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万份北大档案解密:谁在上中国顶尖名校?

陈光 名师说 2023-12-1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扫码加入名师说粉丝交流群


欢迎加入名师说粉丝交流群,互相交流和掌握更多深圳教育相关资讯。需要加群的粉丝请添加小助理微信“ignite2017”或者扫描以上二维码,备注“入群”。


一定要备注哦!

信息较多,可能回复不及时。

请等一等小编,我一定会加上您的!


编者按

相信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学生,都曾经拥有着一个梦想,那就是考上中国顶尖名校。


那什么样的人在上中国顶尖名校呢?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李中清和研究团队在2003年起,将1952年至1999年间64500多个北大学生学籍卡数据输入电脑,从中发现了北大招生的秘密——那些每年9月能拿着录取通知书报到的新生,能考上北大,除了成绩,还存在其他复杂的因素。


虽然不是近年的数据,但这份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一个缩影。


今天,名师说(mingshishuo)推荐以下这篇文章,欢迎大家留言区讨论。


嗨,这里是《vista看天下》旗下的教育团队:vista成长实验室。我们关注教育,更关注人,陪伴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李中清和研究团队把64500名北大学生的学籍资料录入电脑,从中发现了北大招生的秘密——那些每年9月能拿着录取通知书报到的新生,能考上北大,除了成绩,还存在其他复杂的因素。



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李中清是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的儿子,研究历史已经40多年了。幼年时,李政道希望他能走上理工之路,经常辅导他学数学,但李中清说,“只要他坐在我身边,我的大脑就会一片空白,后来他只能放弃。”


李中清大学之所以选择历史,也是为了不想太依赖数学,不想受父亲影响太大。上世纪70年代,李政道给他写过一组数学公式,当时他只是背了下来,并没有真正理解。


现在他还保留着这组公式,而且,等到他开始用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历史,也把这组公式反复运用到工作之中,最终还是回到了父亲的“影响范围”内。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当时李中清在北大担任客座教授。有一次,时任北大副校长迟惠生请他吃饭。聊起李中清的研究,迟惠生说,北大也有非常齐全的“人口数据”:学籍卡。这又把李中清的好奇心勾起来了,他很感兴趣,提议把这些数据录入电脑,他们来分析看有什么结果。


由于从未对学籍卡数据进行过系统整理,1998年提出研究动议时,包括北大校领导在内,没人知道北大生源到底有何特色。


不过当时学界已出现一些推测,学者们普遍感觉,改革开放后,中国精英教育越来越接近西方社会,不平等问题突出。


一种主流观点认为,社会较高阶层总是教育扩张的最先受益者,只有当他们的需求达到满足,教育扩张的好处才会轮到较低阶层,这就是影响广泛的“最大限度维持不平等”假说。如果这种假说成立,那么北大的学生则多来自有钱有权的家庭。


根据最终达成的协议,考虑到数据安全性,李中清和团队中的校外人员不能直接接触档案,档案录入工作主要由北大社会学系研究生和档案馆专职人员操作。


2003年起,他们将1952年至1999年间64500多个北大学生学籍卡数据输入电脑。为保护学生隐私,学生的姓名和照片都会被取消。整理好的数据库被放置在档案馆专门的电脑中。这些电脑都经过了物理隔断处理,无法联网,防止数据泄露或被窃。机房也是禁地,外人不得进入。


在完全接触不到数据库的情况下,李中清和团队设计了一套软件程序和算法公式,再通过北大相关人员在档案馆电脑上运行。


经审阅后,北大再把运算结果转交给研究团队分析。这使得研究过程变得很复杂,按照以往经验,这种数据分析过程中,李中清和团队会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小调整,但这次没办法做,“因为数据需要绕一个大圈我才能看”,李中清说,效率不高,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分析能力,“限制是比较厉害的”。


李中清还曾到北大招生办了解情况,“可是因为招生办在国内受很多压力,他们对我们不对抗,可是也不特别开放”。


历时五年,北大和苏大的学籍卡数据库的分析终于出炉。五十多页的报告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李中清把报告陆续寄给北大相关领导,希望获得某些补充或回应,“可是他们都没有正式的回应。他们不一定对我们的结论特别喜欢”。


2008年1月,李中清赶到北大,公布最终的研究结果。


在一间会议室里,除了李中清团队外,还坐着北大副校长、教务部主任和社科部的几位学者。当时屋里氛围有点紧张,谁也不知道这六万多名学籍卡究竟揭示了什么结果。


“请问在坐的各位,有谁是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人?”李中清问道。


在场的所有北大领导和学者,都表示自己是家里第一位大学生。这与报告里反映的情况也相吻合。“出乎我意料之外”,李中清说,他原以为会像国外那些名校一样,北大的学生们更多也是来自精英家族,像60年代,苏州大学、北大40%-50%的学生是他们家庭第一个上大学的,这在国外没有先例”。


2018年8月3日,北京,暑期北京大学游客爆满,团体游客与散客均在北京大学东门口排队,散客队伍长达百米。 (@视觉中国图)


没有高考,也许就没有李政道的成功


虽然从小生长在美国,但几乎可以说,没有中国的高考制度,就不会有今天的李中清。


“爸爸一直跟我说,国内如果没有高考制度,他就无法上大学。”李中清说,“实际上,他整个(事业)都是从高考开始的,没有这个制度,他整个(发展)就会受阻。”


1981年5月22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在校园参加植树劳动。(新华社图)


李中清向我介绍,1943年,他的父亲李政道决定考大学,但由于当时国内局势混乱,李政道高中没有毕业,也就没有高中文凭。没想到,在证明年龄达标后,他一样有资格参加高考。他最终考上了浙江大学化工系,后转入国立西南联大。


攻读物理系期间,李政道能力得到老师们认可,吴大猷教授推荐他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读书。14年后,李政道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的祖父在上海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不是特别成功。”李中清说。李政道的父亲李骏康是南京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经营化工产品生意。母亲张明璋,是上海启明女子中学毕业生,18岁与李骏康在上海结婚,生育五男一女,李政道排行老三。


没想到,多年之后,父亲这代人的经历,也进入李中清的研究对象。北大和苏州大学的项目完成后,李中清和团队仍然在扩充数据库规模,他们陆续找到绝大部分清代举人、贡生、进士和官员、大部分民国大学毕业生和公务员、1949年后的部分大学毕业生和众多“211工程大学”的校友,录入数据库中。


2018年9月2日,北京大学新生报到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到校办理学籍注册手续。(@视觉中国图)


李中清说,相对而言,民国时期高校学生资料的开放度和完整度更高,民国约有18万大学毕业生,他们收集了10万份左右来自25所大学的学生记录。最终研究结果发现,从1906年开始到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是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在李中清团队看来,当时高中教育只能覆盖3%左右人口,大学招考方式也非常不利于贫困家庭子弟,这进一步降低了社会中下层获得精英教育的可能。


这种情况,与李中清在美国大学看到的相仿,据他介绍,哈佛、耶鲁等美国顶尖高校1/3以上的学生来自美国5%最富裕的家庭。


越依赖面试,穷人机会越小?


民国的情况如果继续发展,很可能出现李中清预想的结果。但1949年政权更迭,也给中国大学的招考带来了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的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城市和城镇,主要集中于专业技术人员、干部和商人家庭”,李中清他们在《无声的革命》一书中写道,但之后数十年,来自农村和工人阶级家庭的学生逐渐增多。


恢复高考初的几年,北大的招生标准基本就是看高考成绩。但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分数的含金量渐渐产生变化。负责招生的各院系老师会对自己招的学生进行跟踪,结果发现不少考高分的学生到了学校表现并不理想,一些人反而落后了。据王义遒介绍,一项北大针对状元的调查显示,真正的状元,后来表现非常出色的人很少。


2007年7月1日,南京一所中学祝贺本校产生南京市2007年高考状元的宣传招贴。


八十年代中期,北大在招生中开始尝试保送。各省市的高中会推荐一些学生,由北大老师面试。这些学生不一定分数特别优异,但悟性、组织力和与人相处等能力比较强。


原北大副校长王义遒的一个理念就是,“死读书的人将来肯定很难在事业上有发展”。他记得,当时每年大概有一两百学生通过保送进入北大,不到总录取人数的十分之一。


这种非主流的招生方式不断发展,得到越来越多高校认可。2003年,教育部发布一系列关于自主招生的文件,部分高校开始试点工作。据时任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秦春华介绍,之前学生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考试分数上,试点工作的初衷,就是纠正统考的录取模式存在的弊端。


他们希望通过这场变革吸引学生“转向去关注大学更为看中的,比方说学生的理想抱负,兴趣爱好,好奇心,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等更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使基础教育领域里面极为严重的应试培训有一个纠偏效应”。


2013年,北大首次全面启动“元培综合评价系统”。以当年选拔为例,全国292所中学共向北大推荐了425名学生。北大有280余名教授参与选拔。每位申请者至少要面对12名不同领域专家的考核,依次经历初步审核评价、学科基础面试、综合面试、随机抽查笔试和体质测试,之后系统会给出结论,再由18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依次分析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决定其是否获得推荐资质。


秦春华认为,“元培综合评价系统”通过程序正义实现了结果,解决了长期困扰北大的“公平”问题。


但李中清却对此一直持怀疑态度。1990年代,李中清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本科生选取委员会主席一职。他和同事做了一项统计后发现,有了客观录取标准后,学生家庭年收入的平均数竟骤降数万美元,与斯坦福、哈佛、耶鲁、麻省等学校比,看分数的加州理工学院收的学生也更穷一些。也就是说,根据这份调查结果,越严格依照考试成绩录取,穷人机会越大;越依赖面试等主观标准,穷人机会越小。


就在北大开始实行“元培综合评价系统”的2013年,《学习时报》刊文指出,重点高校中农村孩子的比例在减少,以北大为例,20年里农村学生从30%降到10%。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2020年初,教育部宣布停止高校的自主招生,启动“强基计划”。


北大通关秘籍


人人都想考上名校,北京大学是首选之一。当然只有极少部分人最终能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表面上看,决定录取与否的是高考成绩,而事后观察,考分背后,从学生的出身、父母的职业到所在的省份、就读的中学,还有国家政策,太多变量隐隐发挥着作用。


李中清教授团队对1952-1955年、1972-1987年、1989-1999年三个阶段,共计64500名北大本科生学籍分析后,发现了诸多成为“教育精英”的秘密。


如果你生在城市:考入北大的可能性


新政权成立之初,几乎所有北京大学学生都来自城市和城镇。


之后,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农村生源比例开始增长,但最高也只上升到20%上下——而且,农村生源更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等富裕地区。



如果你生在浙江:考入北大的可能性


北京是考上北大最容易的地区:



北京之外前五名:

新政权成立之初,来自上海、江苏等地的北大生源,与北京比还相差不多,1972年之后,北京本地生源变成一支独大。


如果你是女生:考入北大的可能性


幸好你生在了新世纪:新政权成立后,男女性别比不断下降,到文革前后,基本持平。


1978年恢复高考后,男女性别比一度飙升,最高时


到1999年,男女比例又恢复到


如果你的父母职业是农民:考入北大的可能性


如果高中上的是重点中学:考入北大的可能性


精英大学生源高度集中于少数重点中学,特别是省级重点中学。


北大生源来源中学中,前15%的中学,输送了超过70%的北大学生


前50所(不到来源中学总数的1%),输送了超过20%的北大学生


考入北大人数最多的学校,前10所均在北京: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第四中学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第二中学

北京第一〇一中学

北京第八中学

北京第五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北京之外,考入北大人数最多的10所学校: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天津:南开中学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天津:耀华中学

辽宁:辽宁省实验中学

天津:天津市第一中学

四川:成都第七中学

湖北:黄冈中学

江苏:苏州中学

湖南:长沙市第一中学


● 数据来源:《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49-2002)》

注:北京大学学籍卡数据截至1999年,但1949-1951年,1956-1965年,1970-1971年数据缺失。



本文转自:Vista成长实验室

编辑:柳柳


 名师说投稿邮箱:

 igniteedu@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推荐阅读

家长欲倒贴3000元送孩子打暑假工,这位深圳校长这么说……

2021-07-06

到2025年,深圳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将降至约15%

2021-07-05

叫停校外培训,老师做托管服务,学校变“无限责任公司”?

2021-07-02

公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深圳这些单位和个人上榜

2021-07-02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领导班子公布,司长、副司长来自基础教育司

2021-07-01


分享↶

↶点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