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齐家、萧兴国:荆楚年俗二题

范齐家 萧兴国 鸿渐风 2023-04-30

荆楚春节民俗二题

范齐家  肖新国

 

                     一、饮食中的“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环境卫生”,是世界近代卫生学的成果。其思想理念虽源自欧洲的文艺复兴,于近代才形成科学体系,推进人类进步与文明,则是近现代的事了。当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专司其责、专务其事,更是当代的事了。

你可知道,在我国二千多年前的荆楚先民,就具有“预防医学”、“环境卫生”这样的大智慧吗?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凡饮酒,次第从小起”。上古社会荆楚地区元日“鸡鸣而起”之后的习俗。不少习俗从上古时代仍保留至今,成为荆楚原始文化遗风,殊为可贵。有些习俗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是却闪耀着荆楚文化的光辉。今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土,像所有出土文物一样,“荆楚春节古俗”,留给我们无限的神思、遐想和赞叹!

  这段话,比较详尽地记述了“椒柏酒”,是以中药椒实、柏叶浸制而成的酒。古春联:“椒花献颂,柏酒浮春”一直流传至今为群众所喜爱。椒实和柏叶分别有温中止痛、清热凉血的功能。古人还以“柏叶后凋而耐久”,元日共饮椒柏酒,以祝长寿。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名句。何谓“屠苏酒”?“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温疫”。原来,荆楚先民每遇大年初一,合饮屠苏酒,属于预防医学的社会行为,以药贴“囊浸井中”,与今天的饮水消毒相似,其目的在于“不病温疫”。

“五辛盘”之五辛为何物呢?五辛,指五种辛味的蔬菜、香料,一般指葱、韭、蒜等,《太平御览》关于五辛的注曰:“五辛,所以发五藏气”也。五藏,即五脏,指脾、肺、肾、心、肝。根据我国中医药学原理,利用五种辛物的性味与归经,以调和脏腑机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元旦》诗中“椒花滴酒翠盘新”的“翠盘”,即是指青翠欲滴的葱、韭、薤、蒜等。

用今天的“预防医学”的观点看上古荆楚春节民俗,你当由衷地赞叹上古先民的大智慧!难道不是吗?

                       作者之一:范齐家先生


         二、天门传统年俗中的“伊斯兰文化”

清版《天门县志》记载:“正月元旦鸡鸣做饭、供神,男子燃灯烛,奉香出门行礼,谓之‘出天方。”“出天方”,也称“出行”。

“出行”,是天门传统年俗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不可或缺。“出行”不是今天人们日常口语中说的外出的意思。

“出行”,由户主家中主事的长辈,或成年男子执礼,携香、纸、蜡烛、鞭炮开门后,迳直按历书上指示的方向、方位,举行“出行”仪式。比如开门,迎面是一面墙壁,则在正对自己门面的墙壁上,贴上“出行大吉”的神位。然后炷香、燃烛、化纸、燃放鞭炮,行鞠躬、拱手大礼。如果历书上指示的方向、方位,是河、湖、水塘,“出行”的仪式则在岸边举行。如果遇地面坚硬的地方,便把神香、蜡烛插在事先备好的大红萝卜上。有的户主就把香炉、烛台直接摆放在出行处,以示庄敬。小朋友们,最爱追随大人们完成“出行”礼仪。而成年人则以本门“香火有继”为荣,很乐意组织子嗣们行“出行”礼。

“出天方”之俗始自何时呢?出天方,原本不属我国民俗,“天方”即指麦加,为伊斯兰教祈祷礼拜的圣地。自元及明,我国始有“天方”一词出现。《明史·西域列传四》:“天方,古筠冲之地,一名天堂,又曰默伽”。伊斯兰教教徒,一生中必定要到麦加巡礼,参谒神殿,以完成伊斯兰教徒的义务。由于诸多原因,不一定所有教徒都能完成“朝圣”之举,于是向天方的方位、朝向礼拜,亦如虔诚朝拜天方圣地。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我国始有春节“出天方”之俗。可见,中、外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古已有之。

1990年版《岳口镇志》记载:“清道光年间,始有近百名回族人从河南省邓县、新野县逃荒徙居岳口陈家巷。清代、民国时期以宰杀牛、羊,制作焦馍为生,少数从事工商业,信奉伊斯兰教。在陈家巷左侧有清真寺一座。


                       明代竟陵山水图之竟陵古城

作者前期文章链接:

范、萧:鲁谷记的“响铃肉包”

范、萧:地方文史研究应该实事求是


  公号前期文章链接:

  小小:我亲历的第一次春运

  荆楚山樵:小年节祭灶辩考(上、下篇)

     张 撼  钧:回家过

   陆羽金鱼:《知青岁月》之“牛车少年郎”

  因荷藕然:渡    口

 小熬浆糊:说短论长道楹联(上篇)--趣话之七

 舟       帆:收音机

 天  门  山:童年的年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