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首丨重回桂子山,触摸我们的青春与人生故事

李未熟 新三届 2019-01-05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原题

青丝相聚 白首重逢

华中师大中文系7706班

编辑整理 | 李未熟



10月5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在汉同学和部分外地同学,重回母校桂子山聚首。中午大聚会之后,留下来举行了下午的小聚会,在文学院二楼戴建业同学的办公室围桌叙旧,留下了本文中的一些近景照片。晚餐在野芷湖畔的荷清水香用餐,部分外地同学饭后入住华师桂苑宾馆,6号早晨到东湖梨园体验绿道。


同学们自助式提供照片和相关资料,集纳式合成,参加聚会的每位同学一张现场照片,用入校时的登记照作个对比,40年的沧桑岁月,便不言自明。百字左右文字由同学自己提供,文短情长,都有个性。没来参加聚会的其他同学,也有部分提供了上述资料。照片及感想以年龄大小作为排序先后。



那些当年的书,作者还留下了部分,它的内容、印刷和装祯质量,都留下一个时代的记忆


金武陵:

握手相拥合影,开心乃至惊喜。凝视把盏问候,真诚而又暖心。围坐畅叙回忆,淳朴快乐且温馨。晚宴举杯言欢,牵挂思念之情道不尽。感谢同窗,让我年轻振奋似与你们同龄。敬佩你们的真才实学,仍脚步不停。感慨你们有思想有准则品端风正。时光荏苒,华发学友,聚会时见到或者多年未见的同学们,请放缓脚步,健康第一,后会可期!


王姐在病中提供图文资料,很让人感动


王玲玲:

术后休养中。没能参加这次同学聚会,为没能见到想念多年的同学而感到遗憾,也对为这次聚会付出心力的组织者感到抱歉。看到群里热心征集同学照片资料,没能参加聚会的我,以积极响应号召的行动弥补遗憾和愧疚。黑白照片是大学二年级暑假徐起到京旅游时用相机给我拍的;彩照是专门请同事用手机拍的。希望同学们多到北京出差度假,期待与你们相聚。

     


         余传棚



熊忠武:

由68届高中毕业生变为77级大学生,一步学历台阶竟史无前例地花费十年人生。十年间也曾从无间断、杂乱无章地读过各种来路的各种书,以致入校时不是“大学”生也是“大”学生,因之对来之不易、相对自由的学习机遇倍感珍惜。我的同学虽年龄悬殊,但大家的历史、社会背景是共同的,因之我特别珍视这份独特的同学情缘。也因之,我把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等视为我们77级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



张应斌:

感谢您:我的精神之母,给我物质生命的,我呼为父母。给我们精神生命的,我也应称为父母。我吮吸您的乳汁成长壮大、顶天立地,亲爱的母校啊:永远感谢您,我的精神之母!



任兴有:

感恩时代,让我读上大学。感恩华师,让我知识、能力发生飞跃并不断飞跃。感恩6班,让我认识了爱心的伟大、拼搏的重要、团队的力量。我愿向世人宣布:我的母校是华中师范大学,我们班是中文系7706班!



任绍文:

从发蒙到退休,我的经历就是从这个学校到那个学校,不是读书就是教书。细细想来,还是恢复高考上华师对我的人生意义最重大。在各个时间段的同学和同事中,我觉得还是大学同学对我的影响最深、情谊最重。忘不了桂子山的3号教学楼、5栋学生宿舍和抢占座位的图书馆,特别怀念大学生活的这段时光。



朱建民:

魂牵梦绕的桂子山,是我知识和力量的源头;灯火阑珊处的6班同学,不论见与不见,都刻在了心里40年。同学情谊恰似陈年佳酿日久弥香。我常常翻看老照片,回忆当年的青春岁月,常常打开通讯录,寻找各奔东西的踪迹,为老同学的出彩和大作击掌喝彩。借此问声老同学好!多保重!


王相超也保留了当年的准考证


王相超:

40年前的春天,我有幸进入华师这座文化殿堂,有緣结识77O6班的兄弟姐妹。这是我一生的荣耀。


感恩华师,馈赠我一束美丽的光环,满足我高傲的虚荣心,伴随我经历坎坷而丰富的人生。感谢同学,让我读懂了友情、真情、善良,陪我度过平淡而快乐的生话。我永远怀念桂子山,想念同学们。



黄荣洲:

桂子山上花依旧,白驹过隙四十载。当年豪迈,青春年少,如今壮怀,鬓发灰白。蹉跎岁月江流去,同窗情谊入心来。不言功成身退否,更问家小可安泰?轻轻道一句“保重”,暖暖回一声“珍爱”。诸君过好每一天,四十年后再叙怀!


本图中的那个信封,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李建国(未熟):

与朋友谈起,如果再迟一年恢复高考,会怎么样?结论是,我们一半人读不了大学。感谢恢复高考吗?高考为什么要恢复才有?不感谢吗?没有大学的人生,肯定遗憾。我感谢那次偶然,让我的人生毕竟丰富了许多。



赵敏:

桂子山,我的护佑神!至今已经护佑我40年。40年前我是一朵十年浩劫后的小花,偶进桂子山,桂花酒芬芳馥郁魂魄,也愈合了我的伤口。自此再无大惑,桂子伴我漫步随心所欲不逾矩之佳境。



李旭:

因为恢复中断了10年的高考,我们始得进入大学。那时学科知识体系,旧窠未去,新枝待发,其实陈旧简陋。但教师学生憋得太久的一口气冲决而出,强势劲力,色艳光华,至今羡思不绝。离骚背过,报任安书背过,唐代文学考试要背杜甫五百咏,能过!那时当代文坛的发展,我们大都熟悉,堪与今之教授相当; 自己心迷美学,对前沿发展敢说一步未离! 毕业后在大学教书近40年,盒子工程,划地以趋......学生恋爱得自由,网络信息便今古,而那股气被折尽,奈何! 一喜一忧。



     邓衍明:

    40年人生,时间为横轴,地位为纵轴,桂子山是我们的坐标原点。


    40年回眸,叹人生无常,悟名利过云烟,钱财在身外,生命独珍贵,情谊最无价。


    40年返家,重走桂苑香径,记忆悄然泛起,既刻骨铭心,又安逸温馨……  


    桂子山开征,卌年转回程。

    秋鬓杂霜白,芳华染埃尘。

    当年楼道坎,立定跳慓轻。

    观音佛顶珠,涅槃那吾心。

    注:佛顶珠,桂花品种之一。

                 


    王祖国:

    感恩华师!



戴建业:

朋友和老婆大多出自个人选择,而大学同学则全由“天意安排”,因此,朋友可以绝交,老婆可以再娶,同学的身份却无法改变,这就是所谓“天意不可违”。恰如家中的兄弟姐妹一样,我们7706班的同学具有共同的“精神血缘”。这次重逢,大家虽“欢笑情如旧”,但个个“萧疏鬓已斑”。差可自慰的是,我们曾一起洒下青春的汗水,如今又同时收获金秋的果实,且赏“夕阳无限好”,何惧“只是近黄昏”!



徐春华:

大学四年怎么混过来的已记不清了。只知道正青春芳华却从没化过妆穿过裙子谈过恋爱,除了图书馆就是宿舍,连同年级男生的面都没记全,真真是苦逼的四年啊!不过我想说,正是因为有了那四年,我才活成了今天自己喜欢的样子。



        王莹丽:

        宿舍的窗外有棵绒线花树,十多米高。每到夏日,密密的细叶云样铺开,丝般细弱的粉花飘在上面,住在三楼的女生有时会趴在窗口发呆,果然是相看两不厌啊!前几年的初夏回母校,绿如云的细叶、粉如霞的花、略旧的窗户一如当年,只是当年的乌发已白。


这家伙好有存心。看了这个票,又想到了那里的馒头和稀饭,想起了加还是不加的纠结


       廖珂:

    金桂花开秋复秋,四十欢聚尽白头。常念桂子山,常温六班情!数十年来,虽疲于俗务,然拜访同学乃我人生一大乐事——于武汉、于北京、于襄阳、于孝感、于黄石、于梅州、于江门、于湛江、于南昌、于纽约。每次相见,世事皆忘,烦绪顿消,唯有谈天嬉笑,神清气爽。同学新书我购买,同学喜讯我转发,均喜见其成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美事不多。然桂子山岁月,老而弥珍,入神入魄,常温常新。



       刘宝俊:

       40年的风尘改变了我们的容颜,改变不了的是永久的眷恋。执手相看时是我们的泪眼,呼名唤姓后竟是无语凝咽。沧桑的五栋宿舍,见证了我们的同窗亲缘。曾经的图书馆,记录了我们当年的宏愿。古朴的文学院,诉说着我们刻苦求学的尊严。桂子花开花落,恰如我们的似水流年。我们曾经风华正茂,我们如今华发满颠。挥挥手,道声珍重。频回头,说声再见。休言黄鹤一去不复返,桂子山永远是你我的精神家园!



        叶翠容:

        绿鬓少年,忽已白头。40年太长,各自的岁月悠悠;40年太短,重逢的那一刻,仿佛回到当年。我们的四个春夏秋冬没有色彩的变化,只有学习,单纯又单调。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遗憾。惟愿年年相问讯,岁岁报平安。



李先志:

客京,带孙;未聚,徒羡。昔悟钝,傲与言,招损。敬贤践善慕雅,谨循。录选省作家辞典,聊慰不负桂香熏。常思六班,益赐顺;记聚会,发表二文诉衷情。觅乐,赏异同;缘,天定。一切,岁月存痕,理当坦应。心崇真,至淳。




晏培玉:

十年动乱之后,我们幸运地得以进入大学,从此,金桂飘香便成了我们共同的甜美记忆。


享受图书馆的静谧,聆听大师的教诲,共四年的熏陶,拜先秦诸子,历唐宋元明清,共呼吸,相濡以沫,我们成了亲密的同学,有着兄弟姐妹般的情谊,这段经历已经铭刻进我们的生命之中。


40年过去了,友谊常在。我愿你们,亲爱的同学们,健康!快乐!家庭美满,生活幸福,遇水有桥,遇难呈祥,尽享人生的纷繁富丽。



张真:

自幼酷爱书报,是我考上大学的法宝。仍然记得进校感受的压力,学识学力的差距像同学年龄一样与生俱来。我一直这样想,坦然欣羡他人的聪慧和业绩,满足个人的努力和所得。在华师接受的时代洗礼,形成我一生的社会理想:崇尚民主,热爱自由。四十年来不改初衷,算是一个有信仰有品位的乡村知识分子。


(本文近期彩照,由邓衍明和李建国同学摄影。)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回首系列

告别与拥抱:人大7778入学40年庆典掠影

北京电影学院78级校友40年再相聚

北大七七七八是这样给自己庆生滴

北大经济系77、78级同学相聚深圳

1978年入学的那拨大学生(上)

1978年入学的那拨大学生(下)

樊克宁:1977年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1982版中国大学生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