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爱上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童年时代的广泛阅读是孩子积累知识的基础,能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甚至还会对孩子将来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教会孩子去热爱阅读和享受阅读。
方法篇:
有趣入手,选择小学生爱看的童书
● 李一慢
“我的孩子7岁了,应该看什么图画书?”“ 图画书之后看什么?有什么书目推荐?”,或者“有什么书看了会不胆小?”“哪些书看了可以识字?”这些问题是我在最近几年的阅读推广中被家长们问得最多的问题。
图画书的阅读是一个人阅读生涯的起步期,是很多家长引领孩子开始阅读的最初读物。家长接触图画书的时间较短,需要经过很多了解后才具备鉴别一个出版社、童书品牌和阅读需求之间良性选择的关系。
这种困惑反过来对童书的提供者,家长和老师也是一个折磨:到底给如何给孩子选书?
遵循孩子早期阅读的发展水平
儿童的阅读有其顺序性。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获得外部的信息,由此我觉得儿童阅读有着从阅读图多字少的图画书,到图文并重的桥梁书,再到文字为主的章节书这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可能,其中的某个阅读阶段持续的时间不同,但是这个顺序还是基本科学的。
儿童的思维总是从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发展到抽象思维;记忆总是从无意识发展到有意识记忆,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情感总是从喜怒哀乐等一般的情绪,发展到理智感、道德感等。所以,我们让孩子看图,让孩子听我们读出的故事,会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我们不要一上来就抱着识字、增长智力等目的给孩子选那些功能性童书。
儿童阅读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分阶段地提供阅读材料,进行不同的阅读指导。在不同的年龄段提供既有延续性,又有特殊性的儿童书籍。不能超越孩子的年龄让他们读这个学那个。我们要发现孩子阶段性阅读的特点,比如男孩子都有喜欢恐龙啊、汽车啊这类内容的阶段,我们可以持续地丰富这些阅读材料,比如从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开始亲子共读,再到“恐龙大陆”系列,还有《恐龙百科》,以及“神奇树屋”等系列书中的恐龙部分。
儿童阅读的发展又有其不平衡性。同一本书在不同阅读水平的家庭、学校会有不同。比如,同样一本《神奇校车》,阅读早的孩子在学前就可能亲子共读过,而有的孩子上了小学也可能初次接触。
实用的“三有”选书方法
“三有”说的是按照亲子阅读作为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这一目标中所承担的作用为标准,可分为有趣的书、有用的书和有益的书三类。
有趣的书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吸引孩子,能够让孩子接触书、亲近书,熟悉亲子阅读的节奏,同时也让家长在共读中没有困难,能够独自进行亲子共读的书。无论是刚开始亲子共读,还是鼓励孩子独自阅读,选有趣的书是不二法则。
有用的书指的是经过趣味引导后的孩子能够从阅读中得到教育,得到知识,获得审美,从而锻炼孩子的思考力、想象力和表达力的书。很多科普类以及和学业有关的书,应该是很多家长熟悉的,我就不多说了。唯一的建议是要增加人文图书的比重,只有在小学生阶段我们才有时间让孩子阅读更广泛的书,奠定一些基础,中学以后的孩子估计都要被学业所累,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有益的书说的是有益的狭义概念,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的生命教育、哲学思考的书。这点和“四大”中的大爱相近,就放在后面介绍。
实用的“四大”选书方法
“四大”指的是大奖、大师、大卖和大爱。
大奖有些混乱,有些书说是获得国际大奖,实际上也就是某国的国内奖项,比如西班牙、芬兰青少年文学大奖,不是说不好,是我们有更多的更好的大奖作品可以去选择。图画书的大奖有凯迪克大奖、格林威大奖,文字书有纽伯瑞大奖、安徒生奖。这些获奖作品已经非常多了,都有显著的标志和文字提示。
大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自写自画的图画书大师,一种是儿童文学大师。前者我个人曾经排出了22个明星阵容,包括阿诺德·洛贝尔、安野光雅、艾瑞卡尔、安东尼·布朗、大卫·威斯纳、迪克·布鲁纳、克里斯·范奥尔斯伯格、宫西达也、李欧·李奥尼、罗伯特·麦克罗斯基、玛西亚·布朗、莫里斯·桑达克、威廉·史塔克、五味太郎、苏斯博士、汤米·狄波拉、汤米·温格尔、杨志成、尤里·舒利瓦茨、约翰·伯宁罕、约克·米勒、谢尔·希尔弗斯坦等。其中除了迪克·布鲁纳和宫西达也的作品比较低幼外,其他大师的作品都很适合小学生阅读。
儿童文学大师相信各位家长都会有自己的喜爱和选择。我们要兼顾国际国内,兼顾不同时期,肯定能为孩子找到合适的文字书。
大卖指的是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像我们很熟悉的皮皮鲁系列、《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等书。这个只要问问孩子同学们都在看什么也就能了解一个大概了。不过,建议家长们不一定要随波逐流。如果孩子有了较好的阅读基础、看书范围很广泛,可以让他也“跟风”读一读校园快餐小说,毕竟需要和同学进行交流。如果看书时间少而精,完全可以选择更有营养的儿童流行小说。比如以《战马》闻名的莫波洛的作品,比如每一本都是一个有趣又惊险还能获得不同基础知识的冒险故事的“神奇书屋”系列,或者是每一本都以一个西方流行文化为线索的“魔法女孩”系列,读完后孩子会对亚特兰蒂斯、维京海盗、吸血鬼、骑士等有所了解。
大爱是从内容来说的,主题能够引发孩子思考的有关成长、生命、环保等。比如我很喜欢的适合十二三岁孩子看的《印第安人的麂皮靴》,讲的是如何从别人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动物远征队》说的是一群小动物在家园被人类建设破坏后历经千辛万苦“搬家”到自然保护区……这些书不是说教,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孩子思考。
我说的这几个方法是需要家长在选择和阅读的时候慢慢提高能力,形成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供应。另外,有些成熟的书目可以直接拿来应用,比如我参与选编的“中国小学生基本书目”和“天图小学生书目”等挺不错,前者是面向大众的,精选出100本的基础书目,后者是面向小学生图书馆的,选了3200册童书。
最后我要说的是,成长比成绩重要,快乐比快跑重要。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才是儿童早期阅读的主要目标。让孩子们觉得阅读很有趣,我们的书就选对了。
可以这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 安雪梅
书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当父母把它种在孩子的心田,再用耐心去浇灌,小小的种子就会爆发出勃勃生机,长成参天大树,启迪心灵,滋养智慧。阅读,是一种能给我和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我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有效渠道。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关注孩子的阅读。作为母亲,我当然也不例外。让孩子爱上阅读,我是这样引导的。
父母做好表率
许多父母都羡慕别人家有爱看书的孩子,都在埋怨自己的孩子怎么就不喜欢看书呢?其实,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你今天给他买了一堆书放那儿孩子就能喜欢上看书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要做好表率,不管你是否喜欢阅读,为了孩子,都要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家庭氛围很关键,如果孩子在房间写作业,试想你们在客厅看着电视哈哈大笑,孩子的心理能平衡吗?换位思考,我们要做到以身作则,在孩子看书的时候,我们最好也拿本书看。
不要遏制孩子的兴趣
如果孩子对一本游戏书很感兴趣,有些家长会说,那有什么用啊,还不如看本xx书呢!其实,家长,您错了,孩子的视野应该是宽广的,不应只锁定在课本知识的范围。不要随意地给书本下定义,没有什么好与不好,都是相对的,孩子感兴趣就应该是好事。前几日,我家孩子在楼下跟大孩子玩,学会了一种叫“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牌,回家让家人带着买了一大盒子游戏牌,每天下楼玩得不亦乐乎。几天后,他又要“三国杀”的游戏牌,因为这事,我跟他发了脾气,不是心疼钱,是感觉刚买了一套,玩了没几天,再说都是差不多的东西,只不过改改名字而已。孩子很不服气地对待我的指责,他说他喜欢。故事按说到这里就该告一段落,但是后来的事情让我的观点有了改变。“三国杀”里面的游戏牌都是三国里面的人物,因此,孩子开始看《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研究里面的人物特征和关系,我想如果不是玩这个游戏,也许孩子这段时间不会想起去重温三国,研究历史。我也适时地抓住这个机遇,自己也恶补历史,以便和孩子更好地交流。所以,什么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坏。只要孩子喜欢读的书,尽量满足。当然,家长还是要适当地把关,把握好度。
广泛阅读是关键
听到有的家长说,她的孩子只要带字的东西都看。这虽然是让人感觉很好笑的话,但是说明这个孩子阅读的广泛性,也说明这位家长是位成功的家长,让孩子爱上了阅读。孩子现在还小,不是专门研究学术的时候,阅读的目的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没必要每天都让孩子去背唐诗,看名著,大搞题海战术。不要限制孩子的阅读,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给孩子比较宽松的环境,让孩子看他喜欢看的书。以前我不建议孩子看《冒险小虎队》,感觉单从名字看就是一套打斗类的书籍,不喜欢让男孩子接触暴力的书籍。后来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其实这是一套探险类的小说集,不是漫画类的书,而且作者从小就喜欢探险,所以那么年轻就写出了《冒险小虎队》套系的书。我家孩子到现在为止都看了这套书三个不同版本的四十本书,他特别喜欢。所以,我觉得孩子看书的权利不应当受到限制,放开我们的双手,让孩子在兴趣的引导下,尽量多的去接触各类图书。
读书要循序渐进
从孩子呀呀学语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我坚持给孩子定书、买书,《幼儿画报》、《儿童文学》、《小学生月报》、《小学生作文》、《中学生》等等,并随着他视野的开阔,阅读的广泛,《中国通史》、《纯真年华》、《中国国家地理》也走进了我们的家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对了感兴趣的图书,孩子就把读书当成了乐趣、享受,伴随着他成长的每一天。
孩子现在已经是初中的学生了,我就慢慢先引导他读一些简单的儿童书籍,再去读一些陶冶情操的书,以及能给人动力、让人积极向上的书,比如《泰戈尔散文诗选》、《名人传》等,我希望孩子通过读书,以后能在困境中学会励志与自强,失意时看到未来和希望,平淡中体会宁静和幸福,成功后懂得感恩与珍藏!
与子女共读效果好
在孩子读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仅只给他买书,还陪他一起读书,和他一起讨论和交流。
《十万个为什么》里的秘密:为什么冬天晚上看到的星星比夏天少、北半球有哪些看不到的属相星座、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乘坐飞机时为什么大家一般不说“祝你顺风”……还有《地心游记》里阿克赛尔和李登布洛克教授的神奇旅行,《海底两万里》的诺第留斯号潜艇和尼摩船长,《安徒生童话》里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但心中有着梦想的丑小鸭,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都是我和孩子探讨的话题。有时候,连《淘气包马小跳》里那个走路背挺得笔直的夏林果也是谈论的对象。
我发现,通过亲子阅读,不仅拉近了家长和孩子的距离,使我们在一起谈心时无话不说;也让孩子在平时的讲话和理解能力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孩子更懂事了,知道尊敬长辈、谦让弟弟妹妹等等。
读书要学以致用
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了许多道理,懂得了世间的真、善、美。读书丰富了孩子的心灵。
读书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知识,还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提高各种能力。我们家长重点为孩子创造适合阅读的良好环境,使孩子能安心投入学习,养成认真摘抄好词好句的习惯,时间一长就能感受文学作品的真谛。学习所得的词句能充实孩子看图说话的文章,使文章优美,自然就激发了孩子好学的兴趣。
当孩子读了书中部分内容后,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故事中的人物将可能会如何发展。这是一种想象阅读法,它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孩子天生就充满着各式的幻想,书本就是满足这些欲望最好的媒介。这样的阅读不仅能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而且还能培养孩子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
我们不仅感受到孩子成长的快乐,更感受到读书给孩子带来的丰厚知识财富。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知识在一天天的积累,这正是每个做父母的所期待的。书中自有花香,在每一本书当中,都一定会有什么东西悄然飘进孩子的内心,能够在孩子善感的心灵中激起波澜,使其有所思,有所悟。
“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在书香陪伴孩子和我们走过的十三个春秋中,我们一起共同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一起海阔天空地探索世界、探讨未来。读书,已经在孩子的心中悄悄开花,引领孩子和我们共同健康成长。
家长篇:
我家的个性亲子“悦”读
● 张慧青
我女儿7岁,今年9月份就要上小学了,和很多妈妈一样,如何引导孩子阅读、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等问题曾经困扰着我。后来,通过和一些妈妈分享经验,我才慢慢发现:原来孩子阅读和识字并没有太大联系!原来阅读可以用我们喜欢、或是想象的任何一种方式来进行!而且还应该在阅读活动中提倡:在互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悄悄成长。
抓住兴趣来选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某样东西只要孩子感兴趣,她就会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把这个东西搞懂弄透。因此我始终注意引发和保持女儿对图书的兴趣。比如女儿对某个故事特别感兴趣,她听完了一遍不过瘾,还总是要缠着我再讲一遍。听了几遍还不过瘾,她还要缠着我把图画一一指给她看。再后来只看得懂图文也不过瘾了,她就要指着字问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时,我教她认字就实在是再容易不过了,而且她一定会印象深刻。同时,为培养女儿对阅读的兴趣,每讲完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会趁机告诉她,故事都在书上,每本书都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只要你学会了看书,就能自己“看”故事、“讲”故事;我还经常带孩子参与阅读活动,和女儿一起看书、读书、讲故事,既给女儿一个正确的示范,又能吸引她参与“我来读”的活动;另外,我还采取“找一找”、“猜一猜”、“比一比”的游戏形式。如告诉女儿:“这只大灰狼正躲在书里,请你把它找出来!”“有个小女孩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这是为什么?我们从书中把她找出来,帮助她好吗?”
我发现:女儿在阅读画面时,往往缺乏对画面进行仔细观察的能力,而是不停地翻阅。因此,我选择单幅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她和我先比一比,比谁看得又快又仔细,把画面中的东西都找出来;再比比谁能把所看到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通过使用不同形式的游戏,让女儿自己寻求答案,成为发现者,阅读过程成了游戏的过程。这样,女儿的兴趣被激发了,体验到了看书的乐趣。
创设环境来指导
阅读环境的创设,应该以“亲和、舒适、愉悦”为基本方向,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会产生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在家中为女儿开辟了一个“沙发书屋”,在里面摆放一些诸如小沙发、小靠垫和可爱的长毛绒之类的东西,女儿可以抱着长毛绒玩具靠在沙发靠垫上舒服、惬意、自由的享受阅读的乐趣。
“沙发书屋”里的图书除了买现成的,还可以是和女儿一起动手用废旧图书自己剪贴制作的。“自制”的图书往往更能激发女儿的阅读兴趣。在家中我专门设计了“悄悄话角”,找找“什么变了”。每一次发现,都是女儿自己运用语言表述的好机会。有一次,我把“动物乐园”里的大象拿了下来,女儿很快地发现了,并询问:“大象到哪儿去了?”于是,我就反问她:“你猜猜大象到哪儿去了?”女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我想,大象一定是去小河里洗澡了。”“我猜大象是去给小动物运粮食了。”“我觉得,大象是生病了,回家休息了。”……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形象的话语,这就是创设环境辅助孩子说话的效果。
发挥互动来阅读
美国学者们发现,在亲子阅读中,如果父母的态度亲切温和,让孩子感觉很愉快,孩子就会把这种愉快的情绪与阅读活动联系起来,于是对阅读活动本身产生兴趣。所以现在与女儿的阅读,我打破了“家长读,孩子听”的方式,因为那样的阅读,女儿是被动的听众,虽然也能感受到故事的魅力,却体会不到参与的乐趣。正如不停地被父母往嘴里塞食物。
有的故事可以在讲述中设置悬念,讲着讲着,到紧要关头,突然来个刹车——接下来会怎么样呢?你猜猜看!这时,女儿往往是迫不及待地要进行下去了!女儿的情绪极易受他人的感染。所以,如果成人与孩子,孩子与小伙伴之间经常交流自己所看的书,比个人单方面看书的效果要扩大好几倍。
换种方式来尝试
同一本书,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和孩子一起阅读,从而得到几种不同的体验和收获。如《小青蛙听故事》这本书我是这样尝试的:第一遍,看图阅读。“那你看,这本书上画着什么?”我希望精彩的第一页能吸引女儿的注意力。“妈妈,上面有月亮姐姐。”“还有小鱼呢。”“我知道那只亮的是萤火虫。”女儿的回答说明了她开始尝试阅读。“那第二页和第一页有什么不一样呢?”我用问题引导她。“月亮躲到云里去了”,女儿惊喜地大叫,“小鱼也游走了。”“哇,你真聪明,那你猜猜它们为什么要走呢?”我决定趁热打铁,继续追问……接下来,女儿已经不用我提问,就积极主动地描述着后面三页的故事情节。我很高兴,女儿的看图阅读能力大大提高了。第二遍,声音阅读。别以为阅读只是用眼睛去看,其实嘴巴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和孩子进行阅读时,我们一定要大声地念,要做到声调尽量多变,抑扬顿挫,富有情感。如《小青蛙听故事》这本书,我鼓励女儿用不同的声音来尝试。如小鱼对小青蛙说:“别吵,听故事要安安静静的。”这句话要轻一点。女儿读的时候把食指放在小嘴上,那样子可爱极了。而模仿小青蛙“呱呱呱”要大声地朗读,当读到“月亮生气了,皱起了眉头,躲进了云里。小鱼儿也钻进了水里不见了。”这句话我们应放慢速度。总之,这个故事讲完以后,女儿也学会了哪个地方要快?哪个地方要难为情等等。第三遍,数字阅读。我问:“女儿,你能告诉妈妈书中有几条小鱼?几只蜗牛?几只萤火虫?几只青蛙?一共几样动物?”女儿开始数:“3条小鱼,1只蜗牛,1只萤火虫,1只青蛙,一共6个小动物。她数得完全正确。”“真聪明1,2,3,4,5,6有6种小动物。”女儿热情高涨。“花呀,荷叶呀,月亮呀,小鱼呀,谁的数量多?”面对我的提问,女儿仔细地算起来……呵呵!我和女儿居然能用故事来玩数字游戏了。
其实,只要我们花一些心思,用一些创意,并细心去引导,而不是机械的念故事,那孩子就一定能爱上阅读,并从书中找到快乐!
做“有协助能力”的家长
● 黄爱丽
哪个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喜欢阅读?因此,很多家长会慷慨地“一掷千金”给孩子买上整屋子的书,以证明自己足够关心。不久以后,他们就很失望地发现:我的孩子不喜欢阅读!这个结果是意料之中的。他们忘记了阅读是需要引导的。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有一位值得信任的大人为他提供各种协助,分享他的阅读经验,那么他将可以轻易排除各种横亘眼前的阅读障碍。这就像一颗种子播撒到土地中,需要土地和雨水的滋养才能健康茁壮地发芽一样。只要我们做对孩子阅读有协助能力的父母,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爱上阅读的。
为孩子大声朗读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小学,就应该多看文字书,鼓励他自主阅读,所以没必要再花精力和时间做亲子阅读工作了。其实,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家长每天都能让孩子有机会听一段故事。因为当孩子聆听故事的时候,孩子就将阅读的任务交给了讲述者,不管听讲者是否认识书上的每一个字,在这个时候,阅读是没有压力而全然放松的,孩子可以尽情感受和体会故事带来的愉悦感。如果孩子在刚识字阶段就被扔到磕磕绊绊的认读环境中,容易在磕磕绊绊中产生对自主阅读的挫败感。同时,为孩子大声朗读故事,也能鼓舞、引导孩子有机会拥有充满想象的画面世界。
通过这样的努力,当孩子对阅读产生亲切感时,才有可能爱上阅读。
让孩子讲自己的故事
有些人或许会说不喜欢读故事,但不喜欢听故事的人却很难找到。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一天能离得开故事?当我们和朋友聊天说笑时,总是避免不了谈论自己和别人,我们可以谈话“××做了什么?”、“怎么做到的?”、“为什么这样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都拥有讲故事的能力。
一位老约翰绘本馆的会员妈妈曾说,自己在借阅第一本无字绘本时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如何讲起,后来试着让孩子讲,他却反过来给了大人一个不可思议的童话。不同于大人的世界,孩子除了有限的来自本身经验和故事外,更多的是想象空间。如当他们按照自己的逻辑向大人阐述故事时,也习惯添加许多自己的奇思妙想。当我们向一个哭泣的孩子追究伤心的原因时,他就会将自己重新融入整个故事情节中,并思考如何将故事讲述出来。毫无疑问,他所有的听过看过的故事都会储存在内心某个角落,在需要时帮助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延伸阅读的乐趣
当孩子读完一本好书,他总会想要保留其中的乐趣,探索书本带给他们的启示,因此,我们也要大胆地鼓励孩子愉悦地响应阅读,如让孩子给作者寄一封信或创作一幅画。让孩子在作品中尽量表达阅读原书带给他们的想法,他们可以在里面用插画、引用笑话,附上图片、或自己创作故事来与书的作者进行交流。如有可能,孩子也会收到作者的回复,这对彼此来说,都是极好的鼓励和激发。作为老约翰绘本馆儿童阅读指导人,在组织儿童故事会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将创意手工和绘画作为故事延伸活动。据研究显示,有些孩子,在画画或手工创作时更容易表达心中的想法,这也可以用来作为引导孩子述说阅读感想的一种方式。
做阅读引导有心人
不管怎么样,怎么阅读,只讲策略和技巧都是无效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时时引导孩子阅读的心。只要我们愿意,就一定能找到很多方法让孩子爱上阅读,例如:开读书会、演儿童剧等等。孩子需要阅读促进成长,家长更需要知识的更新来做个“有协助的大人”。
书香满墙
● 文 澜
父亲不喜烟酒,也不爱喝茶。一辈子只一个嗜好那就是买书。
原来我家老宅是典型的北方农村一明两暗的格局。进得堂屋,左手西屋里,迎面的山墙上层层叠叠,放眼望去全是书。古人有云:“汗牛充栋”。那书确实顶到了房顶。
整个山墙上全是父亲自己动手做得一层层的书架,山墙长约六米,有七八层的样子,架子和板子都是用膨胀螺丝固定上去的。因为最上边的一层已经顶到了屋顶,所以取书要用折叠梯。这个开架藏书的方法,量大,省钱,省时。
书都是分门别类的。冬天天冷,孩子们可以在炕上看书。我家的原则是,书是看的,要放在最方便拿的地方。随手拈来即可阅读。那个时候孩子们还小,大一点的小学一二年级,小的幼儿园大班,常见的场景就是每一个孩子都人手一本书,在那里默默地看。其实阅读是要有气氛的,当别人都在默默看书的时候,最闹的孩子也会拿起书来看,这就是熏陶与感染的作用。家里的书房也要有大学图书馆的氛围。
看书也有规矩,看完了要放回原处。书架上贴有父亲写的纸条:“阅后放回原处。”孩子们都知道每本书是有家的。看完书让书回家,有个办法,拿书的时候顺势把旁边的书横过来放倒,像是给书留个门儿,书就能准确地回家了。书有了固定的家,查找非常方便,熟了伸手即得不会错。
爱护书也是必须的,不能折角,也不能在书上写画。
孩子们的书也是多种多样。童话类的,寓言类的,最多还是科普类的,有《我们爱科学》,还有《房屋告诉我们很多知识》、《奇妙的半导体世界》、《南极捕鲸记》……
爱看书的孩子知识多,成熟得早。当自己的书读得差不多了,她们也会涉猎大人的书籍。看什么书则由她们自由选择。
小侄女偏爱《三国》。先是看小人书,再大点就看原著。不认识的字也好办,可以请教姐姐,连字典都不用查。她很小就知道,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你要考一考她:“杨修字什么呀?”她会告诉你:“杨修字德祖呀。”一点也难不住她。而今她已经远赴美国专攻化学专业了。再也不是那个拿着《宝黛话红楼》翻来覆去看的小女孩了。
孩子阅读的地方要相对舒适暖和。冬天的时候孩子看累了也会做一做游戏。那个年代正热播《红楼梦》。分配角色的时候,六岁的大外甥女说:“某某,你来演王善宝家的吧。”令我惊异的是,王善宝家的是红楼梦一书中不起眼的配角,只是在抄检大观园时,为虎作伥地风光了一把,一个孩子难能可贵地记住了这个反面人物配角,这也和她喜欢看《红楼梦》有关。最近,作为光学博士研究生的她,因论文被选中,还去了一趟圣彼得堡。
以后又搬了家。父亲依法泡制,把整墙的书架搬到了楼上。规模大了,藏书多了,做工比原来也精细了。
南宋大诗人陆游喜藏书,书过万。他形象地称之为“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比之陆游,我家的藏书要逊色很多,只不过是一面墙而已。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满墙书香下走出了七个大学生。
当下,人们的居住环境在不断地改善,有条件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读书环境。家里要有一个读书的地方,那怕是屋子的一角。书要开架集中放置,分门别类,方便阅读。当这个基本条件有了,其它就可以因人而异了,比如桌椅,灯光等等。
中华民族是个崇尚读书的民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传承着“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理念。时代进步了,给孩子们一个读书好环境,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看书,不光要用眼睛
● 张炳惠
家长总希望孩子能多读书,可是,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就一定会成功。换句话说,就算读再多的书,如果无法把它吸收并变为自己的东西,也是无用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不但要自己了解书中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意图,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推论加以吸收,这样的阅读才会影响孩子。
每周去图书馆,我都会指定一本书,让我的三个孩子(爱丽丝、彼得以及南希)同时阅读;然后在周末的下午,我们全家人会针对这本书进行讨论。
为了让孩子们可以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会建议孩子们把阅读的感想简单地写在纸上。“好好针对这本书思考,不论什么都可以,然后把想法简单地写下来。”
没想到,他们刚开始只是简单地讲述故事的内容,经过几次讨论之后,话题逐渐变得广阔。而原本只记着简单几个字的纸条,逐渐变成了短句,进而提升到成为一篇简单的文章。在这段期间里,孩子的思考力也越来越强。如果阅读图书后受到感动,他们便会具体地写出哪一点让自己如此感动。而书中出现的人物,他们的行为起因为何,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等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最后甚至对那本书提出反对意见,并以自己的方式改编。我们人人都是如此,只认同自己所表达的部分。所谓写作,其实也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通过写的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在写的过程中,孩子以语言为媒介,把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和想法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思想。换言之,写字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而是为了完成阅读的最终行为。
爱丽丝、彼得以及南希从小就养成了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的习惯。就算阅读一本书,他们也比他人思考得更深厚,更会把它吸收并转变成自己的东西。不仅如此,到小学中年级为止一直没有特别表现的彼得,上了高年级以后,甚至还培养出自己创作科学小说的兴趣。从小在写作方面一直表现不甚理想的彼得,在某一瞬间突然发光,写出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科学小说来。彼得当时所写的小说,就连大人们看了之后,都认为具有非常独特的构思和创意。
我不准孩子们在图书馆一次借很多本书。我首先会让他们筛选出真正想看的书,并让他们反复读两三次,直到对书的内容完全理解为止。而后让孩子们对那本书写下内容及感想,看一次与看两次后写下的东西,其理解与深度截然不同。
不过,让孩子写下针对图书内容的感想时,我绝不强迫孩子必须如教科书上所要求那般去写,而是让孩子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因为我认为,比起所写的内容,“写”这个动作更加重要。而且,当孩子们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大人们也不要期待教科书式的答案,那是因为大人们的思维已经被定型,忘记如何自由思考了。不过,对于思维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他们可以在一本单纯的书中,发现许多无穷无尽的题材,并不断地去想象和推论。
就算只是阅读一本书,只要能充分地熟读,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觉用文字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仅是用眼睛在看书,同时也是用心灵在看书。如此一来,不必刻意地教导,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领会自己思考的方法。
有了家长的引导,孩子们可以从书中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进而为走入社会打下基础。千万不要忘记,孩子们所写的每一行字,或在阅读每一本书之后所表现出的感想,都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
你问我答:
一看书,就犯困
● 鹏 程
读书本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也是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必经途径。但是,很多孩子却有着这样的困惑,那就是一拿起书就开始犯困,阅读效果可想而知。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条件反射所形成的不良习惯。睡眠本来是与看书无关的人的本能行为,但由于与无关刺激建立了联系,就形成了相应的条件反射。如人在疲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看书学习,当拿起书时,又抵制不住疲劳的侵袭,想抛书睡觉,又觉得不学习不读书是不行的,就勉强支撑,经过多次反复后,学习与睡觉这两种无关的活动就联系起来了。经过不断的强化,这种联系便逐渐固定下来,看书便成了瞌睡的诱发因素,只要一拿起书就想睡觉。
当然,有些人看书犯困并不是因疲劳而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对书的内容不感兴趣或对学习反感等因素而形成的抑制性条件反射。所以,要克服这种毛病,必须消除抑制性条件反射,建立兴奋性条件反射。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建立阅读兴奋性条件反射呢?
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使之成为原动力。对孩子来说,就是要带着快乐、喜欢和满意的情感体验进行阅读。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积极地投入阅读活动,激发阅读的动力,从而改变抑制性条件反射。有了兴趣,就会促进兴趣,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而良性循环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兴奋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为了避免产生抑制性条件反射,读书时要注意引导孩子的阅读方式方法,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疲劳困倦时不要看书。人体机能活动具有一定限度,活动超过限度,大脑皮层就会自动进入抑制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保护性抑制。因此,感到疲劳困倦时,就不要勉强支撑着看书,尤其不要“开夜车”看书,以避免形成不良习惯。
饭后不要马上看书。人进食后,消化系统的活动量加大,大脑血液流量相对减少,中枢神经主要控制消化系统,而对其他部位则处于抑制状态,如果此时看书,不仅效果差,而且容易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
睡觉前最好不要看书。有些人习惯躺在床上看书,把看书当做催眠,这种习惯最易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
剧烈活动或情绪过于激动后,不应马上看书。根据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规律,大脑皮层出现兴奋后,随之就会产生抑制。如果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后立刻看书,很容易与抑制反应建立联系,并产生抑制性条件反射。
了解了人脑的这些规律,也就抓住了看书犯困的症结,以后就要尽量避免在以上几种情况下看书,并注意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看书时就不容易犯困了。
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
● 段鑫星
孩子不爱看书,就意味着不爱学习,没有想象力和毅力吗?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还给孩子阅读的自主权,没有给他们阅读的环境,或是我们拔苗助长,没有给他们养成兴趣的足够时间……
实话实说
(张女士):我家女儿元元9岁了,上小学三年级。好多早教书上说,要从小给孩子看书读书,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开发孩子的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力等。同时我也坚信,爱看书的孩子会从书中学到好的品质。
我也一直是这么贯彻的,从元元两三岁开始,我就给她买了很多图画书,迪斯尼的、日本的、国内的。图画书都挺贵的,我们也舍得花这份钱。有空就让元元看,教她认上面的字,也给她讲故事。有的时候元元也表现出有兴趣的样子,但更多的时候,她喜欢玩玩具,不太爱看书,还经常撕书,或是吃东西的时候拿书垫着。说了她很多次,但她也不改,一点儿没有爱书之心。
随着元元长大,上了小学,我们又给她买了很多儿童读物,从“哈利·波特”到“杨红樱”,都给她买了。刚开始的时候,元元还看一看,但没看多少就扔在那里了。就拿“哈利·波特”来说,元元把电影反复看了好几次,但书就没怎么看过。平常放了学,做完作业就在家看电视、上网,玩得不亦乐乎。想让她看一会儿书,简直是难于上青天。我有时教育:“别上网了,上网能学什么啊!有时间看一会儿书多好。”有时诱惑:“元元,跟妈妈一起看会儿书好不好啊?给妈妈读一段。”但每次就算元元不情不愿地看一会儿,就又扔下了。就算我给她布置了读书任务,她也有一搭没一搭地完不成,坚持不下去。
有时元元经常在家嚷嚷:“无聊死了,不知道干吗。”我就跟她说:“有空看会儿书啊!”元元就摇头:“不想看,要不我玩游戏去吧。”
我到底应该怎么培养元元的阅读习惯呢?
点评:从元元妈妈的叙述中,我看到一个望女成凤的妈妈。从小给孩子培养阅读习惯好不好?可以肯定地说是好的。但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发现孩子的天性,顺天性而养,慢慢培养读书的好习惯相当重要。
家长对策
儿童如何学习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带着好奇心和陌生感,每个孩子都对这个世界有着极大的兴趣与探索心,学习是孩子的天性。但孩子的学习,不仅仅是阅读,接近自然是最好的学习,而读书识字则在其次。过早接触超出其心理发展水平的知识会导致孩子学习兴趣的下降,有研究表明:过早读书识字而不讲究方法会降低孩子读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贝内特·塞尔夫说:“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是那些不懂得阅读好书能得到心灵满足的乐趣的人,这可能是他们年少时被老师或家长吓得对书籍产生惧怕所致。”没有孩子不喜欢阅读,但很多孩子并没有找到阅读兴趣。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更加广泛的阅读题材和书籍,让孩子学习自主地挑书,选择阅读内容,发现书中的奇妙与美丽世界。有时候,一本书会引领孩子进入全新的世界,家长和老师就是那个引路人。
阅读要与孩子的年龄相当
家长为孩子选择适合其年龄段阅读的内容很重要,比如元元的妈妈在两三岁开始让孩子认字、看图画书,这是好的,但并不能以此为主。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而言,玩才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熟悉与了解世界都是通过玩获得的。家长可以通过玩耍,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再找到与此相关的书本,相互联系,让孩子可以通过书中的内容更会玩,通过玩又消化书中的内容,效果会明显不同。
给孩子选择读书的权利
要想让孩子喜欢读书,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家长要给孩子选择读书的权利:既要允许孩子读他们喜欢读的书,也要允许孩子放弃他们不喜欢的书,而不是把自己的阅读习惯强加在孩子身上。不妨带孩子去书展、书店,让孩子自己挑书,观察、发现并启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不要说“我就知道你没有耐心,读不完这本书”:更不能对孩子喜欢读的书随意否定,“读这种闲书有什么用”等,而要倾听:“这本书的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在孩子“我的书架我做主”的基础上,家长也可以给予适度的引导,提供一些建议。但是家长所选的书目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接受水平,不要以“有用没用”来判断。
不少家长喜欢给孩子选择课外辅导性质的书籍,如作文辅导书,这样功利地培养孩子的阅读,或是盲目地把阅读和语文成绩挂钩,都会把孩子的阅读兴趣扼杀在起跑线上,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再让孩子爱上看书,会难上加难。还有些家长一步登天地希望孩子阅读经典名著,不让孩子看武侠、言情或是青春小说。其实,只要内容不低俗,孩子被书里面的情节所吸引,那么这本书就是适合他的。长篇小说的情节连贯性也会吸引孩子不断地读下去,读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在兴趣的调动下,他们才会循序渐进地读书、读好书。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孩子渐渐也会对经典作品感兴趣的。
不要强迫,要诱惑
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靠的不是强迫,而是诱惑。怎么才叫不强迫呢?要做到四不要:不要直接要求孩子“快点看书”:不要成天对着孩子唠叨和教训,“你怎么那么不爱看书”:不要跟别的孩子做对比,“你看人家谁谁那么爱看书,多好啊”:不要上升到人品问题,“不爱看书的孩子能成为好孩子吗”。
不强迫,是让孩子没有抵触情绪,接下来,就可以诱惑他们爱上读书了。家长开始时可以选一本很有悬念的书,每天当着孩子的面阅读,并有意无意地把情节透露给孩子听,每当讲到引人入胜的情节时就告诉孩子:“后面的我还没看呢。”充分吊起孩子胃口后,再假装没有时间看,让孩子自己直接阅读,并可以经常问孩子:“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讲给妈妈听好不好?”一直给孩子动力,让孩子对阅读越来越有兴趣。家长也可以随时鼓励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阅读能力越来越有信心。
家庭作业
1. 家庭读书时间。每天有一小时的家庭读书时间,内容可让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方式可以选择全家人轮流读一句,可以一人读一段,也可以一个人读完,全家人分享。请你试试看,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却很有效的方式。
2. 读读讲讲。请孩子讲讲自己读的内容并且全家人分享,可以从电影开始,也可以从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开始,引发全家人的讨论,而且讨论后再查资料,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习。
3. 以“读书”为题,每个人讲一个故事。可以讲古人爱书的故事,也可以讲自己的故事,还可以让孩子讲同学们最近看的书等,让孩子对书有一种亲近感。
域外篇:
唤醒阅读的力量
● 黄爱丽
长久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推广阅读,他们非常强调早期阅读,几乎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阅读,他们倾其所有社会教育资源、制定国家政策、开展机构创意来唤起儿童对阅读的痴迷。我们相信,阅读能力绝对是需要培养的,就像老约翰绘本馆朗读手册里说的那样: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 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那就让我们一起到世界各地转转,看看世界各国都在用哪些方法推动儿童阅读吧!
日本:亲子读书运动
早在1960年,日本就有一位儿童读物作家发起了“亲子读书运动”,要求父母每天至少陪孩子看20分钟的书。几十年过去,这项活动已深入家庭,让亲子阅读融入了日本孩子的生活,成为了家庭情感粘合剂。
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儿童阅读,甚至通过颁布法律和政策来推动全社会对儿童阅读的关注。1997年日本修正“学校图书馆法”,规定学校规模只要超过12个班都必须指派学校图书馆员。为培养婴幼儿阅读习惯,日本从英国移植了“图书起跑线”运动,鼓励新生代父母说故事给襁褓中的孩子听。2001年底,日本儿童阅读推进法颁布,指定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日本于2001年12月制定公布了《儿童读书活动推进法》,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儿童读书日”。2013年“儿童读书日”的主题为“连接你与未来的书”,活动期间各种盛大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日本妈妈喜欢为孩子自制图书,她们怀着深沉的母爱,或写、或编、或画。内容或取自民间传说和经典名著,或完全来自家庭生活小故事。这种和妈妈或全家一起制作的图书,贴近孩子实际生活的图书,比起一般的儿童读物来,也更能深入孩子的心田。
加拿大:图书馆开设儿童“听书”活动
每个星期二和星期四晚上,小学生珍妮放学都会来到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丽都图书馆,参加给少年儿童举办的用英、法双语写作业的活动。在这里,有志愿者担任辅导老师,她可以很快地完成双语家庭作业。加拿大是一个英、法两种语言同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社会上十分重视儿童学习双语的环境。由于很多学校不具备双语教学条件,因此图书馆发挥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加拿大丽都图书馆还专门为2至3岁儿童开设“听书”活动,即儿童由父母抱着“被读书”。加拿大有关机构研究发现,儿童读书越早,长大后的学习能力就越强,并能减少与他人交流的困难。
英国:让每一个孩子有书读
1992年,“阅读起跑线”计划创始人温蒂·库琳(Wendy Cooling)还是一名中学校长,她应邀参加当地一所小学新生的入学典礼。她看到老师为了安抚孩子们忐忑不安的心情,特别发给每个人一本图书,很多孩子便开始津津有味地翻阅,唯独一个5岁的小男孩显然从来没有这样的经验。温蒂回忆说:“他把书拿起来闻、啃咬、抛甩,脸上充满迷惑。”这个画面带给她很大的冲击。“即使在英国这样的国家,依旧有孩子在入学以前没有图画书可看!”她当下立志要让每一个孩子在入学以前都要做好阅读准备,“阅读起跑线”由此诞生。
把合适的图书,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传递到孩子的手中,分级阅读细化了儿童的阅读能力,既保证了儿童阅读的量,也提高了儿童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自主阅读能力,帮助儿童形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目前分级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阅读趋势,其模式成为国际儿童阅读的一个重要坐标。
“阅读起跑线”计划根据儿童成长需要,分年龄段以不同方式为每个儿童提供阅读资料,同时,还开展各种亲子互动的阅读活动,帮助家长掌握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家长与他们的孩子一起分享图书、故事和儿歌。儿童每次去图书馆参加活动后,馆员都会贴一个小标签在儿童的标签收集卡上,集满5个标签后,儿童可以得到一款自己喜欢的阅读证书。
透过全面性的大量赠书,“阅读起跑线”鼓励家长踊跃协助孩子跨出阅读的第一步,同时也能积极运用邻近社区的阅读资源。经过“阅读起跑线”计划指导的家长,也学会采用更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提高阅读水平,例如鼓励孩子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并让孩子将故事内容与他们的亲身经历联系起来,反复为孩子阅读故事,与孩子讨论故事内容等。
美国:社区图书馆
阅读这件事,在美国被提到非常高的高度。美国教育部的网站,赫然写着教育部长玛格丽特·斯佩林斯的话:“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而能够学习的孩子,将在学校和生活中成功。”以多年的研究为依据,教育工作者们认为,阅读不是自然获得的行为,而是需要学习到的技术。因此,儿童的阅读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美国的书店和图书馆,使孩子更容易亲近书籍。儿童书店或大书店的儿童区,往往布置得温馨活泼,可坐可卧,令孩子流连往返。美国儿童图书馆的外借率高达30-50%,而且不断组织故事会、与作者见面、节庆活动等等,吸引小读者。许多孩子,从穿着尿不湿的时候起,就开始出入图书馆。在很多美国家庭里见到的昂贵的精装儿童书,不少都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很多社区图书馆是联网的,小读者可以在电脑上查询某一本书的下落。
澳大利亚:故事时间
在澳大利亚,图书馆会在显著位置陈列新书与推荐好书,每周有固定时段是“故事时间”、“阅读时间”,邀请父母带孩子一起到图书馆参加活动,跟着馆员阅读、讨论、做游戏。图书馆也常散发手册,教家长如何带领孩子养成阅读习惯。例如,鼓励家长提早跟孩子一起阅读,尤其是故事书,可以早到一岁开始。家庭应该有位置放书,还要有全家人一起阅读的地方;念书给孩子听时,须配合孩子的反应。大多数孩子会先看图画,可以让他看图编故事或推测情节;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请他念书给父母、弟妹或玩具熊听。更大一些时,可给他工作做,如帮父母写购物单、留言条、找失踪小狗的启事等。
近几年,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加入了儿童阅读推广行列。儿童阅读,是形成并保留孩子梦想的土壤。“先有泥土,后有花朵,我愿做泥土。”我们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大人能给儿童阅读投注关注的目光,并致力默默耕耘在这片土壤。好故事给人带来的不仅是美妙的阅读体验,还有对成长的启迪,对意义的探寻。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让我们一起来做 “擦星族”。让我们一起将幸福的种子播撒到童年的光阴里去。
如何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