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鸿渐风》留言精选(11月11日—17日)

众网友 鸿渐风 2023-04-30


《鸿渐风》留言精选

(11月11日—17日)

《鸿渐风》群友


对范齐家《吾国名花天下稀》的留言


遐龄:

       天门人作为中国人的一部分,确实有些出类拔萃、与众不同。纸花、三棒鼓、挑牙虫、镶牙齿等赖以生存的手段,按说技术含量并不高深,奈何本邑之外的芸芸众生,就不能充分利用呢?逺的不说,天门周边的几个县域,漫长的岁月,耳闻目染,应该很清楚天门人历经千辛万苦,砥砺前行,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是他们就是无动于衷!是他们生存环境优越吗?隔壁左右的,显然不是!是他们比天门人更能吃苦受累耐劳吗?那也不是!是他们天生资质愚钝、能力欠缺吗?更是胡说!这就奇了怪了,深层次的原因值得研究探讨。


对雪梨子《何处是家?》的留言


陆羽金鱼:

拜读《何处是家?》有感

打油诗点赞:

短句短文寓意长,

深情深意满篇章。

异乡异客本赤子,

清心清目雪梨汤。


张加林(晶达) :

       年年像候鸟一样迁徙离家的伤感,没有一次不涌上心头,转身抹去泪水后告诉自己,除了孕育我们成长、魂牵梦绕的地方,地球上容我栖身的任何一个角落何尝不也是自己的家!感谢改革开放40年,感谢人类的进步,多少人拥有了“离开家又到了家”的情怀,要不,我们就会被死死钉在祖祖辈辈爬不出的那块土地,成为永远固守在江汉平原上的那一粒尘沙土壤。


小小:

       雪梨子多愁善感,有情有义,身在异域,思念家乡,视朋友同学如亲人,值得我们学习。如今网络发达,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愿到处都是梨子的家。


因荷藕然:

       问的是家谈的是国,百年乡愁,欲说还休。《鸿渐风》起,虽冷犹温。


周长浩:

       雪梨子好文采!家国情怀,朋友侠义,异域风情,何处是家?引发大家思绪万千,尤其是我们这些老年的外乡游子。


对孟笔韩诗《四叔四婶》的留言


因荷藕然:

       中国百年除了盛产阿Q,还有文中这类人。何至于此?流畅的文笔,彰显了人物的真实。


飞鱼:

       四叔四婶,由同病相怜到彼此成全功德圆满,不枉此生。作者把苦难深重写得如此风趣幽默、行云流水。全文拜读并转发朋友圈。


张明:

       普通一户农人生与死的过程,折射的是贫困缺教与文化的历史碰撞,两者居然能够达到交融,父老乡亲,总能走在漫长农业生存域的前沿。


渔薪的鱼:

       真是好文!读的过程中哑然失笑好几次~故事情节在过去农村不少见,但作者文笔隽永老到确实难得。白描式的文笔隽永精炼生动幽默。说到故事情节,俺舅舅家也是这样,地主富农联姻结合,生的三个孩子个个出息,俺表弟博士毕业在北京,俩表妹大学毕业一个在杭州一个在广州,还都是高颜值~家家爹家家婆没少在村里受气挨欺负。不过文中或许有点艺术加工?~地主富农再被欺压估计接亲也会有队伍阵仗的~俺小时候还参与过堂叔的娶媳妇,印象深刻。

       人生如戏,过去的苦难如今反刍也是别有滋味。


遐龄:

·       孟笔韩诗这名字起得好,文化范十足。这篇佳作,感觉就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短篇小说!首当其冲的就是文笔娴熟,驾驭文字的能力不可等闲视之,如行云流水一般,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曲境通幽,梦笔生花。二是语言诙谐幽默,生动熨贴,记得我在谬论鸿渐风自开张以来,有一篇文章主人公叫阿Z的,仅就语言风趣幽默而言,如果他说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可是今天这话另说了,孟笔韩诗的大作,最少也能与之前所说的文章相提并论了!三是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淋漓尽致,立体感超强,呼之欲出!四叔四婶好似隔壁三家,对门四户之邻居,熟悉之极。总而言之,综观全篇佳作,不得不说作者文学功底深厚扎实,力透纸背,拜读了!

        写文章能一开始就抓住你的眼球,继而牵着你你走,随着他的思路,欲罢不能!欣赏文章的过程中,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你能和文章中的人物对话,甚至能听到四叔四婶和乡亲们的声音,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这些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作者能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完全是厚积薄发的原因,如同未画竹时,胸已有成竹一样,写作起来能不酣畅淋漓吗?受益匪浅!


老竟陵:

       写的真好、真事、真情、更真实,而且一气呵成!学习了!


陆羽故乡:

        推独轮車往地里送粪,牽毛驴取媳妇,熟悉北方农民,显然是北方农村的情景。渔新豈有此图画?

        作者是写作髙手,但不象是天门成长的。曾先生如能请其入群,将是本群的又一福音。


小小:

       老姑娘是地主家庭,地主和富农门当户对,都属于“地富反坏右",两人同病相怜,再无二话,一拍即合。。。。。她东躲西藏,硬生生地创造了几个"小阶级敌人"。。。。。阶级斗争不搞了,不再唯出身论了,以“农民子女"的身份,排着队似的个个考上了大学,一个赛着一个争气。。。。

      一字一句都精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状,阶级斗争,埋没了多少人才。


老彭:

       好文章。文笔流畅,且深动感人,也幽默风趣耐人回味无穷!


天门山:

       文中提到的朝白河就在北京顺义县,故事无疑发生在我国北方。作者对四叔的窝囊忠厚,四婶的精明强干,还有夫妻恩爱,改革前后主人翁精神面貌和命运的改变,写得有声有色,亦庄亦谐,读后既心酸又欣慰,足见作者功底深厚,文笔老道。


胡涂:

得罪菩萨不下雨,

菜园禾苗忙浇水,

木桶挑缺铁桶邺,

扁担挑成两半节!

微信传书催人急,

鸿渐风群出新作,

慌忙火急观奇文,

“四叔四婶”真不错!

读“四叔四婶”感言

 

孟笔韩诗好文采,

妙语连篇传过来,

幽默小说真精彩,

文采飞扬全群赞!

 

窝囊忠厚皆表面,

精明强干藏恩爱,

扬眉吐气在今朝,

应谢作者笔生辉!

            ——为孟笔韩诗点赞!

 

陆羽金鱼:

        孟笔韩诗:老道的笔头,历历展现了一个地位低下的普通农家,相依相扶苦度日。子女孝道享清福的苦乐经历。

 

对雪梨子《淡淡的思念》的留言


周长浩:

        深切怀念梅枝幺 免除恐惧!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二战时首倡的“四大自由”,即言论和表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是文明社会的基础。


天门山:

        为了儿子安全懦弱,为减轻丈夫痛苦勇敢,为了亲人牺牲自己,这就是伟大的母亲,无私的母爱。


老彭:

      母亲伟大,睿智


杏黄:

       雪梨子说得对,他对母亲逝去的悲哀程度是逐年递减的,因为时间是医治创伤的最好良药。他深信母亲已习惯于西方极乐世界,这人间还有几人能每年向逝去的母亲写祭文?因为只有伟大的母亲才能培育出不凡的儿子。雪梨子《淡淡的思念》浓浓的深情。


陆羽金鱼:

        忍着悲伤观完梨子文章,还是没忍住眼泪。他的母亲我儿时就认识,文章所叙之事,更让我增添不少了同情,还多了几分敬佩。似曾相同的经历,更多相同的困惑。我道不明,他说得透彻。梨子这个,为你母亲的勇气致敬。


胡涂:

       白天穷忙,晚上拜读了雪梨子先生的大作:淡淡的思念,感慨万分!今天起早想写点感受,又不知从何处下笔。还是多读几年书好哇!

       看,雪梨子先生的淡淡的思念写得多好呀!大作简明扼要,怀着对令尊慈母的赤子之心,深深的思念之情,通过两件事,描绘出严父慈母的平凡与伟大,人生中的

酸甜苦辣,语言诚恳,催人泪下,孝子之作,令人佩服!

        不由得我想起我的老父亲,我不孝,无能!我要是有雪梨子先生之文采,也能如此向父亲内心表白!对不起我老父的在天之灵。


心然

       情感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孤魂野鬼。父母去世了,我们就成了真正的孤儿。


君子陶陶:

淡淡的思念,

浓浓的情愫 

母亲第一亲, 

母爱第一情。 

夭崖海角走, 

心惴慈母恩。

   一 读孝子雪梨子祭文感


对小熬浆糊《人与细菌的故事》的留言


霜叶秋岚: 

        医学是人学,大医精诚。明年五四已是现代中国奠基百年,现代医学传统国医中西医结合包容发展紧密相随。愿对大医的敬畏之心带给芸芸众生无尽福祉,愿屠呦呦洋为中用造福人类事业绵延不绝中华医药得到世界的尊敬。

@小熬浆糊 汪洋恣肆  妙语连珠  医者仁心  播撒文明   读系列美篇受益匪浅  

读《人与细菌的故事》步韵《悬壶》赠小熬先生

        同济红楼渐欧风

        裘师华佗仁心同。

        却看长辫有无处,

        几多楼台雲雨中。

            ——戊戌九月   戏笔


因荷藕然:

       科普重要;常识也重要。看浆糊先生佳作,我突发奇想:细菌在意思形态面前,毕竟还是小儿科……因为,细菌是无意识竞争,达至自然的相对平衡。而意思形态是有目的之格杀,终至社会变态扭曲。轻松的《鸿渐风》,是否被我这句话搅得沉重了?


张明:

       浆糊君倾心撰写的医学发展史话(完结篇)《人与细菌的故事》拜读完了。如同一幕大剧徐徐降下帷幕,观众却迟迟不肯离去,至少此刻的我还沉浸在跌宕波涌的剧情中。后记道出了作者的初心,师承医学院恩师的教诲,毕生与医学发展理论研究和临床医学探究结下不解之缘,如今夙愿以偿,终于完成此医学科普系列力作。君有这般造诣已经令我等也算踏进过知识殿堂大门的同辈汗颜。盘尼西林与传染病毒的博弈描绘的惊心动魄,一支几毛钱的盘尼西林与原子弹和雷达齐名被列为二战以来人类最伟大的三项发明,这个定论让人震耳发聩。读罢太感淋漓酣畅,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从必然王国朝自由王国演变的历史,愿人类远离战争和物种自身间的杀戮,与其它物种达成宇宙间的进化与共存。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初衷。


小小:

       群主精心写作的科普知识看了一遍又一遍,受益匪浅,对细菌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人类与细菌是相互依存的。

      仅从微小的细菌就可看出,人类在宇宙中已经是很渺小的,别说某一个人的力量了。

      看来世界是多元化的,人为的想一元化,灭杀异已,最后自已必将被灭亡。


杏黄:

       小熬先生的大作《人与细菌的故事》洋洋数千言,是专业知识与文学艺术水乳交融的完美结合,鄙人看得懂、知道的少、领会的多,受益匪浅。故事虽小,但惊涛骇浪。微生物的存在,已是亿万年前的事,早于人类。生物灾难肆虐人类并长期存在,杀人如麻,大于任何一次和千百万次的人类互相残杀。

       一物降一物,构成自然的平衡。生物与化学、有机与无机、细菌与病毒、是完全不同的范畴与概念,吾辈应于理解与吃透方能战而胜之。

        小熬糊糊涂并不糊涂,美文如对太史公、佩服了。尔若不信,再来欣赏一下 “ 这一切,皆有赖于青霉素的横空出世,” “天不生青霉,万古长如夜,” 曾经,无论是皮肤破溃,还是肺部炎症,亦或产后感染,都无药可治,坐以待毙。如今拨云见日,长缨在手,任尔猿声呱噪,轻舟过山万重。妙哉!小熬先生。


小熬浆糊:

       @小小 @张明 @因荷藕然 @霜叶秋峦 @张撼钧(斟酌轩) @兰竹 @周长浩 @杏黄 @胡涂 :才得空进群,感谢各位谬赞,深谢!医学是人学,亦是仁学,更是科学。中国历来不缺仁人志士,中国从古稍少科学理性。小文一札,向赛先生致敬,为生民一呼。谨赋小诗,就教于方家一一

悬壶济世杏林风

问道求医今古同。

赖有科学扫痴昧,

千家万户曈曈中。


君子陶陶:

        人们常说,学医的人是最聪明的,出类拨萃的 。医学领域学海无边。每次看小熬桨糊先生用妙手回春的手加妙笔生辉的笔写出通俗易懂的医学科普论文,受益匪浅。总想写点感想,但敢想不敢写。不知用什么言语表达敬佩。只想说,了不得,有你们这么棒的社会精英,国人有福了!


因荷藕然:

       大手文章妙趣风,人菌相处但求同。神州可惜多残脑,不再回春医理中


陆羽金鱼:

       中国以前叫悬壶济世,医者仁心。国外叫慈善事业。国内现行医疗口号: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包括钱包感恩你送钱来。世界在变,人在变,细菌在变,各种生物也在变。都变不过人类,以前房了最高最大的是政府,以后房子最高最大的是银行,现在房子最高最大的是慈善机构。变了,真的变了。


对舟帆天门方言趣话的留言


因荷藕然:

        方言俚语,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失去它,便失去了很多生活的乐趣。普通话的推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牺牲地方文化为前提的。亲切的天门方言俚语,更可在《红楼梦》里,找到无数对应的关系,这说明天门的方言俚语是鲜活的,也是有生命力的。请君一沐《鸿渐风》!


石上清泉:

        天门方言中有不少鲜活生动,充满谐趣的口语,如果用普通话对应起来则索然无味,这大概是许多人离开家乡几十年,仍不改方言口语的缘由吧!  


 君子陶陶:

       [尖黄陂,绞孝感,又尖又绞是汉川,十个汉川佬赶不上一个天门佬],这几句话从小听到老说到老,非常自豪天门人的精明。今读舟帆先生的文章,茅塞顿开,原来是斗笠的形状及演变过程。天门人嫁接流行语夸耀天门人的精亮,只能说,天门人太有才了!


陆羽故乡:

        舟帆先生此文是从理论上分折天门土话的语法特点,特别适合外地人学说,听懂天门方言。 外地人学说当地方言有利於融洽关係,开展工作,有亲近感。我读初中时,教俄语的老师常向我们学天门方言。让我们自己练习读词语或课文时就说:"各人嘎事头(开始读),同学们读得不起劲时就说:末必怎早(这么早)就饿打,没过早的吧。活跃了气氛,有利於达到予期目的。


遐龄:

        尖、绞、又尖又绞虽然源于斗笠,但是此语初心即是为评论天门人服务的。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十个汉川佬抵不过一个天门憨。其中针对黄陂、孝感、汉川、天门,评价全部是贬意,虽是负面的看法,但是贬中 有褒,我觉得至少天们人呔喜欢!


杏黄:

        舟帆先生的 《天门方言趣话》从整体上来看,简短干练、图文并茂、编辑老道。从文字上来看,简练中又意思完备,没有拖泥带水,让人读起来省心、省力,瞭如指掌。从理论上看,汉语知识底蕴深厚,分析精辟。如果能对方言从音的抑、扬、顿、挫进行禅述,讨探一下平仄就更有趣了,因为华夏文明源自一个祖先,只不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话的音与调不同,而造成方言了。


天门山:

       舟帆先生从语法角度论述天门方言的特点,很有新意,文中穿插方言趣话,更让人忍俊不禁。为舟帆先生文凑兴,发一篇家乡话集成,供大家学习欣赏。天门话与普通话相比,有些可能是谐音,有些是形象化了。如机取(想念)可能是记取。歪和拐都是不正的意思,所以歪拐就是坏。还有傻子叫半转也是大脑缺一半的意思,黄魂即魂都没了当然胆大冒险等等。


舟帆:

谢谢朋友们的精彩点评!

        大家的点评、议论、建议十分到位和中肯,让我激动高兴与惭愧,受益匪浅。虽然初冬时节,《鸿渐風》依然暖意融融。

        离开天门40多年,走南闯北,乡音至今无改。正如石上清泉所言:许多人离开家乡几十年,仍不改方言口语。我就是其中之一。其实,本地口音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是很受排挤的。在上海生活几年,他们说我是“阿乡"。在武汉几十年,他们又说我是“乡里伢”。可就是这个“乡”字,让我不兴邪不服输不服软,也让他们见证了外地人可不是等闲之辈!至今,走在武汉大街小巷,我依然一口天门腔!可见,乡音是难改的!乡情是永远的。

        很高兴在《鸿渐風》向朋友们学习与交流。


对雪梨子《悲喜交集的知青晚会》的留言


因荷藕然:

       在现场,我不是一个旁观者。五味杂陈,打油四句——


知青务农实不甘,

致敬之言有点酸。

也许当朝又万岁,

重新革命去延安。


张明:

        国家在知青年代花了300亿的说法靠谱。我记得当年下乡到张港区朱场公社双桥大队时,12个小队都插有知青(武汉籍居多),当年县里是有拨款的,人均1000元左右,队长派了一辆牛车到张港镇帮我们购买了必需的农家生活用品,记得有木床,水缸,粮食缸,竹制器具,还有炊具,农具,仓库改住房用的门窗等物。总的感觉知青生活清苦,父母忧心忡忡,对当地农民也是一种负担,不过当年张港区的父老乡亲们将这些是当做政治任务来完成。如此推算,全国上山下多二至三千万,耗费300亿是靠谱的。


小小:

        我们68年底下放时安置费每人400,前半年每月供应粮食45斤,十元钱。安置费由生产队使用(做房子,购置农具,生活用品)。十元钱由生产队管理,按月发给。这是因为刚下去没工分,没种自留地,需要生活。我们4个男将分到夏场黄流四队,开始去与队里关系尚好,开始批准我们置用品,买了蒸笼,碗筷,还买了单人床,队里用竹子做了个方桌,一口大锅是原队里煮猪食用的,以为我们来很多人,配给我们了,这就差不多用去一百元。开始住牛屋(茅草房),我们吵吵闹闹队里同意盖房子。砖不好买,队里派我们到处收购柴禾,请师付队里自已做砖烧窑,砍树,只是买了石灰(那时没有水泥)。一个三间的平房,正好四间,中间是堂屋,当时在队里是第一个砖房。不知现在还在否?


杏黄:

       阅读完雪梨子《悲喜交集的知青文艺晚会》一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虽未能荣获【知青】这一酸楚苦 涩的殊荣,但我的弟妹是我代劳父亲,送他们下乡的,没有“转手”的感同深受。雪君言,句句珠玑,浆糊哥搭台唱戏,只能小熬一下,照顾各方了。我这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人“心明眼亮,永不受欺瞒”不说了,发言至此。


雪梨子:

        这是一场令人牵肠挂肚,却又悲喜交集的知青文艺晚会。为受难死去的的知青们哀悼,为活着的知青们祈福,向当年照顾知青的农民大伯大妈们感恩,为组织者致敬!@所有人


其他留言:


竟陵王氏:

送  金  庸  大  师 

王维敏

20181111

横流滄海送豪雄,

一代江湖自此终!

赤子芳华明报火,

家国襟抱武林风。

华山论剑松涛暗,

大漠弯弓日影红。

妙笔如君鸳梦遂,

桃花侠侣亦朦胧!


言发:

       最近写一点东西,突然与铃兰的《渔薪河追忆》偶和,自然浮想联翩。我们家离渔薪五里,在我的记忆中,从小赶街就去渔薪。68年教育回潮,我作为新三届入读渔薪中学,还吃了三年商品粮,自然对渔薪感情特深,记忆特清晰。渔薪人杰地灵,不亚于省城,县城。解放前渔薪不占行政编制,发挥的功能却县城相当。尤其商业,文化突出。天门县解放初期,第一公办中学是渔薪中学,我入学渔薪中学时还看到了一面写有‘’天门第一中学‘’的锦旗。解放前,渔薪镇的商业除了惠及十里八乡,有的在省城,香港,国外设有商铺。陈万顺的酱园,吴源茂的广货,杨道新的镐房,罗裕太的染房,余复兴的百货,高复兴的油房,金泰鑫金铺,丹凤楼银铺,三友匹头……数不胜数。商人顺县河下水去省城,回来在三台码头起货。船挨船,人挤人,真像小汉口。我在渔薪读书时赶上了渔薪的变化尾巴,有空就去溜。正街,横街,背街,彭家街,张家巷,祥茂 巷,漫金口……想起来犹如昨天。(言发)


═ ═ ═ ═ ═  ═ ═ ═ ═ ═ ═ ═ ═ ═    

前期文章回放:

雪梨子:悲喜交集的知青文艺晚会

舟帆:天门方言趣话

小熬浆糊:人与细菌的故事

《鸿渐风》:留言精选(10.29-11.10)

雪梨子:淡淡的思念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出现在每周的留言精选中。另,应大家的建议,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本号作者与读者的沟通,畅叙乡情,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

赐稿者请将大作投递至:449027919@qq.com

谢谢!(敬请自留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