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学红 2018-05-29



原题

永远的北大!

永远的七七七八!



作者:刘学红

原载微信公号“未名光影”

 

 

一、40年后南校门再“迎新”


 

5月3日上午10时许,原本僻静的北大南校门内人流如梭。两块写着“迊新站”的红色牌子竖立在五四大道两旁,铺着印有中文系、哲学系、技术物理系、生物系……系旗的二十几张签到桌前,围满了身穿明黄色纪念T恤的老校友,身穿红色马甲的学生志愿者们,忙着为这些叔叔阿姨辈、甚至爷爷奶奶辈的“新生们”发放白色校徽、餐券和资料——40年前,他们就是从这里走进燕园,戴上令人羡慕的北大校徽——当年的他们也像这些提供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一样精神焕发、青春绽放……


他们,就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前后脚考入北京大学的1977级和1978级的老校友们!他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是国家拨乱反正的受益者,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如今,他们大多数人已经退休,但心态依然像40年前一样年轻!今天,他们重回燕园,将熟悉的白色校徽重新佩戴在胸前,再一次重温当年实现人生梦想、走进心目中最理想大学时的兴奋与幸福!

当年,中文系新闻专业77级的孟晓苏为防校徽失落,会在校徽的背后加别一枚别针

 

1967年出生、1982年入读哲学系、现在分管校友会工作的王博副校长特意来到南门内迎接这些大师姐、大师兄。

1952年出生、1977年参加高考,25岁入读经济系、现为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汇丰商学院院长的海闻也一早就来到南校门内的签到处,看到陆陆续续兴高采烈赶来参加77、78级入学40周年纪念活动的老同学,笑得合不拢嘴。



据悉,此次共有1461名77、78级校友报名回母校欢聚(占了当年两个年级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比之前预计的三五百人超出了两三倍!这其中,海闻劳苦功高。他通过微信,在短时间内就建立起了有二十几个系60余位热心校友参加的“77、78联系人群”,提前启动77、78级校友返校活动实名报名程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报名参加活动的两级校友人数持续上升,最后不得不紧急刹车,要不,预订的纪念品将不够发的了!



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共有70名同学,今天就回来了35位。刘娟是万里迢迢,专程从美国飞回母校来参加此次77、78级聚会活动的。老同学多年不见,见面后的喜悦溢于言表!

刘娟与久未见面的同学紧紧相拥

 

在当年拍合影的南校门外再拍一张合影,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一颗热爱母校的心始终不变!

 

 

二、“怀旧”午餐:熟悉的味道


 

地球物理系78 级的吴刚同学一边品尝着学一食堂的焦溜肉片,一边高兴地说:“还是原来熟悉的味道!”

 

        位于校园西南角的“第一食堂”,是唯一没有挪地方的食堂记忆。77、78级的“怀旧午餐”就设在了这里。本来就人满为患的食堂,猛地增加了一千多号人就餐,其热闹程度可想而知!一些想围坐在一起聊聊天、叙叙旧的老同学们,不得不分散开来,见缝插针,哪有空位就坐哪儿。

 

在第一食堂大门口,为了保证老校友们就餐,志愿者们不得不拉起人墙,劝说在校学生到其他食堂就餐,为这些大师兄、大师姐腾地方。

 

事先,学校曾经征求过77、78级校友们的意见,询问他们最怀念的当年菜谱,结果,大家在微信群里接龙,居然列出了六七十道菜谱。以致有人怀疑,当年真的有这么多“好吃的”吗?

 

不管列出的这些“怀旧菜谱”属不属实,学校餐饮中心的老师们却是非常认真地对待,他们将这些菜谱归总分类,设计出了5个套餐系列,给老校友们提供了最大的选择余地。尽管菜名大同小异,但是其口味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的水平。如果40年前能够吃到如此可口的菜肴,大家对学校西南门外的“长征食堂”,也就不会有那么深刻的记忆了!


 

不管你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身份地位有多高,今天,你就是当年77、78级同学中的一份子,一样的餐盘、一样的就餐环境,自取自食,还原一个学生的本来面目。也许这才是“怀旧午餐”留给大家的珍贵记忆! 

 

三、老照片里寻找当年的你我


 

“老照片”原本是北大120周年校庆若干个征集项目之一,提前一年就开始运作。北大校友摄影俱乐部承担了这个项目的征集工作,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老照片项目征集志愿服务小组”,学校有关部门也为志愿小组提供了必要的设备和工作条件。原先想得比较简单,认为学校把项目征集信息一发布,老照片就会像雪片一样飞来。然而,事实并不那么乐观,校友主动打电话或发邮件参与老照片征集的数量有限,如果守株待兔,结果可想而知。

《老照片》项目征集志愿服务小组部分成员工作留影

 

为了较好地完成学校交给的这项任务,志愿服务小组的校友没有少费脑筋。考虑到一些校友既想参与老照片征集,但是又舍不得失去这些老照片实物的心理,项目小组想出了“义务为校友扫描老照片”的办法,扫描后的老照片电子版,一份送给校友,一份捐赠给学校。与此同时,大家通过各种同学关系和相关活动场合积极搜罗老照片的信息,一旦发现线索,便紧追不舍,人盯人地追要。比如,通过老校友的聚会活动收集,通过各种回忆文章的线索按图索骥……


王绍光,陈兴良,李克强(左三),陶景洲在北大南门合影

 

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截至120校庆前夕,项目小组共征集到了从1924年到2016年近50个年级的3000余张老照片的电子版。这些老照片有的在北大校友会的会刊《北大人》上刊载,有的在北大120校庆筹委会的公众号和北大校友摄影俱乐部的公众号《未名光影》上登出。

百周年纪念讲堂南大厅里的“七七七八级老照片展”

 

此次,为了让77、78级校友重温当年的校园生活,纪念活动筹备组特意从中选出了70多幅由77、78级校友捐赠的老照片,举办了“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暨1977-1978级入学40周年老照片展”。展览就设在原来的“大饭厅”,如今的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南大厅。前来参加纪念大会的77、78级老校友,从讲堂的正门进来,就能一眼看到这些当年熟悉的人物和场景。

人民日报体育部原记者汪大昭与当年在32楼宿舍里学习的自己合影

 

在展览现场,许多同学从老照片中找到了当年的自己,纷纷在这些老照片前拍照留念。40年过去,当年的姑娘小伙变成了今天姑娘小伙他妈他爸,岁月的流逝,不禁让人生出些许感慨!然而,青丝变华发,唯有一颗心灵始终与母校相连,唯有一种精神始终与母校相通!


四、空前绝后的大欢聚



 

也许是历史给予的机遇,在77、78级入学40周年之时,北大党委书记郝平(历史学系78级)和北大校长林建华(化学系77级)也是77、78级里的一员。在下午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京大学77-78级入学4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们第一次以学校领导和同学的双重身份,与前来的1461名77、78级同学一起纪念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

 

下午两点半,纪念大会在雄壮的唱国歌声中开始。经济系77级校友海闻作为此次活动的发起人和负责人之一主持大会。海闻首先按各系点名,并报出参会同学的人数:“地球物理系90名同学,地质学系 62名,无线电系98名……”每点到一个系,场下就会有一批人高举双手“报到”,同时响起一阵掌声和欢呼声。


吃水不忘挖井人,学生也不会忘记曾经教导过自己的恩师。纪念大会的第一项,就是77、78级学生代表向曾经教过自己的恩师献花。郝平和林建华作为77、78级学生代表之一向这些老教授们献花,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郝平与林建华代表77、78级同学向恩师献花

 

之后,林建华校长以“校领导”和“77级学生代表”双重身份上台发言,分享了自己难忘的学生时光。他还讲述了当年的几件件趣事,其中之一是“骑错车”——

 

“当年我们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到北京。我记得也是在这个季节,同学们相约去颐和园划船。当时船不好租,我们班就选了我在内的三个人骑同学的自行车,提前去颐和园租船。”林建华说,“我们三点钟起床,在漆黑的夜里打开车,骑到颐和园租到了船。后来同学们相继赶到,他们好奇地问‘你们是怎么来的’?原来,同学的车还在楼下,我们打开的是别人的车。回到学校后,我们知道自己犯了错儿,偷偷把车放到了28楼下面。后来,我们看到一名老师扛着自行车上了四楼。”讲到这儿,台下一片笑声。



之后,在场的所有77、78级同学,像40年前一样,聆听了北京大学经济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老师讲的“重温经典时代”的大课。厉老师从其文革以后出版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谈起,重温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经济的改革形势,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并对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行了展望。




作为78级同学的代表,数学系的张益唐,做了题为“我一生的执着——数学”的演讲。他回顾了自己在艰苦的条件下准备1978年的高考、最终考取数学系的经历,他说在北大的学习为他在数学领域孜孜求索、最终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做出世界性的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77-78级校友进行了精彩的“忆青春”文艺表演。他们虽然都是年届花甲或年近古稀之年,但精神风貌仍然像40年前一样充满青春的朝气。无论是演唱还是表演、演奏,都是那样激情四溢,韵味十足。

 

歌舞《雁南飞》 独舞:孙洁华  钢琴伴奏:乔冰  演唱:技术物理系78级



女声二重唱:《花开花落》 演唱:薛文琼、王红宇(物理系78级),钢琴伴奏:越涛



太极拳表演《世界之太极》 表演:刘海林(经济系77级),舞者:赵知博(特邀)


男生小合唱《燕园传说,七七七八》 演唱:林克邦、李政、蒋华林、王少扬等(地质系77级),钢琴伴奏:越涛


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 演奏:王鹤 (经济系78级)


独唱《梦回燕园(咏叹调)》作词作曲:李矗(中文系77级),演唱:牛俊人


无线电系78级的叶宝生向母校赠送书法作品

 

最后,年轻的在校生们也为这些大师姐、大师兄们献上了自己表演的精彩节目。




北大学生交响乐团演奏《节日序曲》

 

据悉,有140余位小师弟小师妹们为此次77、78级纪念活动提供了志愿服务,从对口联系各系联系人,到申领分发纪念品;从签到引导,到执旗布展,他们通过辛勤的工作向这些老校友献上了一份真诚和敬意!

手执系旗的大学生志愿者

 

五、《从北大,再出发》


 

无视频、不聚会。如今的校友聚会,视频短片已然成了“标配”。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77、78级,怎么能没有自己的专题视频呢?

 

在中国银行的支持下,1977-1978级入学40周年纪念大会开场专题片被列入了筹备计划。然而,在专题片的形式和主题框架上却有不同的意见,构思一波三折。当最后的主题框架终于敲定之后,离纪念活动举办的日子只有不到两周的时间了。

 

筹备组在第一时间重组了“执行团队”,选择了据称“与央视水平相当”的专业摄制队伍,立即开始了前期的拍摄工作。起初计划访谈六七位77、78级的代表性人物,但实际执行起来,访谈人数达到了10位。每天的拍摄计划都排的满满的。有两位被列入访谈的校友远在外地,摄制团队就早出晚归“打飞的”去拍摄。每天连续作战,仍然精神饱满,体现出了非常强的专业精神。

专题片摄制组在上海访谈化学系78级付贤智

 

考虑到访谈这些老校友机会难得,虽然片子的设计时长只有8-10分钟,但是每个人的访谈时间都在一小时左右,拍摄的资料片,除了用于开场专题片,还可以作为“视频口述史”的资料永久留存。

专题片摄制组访谈哲学系77级俞晓阳 


有人注意到,在纪念大会现场播放的这部《从北大,再出发》专题视频中,有不少“大咖”或“新闻人物”现身。比如,5月2日被习近平接见的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英语系77级的申丹,著名作家、刚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中文系78级的刘震云,北大“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口号的首创者中文系77级的刘志达,文化部原部长、国政系78级的蔡武,著名历史照片“迎新站”主角之一、图书馆系78级的黄伟七,多家上市公司董事、时任北大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哲学系77级的俞晓阳等;还有两位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作出了世界性贡献的科学家。他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光催化领域的知名学者、福州大学校长、化学系78级的付贤智,法国药学科学院通讯院士、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现北大医学部)77级的张勇民教授。


右二为图书馆系78级黄伟七

 

访谈这些校友,其实颇费了一番心思,一是要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当年77、78级大学生的整体风貌和特点,二是要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比如,这些校友高考前的身份五花八门,有当工人的,有下乡插队的,有在兵团的,也有当老师的,当兵的……每个人都有体现那个时代背景的身份和故事。另外,这些校友分布在不同的院系专业,有些在学校里相对比较活跃,甚至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比如1981年“3.20之夜”首先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口号的刘志达等。他们从各自角度展开的讲述,汇总起来就能拼接出一幅当年77、78级同学学习生活的生动画卷。


1981年“3.20之夜”,北大学子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

 

除了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反映当年的历史风貌,专题片制作团队还专门访谈了两位当年教过77、78级大学生的老师:物理系的赵凯华教授和哲学系的楼宇烈教授。他们从教师的角度把77、78级大学生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进行了对比,对这两级特殊学生给予了非常中肯和符合历史真实的评价。

 

当10分钟的专题片播放完毕,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林建华校长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这部片子拍的真不错!”

听到这个评价,作为这个专题片制作团队成员之一的我,由衷地对林建华校长说了一句“谢谢!”

 

相信《从北大,再出发》这部短小精悍的专题片,能够成为献给北大120周年校庆和77、78级入学4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礼物!


《从北大,再出发》专题视频链接:


  

六、“燕子”回家之路


 

当77、78级入学40周年纪念大会接近尾声的时候,从德国专程回来参加母校120周年庆典活动的于芳偷偷地溜出会场,找到一个僻静的地方,独自流泪。太不容易了!这是她发自心底的感受。

 

回想当初,是她第一个向北大校友会提出要在北大建校120周年庆典之际,举行一次77、78级同学大聚会的想法。也许是去国已久的缘故,远在德国拼搏奋斗的于芳,对祖国、对母校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厚的感情。为了表达这份感情,她积极参与北京大学德国校友会的工作,积极促进德中之间的文化科技交流,尽己之力,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2018年3月,在北大英国校区举办的北大120校庆海外庆典启动仪式上,于芳与王博和海闻继续商谈77、78级聚会的细节


于芳是物理系78级毕业的,2018年是她入学40周年,同时也是1977级入学40周年。她先是找了中文系新闻专业77级的刘学红商量,能否在北大120周年校庆之际组织一次两个年级的大聚会,得到刘学红的支持之后,她便开始起草聚会的活动方案,广泛征求77、78级同学的意见。同时,利用回国之际,与当时分管校友会工作的副校长吴志攀和北大校友会的老师商讨此事的可行性。


2016年11月,于芳、刘学红与校友会王宇老师沟通77、78级聚会事宜

 

2017年,北大开始大张旗鼓地筹备120校庆,并向全体校友发出了校庆项目征集倡议。于芳与刘学红商量之后,通过电子邮箱正式向北大120校庆筹备委员会办公室提交了“2018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七七级七八级入学40周年主题纪念活动”的项目建议书。建议书中写道:

 

2018年是北大建校120周年,也是国家结束10年文革、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后的77、78级两级入校40周年。无论是对母校,还是对于这两届时代的幸运儿,2018年都是非常值得隆重纪念的年份。

 

可以说,77、78两级大学生的入学,开启了我们国家走向新世纪的大幕,也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崭新的一页!77、78两级大学生汇聚了积压了10年的优秀年轻人才,尽管当年区区二三十万的入学人数与当今动辄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新生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更是空前绝后的一代。他们毕业后,在社会上发挥了国家栋梁的作用,也是各行业、各领域、各单位的精英和骨干。如今40年过去,77、78两级同学大都完成了自己的职业使命,值此母校诞辰120周年之际,他们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重回母校,重温当年青葱而火热的学生时代和校园生活。于是,我们相约,40年后在母校重相聚!

 

活动形式及内容(略)

 

我们希望“七七级七八级入学40周年主题纪念活动”能够得到北大120周年校庆筹备委员会和北大校友会的大力支持,为这项活动提供适当的场地、支持和便利。

 

  七七级七八级入学40周年主题纪念活动筹备组

 

附:筹备组成员;吴志攀、于芳、刘学红、孟春玲、夏廷康、刘楠祺等

 

2017年1月4日    

 

建议书发出后,立即得到了120校友筹备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回复,表示会尽快向学校领导反馈。

 

2017年11月,北大全球校友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王博副校长在会上介绍了北大120周年校庆的主要活动,其中“1977、1978级入学40周年纪念活动”赫然列在第一位!这让于芳和刘学红无比兴奋,趁热打铁,当即,校友会老师及学校相关领导就在会下与于芳、刘学红等一起商讨“纪念活动”的具体方案和细节。由此,正式拉开了筹备“77、78级入学40周年纪念活动”的序幕。



2017年11月新疆全球校友会期间,部分77、78级代表与校友会李文胜、张向英老师一起商谈聚会细节

 

在筹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于芳把海闻请进了筹备组,海闻当仁不让,成为了筹备组的新核心。当时,参与聚会的人数无法精确统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海闻在77、78级聚会大群的基础上,成立了“77、78联系人”群。每个系出一两个联系人负责联络校友统计人数,这样一来,参与的人数每天都在刷新,从网上报名的300多人,逐天增长,500人、700人、1000人、1200人……

 

看着这些不断增长的数字,筹备组的人既惊喜又紧张。惊喜的是,这么大规模的聚会,已经刷新了北大同级校友聚会的历史记录,紧张的是,原来谈定的纪念衫、纪念章等纪念品赞助数量和食堂免费就餐人数被远远超越,需要重新谈判增加费用并制作。随着聚会时间的临近,所有这些前期工作都变得日益迫切起来。

 

为了确保纪念品发放不出问题,海闻要求每个系报上来的人数必须实名制,而且设立了报名截止时间。最后,提前统计报上来的人数为1461人。

 

除了台前为此次聚会忙前忙后的校友会老师及筹备组的同学外,还有两位低年级的校友在幕后隐身支持。一位是为此次“77、78级入学40周年纪念活动”提供纪念T恤、饮用瓶装水和老照片展赞助的新西兰北京大学校友会创始人及终身名誉会长、国际政治系87级林屹松校友,他虽然远在新西兰,但却心系母校。除了赞助77、78级的聚会活动,他还同样赞助了北大120周年校庆后校园原创音乐盛典和北大全球金融论坛的纪念品及瓶装饮用水。林屹松赞助的瓶装饮用水,是从万里之外的新西兰漂洋过海来到燕园的!

 


另一位是经济系86级的李印白校友,作为北大校友圈里最知名的平面设计师和摄影师,他义务为“77、78级入学40周年纪念活动”纪念T恤设计了主题LOGO,并提供了从联系制作到运送等全流程服务。同样,后校园原创音乐盛典和北大全球金融论坛的的会标、纪念衫及纪念品LOGO也由他义务设计并提供全流程服务。


 

北大77、78级入学40周年纪念衫LOGO的含义:以77、78两组数字变形的“燕子”飞向博雅塔,表示“77和78两个年级的燕子们飞回母校”;代表未名湖的四条水纹和只有十层高的博雅塔,隐含“四十”这个数字——离开燕园的燕子,40年后回家了!

 

“大饭厅”里的纪念大会结束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又有点依依不舍地走出会场。他们知道,这很可能是一次与这两个年级一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聚会,虽然,海闻在最后总结时提议,“北大130周年,77、78级入学50周年时我们再相聚!”但真到了那个时候,这些现在已经六七十岁的校友还有多少人能参加,可真就说不准了。


而于芳看到这一幕场景,心里却很满足:“我一直想,各班各系自己的聚会就像一间间教室,而各系一起聚会才是校园,是我们77、78级那时的校园!”如今,她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她怎能不喜极而泣呢?!


于芳与海闻在会场外合影

 

当天,77、78级聚会大群和联系人群里也充满了感激的留言:

 

@海闻 @于芳 78物理幸苦了,五月三号让我们七七七八的同学们感受到了母校的温暖。午饭时间,大家聚在学一,看着熟悉的菜谱及眼前晃过的一个个久违的身影,彷佛又回到了四十年前。惜缘,感恩,感谢,五十年我们再聚!

 

无线电系78级全体返校同学衷心感谢母校的盛情款待!感谢@海闻师兄,@李文胜-校友办公室主任学弟,@袁远校友会98法律学妹!你们的组织工作细致周到,从精美的纪念品到怀旧午餐,从热情的志愿者到会场座位的安排,从大会的发言到文艺演出,一切都令人感动和难忘。祝愿我们大家都响应海闻师兄的号召,努力保持健康,一起期待下一个十年之约。


 

海闻代表全体筹备组成员也向所有参加此次聚会活动的77、78级同学表示感谢:

 

承蒙各位认真组织,积极配合,本次“团结起来,振兴中华“77•78级入学40年纪念活动圆满结束。共有1461同学+50多名家属参加了活动。“黄马褂”绝对是今天北大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在此,衷心感谢各位!!当然,对我们来说,还有很多不满意之处,相信大家也有一些意见。正像任何工程一样,永远有改进空间。这次时间仓促,准备不够充分,不周到之处,敬请各位同学谅解。10年之后,又是改革开放50周年,让我们再相会于我们的母校:永远的北大!海闻。

 

永远的北大!永远的七七七八!

 

本文摄影:莫茜  戴松  朱明明  娄健  史彦如  滕德京  刘石  于芳  彭艳


本号获许可转载



卌年:新三届同窗友谊

北大经济系77、78级同学相聚深圳

张曼菱:被春雨洗浴的北大

二湘:怀念北大的嘘声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彭艳:一张历史照片引起的回忆

卢新宁:我唯一害怕的,是你们不相信了

北大"网红"校长林建华的B面

高远东:在忌日纪念海子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记住那个冬天和春天的故事

段英贤:相识四十年相聚在扬州

他们的大学故事,也是77级的青春记忆

张耀祥:四十年后重聚首,回眸刻骨那段情

夏春秋:高考40年同学再聚首

李连江:新书首发成了40年后的一场班会

顾则徐:"新三届"学者的生命悲剧

"新三届"走出1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珊伊:一个你可能潸然泪下的故事

《新三届致新生》油墨芳香:

本号原创作品文集首发

青春芳华,四十年不老的神话

陈小鹰:1980年代初期之复旦大学影像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