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亚洲女人都是“虎妻”、“虎妈”?蔡美儿坦认成功不等于幸福

鼠妈七七八八 ANew新大淕 2022-07-20


据说大部分亚裔不是擅长数学、就是正在努力奔往擅长数学的路上。


而已婚亚裔女人不是虎妻,就是正在奔往成为虎妈的路上。


宣扬族裔刻板印象?都2022了,你还讲政治正确?没见那个以“掌掴门”和“邮件门”一次次刷新人们对虎妻认识的邓文迪,为把女儿打造成精英名媛猛追那个以《虎妈战歌》闻名的蔡美儿?后者身陷“夜宴门”之际还将她七年前与老公合写的旧作推出了中文版,把“美国成功学”成功销往中国!


都虎年了,还能不说说虎妻、虎妈么?如果说邓文迪的“虎妻”(Tiger Wife)名号是别人给封的,多多少少带一点轻贬;蔡美儿则是骄傲地用生肖虎来自比,尽管别人这么称呼她时还是多多少少会带一点轻贬。


其实从内心里我也不怎么认同虎妈式教育,然而当一个华人母亲开始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完全摆脱巨大的族裔惯性的驱策。


邓文迪和蔡美儿。


这本名叫《向上流动——接近成功的三要素》(英文原名The triple package:How three unlikely traits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al groups in America)的书里究竟讲了什么呢?上网搜索了几篇访谈和书评,我觉得有几句话不得不说。


蔡美儿通过叙述少数族裔移民在美国社会上升到优秀精英族群的故事,提炼出成功三要素:优越感、不安全感和克制力。与《虎妈战歌》一样,围绕这本书也是充满争议。



01        优越感(Superiority)


《虎妈战歌》里写过蔡美儿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她是班上唯一的中国人,经常因为口音被同学嘲笑。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在她面前一边扮鬼脸一边学她说英语,回家后她把这段经历告诉了妈妈,她马上就说:“你为什么要在意那个蠢小孩?你知道吗,你来自最棒的文明,中国是最古老的国家!那个蠢小孩呢,他实在是太笨了,怎么会知道这些!”当时大概只有7岁的蔡美儿听了一下感到很自豪和充满力量,心想,“是啊,谁在意他的看法!我来自于最伟大的国家中国!”


可见置身于一个负面成见比比皆是的美国社会,优越感往往能够为一个人提供所谓的“民族心理防线”,给一些少数族裔带来面对歧视和偏见的信心。

这种类似民族荣誉感的心理防线,可能源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比如中国人和波斯人承袭的悠久历史;也有基于身份决定的社会差异,比如部分印度裔美国人继承的“高贵”种姓;还可能来自于宗教信仰,比如犹太人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蔡美儿(中)母亲(左)的教育成就之一,是培养了有唐氏症的幼女(右)成为残奥冠军。


但批评者表示,当年纳粹即标榜“优秀民族”而屠杀犹太人。源于种姓的高贵感则根植于社会不公。


另外,作为“自我保护屏障”或“民族心理防线”的应激的优越感是种族歧视深种的美国社会特有。而假如无差别地将优越感加以挪用,比方说在一个已然崛起的中国培植一种傲视天下的民族优越感其实并不恰当;如果仅仅是社会人之间的一种比较心态,则容易制造“鄙视链”而沦为轻浮的成功学。


单一的优越感与现代社会所推崇的民主平等思想并不相融,它很可能会带来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蔡美儿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她提出优越感与其他两种文化要素之间需要彼此联系、彼此牵制,这种紧张、不稳定的组合正是“三要素”的力量所在。

02       不安全感(Insecurity)


初来乍到的中国移民往往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在美国,他们遭受着“外来者和被边缘化的双重压力”,因此更加迫切地希望改变局势,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社会里的精英。


不安全感主要是对自身价值或者社会地位的焦虑和不安,总觉得你和你做的事、或是你拥有的东西在某些基本层面还不够好,而这股折磨人的力量就是获得成功的普遍动力。


蔡美儿认为,“优越感”和“不安全感”是相互包含又相互对立的,当一个人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并试图平衡两者,自身的优越感与不承认这种优越感的外部社会反复碰撞,会产生一种如芒在背的渴望,你会迫切需要证明自己,需要获得认可。


这就如同华裔父母对子女学业抱着一种期望非常高的优越感,即:我们知道你能够比别人做得更好,和一种对当前不够好的尖锐暗示,即:但你做得还远远不够。



但是,作家Maureen Callahan认为,这两个特征也是自恋的典型表现。


纽约时报刊登署名评论文章《别迷信虎妈的成功学》(How Not to Explain Success)基于调研指出:更为成功的受访者,并不具有更强烈的族群优越感和不安全感。事实上就不安全感而言,事情正好相反:情绪稳定的人更为成功。


我们身边或许不乏这样的例子:具有强烈优越感和不安全感的人不能容忍一丝一毫的失败,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是非常脆弱的个体,可能因为一次考试的不理想而一蹶不振,如果不谈极端的自杀案例。




03       克制力(Impulse Control)


调查显示,华裔的美国学龄前和幼儿园儿童每天在家参与一项“需要专注的活动”的时间约为1小时,而同龄的美国白人儿童每天参与的时间不到6分钟。且华裔儿童看电视的时间比白人儿童少上三分之一。


美捷步(Zappos)CEO谢家华曾提到自己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准备SAT考试,同时学习4种不同的乐器:钢琴、小提琴、小喇叭和法国圆号。


在校期间,每周一到周五每天要练习每种乐器各半个小时,周末每种都要练习1个小时。暑假也要每天每种乐器练习1个小时。



“克制力”包括了延迟满足、抵御诱惑的能力,尤其是面对困难时想要放弃的诱惑,以及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的能力。


优越感和不安全感结合在一起会产生动力,但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动力,同样重要的还有面对逆境时的强大意志力,以及克制冲动的自律。


在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研究中,新西兰的研究人员对1000多人从出生到32岁进行了跟踪调查。排除了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其他因素,研究发现在儿童时期克制力较弱的人更容易出现药物、酒精和肥胖问题,更容易从事低收入工作,更可能染上性病,甚至最后进入监狱。


而那些克制力强的人更健康、富有、更有可能拥有稳定的婚姻,在双亲家庭中抚养他们的孩子。



不过蔡美儿也指出,成功是有代价的,如果你有太多的克制力,整天只是工作,你可能会很痛苦。事实上她在《向上流动》一书和访谈中多次强调,“三要素”中的每个要素都有病态,“成功并不等于幸福”。


Zappos的谢家华其实并不喜欢练琴,他录了一段练习曲关上门反复播放,让父母误以为他在认真练习。而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企业幸福理论”的他在仓促离世时更留下重重谜团,让人不禁怀疑他取得的巨大成功背后是否包含了幸福。


蔡美儿本人也是在严格的“三要素”环境中长大,明明考了99分,母亲的着眼点却是“为什么要丢掉那1分?”当她同样以这种病态的方式把两个女儿送入哈佛和耶鲁,却有更多奉她为“鸡娃”界教母的家庭正走在毁童年的路上。这其中度的把握,从上述虎妈母亲的一鼓励和一激励两个例子中或可窥一二。


而对我来说,猴年马月会开始鸡娃不确定,但有一点我坚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实现邓文迪那样的阶层跃迁和打响她女儿那样的阶层保卫战,不在于落座鄙视链顶端和脚踩芸芸众生。对,直到2202年我还会坚持教育的政治正确性,那就是自己好也要大家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图侵删)


我们是关心华人下一代的家长、教师、志愿者

这里汇聚中美跨境教育资讯

扫码加入我们

为孩子加油!




喜欢此文的人也喜欢
政治正确压倒一切,数学是种族主义产物?这波讨论把美国网友都看傻了妈妈当上波士顿市长的男孩儿,望你们成为好样的官二代美式孟母三迁,辗转在大麻合法化的路上奥运重计时 中产父母又开始了“体育鸡娃”的征程



长按二维码,关注ANew新大淕


更多精彩,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