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员王丹凤于5月2日凌晨四时许在上海华东医院过世,享年94岁。
王丹凤是1962年新中国首次推出的“二十二大影星”之一,被誉为“小周璇”,代表作《家》《海魂》《女理发师》《桃花扇》《护士日记》等,曾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2013年获第1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从影40余年、奉献了纵贯古今50多个银幕形象,时至今日,影迷仍然对王丹凤念念不忘。
王丹凤何以让人难忘怀?首当其冲是美丽。
关于她的美,在近年出版的张爱玲书信集中有段相关文字——“宁波人漂亮的多,如王丹凤,我想是沿海史前人种学关系”,这是张爱玲旅居美国时写给友人夏志清信中的一句。时隔多年,跨了半个地球,见多了各式美人,张爱玲对上海滩上漂亮的王丹凤印象仍然那么深。
王丹凤五官确实标致,以今天的审美看依然符合绝色美人的标准。会做明星做演员,应的是那句话“祖师爷赏饭吃”。她并非出生在什么演艺世家,只是小时候爸爸喜欢看地方戏,常带她去看,因此受到艺术熏陶。
成长岁月里,赶上上海滩影坛星光熠熠。那年头盛产电影明星,她在自己闺房里贴满画报上剪下来的周璇、袁美云、胡蝶、阮玲玉、陈云裳等人的剧照,天真地发梦,幻想自己有天能够变成她们。
后来美梦成真——邻居影星舒丽娟知道她喜欢电影,带她去片场看拍戏,导演朱石麟慧眼识珠看中,从此开启她的银幕之路。
有张在大银幕上放光的脸,她很快做到主角,《新渔光曲》,翻拍自王人美的经典之作,王丹凤出演受尽剥削的渔家姑娘,贫穷善良,天真美丽,已有王人美珠玉在前,观众依然被王丹凤的演出打动。
《落花恨》《春》《秋》《三朵花》《合家欢》《两代女性》……她拍片量大,一部接一部。但与当时沪上大部分女星不同,勤于工作的王丹凤身上并不盛产小报喜欢的花边新闻,这让她更赢得媒体的尊重和影迷的喜爱。
1948年,王丹凤赴香港,在长城、南国等影片公司主演《无语问苍天》《琼楼恨》《海外寻夫》等6部电影,事业再上高峰。影迷遍布东南亚,影响力辐射美加华人地区,本可以在香港继续做一个风光的女明星,但新中国建国后,抱着对新时代的向往,以及为与人在上海的未婚夫柳和清完婚,王丹凤放下香港的一切,回了上海。对于王丹凤的告别,香港影迷多有不舍,当年香港报刊对于王丹凤的上海大婚,还有大版面报道。
王丹凤与柳和清
成为红旗下的演员,王丹凤焕发出另一种风采。1957年的《护士日记》,1962年的《女理发师》……王丹凤演绎着中国儿女对新天新地的憧憬和爱。在这时期的电影里,王丹凤的表演天真、自然,为了演好那些和她生活很远的工农兵人物,她屡下基层体验,在电影圈传为佳话,也让一个个人物走进了观众心里。
1961年,周总理提出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王丹凤与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等22人入选,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岁月流逝,王丹凤光热犹在,她站好演员岗位最后一班岗,继续演出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正式息影。息影之作《玉色蝴蝶》,从16岁演到60岁,挑战不可能。
隐退后,王丹凤仍然活跃在社会大舞台,它远赴美国参加里根总统就职仪式,顺道去加拿大探望民国影后胡蝶,后来还在香港开素菜馆。香港不仅有她的事业,也有往昔的明星朋友李丽华、陈云裳、夏梦、龚秋霞,更有千千万万记挂着她的影迷。
歌星罗文1981年在接受香港报纸采访时说:“从前在广州念小学的时候,班上分成两派。一派迷王丹凤,另一派迷王晓棠。我是王丹凤迷,我的偶像就是王丹凤。凡是她演的电影,如《护士日记》《海魂》《家》等片,我上映一部看一部,《护士日记》我都看了三遍,那首插曲‘小燕子’我都背出来了,至今还能从头到尾唱下来。”
在香港,王丹凤又为两地电影文化界的交流继续发光发热多年。终于叶落归根,近年,王丹凤回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上海。起初还港沪两地飞,后来完全闭门谢客,过起隐居生活。
上海是让她爱与痛的地方。这里有她的纯真童年,有她的青春风光,有她的满心期待,有她的艰苦年代,终究成为她的归宿。看尽繁华起落,人间冷暖,她将盛赞浮名一律谢绝了。
2016年上海电影节将她请动出山,让不少影迷都喜出望外。一生靠作品说话,为人诚恳纯真,始终对家庭与国家忠诚无私地付出,为事业挥洒汗水与热泪——王丹凤拿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当之无愧。
洗尽铅华,旧雨江湖远,从周璇白光的时代穿越而来的王丹凤留给世人的不只是一个女明星的风光故事,更是一位伟大女性,一步一脚印的来时路,一个自尊自强的魅力身影。
转载自文汇APP,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延伸阅读
我帮王丹凤带白糖
——我当知青那些事之三十二
我听说,王丹凤16岁踏入银海,60岁下海经商,1992年踏上香港土地,并定居此地,当起了名闻遐迩的“功德林”素食餐馆的老板娘,这还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由于操作成功,财源滚滚。也许是对她在“文革”中受尽磨难、空耗岁月的一种精神补偿吧。这也可以说是王丹凤银幕角色的另外一种成功和辉煌。
当年,影片上映后,许多男性找对象,都首选护士。她还是唯一一个参演根据大文豪巴金《家》《春》《秋》改编同名电影的著名女明星;她是唯一一个应邀参加美国总统里根就职典礼的中国籍著名女明星;她是唯一一个前往加拿大拜访昔日电影皇后胡蝶的著名女明星。
进站口检票处的人说什么都不让带进去,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进站口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广播里叫嚷着火车快开了,让旅客们赶紧上车,这让我急不可待了,不知从哪来的思路,我拉了一位值班的负责人,轻轻地告诉他:师傅,这是王丹凤的女儿,这白糖是带给她妈的。
那人看看我,又看看小柳说:真像她妈。也许是王丹凤的追星族,也许是同情,那人马上给我做了个眼神,让我们从铁路职工的专用边门送上了车。这时,我心想:当名人真好。现在也许叫“名人效应”吧。
陕南村王丹凤一家所住单元
不多时,我已到陕南村,眼前都是老公寓房子,几乎集中了现代公寓所没有的优点,四面空地宽敞,有水泥车道。并有花岗石砌筑的人行小道,纵横在绿茵草坪之间,形成一个优雅的居住环境。陕南村每个单元的小门厅很有特色,水门汀的地板,有马赛克镶出台阶的边缘,小小的公共空间也如此精雕细刻暗示了此处是高档公寓。房子虽是有点老旧,但仍是上海很高档的住宅区。
我想这人也许是这里的老住户了。我递了根烟答谢后,顺着他指点方向找去,一下找到门牌,我靠边停好车,上前按响门铃,立刻有个女孩开了门,也许是小柳的妹妹,她隔着铁栅栏的防盗门问我,师傅,你找谁?
我说明来意,将车上的一袋白糖扛上肩背进房间,抬头看见墙上挂了王丹凤、赵丹的剧照,家里闪闪发亮的柚木地板,装修精雕细镂,设备齐全,室内通风采光极好,配上落地窗门帘,美观高雅,一套大沙发摆设在客厅正中,让人感到文化人的摆设。房间宽阔,优雅,充满阳光,还有浓浓的人情味。
王丹凤与柳和清
姑娘招呼我坐下,我满身汗臭,红着脸正婉言告辞时,从房內走出一位瘦高挑儿的男人,我想,这肯定是小柳的父亲,他见我远道而来帮他家送这么一大袋白糖,也许他见我那惊惶不定的样子,就笑容满面地上前握住我手,一定要让我吃完午饭再走,我执意刚到上海,还有好多知青家要去,下次再来。
寒暄客套了几句,转身走出了门口。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油然而生,今生第一次到了大明星的家,从紧张、拘束到如此平凡、可亲,心想:原来明星的家人也是平常人。
此文发出,期待勾起王丹凤女儿们的回忆……但我不能刻意去寻找她们,毕竟做了这点小事,不必再去提醒,让这些回忆静静地过去,让老人家安度晚年,长命百岁。
延伸阅读
33年前的一段传奇
王丹凤美貌无双,却一生没有绯闻。她这辈子连男朋友都只有一个,这个“男朋友”就是她一生的伴侣柳和清。
柳和清的父亲柳中亮与叔父柳中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共同经营上海国泰影业公司发家,后来柳中亮创业大同影业公司,柳和清完成学业后便帮父亲在公司打理业务。“他来我家里,问家里阿姨要一张王丹凤的照片。然后他就天天来了。”后来两人越来越熟了,“我到香港拍戏,他赶来,要我回上海结婚。我妈妈也觉得他人还可以。”
1951年元旦这一天,王丹凤与柳和清在相爱长达7年之久后,喜结秦晋之好。在上海影坛,柳和清对妻子的好是众所周知的。王丹凤的很多照片都是出自柳和清,而被大家公认穿衣精致的王丹凤穿的很多衣服都是柳和清买的。“他买衣服都不需要我去的,只要他看好了,就一定合适。”
王丹凤说自己能够坚强地走过那些晦暗的岁月,是因为一直有丈夫柳和清的陪伴。无论头顶光环还是下厂劳动,柳和清与王丹凤始终是左右相随,矢志不渝。两人一生感情顺利、家庭幸福,60多年风雨同舟相濡以沫。2016年,丈夫柳和清去世。两人有三个女儿,但没有一个从事电影。
王丹凤指点女儿弹琴
1985年,王丹凤和柳和清夫妇应里根总统的热忱相邀,专程赴美,在白宫参加总统就职仪式,这在中国绝无仅有。
提起这段经历,两位老人依然难抑喜悦之情。柳先生说,刚接到这份邀请时感到茫然蹊跷,里根虽说是演员,但和他们夫妇没任何交往和联系,怎么在偌大的中国就邀请他们呢?他们心存疑窦。
然而,接下来的一切彻底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外事部门很快给他们办理了手续,去北京美国大使馆办理签证时,大使亲自出马将他们作为总统的客人而开了绿灯。这次美国之行,让他们开了眼界,更让他们收获了时空无法侵蚀的那段友情。
原来操办这件事的是柳先生当年在东吴大学读书时的一位同学。这位同学因家庭突发变故经济拮据而准备辍学。柳先生将这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在得知这位同学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后,慨然允诺这位同学的学费由他全额承担,助其完成学业。
时隔三十多年,这位同学为了报答“滴水之恩”,曾专门登门致谢,执意要给恩人回馈一笔美金。柳先生义无反顾地拒绝了。这种行善不图回报的品行,更激起这位同学的景仰,于是,当她的丈夫成为里根总统竞选班子一员并取得成功后,他们将一份无数达官显贵觊觎的荣誉给了远在上海的柳和清和王丹凤夫妇。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怀旧主题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