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奥运重计时 中产父母又开始了“体育鸡娃”的征程

牛爸2020 ANew新大淕 2022-07-20

 

这届奥运会看得我满心纠结。两强相争,咬得很紧。起先是中国在金牌榜上占据榜首,到最后一天美国才赶超。作为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说实话谁得第一我都高兴。然后我一直在想:再隔四年的下一届奥运会又该是什么情形,金牌榜首位会是谁呢?



这次中国代表团里面最出名的可能就是广东湛江的跳水运动员全红婵了。她以“水花消失术“毫无悬念地夺得女子十米跳台金牌。小小年纪才十四岁,鬼才!

 

看她的简历:八岁被选进地方跳水队,然后一路从省队到国家队,可以说她有今天跟国家的培养是脱不开关系的。她家属于低保户,每月3000元的低保金以外,靠爸爸种甘蔗一年收入2万块,养活一家老小五个子女,根本没余力培养她。全妈妈2017年遭遇一场车祸,住院治病几乎把家里的老底掏空。

 

赛后记者发布会上全红婵坦言:“很想赚钱,回去给她(妈妈)治病。赚好多钱,治好她。”

 

堂堂一个奥运冠军,没有去过动物园、也没有去过游乐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多少辛酸在其中。早当家,说的是早操劳。人们常常把这句古话翻译成早成才——其实早早背负家庭的责任,未必有机会追求个人卓越。

 

幸亏有国家站在身后,让全红婵少了后顾之忧,可以一门心思训练,把技术练到炉火纯青。至少在训练方面不需要背负来自家庭的压力,在比赛时不需要考虑太多的杂念。

 

也难怪父亲全文茂对她赛后的发言感到“成熟得有点陌生”。女儿在他眼里很单纯,记者会上的所思所虑在她平时是没有表露过的。

 

8月5日,全红婵在比赛后庆祝。(新华社记者许畅)


依靠国家发掘和培养的人才,毕竟是凤毛麟角。如果换到美国呢,也许可以说是行不通。

 

你想,拿着“美国版低保”的粮食券,这样出身的奥运冠军有吗?有几个?

 

东奥女子体操个人全能赛金牌,18岁的苏尼莎·李出身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苗裔社区。因为家里不宽裕,她的训练经费多半靠向社区筹措。而事实上苗裔在美国亚裔中属于较为贫困的一支。夺冠后,苏尼莎的心愿之一是赚钱为爸爸筹措手术费。


她的父亲约翰·李在帮助邻居修剪树枝时掉下梯子后,胸部以下瘫痪,之前众筹到了24000美元将用于手术费用,但还不够。


生在凝聚力超强的苗裔社区,苏尼莎是不幸中的幸运儿。



之前夺冠呼声最高的女子体操领军人物西蒙·拜尔斯,有一个吸毒酗酒的母亲。童年尝遍饥饿滋味的她,印象最深是亲爹妈“会喂那只猫,却不喂我们”。

 

美国媒体深扒她的家庭,惊呼“西蒙的‘父母’不是生父母,而是领养她的外祖父和继外祖母!”

 

“如果不是我最亲爱的‘爸爸妈妈’,不会有我的今天。” 这是西蒙的肺腑之言。外祖父甚至直到自己女儿戒瘾之前,都不愿再与她来往。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路上,一个稳定的家庭是最坚强后盾,这是属于美国人的国情。也难怪媒体往往从冠军的家庭来追溯他们的成长。

 


美国游泳名将凯蒂·莱德基家境优渥。她本人就读斯坦福大学。父亲和叔叔都是哈佛校友,父亲从耶鲁法学院毕业后从事律业,叔叔是美国职业冰球联盟(NFL)纽约岛人队的老板之一。

 

凯蒂曾拒绝每年500万美元的赞助。这是什么底气?斯坦福大学泳池受疫情影响不开放,人家去朋友家的私人泳池备战奥运。

 

凯蒂的妈妈曾经是新墨西哥大学游泳队的运动员,也是凯蒂的领路人。完全可以说,是家庭向全世界发掘和贡献了凯蒂这样一颗耀眼的体育明星。在她的必胜字典里,无需写上“改善家境”的字眼。

 

 

2022年北京冬奥自由滑雪项目夺冠呼声颇高、也因为入籍中国而红极一时的谷爱凌,是斯坦福+哈佛校友的孩子。母亲谷燕早前毕业于北大,重点来了——曾是北大短道速滑队队员兼滑雪教练。

 

她每个星期往返开车8小时,从旧金山送女儿去滑雪地太浩湖。爱凌就在车上做作业、换衣服,吃和睡。(见编后记)

 

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小谷“文武双修”,去年取得SAT成绩1580分(满分1600分)。这个成绩是她一边在瑞士滑雪场训练,一边在日内瓦考出来的。

 

今年1月在世界极限运动会X Games冬季赛中,这位又美又飒的17岁少女获得两金一铜的好成绩,代表中国问鼎世界冠军。个人共50多块金牌是怎么得的不必细说,2019年1月,谷爱凌已登顶国际雪联总积分榜榜首。

 


不是说一定,但细品中美运动员的成才路,确实有两种不同模式。


而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美国中产社会的萎缩,我发现,两种模式也有变化。

 

中国一二线城市中产阶层,越来越多在尝试家庭式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太功利的“体育鸡娃”我不敢苟同,“兔妈”谷燕栽培孩子兴趣,重努力和过程而不重结果和天赋(谷妈接受采访时分享过教女经验:“不打击孩子的创造力。少点表扬他们的聪明,多点表扬他们的努力。”)很值得效仿。当这个孩子随后进入“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期待她有更好表现。


我想,家庭培养作为国家培养的补充,或许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一方面必将有更多的璞玉被一手发掘,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将得到呵护,一方面国家投入单个家庭无法企及的资源,中国未来竞技体育人才会更充沛。

 


随着中国有闲有钱有能力运动育儿的家庭数增多,比起奥运金牌榜的排位升高,我认为是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进步。

 

反观美国,中产家庭开始节衣缩食的当下,会不会对上述的“家庭培养模式”产生负面影响呢?

 

当前位居GDP排行榜跟奥运金牌榜老大的美国,恐怕早已感到背后逼人的灼热,要被追上的紧迫。

 

也许不是4年,也许是8年、12年……到了那一天,美国落到榜二,也属正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上没有永远的霸主。


编后记:

专家估计美国家庭每年参加青少年赛事的交通费将近100亿美元。因为有了足够多追赶体育狂热的家长,美国产生了快速发展的、每年60亿美金的青少年私人教练市场、价格不菲的专项体育夏令营,青少年体育心理医生等。


  (图侵删)


荐读




我与国际教育这十年:美国这么衰,还值不值得来留学?
中美之间无大事,华人圈内无小事
“恭喜哥”!一个在美国专,一个在中国红,王力宏兄弟不简单
学好数理化,走遍全美都不怕,然鹅……
人在纽约:80小时生产全记录
中国已非百年前,美国可别学晚清啊
10万+ | 一边做生产计划,一边做遗产规划
从宏观经济看,中美关系前景并不晦暗
地面闹哄哄,天上埃隆隆:马斯克“龙飞船”重塑美国梦
读博5年,被拒稿13次,苦逼常春藤博士的逆袭路
美国十来年,换不回北上广一套房?
孩子随父姓炸了?Papi酱若在美国,也许她要从夫姓呢


长按二维码,关注ANew新大淕
孕妈防疫记下篇,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