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鸿渐风》:留言精选(10.29-11.10)

众网友 鸿渐风 2023-04-30

《鸿渐风》留言精选

10.29-11.10


《鸿渐风》群友


对雪梨子《天门人在海外:我的首次海外投诉》的留言

 

网友福:

读梨子“首次海外投诉”:赞赏作者的人品、人格和睿智,对少数国人见利忘义的劣根与作者有同感!

 

榕树《“鬼混唐朝”我的天门记忆》的留言

 

网友唐老鸭:

感谢你的天中记忆,眼角湿润了

 

网友燕山:

「鬼混唐朝」,不知康熙字典上有沒有收錄?小時家貧,加上食糖短缺,一度把老師常掛嘴邊的「鬼混唐朝」理解為「鬼混糖茶」。一次餓的發昏,還真在老師家混了一碗糖炒米茶。

 

小熬浆糊《沧海一声孤笑香,红尘万里江湖遥》的留言

 

网友燕山:

身處海外,才了解一點金庸先生創刊的《明報》,長期以來堅守媒體人的良知與獨立。在H色思潮氾濫全球的年代敢於指其謬。先生退任後,《明報》也毫不例外地和其他港媒一樣改姓。

 

因荷藕然《在布达佩斯做房东》的留言

 

网友心然

布达佩斯的老太太真可爱,我也很想看见那张照片呢!另外,本文的作者也非常了不起,人近中年,东山再起,去国外创业,了不起。

 

网友小小:

看了如此真实的记叙,原来外国(西方)人做事是如此严谨,如此真诚,如此好客。对比我们那些经过思想教育过的的国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表面称兄道弟而谎话连篇的低俗人,差距如此之大,这些人数量还不少。国民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感谢因荷藕然的美文


网友小熬浆糊

我被感动了,为作者豁露伤口的坦誠,为他的忧伤与坚韧,为字里行间的泪血,为纵关山万重亦云淡风轻的从容……惟有心声,成就好文。

 

网友君子陶陶

从学会阅读,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名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曾激励了我们的青春。今读因荷藕然的游记,布达佩斯的房客,把我们带到另一个意境,你带着人性的善良,游走在世界各国,各色人种面前,处处与人为和,文明如一张名片。能打动守旧的匈牙利老太太,彰显你的人格魅力。如读一篇上乘文学作品,感染又感动。

 

网友陆羽金鱼:

开洋行,知礼仪,重德行。好人好报。文章中对现今举国社会,缺少德教的哀像分析透彻。文墨老道,叹服钦佩。

 

网友周长浩:

海外系列,此篇尤为清新!人换人,心换心,确实如此。在国人素质低下,形成恶名的异国他乡,且语言不通,偶然一帮兄弟靠真诚、良善,友爱点滴做起,赢得了房东太太一家人的深情厚爱,为中国人挽回了一点颜面。这一方面,我们都应该“从我做起”。同一天公布公交坠江原因:恶妇袭击司机,司机脱手方向盘反击。当事人暴戾,同车人冷漠而同归于尽。又是“国民素质,社会风气”!从礼仪之邦到礼崩乐坏,为何如此?农运文-革卫兵,聊聊数语启迪反思,点到为止已属不易。再说一句“从我做起”!!!

 

网友因荷藕然:

确实如此!人还是要有基本的“礼义廉耻”,目前的国是,皆突破了所有的底线。追根溯源,余毒流布

 

对寄燕巢诗抄《故园花向梦中寻》的留言

 

网友遐龄

燕燕青年才俊,不光诗词歌赋精通,摄影艺术亦是可圈可点。上面这张照片立意新颖独特,构图别出心裁。将一片植物的叶子放大到极限,妙就妙在叶子脉络清晰,好似一张大网,这是要将水中的鱼儿一网打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下面的这幅蝶恋花的画面也是美不胜收,主题突出,回味悠长,角度和光线的运用合理,视觉效果非常不错!

 

网友因荷藕然:

不信秋风百叶哀,红枫踏浪水边来。

任他黑白常颠倒,字句多情可剪裁。

--周末吟诗赋,一温《鸿渐风》!

 

网友小熬浆糊:

联赞《寄燕巢诗抄》--

凤仪澹澹拾翠羽;

鸿采翩翩点绛唇。(注:拾翠羽、点绛唇均为词牌名)

 

对尔也《曾家祠堂的回忆》的留言

 

网友张明:

拜读了尔也先生的又一佳作《论曾氏祠堂》,内容祥实,故事多多。尤其是:曾孔颜孟辈份不乱,重教效国历史传承的精神值得赞扬。读此文对了解家乡解放前后的普教事业的发展与沿革颇有教益。

 

网友因荷藕然:

宗族祠堂,是历朝历代,稳定社会,播种华夏文明最重要之所在。鼎革之后,归于国家,只破不立,形制虚设,终至礼崩乐坏。此篇《曾家祠堂的回忆》,可为缩影,实为一个时代之挽歌。如今之谬论,甚嚣尘上,又要G命了!真是悲哀!

 

网友周长浩:

历代改朝换代,乡村一级都是民间自治,不受影响。乡绅,宗祠起着传承文化,维系道德教化,组织生产和公共设施的作用。一个县只有县官师爷一班衙役的编制。现在要养多少G了!

 

网友老竟陵:

在我的小时的印象中,曾姓在天门也属大姓,这不仅是因我有曾姓同学和朋友,更有曾姓亲戚。曾家小河口一同学本在西门住,因家庭出身原因全家下放到曾家小河口,(这曾姓同学可能是尔也兄文中所提的西门曾家)我一个已故朋友曾凡庆(教书)可能和尔也要亲些。我还有个亲戚也是教书的,叫曾祥熙,不知尔也先生认识否。我在四中读书时不知这是曾家祠堂,还以为是北关庙,直到文革时才知道一点,以后汉剧团在这里住过几年,有次我去找剧团几位演员玩,只见门口围满了人,原来建设街搬运队和生产街搬运队在这里炒驾。问其原因,汉剧团丑角胡罗克去逝,有人通知了生产街,又有人通知了建设街。所以都来了,都要抢这单生意,其中建设街有人出言不逊:你们道底死了几个人……本来剧团有人在培理,我也在解交,这一讲我也忍不住了,问今天谁先来的谁留下,后来的请离开,结果建设街走了,我一直等送了胡罗克才离开。后来农配二厂朱义的弟弟及母亲也住在祠堂后店,我去玩过几次,感觉祠堂建的很庄严,规格很大气。

 

网友ThuZeng :

题尔也先生《曾家祠堂的回忆》

曾家祖业变学园,三省之族献有间。

乱世遭逢宗庙破,中华文化幸延绵。

 

网友因荷藕然:

读尔也佳作有感,步韵冰之博士:

当然宗圣佑家园,大德鸿儒笔墨间。

国学岂能烽火毁,精神不倒更延绵。

 

网友君子陶陶:

仔细读了尔也先生大作,尔也先生手绘及令涛子先生电脑制作曾家祠堂方位图,依稀记得。我曾经在南壇住时,对面玩伴李国华的父亲是校长(主任?),与李国华经常到学校去玩。印象最深是大门前几坎坡子两边的石鼓,进门看见几棵高大的梧桐树,与李国华伸手怀抱够不着手,不过当时还很小五、六岁吧,很胆小,不敢到处窜。感觉内面很多房间,很多人。曾家祠堂辉煌,为天门人的贡献在文中一一展现。引曾博土话说“曾家祠堂之征用,也是大的历史背景使然”。尔也先生文中道:“梧桐树可引凤栖凰,四棵梧桐树是不是暗示我们最早祖先是‘龙爹’、‘凰爹’”呢!通过曾家有识之士搜集整理,曾家族谱在天门来说是较全面完善的。


网友

读曾家祠堂:作者记忆力惊人,驾驭语言能力特强,洞察力、分折力堪称高手。怀着虔诚与激情,为厘清曾家祠堂脉络及相关渊源,多方觅综求证,写成一篇留给后世的家族凭证。尔也,曾家之孝子贤孙也!民俗界之大师也!

 

网友尔也:

老竟陵、陆羽故乡、遐龄等群友,谢谢你们对《曾家祠堂》 的点赞。此文是大几年前应天门曾氏续谱编辑部之邀写的,曾在《湖北曾氏会刊》发表。主要对祠堂 的来历、发起人以及变化的介绍与探讨。今年应陆羽故乡的要求发给了他,他又转给了群主。我比大家痴长好几岁,天门的故事知道的多一些,有责任将今人所不知的雪泥鸿爪写出来,作为对官方所不重视的民间历史的抢救。现在回答老竟陵发一个问题,曾祥熙是曾慕唐的孙子,年纪比我大,却是我叔伯侄儿。我们是大房,祖父曾宪飞,清末廪生,是曾慕唐父亲曾亮卿的胞兄。另外问一下老竟陵,胡罗克好像是武汉汉剧院的名角,经常与陈伯华同台演出,不知什么时候到天门汉剧团的,不知我记忆是否准确。

 

网友因荷藕然:

@Thu Zeng

曾子祠堂变学园,百年历史感怀间。

梧桐引凤堪经世,道义相承文脉绵。

 

对渔薪的鱼《渔薪河追忆》的留言

 

网友因荷藕然:

铃兰的《渔薪河追忆》,一下子把我拉回“知青”年代。虽然下放汪场,但那时赶集多在渔薪。渔薪河水清浅,还有少量吊脚楼。青石板路油光可鉴。我们每次过渡,是用钢缆拉来拉去的那种。恢复高考时,我们分的考场也在渔薪。只不过与武汉“知青”打架,两门功课没考,就落荒而逃了。

 

网友石上清泉:

作者笔下的渔薪古镇,那蜿蜒的河水,临河人家,青石板路,吊脚楼,赤足跋涉的纤夫,繁忙的码头,河边女人们的捣衣声,小孩子的嬉闹声……,如同一幅巨大美丽动人的画卷!

 

网友杏黄:

玲兰美文中的渔薪河,沿河吊脚楼,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古风古貌就像凤凰古城一样,令人神往。渔薪镇鱼米之乡,芦苇之地盛产鱼米,又不缺柴薪,还人才辈出。渔薪高中久负盛誉,才女为渔中添薪添誉。一路走来,渔薪的风貌大变,只能是追忆了。留下这篇文章,让后人思索。

 

网友胡涂:

铃兰才女亮华章,义重情深思故乡。

文采斐然挥墨宝,渔薪古镇美名扬。

 

网友因荷藕然:

@渔薪的鱼@钟子波

虞美人读《渔薪河追忆》兼和钟子波

 

可能吊脚楼旁见,水荡芙蓉面。

垂垂岸柳剪春风,

淘米浣纱更喜两腮红。

 

悠悠往事文中过,小巷当年错。

情歌不与路人听,

何必寻踪访旧看分明。

 

对胡德盛《国军128师火烧幹驿小考》的留言

 

网友张明:

四十年代的乾镇驿就是九街十八巷,店铺高耸,商贾云集,令人惊叹。作者以严谨的文学记实手法真实再现了天门以东重镇的昔日辉煌。更令人惊叹的是1942年至1943年间,这里曾发生了中国军队以师为建制的军事力量与日军师团一级的军事力量的战场较量,其战争的恢弘与惨烈可见一斑。感谢年轻有为的天门籍作者今日为本群奉上一道文化大餐。

 

网友雪梨子

拜读胡德盛老师有关王劲哉128师火烧乾驿文,不由击节赞赏。该文是我看到迄今为止最详实的介绍,胡老师不仅旁征博引现存的两岸回忆文献,还进行了不少田间采访,皆弥足珍贵。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在业余时间做出这样作为,可谓功德无量、恩泽后世。几处疑问处:1)王劲哉的128师曾属于中央陆军序列,但以在江汉平原的那些年所作所为来看,勉强称国军可以,正如第八集团军一样,但已经完全不是中央军的队伍了。他极少听从中央的调遣,在江汉平原自立为王,固然他憎恨日本人,被俘后不投降,但究其在江汉平原那些年的所作所为与土匪无异。称国军都是勉强,遑论“中央陆军”。用网络上的流行说法将之冠名中央陆军,是对中央军的亵渎。曾有些官媒大肆抨击国民党军队投降日军的比例很高,就是没有将这些杂牌军、准土匪的“国军”与真正的黄埔系军队区分开。将王劲哉128师冠名中央陆军,正好落入官媒之窠臼。没有黄埔系为核心的中央陆军,中国的国统早就亡了,也不会有后来的联合国发起国,世界四强之一的说法了。2)王劲哉本人首鼠两端,虽然传说中的古鼎新更坏,但放火烧乾驿这样残暴的举动毕竟是由王劲哉和部下李德新做出,这几个人都是乾驿人心目中的暴徒,王因后投降新朝,得以善终,媒体都将他打扮成为抗日英雄,事实上看他与128师在武汉会战之后的活动,没有什么可赞之处,倒是给敌后的人民平添了一个缴田赋、纳税的衙门。靠他们是不可能赶走日军的。可惜,目前媒体上的王劲哉是一副英武、慈祥的面容,简直是黑白颠倒,我乾驿后人应尽多地扒出其丑恶之事,以让之遗臭万年。3)应该是编校问题:题目中的乾驿,写成了幹。封面图的某军英勇奋战的情形,也非常不合适土匪“国军”焚烧乾驿的暴烈、民众凄惨的情景。对于乾驿人来看,不是太严肃。

 

网友周长浩

作为一个亁驿周氏子孙,年幼失怙,对先辈生活过的地方知之甚少,有愧先人。胡德盛先生大作<国军128师火烧幹驿小考>使我受教匪浅。先生考据严谨,史料丰富,重要人物的始终都有交代,是一篇难得的乡土历史考证的精品!

抗战时期,家乡处于日军、国军、珙军,还有土匪各方边缘拉锯战之中,父老先辈所受的苦难比单纯哪一方占领的地方都要深重!我也更加明白了我们小时后看到的贫穷衰败现象更久远的一层原因。

 

网友小小:

乾驿人受的苦不小啊,只要有军队的地方,老百姓都没有好日子过,那么多房屋,店铺被烧的一干二净,他们怎么生活的,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

 

网友陆羽故乡:

拜读胡德盛先生的文章,了解了乾镇驿四十年代被烧前的面貌,颇受震憾。原来只知乾驿文人会萃,物产丰富,不知其建筑如此壮观。天门城关泛称髙墙深院为"四井口"的房子。即纵深有四个天井。我所穿过的髙宅深院也不过五,六个天井。  我旅遊到周庄,最深的房子就是号称"富可敌国"的大富豪沈万三的宅邸,只有七进,连同府前专用码头的接待室也只有八进。但其后院的池塘连接户外小河,船可直接进院内,即前后均有码头。因其为水乡的缘故,在其他地方末曾见到。胡文中所述六合当铺纵深十二进,天井十一重在明清的民宅中恐怕也不多见。从史料可知,这些建筑大都始建於明代,可见当时民间是比較安定富裕的。谢谢胡先生留下宝贵,翔实的资料。

 

网友言发:

国军128师补考(海南万宁杨言发) 十几年前,我看过一本书,书名《我所知道的王敬斋》。作者:孙铭九。书中记载:王敬斋,国民党杂牌128师,住监利柳垸 ,孙铭九是王敬斋夫人。解放后,王敬斋任陕西省政协第一任主席,第二任主席孙铭九。解放前,王敬斋住监利,往东过洪湖尺八镇住日军,往西为国民党。王敬斋为人耿直,正派,在老家米脂起事,始随国军,蒋瞧不起王敬斋,王之后单干。自己在监利周围发展,发展部队四个旅,史上簡称新编四旅。第三旅住潜江竹根滩,第四旅住幹驿,渔薪。旅长古新发,又名古瞎子(独眼)住幹驿,副旅长潘典华住渔薪。准确说,128师新编四旅因战事烧了幹驿(书中有记)。后来抗日暴发,蒋派人劝说王敬斋,王一气之下杀了蒋使。随后日本人劝降,王又杀了日使。由周恩来派米渐沉劝降。王敬斋崇拜周恩来,没杀米渐沉。再往后,日军轰炸监利,活捉王敬斋,押武汉,周恩来在武汉派人劫狱救出王敬斋,从此,王敬斋顺G。(内容见书)


网友彭玲

 我外公家的祖屋也是在那个时候被128所烧,听说是有着七间天井的大房子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当时家里水供不上,都用醋来灭火,我姨妈都快八十的人了,妹妹提起此事,气不打一处来,听姨妈讲,那时候整个天门的棉花行和银行都是外公家的


对曾冰之《江汉平原的桃木棍子》的留言:

 

网友飞鱼:

如同高楼大厦隔壁也有破檐漏屋,不论何时,人也分三六九等,正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人高尚有人缺德。有的鬼不缠,也有挽狂澜于既倒的中流砥柱。文章充满思辨色彩,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拜读学习了《江汉平原的桃木棍子》

 

网友天门山:

每个时代都有“桃树棍子”,他们逆历史而动,横行乡里,扰乱社会,作恶多端,祸害人民。而正义终究战胜邪恶,“桃树棍子”们只能成为历史的渣滓。

 

网友小小

又见冰之先生的一篇意义深远的好文章。笔者在文中写出:“有一批文G中成长起来的忘年交文友,他们在文章中尽管也回味自己青春的年代,但对文G意识形态挂帅、整人斗人批人等恶行也相当反感、也有相当程度的反思,说明他们做人的良知并没有泯灭”。非常公证的阐明了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社会现象,有理有据,分析的很透彻。文中说的那些"桃树棍子",实际上社会上的小混混,就是俗话指的地痞流氓,缺德的人,现在大有人在,有的还披着虎皮,很可恶。

 

网友陆羽金鱼

刚上线,认真拜读曾冰之老师的“挑树棍子”一文,多有感慨。乡间无赖、社会油子,均属此棍类。以前因道德伦理约束,他们被人卑视。当年这类人甚少,难成社会疾症。文革时期,人们信仰、伦理、道德均被视为封资修的东西,统统被连根捣毁,无道德,无教养的垃圾人,遍地开花,这便成了社会众顽。中国人不信天地,不信鬼神。谁不害怕。

                                                                     

责任编辑:北门酒


前期文章回放:

雪梨子:淡淡的思念

孟笔韩诗:四叔四婶

雪梨子:何处是家?

范齐家:吾国名花天下稀

因荷藕然:走出心中的台湾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出现在每周的留言精选中。另,应大家的建议,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本号作者与读者的沟通,畅叙乡情,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赐稿者请将大作投递至:449027919@qq.com 谢谢!(敬请自留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