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这么批判秦始皇的吗?

任蒙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特稿】

      “批秦”要明确两个为什么
任蒙

 

多年没看电视了,最近热映的电视连续剧《大秦赋》反响很大,可我不知怎么搜索。这种胡编乱造的热闹剧,即使是在“电视时代”我也没有收看,有时间不如看点儿正经史书。前几天,《鸿渐风》公众号发了我的散文《帝陵斜阳》,是十年前的旧作,那会儿,我也没看过《大秦帝国》之类的小说。
我按照自己的“历史观”写作。
《大秦赋》引发的议论,几乎是清一色谴责它歌颂暴秦,激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但是,有不少批评文章认为,秦始皇“一天下”之后实行暴政,开了专制集权的恶例,不如维持现状,回到“七雄”时代,并且以今日的欧洲为例进行利弊分析。在我读到的20来篇文章中,有接近一半的作者列举或赞美分封制,怀念所谓天子与贵族共治,也怀念东周,甚至明确表示秦朝“大一统”是历史的倒退。我以为,这种观念走偏了。

 



为什么不能美化分封制
 
皇帝制度非常荒诞,此前的分封制同样荒诞,哪个诸侯愿意在自己的封地上安分守己?后来的五霸、七雄,哪一个不是通过腥风血雨的战争“脱颖而出”的?
春秋无义战”,经过多少年的时间传递,早已成为一个成语,可见当时大大小小诸侯之间的相互讨伐,并无什么道义可言。到了东周时代,所以又被称为战国,就是各国之间的征伐兼并仍然没完没了。他们为了一个女子,或者一件宝物,都会爆发一场战争,将对方斩族甚至灭国。
从春秋到东周,天下混战不已,恰恰是分封制埋下的祸根。
秦始皇横扫六国时,历史早已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分封制行不通,或者说它早已彻底变味了郡县划分最早源于楚国,并非秦始皇首创,他实现天下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以行政区划取代分封制,有的甚至沿用至今,现代国家都采用这种行政层级的方式治理。当然,划分行政区域只是实现社会有效管理的前提之一,距离文明政治还有十万八千里。这也非我们可以在道义上和情感上接受秦朝暴政的理由。



秦王朝的烛火转瞬熄灭,刘邦项羽角逐时,或许是因为历史的惯性,或许是因为形势所迫,他们不承诺给别人封王,就没人为自己卖命。他们都顾不上什么郡县制了,各自封了一批功臣。汉王朝初建时期,推行的是郡县和分封并行的“双轨制”,其中所封异姓王七人,各怀异心。在争夺天下的纷战中累得快要吐血的刘邦,又不得不绞尽心力去平定诸王反叛,有时还得御驾亲征。后来,刘邦虽然与群臣达成共识,誓约“非刘氏不王”,可刘氏诸王也接二连三地举起反旗。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形势一度十分危急,极力主张削番的“首席高参”晁错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汉初的藩王拥有军权、物权,还有行政权,其管理机构都仿照朝廷设置,俨然“二级朝廷”,国中之国,非但起不到拱卫皇室的作用,反而极易成为威胁中央政权的分裂势力。所以,此后各朝吸取西汉教训,不再袭用那种裂土封王的做法,也不是改“封邑”为“封户”,而是只给爵位,不封领地,抑止藩王特权成为各朝常制。



晋武帝不信邪,为了抑止豪族和地方势力,重启分封制,大封宗室,引发“八王之乱”,导致王朝倾覆,也改变了历史走向。
到了明朝,精明残忍的朱元璋为其子孙绞尽脑汁,智者千虑却失在册封其诸子的问题上,他让每个儿子都拥有丰厚的财力,还有相当数量的军队,名曰护卫。他的孙子朱允炆接位就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已为时已晚,由此引发“靖难之役”。这应该是分封制残留现象的一次大的反弹。
再如,唐代各地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藩镇林立,形成了不是分封的分封。后期,节度使还享有世袭之权,以致出现杀害父兄取而代之者。除了安史之乱这样的巨大浩劫,此起彼伏的节度使膨胀还将整个唐王朝推向了绝境。
分封或变相分封,都会招来杀机,导致社会灾难。
土司制度应该是分封制最后的残渣,“山深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就让各地土司就地做“土皇帝”。土司制度在明朝很盛,虽然没有闹出天大的乱子,却也粗鄙黑暗,清代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分封”必致祸乱,几乎是历史的铁律。
当初,一生都处于乱世的孔丘等人,怀念“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社会秩序,唉叹礼崩乐坏,主张“克己复礼”。孔丘作为一个生活在春秋混战中的知识分子,回望他并没有见过的早已远去的分封初期,还怀有这样的的社会理想,连当世人也不理解他,因为那几百年间的先祖,都是分封制的受害者。孔丘的反复唠叨只是一种历史的哀鸣,在两千多年后的批孔斗争中,还被我们痛斥为奴隶主阶级的复辟梦想。
那么,今天我们反而认为分封制度下的社会如何美妙,岂不是将历史早已甩掉的一张腐烂不堪的“蜕皮”当作得体的服装?
秦始皇统一天下,肯定不是为了顺应人心,更不是为了建立天下大同的美好社会,他丝毫没有隐瞒自己的理想,就是将天下尽囊于自己一家,希望从他伊始,万世不移。其实,其他六国君王何尝不是怀有如此政治理想,并且无时不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奋斗,只是他们没有这种实力,也没有那么野蛮,暂时不像秦王那么锋芒毕露。
当时列国的各个王朝中,弑父杀兄者大有人在,那些小国之君整体上与此前此后的统一王朝的君主们没有两样,找不出几个善人。就像一群街头恶棍扭打不休,最后被一个更凶狠的恶棍一顿收拾,全都打趴。
假如历史时序可以倒转,何必回到分封制的年月,索性回到传说中“五帝”禅让的时代,推举贤能的首领继任大位,岂不更加美好?可是,原始的部落联盟式的政体更无法遏制人性本来的私欲。如今,我们只能模模糊糊地望见有个名叫“夏”的王朝,是华夏历史可信一点儿的源头,夏代的第一个君主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神话般的人物大禹,到他的儿子“启”继位,就把规矩改了,王位成了他家的传家宝,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传亲不传贤。从此,谁想把它拧回去,该有多难!


三皇五帝


周朝早期,封王建土的体制通过层层分封,确实起到过延伸社会管理,开发边土,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但是,就是那么短暂的时期,也发生过几百次诸侯争战。这种诸侯之间的战争因为有许多具体的规则,“文明程度”比较高,成为今日某些专家赞美分封制的重要论据。不过,多少次读到这段历史总让人费解,既然能够把战争限定在严格的守则之内,把真刀真枪的面对面砍杀导演成“武术比赛”,那为何不能禁止诸侯间的武装打拼?说当时的奴隶没有资格持矛参与搏击,但每辆战车的后面都跟有一定数量的奴隶,战败一方被杀死或被输掉的都是奴隶。
那种时代没有奥林匹克体育竞赛来让各国展示实力,但是,将战争“游戏化”也只能流于可笑的幼稚。
那种靠等级森严、垄断特权维系的政治格局不久就被打破。你现在说早期分封制多么好,秦始皇也没见过,那会儿,他六七百年前的祖宗还在西北一个犄角旮旯的封地扑腾哩。退一万步讲,即使暴虐的秦始皇怀有那种善意,历史也不可能回到那种没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而让上上下下安于封地的社会状态。

 



为什么无须怀疑统一的必要

 

《大秦赋》极力赞颂秦始皇的统一大业,美化那种极端血腥的凶残手段,肯定不可接受。但是,有的批评者怀疑统一的必要,我相信多数人不会苟同。
这里,不妨从一个角度来论述以中原为主体的“天下一统”一直是华夏民族的人心所向和历史趋势。
中国的地理背景比较独特,北部是辽阔无际的草原,游牧部落出于生存需要,与中原王朝的武装冲突旷日长久,中国的历史有多长,这种冲突几乎就持续了多久。有的王朝通过征战和民族融合的方式缓解这种冲突,可几十年后,新崛起的部落再次出现在北方的地平线上。有几个时期,游牧政权入主中原,加速汉化,或者在北部建立了稳固的政权,但同样要防止与更远的游牧部落发生对峙。这种没完没了的武力冲突,成了历代王朝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战事和社会动荡多半是自北而南的一个重要原因。
来自高原的游牧部落的铁骑,犹如现代战争中的装甲部队,势不可挡,往往使中原王朝处于劣势一方。我在散文《渐远的马蹄声》中写过,“在几千年的冷兵器战史上,拥有战马,就等于有了速度与高度。马匹,就是战车,就是保障前方补给的运输机械。马蹄敲打大地的节奏愈急促,军情就愈紧急。”所以,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战战和和持续了几千年,直到热兵器时代到来,这种局面才得以终结。



今天,华夏各民族融为一体,共同发展进步,历史上的和亲故事留给人们的是美好记忆。其实,有记录的这种“和亲”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了,一直到清朝还在延续这种联姻方式,即使是铁木真的后代建立的蒙元王朝,也照样得运用和亲政策处理他们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并且外嫁女子更多,一共38位,留有清楚详细的清单,说明和亲对于调节双方关系、促进民族和睦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历代王朝送公主和亲都不像民间嫁女那么出于自愿而喜庆,更不是童话中的公主嫁王子那么浪漫,而是直接送给王者本人。家喻户晓的昭君出塞,那次汉元帝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共五个女子;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是松赞干布陈兵唐境,要求和亲,同时他还以同样方式娶了尼泊尔一个公主。还有一个西汉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国王,她发挥的作用和传奇经历,更加让人震撼,但由于时间久远而不怎么为人们所知。传诵下来的寥寥无几的和亲故事脍炙人口,但在交通和信息极为闭塞的古代,不要说皇亲宫女,就是民间百姓,谁甘愿将自家的娇女远嫁到万里之外呢?



这些话并非远离主题,而是让我们通过和亲史这个侧面更清楚地了解历史的真实状况,看到历史上必须是强盛的王朝才能应对那种随时可能发生的边陲危机。
同时,通过以上所述,还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秦朝为什么要大规模修筑长城,其实长城在战国时就有了,在此后的历史上也发挥过重要的防御作用。所以,修建长城也是一件正经事情,只是秦始皇搞建设也发疯,只顾自己“大手笔”,不把百姓当人,急于求成。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如前所述,我们的先人自古以来就向往统一。华夏民族从相对统一的远古走来,人们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文化习俗,共同的社会心态,习惯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大一统的国家意识渗透在一代代子孙的骨子里,国家统一永远是人们共同的意愿。这种国民心理也延续了几千年,这也是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国家大分裂时代的后人难以体味的。
东周的中国版图看上去很像今天的欧洲,有人就以今天欧洲的小国繁荣说事,欧洲的现状也是历史造成的。当时,如果没有秦始皇出来结束中国的长久分裂,也会有楚王负刍、齐王建或其他什么人物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
再说,国土小,人口少,并不是其发达的必要前提。还有,小国云集就是世外桃源吗?可别忘了一战、二战都是从欧洲引发的,那里并非从来都很祥和。
秦始皇捣灭六国的风暴极其血腥,极为残忍,肯定为后世所不齿。今天我们应当批判的,是他在统一过程中的军事屠戮和它统一之后的残酷暴政,绝不可认为国家不应该统一。如果统一属于错误,那么,推翻暴秦后就应该恢复到战国时的分裂状态。


东周列国

还有位专家批判《大秦赋》,列举秦始皇的罪恶,说他焚书坑儒扼杀了“伟大的百家争鸣”。
这使我想到几十年前搞“儒法斗争”时某家大报的一篇长文,类似后来的纪实文学,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写起,以“伟大的生命诞生了”营造秦始皇出生之庄严。风水轮流转,几年前又转回到儒家了,还是那家报纸,又以大块文章渲染尼山的“万丈光芒”,誉其“放之四海而皆准”。如今再批秦始皇,百家争鸣也被“伟大”了。
无论你怎样“非此即彼”,历史的本来面貌是不会改变的。
秦始皇的“任性”没有边际,他的暴政大大突破了他自己作为“人”的人性底线,毫无道德可言,就是一个疯狂的野兽,所以他把包括秦国在内的七国百姓都当作猪马牛羊,当成劳作的机器,把自己的千军万马训练成屠宰牲畜的屠夫。



无论是分封,还是帝制,宗法制度本身是按照人性自私的理念设计的,其本质就是为了奴役百姓,是以民众为敌的。我们当然不能以文明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标准去衡量历代君王的施政德行,今天回望先人在漫漫几十个世纪的黑暗中苦苦挣扎的苦难史,只能比较看看哪些帝王多一点人道,多一点仁慈。
因此,我们谴责暴秦这个“超级恶霸”,也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但不能让我们的思维“回”到某个王朝,历史上不存在多么美好的王朝。否则,我们反对美化暴秦,却又美化其他王朝,就可能滑向与《大秦赋》作者和二月河同样的思维轨道。
判断历史是非,应当尽量避免非此即彼,也不宜简单地以前天否定昨天。有的网友美化民国、美化计划经济,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还是多看看历史学者怎么说吧。




(责编:糊汤粉)


【作者作品链接】
【特稿】“暴秦”怎样检测文学良知
眺望汉江  ||  作者:任蒙 || 朗诵:沈威
伟人走出翠亨村(选自任蒙长篇散文《世纪的黎明》)
朝读美文 | 任蒙:超越语言的语言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尔也:陆浑戎是怎么迁到郧国的

兰桂腾芳:榨坊

陈玉祥:茶话书法审美

忘忧草:柴火的故事

陈巧林:【我的直河系列】  回乡知青生涯之四:机屋学徒

因荷藕然:读书联想症

飞鱼:班车司机语录

月如钩:感逝2020

【特别推介】我是范雨素


      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