曾经因为一点小小的感冒,咳嗽和低血糖问题,而被医生问到上下祖宗十八代,家族病史研究很透彻,却迟迟无法总结出病症所在;


而且澳洲的医生通常比较直白,说话并不婉转,即使是药剂师或者处方人员,也会说得让你心惊肉跳,甚至暴怒或者烦恼,有网友曾经抱怨,自己因为连续几天没有正常休息,失眠而导致神经压力过大,继而造成头疼,想去诊所那边配一些镇定药物,结果被医生关注,认为他可能得了脑瘤,网友说当时的感觉真想翻了医生的桌子;澳洲诊所和一些医院的医生在职业操守上面的确有喜欢把病患的病症往大了说的概念,因此无端增添了很多病患的心理压力,人的身体条件和精神是很有关系的,压力过大,容易造成各种器官的不稳定,所以表现的病症会不同,医生虽然是好心,但是缺乏人性化的医嘱和医治手法,很让华人病患伤神和不满;


3慢


慢是另一个在澳洲看病的华人抱怨的缺点,什么样的病症都需要排队,你别看澳洲只有不到2500万人的人口,但是开个刀,做个治疗等,就算是简单的抽血化验,都可以让你等个十天半个月,特别像是手术,不买医疗保险的人,等5年,7年没有开上刀的都可能有。你要想加快速度,得到第一时间的医疗,那么就是花钱买私人保险,而且不同的私人保险所体验的效率都是不一样的,往往有些病患仅仅买到部分医疗项目的医保,而不买别的则会造成治疗到一半便会无限期等待下去,澳洲这样的情况比较中国,有时候情况更加的恶劣。


而往往澳洲的医疗机构对于这样的情况的官方解释一向是,病患众多,医疗人员应接不暇来搪塞,但是问题总是无法解决,而如今这样的问题,也开始大面积蔓延到各种诊所和小型医疗机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华人在澳洲生存不可谓不艰难,除了感冒发烧,不少人都还有着自己苦不堪言的疑难杂症,但由于文化,语言,现状等因素,使得很多华人在澳洲变得有些讳疾忌医,病患和医生,护理,药剂师等医疗机构的人员的互信程度明显缺乏,这才导致出很多类似误诊,医疗事故等诸多憾事。


风雨人生,不会事事都如己意;面对生活,每个人都过得不容易。


只希望我大土澳能够更早&更好地优化医疗体系,让患者少些后顾之忧!

资料来源:综合

采编:Lucia



【城市流浪】这个冬天,至少有10万澳大利亚人无家可归!有人想帮忙,但又陷入争议:慈善帮助究竟是好是坏?

【城市发展】维州政府推出最新城市发展规划《2017-2050墨尔本可持续发展规划》,大笔资金打造20分钟生活圈

【城市面貌】骑完共享单车就随手丢:树杈上、厕所顶上!墨尔本市长“崩溃”,太影响市容了,欲要废除共享单车!

【城市温情】去做你想做的事吧,去爱你想爱的人吧,一秒都不要等,不要把遗憾留在澳洲!

【城市教育】还原澳洲大学教授“用中文警告别作弊”事件,深度分析是确有其事,还是另有隐情?

【城市文化】同性婚姻:澳大利亚真纠结!澳洲将就同性婚姻合法化举行非强制邮寄投票,您会去投票吗?

【城市投资】国民岳父发出公告否定传言,万达并未抛售澳洲地产项目,现在不会,以后更不会!

【城市安全】美“鱼鹰”飞机在澳洲坠海,23人死亡,3人失踪!引发美澳担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