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孟笔韩诗:四叔四婶

孟笔韩诗 鸿渐风 2023-04-30

           四叔四婶

                   孟笔韩诗

 

周末到县城里的医院陪老人看病,巧遇同村同宗远房四婶候诊。两位老太太久未谋面一见如故,四婶快人快语,见了我这多年未谋面的晚辈侄子一点也不生分,一句“我是看着你长大的哩"算是寒暄。之后拉住老嫂子当听众,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一个多小时独白,以追忆四叔为重点,痛说“革命"家史。听完老人絮叨,历史情景历历在目,仙逝的四叔栩栩如生,不由心生感慨。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忍不住利用返城的两小时,在城铁上补记如下:

 

三年前,同宗远房四叔撒手西去,享年7O岁。四叔天生瘦小,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多年前在村里人眼中一无是处,是天生的“衰货"。那年月村里人都说四叔命不好,家里是富农成分,参军、招工沾不上边,虽然脑袋还灵光,但没赶上高考,注定没啥出路。1967年散学回村,也只有脸朝黄土背朝天务农一条路。

 

年青的四叔到生产队里上工头一天,用独轮架子车往田地里送猪粪,因为力气小、车子重、土路坑坑洼洼,一路翻车,连滚带爬,粪土粘身,别人送三趟,他累个半死送一趟,成为全村笑柄。四叔"一战成名",经济上被生产队定为“二等男劳力",政治上被定为“可以改造好的富农子女”,具有了清晰的政治定位和经济定位,差不多属于村里的阶级敌人。

 

四叔也找到了社会归宿,终日和“一等女劳力"就是那些干农活彪悍、虎背熊腰的嫂子、婶子们同工同酬。从此淡出了村里的男人世界,自然也就被男人们边缘化了。四叔此后就在生产队里和妇女们为伍一起劳动挣工分,一直到1982年生产队解散为止。即便落在妇女堆里,四叔干农活仍是最孬的,成为永远都需要帮扶的对象,在村里奠定了一辈子都不会动摇的弱势地位。


 

四叔脾气虽好,但一双绿豆小圆眼,几根黄鼠须,再加上嘴尖,时不时惹人烦,在那个靠力气吃饭的年代,几乎成为多余的人,让人不待见。四叔整天在妇女堆里讨生活,加上嫂子、婶子们嘴碎,数落他几句成为家常,四叔若是顶嘴,难免有磕磕绊绊。妇女们刀子嘴豆腐心,在农活上体谅照顾四叔,可在嘴上从不饶人,以逗弄取笑他为乐,合起伙来把他摁倒在地收拾一顿也不稀罕。四叔落到这般境地,一副窝囊模样,活脱脱像只瘟鸡,离群索居,无精打采,也注定了在婚姻上要走一条坷坎之路。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四叔从二十岁起“被相亲",屡屡不中,村里人都说他这辈子恐怕要打光棍了。直到二十七岁那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被时年二十九岁的邻村老姑娘首肯。老姑娘是地主家庭,地主和富农门当户对,都属于“地富反坏右",两人同病相怜,再无二话,一拍即合。那年月,由于都属阶级敌人,连酒席都不敢摆。晌午前,媒人手里提着蛋糕匣子,带着四叔,四叔牵着毛驴,一共三口到邻村接人。晌午后,媒人空着手,四叔牵驴,驴驮老姑娘,一共四口,打道回府,从此有了四婶。

 

村里人都说四叔得了老天的造化,娶上了好媳妇。四婶人高马大,豹头环眼,声若焦雷,脾气火爆,天不怕地不怕,别看是地主出身,但在人群中从不示弱。四婶天生就是一等女劳力,耕种收,样样农活都不在话下。别看长得高头大马,可过日子却心细如发,喂猪、打狗、垒鸡窝,样样精通,量入为出,省吃俭用,日子过得有模有样。从此四叔是“小鬼跟着阎王混,全听人家吆喝",内政外交全归四四婶管,死心塌地当了四婶的跟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四婶一脑门子传统文化,在狠抓计划生育的年代,她东躲西藏,硬生生地创造了几个"小阶级敌人"。

 

时光荏苒,转眼有了三个孩子,计划内壹胎、超生俩胎。孩子多,手头紧巴,四婶操持完地头还要操持灶头,三张小嘴等着吃,日子过下来不容易。四婶把持家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虽然自己目不识丁,却深谙穷啥也不能穷教育,不仅没有耽误孩子们念书,而且做到了财政收支平衡,成为村里的佳话,至今仍在流传。至于四叔嘛,脑子里本来就没有过日子这根筋,只能每天在地里死受,任凭四婶吆喝。那光景,家政草创,百业待兴,四婶忙完地头忙屋头,火爆脾气再无遮拦,被四叔惹着了,抓起镰刀,撵着他满街跑是常有的事。四叔前面逃,四婶后边撵,后头跟着一串连哭带嚎的“小地主",这成为了村里难以磨灭的一道风景。打是疼,骂是爱,天上下雨地下流,两口子打架不记仇。可话说回来,四叔也不敢记仇,要不然下次打的更痛。

 

四叔受气归受气,可嘴头从不亏着,四婶每天早上煮四个鸡蛋,最大个的归四叔,剩下叁个一个孩子分一个,自己则免了。每天早上四叔相跟着四婶下地干活,四叔干活手脚永远不利落,四婶永远要收拾残局,照例要骂上几句。每逢此时,四叔总会从口袋里摸出舍不得吃的那个鸡蛋,讪讪地递给四婶。四婶从不出好气,“天生的穷鬼,留着孵小的吗?找个背人处吃了!"这个时候,四叔人生中的幸与不幸的时刻都来临了。幸运的是,四叔在树荫下吃鸡蛋的瘦小背影,成为村里人眼中幸福的最高标准。不幸的是,这背影也成为无能的代词。

 

然而,成年人的世界与孩子们心中的伊甸园风马牛不相及。四叔,这位村里的衰货,却给自己的孩子们创造出了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普通庄户人家的孩子难以到达的精神高地。四叔与生俱来的有孩子缘,不仅会生孩子,更会教孩子,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神鬼故事信手拈来,一把二胡拉得如泣如诉。三个孩子,三条书虫,性情既不像爹也不像娘,男娃知书,女娃达礼。又赶上了好时侯,阶级斗争不搞了,不再唯出身论了,以“农民子女"的身份,排着队似的个个考上了大学,一个赛着一个争气。

 

老大是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回县城当了中学老师;老二是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在潮白河公园管理处工作;老幺是个儿子,当年超生出来就如获至宝,乳名金子,现在于村中真是金光闪闪,最长脸面,念了对外经贸大学,从事对外贸易,“五胡十六国"到处跑,见多识广,是全村学子的楷模。农村有句俗话,好宅子不如好孩子。孩子们出息了,四婶脸上的光彩一天比一天多,更知道孩子们是得了爹的真传,早年四婶嘴中的“我家穷鬼"称谓早就换成了“我家秀才"

 

年代变了,光景变了,四叔在四婶的领导下,勇气上升、衰气下降,四婶在四叔的影响下,文气上升、武气下降,四婶早就停止了追击,四叔彻底终结了逃跑,老两口悄然发生着变化。四叔得到了相敬如宾的待遇,四婶学会了举案齐眉的身法。

 

和四叔四婶的变化一样,近些年农村也朝着文明方向变化,生活也讲究了,过年贴幅春联就是一项变化。在这变化中四叔有了新的用武之地,而且是“独门绝学",在老少爷们中一枝独秀,一览众山小。四叔尘封了大半辈子的毛笔字派上了大用场,写春联。四叔可是村里唯一敢拿毛笔给别人写字的人,更被年轻人追捧为“村宝",十里八乡人尽皆知“四爷书法"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四叔在十里八乡名气的增大,他在村里的“落后形象”就发生了裂变。在顽固派庄稼老把式们的眼里,他是永远的衰货;在温和派中年人的眼里,过去的穷光景耽误了他的才华,可惜了;但在激进派年青人的眼里,他是响当当的“四爷爷”,知书达理,识文断字,是村里唯一能追上时代潮流的老人。

 

任凭云起,稳坐钓鱼台。四叔自己倒是以不变应万变,锄耕不辍,下力气种他永远也种不好的地,只不过到了地头四婶还是绝对主力。遇到年节,四叔则笔耕不辍,给家家户户写春联,这时四叔成了当仁不让的主力,四婶则是忠心耿耿的书童,虔诚地研磨抻纸。年关写春联的时侯正逢大学放寒假,村里人脸面浅,见不得四叔家里的大学生们,不好意思上门取字。四叔呢,不厌其烦,写好字,挨门挨户送货上门,身后则是一片“谢谢四叔"声。四婶呢,手上捧着春联跟在四叔身后,神圣的像个唱诗班的小童,时刻膜拜着自己打过骂过的真神。每逢阴天下雨,四婶的手关节会痛,这时她会暗暗地后悔自己曾出手打过“文曲星"。

 

不知不觉中四婶可是真的变了,自从老幺上了大学,四婶自己的大嗓门变小了,说话悄声细语的,在家里怕吵着四叔写字,站在旁边痴痴地看,莫名地笑,看上大半天也不知道累。出了门,跟在四叔身后,像保镖似的形影不离,遇到搭话的,抢着替四叔回话,照顾周全。心满意足又略带骄傲地告诉人家:放心吧,你四叔想着你们呢,心里装着你们呢。在四婶眼里,这红火的日子终于来了,是老天有眼,让她掉在了文曲星的炕头上。四婶每天一睁眼像吃了蜜蜂屎一样不由自主的从心底里往外甜。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四叔在睡梦中悄悄地走了。尽管四叔的走法和活法一样,都是无声无息,但还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村里的、村外的来送别的人数超出了预期,创下全村近年来的治丧纪录,大家异口同声说他是百里挑一的好人。好人就这么走了,未亡人四婶哭昏过去好几回,唯一抱怨的是四叔没有带上她一起走。

 

治丧结束后,三个子女因为工作无法分身陪伴四婶,怕她一个人在乡下孤单,就请来四婶的娘家侄女,陪她度过了一段时日。再后来,四婶进了城给老幺带孩子。目不识丁的四婶给小孙子捎去了爷爷用过的毛笔。而且四婶发挥余热,接送小孙子去书法班上课。看着小家伙凝神定气写字的样子,四婶由不得笑上眉梢,心里嘀咕着:和他爷爷一样,也是文曲星下凡呢。

 

四婶讲到这里结束了。在听讲中,四婶的老嫂子也就是我的老母亲,陪着抹了不少泪。我作为旁听者,真是听进去了。听完讲,端详了四婶饱经风霜苍老的脸庞,上面刻满了慈详,年青时的犀利已然无影无踪。旁听完了,自己心中感叹,四叔这颗文曲星,正是得了四婶这片天,才发出光来,老两口始于同病相怜,行于相互扶持,终于相得益彰,真是功德圆满。

 

愿四叔星耀天空!祝四婶愉快健康!

 

 

【注】受作者委托,文中图片均由编辑选自网络,非四叔、四婶本人照片,特此说明。


责任编辑:北门酒


前期文章回放:

雪梨子:何处是家?

范齐家:吾国名花天下稀

因荷藕然:走出心中的台湾

曾冰之:江汉平原的“桃树棍子”

胡德盛:国军128师火烧幹驿小考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出现在每周的留言精选中。另,应大家的建议,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本号作者与读者的沟通,畅叙乡情,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赐稿者请将大作投递至:449027919@qq.com 谢谢!(敬请自留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