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21年2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顾则徐 2018-05-23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顾则徐,专栏作者  、时事评论员  、法律工作者  。1962年生,祖籍江苏武进,上海人,198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著有《朱德别传——与毛泽东的恩恩怨怨》(香港版),同书异名台湾版《永远的共军总司令:朱德》;《服装是性的》(台湾版)等。 

原题

"新三届"学者的生命悲剧



作者:顾则徐

原载:爱思想网


    

   “从2009年到2013年,我们损失了很多大师,这些大师在各自领域用坚韧的毅力做出了非凡的学问,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章。”这是共识网最近制作的“陨落的群星——追忆近5年逝世学者”专栏导语。


   共识网该专栏选择了蔡定剑、陆学艺、任东来、木心、夏志清、朱厚泽、高华、唐德刚、邓正来、朱维铮10人作为近5年逝世学者代表。这可以说是一种“偏好”选择,从“学者”而言,这些逝者所代表领域是比较狭窄的,即使不考虑理工医科技界,也并没有完整包括社科人文的基本领域,比如2013年10月22日刚去世的侯仁之先生从学科成就而言,就绝非以上10人中多数人可比。


        不过,共识网10人名单基本是比较有公众影响性的人物,所以也具有一定代表性。10人中夏志清、唐德刚属于海外人士,如果把1982年定居纽约的木心也视作海外人士的话,其他7人都是大陆人士。这样一看,就凸显出了一个印象:这几年大陆逝去的“大师”级学者真多!

蔡定剑,中国著名宪政专家,1955年生于江西新建,198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1998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86年至2003年底,他先后供职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秘书处,任职至副局长,兼职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2010年11月22日不幸病逝,享年54岁


   进一步看7名大陆学者去世时年龄,蔡定剑阳寿54岁,陆学艺80岁,任东来52岁,朱厚泽79岁,高华57岁,邓正来57岁,朱维铮76岁,从60岁左右至75岁左右之间的寿命是空白。


        严格来说,朱厚泽并非学者,而是有过著述、比较有点学问的官员。在去掉朱厚泽之后,陆学艺、朱维铮都是“文革”前完成学业并开始从事研究,他们的去世可以认为属于“自然”。 其他阳寿不到60岁就去世的有4人,是75岁以上去世者的两倍。这样一看,就更突出了一种悲剧印象:这几年大陆逝去的年轻“大师”级学者好多!


   再进一步看,任东来、高华、邓正来1982年本科毕业,蔡定剑1983年本科毕业,尽管高华出生于1954年,任东来出生于1961年,有着不小年龄跨度,但四人都是“文革”结束后的“新三届”大学生,当年都同时在校园做着学子。如此“巧合”反映出的是一种历史:“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文革”期间历届中学生与“文革”结束后应届中学生一起参加竞争,校园里的“同学”年龄跨度甚至长达将近10年。从中国有了高考而言,这是一种幸运,但也应该认识到,这是悲剧。


   我是“新三届”最后一届大学生,是应届中学生出身,即使在我所在的上海,包括三年制中专在内的升学率也仅有4%。由于应届中学生在我这一届人数最多(系小学阶段两届合并为一届升入中学),又是“文革”期间历届中学生参加高考最后一次机会,竞争空前激烈,复习阶段就把身体搞坏的人很多,高考时在考场身体出毛病当场晕倒抢救的事情也不在少数。

高华,1954年生于南京,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当代著名的中共党史、毛泽东专家。著有《站在历史的风陵渡口》《革命年代》等著作。其代表作《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揭示了中国式思想改造的缘起与模式,尤为学界所重。2011年12月26日22时15分在南京病逝,年仅57岁


        “新三届”还在大学阶段时,由于读上大学实在来自不易,一方面知识基础十分薄弱,一方面又有强烈的“骄子”尊严和自信,努力读书风气便极其浓烈。从上海而言,我所见的本科大学,无不有读书读得神经兮兮的学生深夜在校园以怪异的神态、行为幽灵般游荡,学生中患失眠症是十分常见现象。那时候,大学生口头常用语一是“拼”,二是“啃”。“拼”就是拼命,“啃”就是读大部头经典著作。这样所要付出的身体损耗代价,自然就很大。


   “新三届”大学毕业后,如果从事不需要继续读书的工作,以我的印象,大概曾经付出过太多精神,大多就走了不愿意读书的极端,经过数年很快知识陈旧化,喜欢跟更年青的人唠叨“我们当初如何如何努力”,成为“遗少”,日渐落伍于时代。


        由于历史断代造成的机遇,即使非常愚蠢的人有个文凭了,经过若干年混日子也可以在所在单位占有一席之地,在体制内几乎无不可以捞个官员职位,官腔风气浓烈,反成为科班出身人中最不喜欢读书的一群。


        如果继续升学读研究生或者从事需要继续读书的工作,则普遍保持了对于学习十分“敬业”的风格,特别是从事研究、文字创作的人,仍然不懈怠地“拼”着、“啃”着。学者当然属于继续“拼”着、“啃”着的一类,也当然继续付出较大身体损耗代价。这样的生命,当到了50岁左右,也就靠拢死神了。这就是这几年大陆逝去的年轻“大师”级学者好多的根由。

邓正来,1956年2月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辑刊》、FudanJournal of China Studies、《复旦政治哲学评论》《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及《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等。2013年1月24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逝世,享年56岁


   2013年8月在北京跟余世存先生聊天,他是1969年出生,比我年轻7岁,他很关心我身体。我跟他说:“再给我10年,让我把想写的几本书完成,就死而瞑目了。如果给我20年,让我活到70岁,就是意外之喜。”余世存先生说:“你身体没有什么毛病,应该没有问题。现在活80岁都属于正常了。”我说:“现在环境、食物污染,我的体质对污染特别敏感,加上长期平均每天至少10小时坐着的消耗,过了50岁,就要随时准备死亡了。”


   上世纪中叶以后,阿司匹林、合成磺胺、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医药技术已经发明并普及,人类寿命得到大幅增长。一般来说,只要具备基本物质生活、营养和医药条件,在正常外部自然环境下,按照中国古代活70岁属于长寿来说,人要长寿已经不是问题。


        恰恰这时候,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短命者特别多,不过,那基本属于非自然死亡。目前而言,导致非正常死亡的社会、政治环境已经很大改变,但是,由于中国知识分子乃至知识本身,发生有一个断代问题,“文革”后知识分子承受着特别的重负。既有着知识的重负、专业的重负,也有着物质生活、社会角色、社会责任的重负,更有着精神虚脱的内在折磨。


        正是由于此,“文革”后中国知识界始终有一个严重的中年知识分子早亡问题,甚至还有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早亡现象。从大时代角度说,“新三届”乃至80后、90后,甚至转瞬就会登上舞台的00后,命运大同小异。“新三届”学者的早逝,不过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已经现实出现的特殊现象。

任东来,江苏宜兴人,1961年生于吉林长春, 国内第一位美国历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988年7月开始执教于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起担任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2013年5月2日因病逝世,年仅52岁


   参加追悼会,写悼念文,对于我这样过了50岁的书生来说,将越来越是件经常的事情了。悲夫!


   然而,按捺不住地还是要拼、要啃。


   2014/1/18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新三届菁英

高华,历史守夜人

"新三届"走出1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谁是最好的影帝?

我和邓英淘交往二三事

张益唐和北大数学系78级

张益唐:横空出世的世界数学界"扫地僧"

宁铂:从少年班神童到云海法师

张亚勤:从少年班"神童”到微软全球副总裁

一个班级走出三型飞机总设计师

统帅部点赞的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国产航母副总师孙光甦: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北大"网红"校长林建华的B面

米鹤都:记录红卫兵一代

李三友:老三届翘楚

我认识的刘鹤,一位逻辑清晰的经济学家

刘鹤:"非常重要"的中国经济掌门人

刘鹤的30年

刘鹤:没有对文革灾难的反思,

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经济增长

田军:在充满压力的市场找到人生价值

汪丁丁:看不到中国社会中精英所起的正面作用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王岐山和改革四君子的故事

柳红:还原1980年代被遮蔽的历史

林毅夫 :朗润园里的孔夫子

蔡晓鹏:九号院·杜润生·中央一号文件

宋卫平:不要叫我"开发商"

风投教父熊晓鸽忆恩师:22年与22分钟

熊晓鸽:在早晨第一缕阳光中起飞

许小年:知识分子不要总想着当国师

喻国明:宁愿喝一杯毒酒,

也不愿喝一杯温吞水

方莺:具有特殊使命感的资深投资家

阎焱:北大才子37岁激流勇退

于慈江:回望诗的1980年代兼谈诗人海子

黄健:我把父老乡亲的农家生活录入史册

郭建梅:中国首位公益律师的苦与乐

林双林: 从农家娃到大学教授

黄健:我做村民口述史

陶海粟:山西厅官杜创业

陶海粟:“屠夫状元” 任保山

杨滨:准确踩到历史的“点”上

唐师曾:我在北大的阳光里

陶海粟:奇人邓英淘

老鬼其人与《血色黄昏》

莫砺锋:我幸运地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

刘晓阳: “知青”李三友个案

周其仁:纪念杨小凯

徐小平:把人生经历设计成人生财富

郝荃:最开心的是帮助别人

周慕冰: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邱兴隆:他先后与96名死刑犯同监共囚

徐建:如果不是海外爆料,

深圳也许已经有一个立法会了

唐翼明,在台湾传播传统文化十八年

纪敦睦:一位本应该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刘学洙:上善如水——记新闻人张善炬

周其仁:在江湖与庙堂之间

王伯庆:高考开启了我的学历征战之路

郭少达:与肖晓琳道别

钟健夫:1980年代的政治激情与《南风窗》

雷颐:精神启蒙远未完成

北大教授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胡舒立和她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田小野:与王友琴面对面

帮着"摸石头"的人——回忆张少杰

送别新三届学友曹征海

蔡晓鹏:人大新三届校园往事钩沉

复旦数学77级:在新世界门前

何勤华:与李克强同班的律政精英们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古灵精怪的音乐奇才谭盾

李梅:我眼中的顾晓阳

郝荃汪建熙:财金侠侣

遇见纽约的秋天——

人大工经系78级校友李德顺先生专访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房伟:留得生前死后名

张晓岚:画家黄月的中西艺术交流之路

王伯庆:高考开启了我的学历征战之路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