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纽浪客:书写江汉平原的悲欣遒章

纽浪客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参加“《沧浪之歌》作品研讨会”的部分来宾合影

书写江汉平原的悲欣遒章

——“文化散文集《沧浪之歌》

作品研讨会”综述

纽浪客/整理撰稿


      谷雨时分,春雨绵绵,草长莺飞,花开娉婷。正值世界读书月之际,4月24日,武汉散文学会在位于群光广场的钟书阁书店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谢力军散文集《沧浪之歌》作品研讨朗诵会。
《沧浪之歌》是长江文艺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一部历史文化散文集,作者谢力军执掌着《鸿渐风》公众号总编之职;他是一位有着医学专业背景的学者型自由写作者。


作品研讨会现场


多年来,他在传统文学刊物和网络平台上发表了多种文体的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诗词等。发表于《芳草》杂志的中篇小说《医药魔方》曾被《中篇小说选刊》选载。其以“万千悲欣付沧浪”的情怀写出的这本散文集,题材广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纵笔山川名胜、古今人物,既写神农百草,也谈音乐美术;既品楹联诗词,还论训诂文字……引经据典无掉书袋之嫌疑,文笔老辣有命词遣意之功力,感时伤往,悲天悯人。在人文精神日渐缺失,低俗文化恶性泛滥的当下,谢力军先生在本职工作之外还能浸淫文史哲等领域,沉心静性坟典索丘,探幽寻微,孜孜以求,且有如此成果,实属难得。


来宾签到


谢力军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长期在医学教育领域工作,因对故乡的热爱和眷念,近年来重拾笔墨,书写胸臆。谢力军对长江日报记者说:“我出生于天门河畔古竟陵,成长在汉水之滨古镇岳口,工作在长江岸边古城荆州,最终定居在两江交汇的历史重镇武汉。这些河流蜿蜒美丽,这块土地悠久厚重,留给我太多的苦乐悲欣,有太多的情愫耿耿于怀,牵萦于心。”

沧浪”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意象贯穿于谢力军的散文文脉,他解释,沧浪即汉江。“沧浪亦泛指江河之水。古人将汉水比作天上的银河,‘维天有汉,鉴亦有光’。”

谈及武汉,谢力军表示,两江交汇,九省通衢,控扼长江,接引南北,“形胜之地”成就了江汉平原之东武汉的大与盛。“大与盛,是武汉的荣光,武汉人的荣光,也是江汉平原的荣光。”

研讨会现场。从左至右:湖北日报高级记者黎海滨;作家黄土;家乡文友荆屏


研讨会上,著名评论家樊星,著名作家任蒙、刘爱平、钱鹏喜、黄土,画家、书法家、摄影家陈谢、著名诗人解智伟、国家非遗评审专家曾庆伟等到会,并对作品进行了精彩评析。

书中的《沧浪之歌》上、中、下三章,写出了湖北人的悲怆记忆。”评论家樊星说,“我们谈楚文化,不仅有800年辉煌的文化积淀,也有悲怆的记忆,谢力军如实地记录本乡本土的故事,抒发对汉水的情感,有他独特的思考。”

著名文学评论家樊星教授发言


武汉散文学会创立人、著名作家任蒙在发言中介绍了武汉散文学会为散文作者搭建支持平台的措施,以及为推介《沧浪之歌》而撰写该散文集封面(底)导读语的考量与经过。


著名作家任蒙发言


作家钱鹏喜认为,《沧浪之歌》并不以题材新奇取胜,贵在多维视角。“作者从地理、历史、人文多维视角叙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却无掉书袋之嫌,文风自成一格。同时关照当下,读来充满时代感、现实感。”

原武汉作协副主席、《芳草》主编、著名作家钱鹏喜主持研讨会


谢力军的散文给我们呈现和还原了许多的历史线索和历史现场。”作家刘爱平说:“作者写历史而不放纵挖掘历史或者贩卖历史,他陈述的史料总与文化拷问交织一体,充满了一种家国情怀、忧患意识以及文化良知和文化自信,让其笔下的文本显现了较好的深度、高度和温度。因为文化不仅仅是历史和知识的叠加,它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有感知的血脉传承。”

武汉市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刘爱平发言


武汉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省医保机构负责人戴伟教授的发言,从其人其文的角度, 讲述自己学生时代面聆教益,一起组织班级文艺活动,结下了 数十年不变的亦师亦友情谊的往事,他讲述的当年师从作者学医的故事生动感人。

武汉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戴伟发言


著名艺术评论家、诗人解智伟的发言剖析了《沧浪之歌》的语言文字,认为其中有些篇章运用了小说笔法,有些文字具备了诗性的节律,作者进行了有意义的文本美学实践。他还即席诵读了专门为本次研讨会而作的现代诗《那片帆/英雄不倒即战旗》。

著名艺术评论家、诗人解智伟发言


著名美食评论家、国家非遗评审专家曾庆伟


黄陂区作协副主席、诗人翟锦发言


《鸿渐风》公号部分在汉的作者参加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发言。
乡史学者、邦维文化发展公司董事长胡德盛做了较系统的发言(全文见附录)。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黄邦雄发言回忆了和作者的“三同”经历——同校学生、同一个老师(作者母亲曾任黄教授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多年)、同下放在一个知青队。黄邦雄说:“成功总是会给有准备的修行者。专家们对作者的历史文化散文定位很准,我认为历史是一个过去时,有某种不可见性,即属失忆状态。《沧浪之歌》是一曲记忆中追寻失忆的行者之歌。谢力军是文中汉子、酒中汉子,也是人中汉子。”

湖北省美术学院教授黄邦雄发言。


家乡文友张明先生在书面发言中表示:“谢老师的作品通篇围绕沧浪之水这个鲜活的主题,一次又一次打动读者心弦。我和他同饮岳口古镇汉江水,同食天门古城东湖鱼。命运使我们都离开了家乡天门,但对故乡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我通读他的作品,被他的情怀感动。他的文章《生命是一种信仰》是《鸿渐风》2019年元旦献词,我读后感触非常深,连夜一笔一笔地抄录在我的日记本上。‘生命是一种信仰,由相信和仰望两座心灵峰峦并峙铸成’。这种语言的艺术感染力非常强悍。他的每篇文章都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家乡文友张明先生(后中)

        文友忘忧草发言,说自己从《沧浪之歌》中借鉴到一些题材选取和文字组织的方法和技巧。这本书已成为自己经常阅读的“枕边书”。

家乡文友忘忧草发言


受到大家踊跃发言的感染,文友张汉军也情不自禁地即兴发言,他说:“我与谢力军过从密切,他于我是亦兄亦友。近年来,他在主编《鸿渐风》微信公号以外,还笔耕不辍,既写小说,又写诗歌,现代诗、旧体诗、还有楹联等,散文更是涉猎广泛,文风自成一格。      
《沧浪之歌》写乡情、亲情、童趣,情真意切,激情四溢;写历史人物,展示历史沉疴,心怀悲悯,悲欣交融;写游记,描绘异域山川长卷,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以散文的笔法写医学掌故、轶事,严谨而生动;写楹联漫话,荟萃了楹联的奇联奇事,较全面地梳理了楹联发生发展的脉络。他自由驾驭各类题材,笔墨饱满,沧浪之水浩浩汤汤,恣意酣畅。     
他笔触所及,也有点到即止、引而不发之处。我期望有一天能看到力军兄更一步放开胸怀、放浪高歌的壮阔辞章。”

张汉军发言


谢力军在会上致辞。他对大家的点评表示衷心感谢。他说,他的创作动机和素材大多来自于养育自己的故乡——湖北天门。故乡的襄河即汉水,没有母亲河黄河、长江那样的盛名,也没有淮河、京杭大运河那么耀眼,但因为有了汉水,其发源地起名汉中;因为刘邦在汉中封汉王,才有他的国号“汉”;因为汉朝,我们的民族、同胞、语言文字和文化均冠名为“汉”,汉江以及两岸的江汉平原永远是自己创作的源泉……

《沧浪之歌》作者谢力军致辞


在作品诵读环节,朗诵艺术家张艳君女士诵读了《沧浪之歌》中的文章《生命是一种信仰》《小学春秋》的节选片段。朗诵声情并茂,诠释了作品的内涵风格,引发在场来宾的共鸣。

朗诵艺术家张艳君诵读作者作品《生命是一种信仰》(节选)


 签名售书环节读者踊跃,场面热烈。

钱鹏喜教授主持了今天的作品研讨会。

 《凤凰新闻》《搜狐网》《腾讯视频》《长江日报》《大武汉》《当代名流网》《今日头条》《湖北日报.城市海报》《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武汉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研讨会文友合影,从左至右:心然、飞鱼、小熬浆糊、忘忧草、兰若


提示

文化散文集《沧浪之歌》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当当网》《京东图书网》《孔夫子旧书网》等各大图书网有售。


附录

在“《沧浪之歌——谢力军散文选》

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胡德盛


今天很荣幸前来参加谢力军先生的新作研讨会。关于《沧浪之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刚才各位方家已有精思妙评,我深受教益,不敢续貂。
我读书晚且无定性,加之阅读慢如老牛嚼草,因此只能慎重选择读物,而 “精其选”的主要考量之一,就是注重了解作者的生平、操行,大约是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之义吧,这样可以避免将精力耗费在一些看似鸿篇巨制、实则空洞无物的文字上。《沧浪之歌》则是我遇到的难得的好书,至今还在时常精读。
谢力军先生与我,于乡谊为兄长,我们还都娶了天门东乡蒋氏的姑娘,算是远房连襟;于学问为良师,我和今天在座的许多文友,都曾经由先生鼓励、点拨,才敢把一点粗浅生涩的小作公之于众。故而,尽管谢先生的老友们已谈及其人其文,我还是想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感,以期与读者诸君分享。
以“文如其人、知行合一”来评价力军先生及其《沧浪之歌》,是我的真实感受。
    先生之文,汪洋恣肆,寓大仁于笔墨。在我看来,《沧浪之歌》是对江汉平原历史地理文化的综合探究,对流域人民与水争命、饱受侵凌的命运轮回的撕心呐喊。如《沧浪之歌(下)》中写到“《禹贡》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差不多同时期产生,都是关于国家治理方案的经典”时,笔锋一转:“分处东西方的人类在同一历史时期不约而同地仰望星空,有点量子纠缠的意思”,读者莞尔之余,当会思量思想启蒙与人类命运的关联;成文于新冠疫情肆虐鄂省时期的《敢遣春温上笔端》中,作者激情历数“我们为什么要写作”的初心数端,其“除了热血热肠,我们别无所长”之句,掷地铿锵,令人动容。这样以苍生福祉为关切的字句,贯彻《沧浪之歌》始终。我的祖母与谢先生的慈母都去世于2014年,我时常思念祖母,悲不自已,读到怀念母亲的《你是故乡》一文的收笔“你永在,你是故乡”,不禁热泪盈眶,而对祖母无法名状的愧悔眷念之情,也顿时释然。至情至性之文的感染力,于此可见一斑。
    先生为人,豪迈洒脱,有古人之风节。他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一古儒情怀的现代践行者。以今时之世风人情,谢先生有可观的事业根基,温馨的家庭生活和广泛的社会交往,足以岁月静好,悠游度日,而他不甘于一己之安适,总在思考和鼓吹“安得广厦千万间”。近几年来,谢先生耗费了大量心力,操持《鸿渐风》公众号,还原历史,倡导良善,普及常识,启迪民智。如今《鸿渐风》注册读者达到4000人左右,遍及海内外20余国家或地区,成为天门同乡乃至江汉平原儿女的精神家园,谢先生与各位编辑实在是功德无量。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说,成为人们品评一方民风的惯用语。我们的家乡天门因山得名,今境最高处,海拔不过200米。数百年来天灾人祸不断,又使得百姓困顿,风俗渐趋浇薄,为外人诟病处不在少数。与今天来到会场的很多同乡一样,我十几岁就离开了老家,谈到故乡,总是极不自信,直到近些年多读了一些乡史,又与谢先生这样的乡党倾心交游,才明白自己何其浅薄,实在是愧对了故乡。一万多年来,江汉之水使天门大部抬升了一百多米,故曰“天门有山”;而以子文、陆羽、鲁铎等人为代表的历代先贤,更将“仁爱”镌刻在后人的血脉之中,成为“心中之山”,并投射在谢力军先生这样新一代的乡贤身上。
作为读者,我乐见力军先生“衣带渐宽”“为伊憔悴”,而作为同乡好友,我想借宋人邵定的《山中》一诗,致以期望和祝福:

白日看云坐,清秋对雨眠。

眉头无一事,笔下有千年。

谢谢大家。

(责编:鳝鱼臊子)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太平天国:文化的荒漠
全村改姓始末
尔也:弃婴
张中行与杨沫
谢长雄:长城之谜
临时夫妻:务工者的露水情缘,一场爱与欲的抉择
周元川:诗人陈文寿
天下第一禁书
小熬浆糊:晚清第一美人的宫中岁月
月如钩:失传
领袖语录专用字体的演变
喻训天:寻找那些消失的省份


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