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丨少达:与肖晓琳道别

2017-07-18 郭少达 新三届

        老编的话:1980年代的中国,是意识形态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是思想如白云苍狗、精神在雪地撒野的时代。每次读到追忆1980年的图书,如柳红《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査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王学典《怀念八十年代》,张立宪《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等,都令人心潮澎湃、激情燃烧。本号特辟“致敬”栏目,邀约追忆1980年代的文图稿件,以此向那些阳光明媚的日子致敬,向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每一个里程碑事件致敬,向曾经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的每一个弄潮人致敬。


人物简介

  

肖晓琳


        肖晓琳,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77级,央视著名主持人、制片人、编导,先后主持《观察与思考》《焦点访谈》《半边天》《社会经纬》《今日说法》《讲述》等品牌栏目。1980年代曾为新诞生的长沙电台和电视台奠定最早的播音及队伍培训的基础,她成为这两家媒体的第一代播音员和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1987年考入中国社科院新闻所研究生,1995年在美国犹他州大学作访问学者。2017年6月23日在美国波士顿因癌症不幸去世。


 

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总要跟亲人友人一一道别的。


可是,你忽然一转身不见了,消失在世界的尽头,根本就没来得及道别。这似乎不是你的为人,从年轻到退休,你从来都是很有礼貌的,嘟着小嘴,脸上永远挂着微笑。你怎么会忘了道别呢?


午夜时分,朋友发来信息,说你走了。正当我低头看手机的时候,突然,天空喀嚓一声惊雷,下起了猛烈的暴雨。那一晚,暴雨下个不停,我完全不知所措一直发呆。


哥哥女儿的婚礼上,你和丈夫儿子一起出席,从头到尾,你始终都没离开婚礼现场,一直保持着微笑、专注。我们已经许多年没见了,本想细细慢慢的说说那些年,那些事。可那个场合怎可能,只好心里说,下次一定。


结果,永远没有下一次了。



1977年冬天,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在湖南录取两人,你是一个,另一位男生叫邱戈,高大精瘦,满脸沧桑,永远像是西北缺水山沟里走出来的苦汉子。你却总是温润的模样,岳麓山古木参天,滴滴泉水里滋养出来的小女孩,说话温吞吞,不紧不慢,有板有眼地,还常常一字一顿。每次我就想笑,你还没当上播音员呀。


半年后我走进人民大学新闻系78级,跟你聊起,原来基础课程都差不多,新闻理论、采访写作之类。那时,到处都是一片春天的气息,校园里开始流行起舞会来,青春圆舞曲四处飞扬。也许是想看看不一样的校园或别的什么,也许仅仅只是好奇,总之你来了,带着一个女同学一起,我如今死活想不起她的名字了。


77级的你,和78级的我们,汇合在一起,每个人都兴奋得脸上红扑扑的,渗着汗,在灯光下像极了一只只毛茸茸的小鸭子。年轻,单纯,兴奋,害羞。30多年后的今天,我班上的同学们依旧清晰地记得你,只要有机会遇到我,大家常常会问起你。


那一年,我们的教室在后来成为学校图书馆的教学大楼里,跳舞间隙,倚着几乎落地的大扇窗户,在幽幽暗暗的灯光里,可以透过窗户的大玻璃,远眺到玉泉山、颐和园隐隐约约的山影。你看得出神,好半天才转回身,仰着头感叹道,这里真好。


是啊,你喜欢这个地方,我的同学们也都喜欢你。


人大校园里的班级教室舞会,你给大家留下了经典永恒的记忆。


眼下,暴风骤雨的这个晚上,正是他们,一个,两个,三个,接二连三地给我发来不幸的消息,你走了,没来得及跟我们一一告别。


深深的遗憾,痛彻的婉惜。



其实,我是有这个打算的,我觉得一定会有个机会,我们都退休了,重新团聚一次,让你再回来我们这个班级的集体里,大家一起重聚,叙旧,一起讲述那些年,那些事。我甚至还想好了,那可能是在莱茵河上,在穿越欧洲古城堡的游轮甲板上,满头银丝的我们,还能一起回忆青春往事,品味我们走过的如歌岁月。


可是,我还没来得及跟你说出这个打算。


1979年,对越战争打响,二哥跟随部队上了第一线。在炮打谅山的那个时刻,他是炮兵连长,整个连队一直冲杀在最前沿的阵地上。在那秋风扫落叶,雨点般的炮火中,二哥很勇敢,立了功。


就在同学们和晓琳跳着圆舞曲的那个时刻,二哥在前沿阵地上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炮火猛攻。


战争结束后,他被选派进入宣化炮兵学院。


他从小就梦想着当兵,梦想穿上军装,在经历了北大荒的六年和湖南的知青岁月后,他终于梦想成真,并且成为一名刚经历了炮火和战争洗礼的军校学员。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二哥从宣化来到人大,我们两人骑着单车从北京的西北郊出发,去通县的北京广播学院看望晓琳。这下我才知道,两个学校之间是多么遥远,穿越了整座城区,而且是斜对角线,总也骑不到头哇,筋疲力尽的我终于踩不动了,我不去了。


哥没辙,陪着我,把单车寄存在路边的一处保管站,然后改搭公交车,途中还换乘不同线路的公交,终于满面风尘地走进了北京广播学院,一座小小的院落,玲珑得真够可以的小精灵学院。


那时候,哥哥正在与湖南大学实验室里当化验员的嫂子谈恋爱,嫂子的弟弟海航也刚跟晓琳开始爱情长跑。


许多年后,晓琳和嫂子同时进了长沙四医院,同一天,二哥的女儿小雪和晓琳的儿子天宇降生了。


岳麓山下,无巧不成书的故事可真多呀。



在晓琳后来出版的那本《谁能记谁到永远》中,她讲述了许多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里面充满着对生活的感动和希冀。


大学毕业后,晓琳和邱戈都被分配回湖南。也不知谁这么损,宣布“宝贝”必须均分,两个人必须一个在省里,一个在市里,好事不能让一家通吃。那阵子,哪里都缺专业人才,倒也是实情。


假西北汉子的邱戈活动能量大,捷足先登进了湖南电视台,这下可苦了晓琳,说是被分去长沙电台当播音员,其实就两间小破办公室,一个小广播站而已,广播电台还没有呢。


后来才知道,那个计划时代,新创办不久的湖南电视台原本是申请和批下了两个计划名额的,那另一个指标呢?事出有因,你懂的,不提也罢。


1983年,我进入湖南日报的第二个年头,开始对守旧的“凡是派”发起猛攻。一个崭新的时代早就应该开始了,可这儿依旧死气沉沉,年轻人从来不怕死,天天猛冲。


这年夏天,我到岳麓山的半山腰,湖南大学的一处老住宅去看嫂子。老爷子说,少达,你小子悠着点,别一下子把弹药全打光了,总要有点儿战略储备,后面的日子还长着呢。


晓琳在旁边笑咪咪的,朝着我眨眼睛。


她把我拽到一边,悄悄说,少达,真是羡慕你啊,好好干。


在那个高歌猛进的1980年代,晓琳成为长沙电台播音事业的奠基人和开荒牛,以女人的韧性,顽强地坚守阵地,从无到有,硬是把长沙新电台的播音队伍建立和培养起来,真是太不容易了。



在我心目中,晓琳后来走进央视就是回家,就是归队。


1990年,炎炎盛夏的一天,我在湘江里游泳,长沙电视台播音主持人徐俐和我在一起。我们坐在水边,把腿伸进清凉的河水里,享受着夕阳,清风和宁静。徐俐缓缓地向我讲述着肖晓琳如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播音员,扶着他们走上播音岗位,言谈里对这位带路人、老师和姐姐充满着无限的佩服和崇敬。


从长沙电台、长沙电视台,再到央视,徐俐一步一个脚印,获得了同样辉煌的业绩。


这之后,我告别长沙南下广州,不久,徐俐也告别长沙北上,走进了央视。


晓琳在央视这么多年里的勤勉,拼搏,创出许多好的栏目,无需我多说,大家有目共睹,最后的拳头栏目是《讲述》。人生往往殊途同归,最后都会重新走到一起。在同样的美好黄昏里,面对夕阳西下的安宁,恐怕每个人都会制作自己人生的最后一集《讲述》。


邱戈很早就脱离播音,搞新闻采访,当一线记者,什么都干,挺搏的。1983年湖南省的两会报道,我们一起采访,他身边还带着实习的小美女雍慧,后来两人一起跳出湖南,跨入广东电视。邱戈一直在做频道总监、南方电视的副台长之类,2009年他在东莞不幸出车祸罹难,人生的讲述栏目溘然落幕。



今年春节前夕,晓琳偶然发现腹部有处小小的隆起,检查后确认是肿块,再次深度检查的结果是,肠道的肿瘤问题,已转移至肝部。经过在北京几个月的治疗,肿瘤变小了,情况开始好转。


6月份在美国波士顿,就近上麻省总医院继续治疗。这里靠近儿子,晓琳想跟儿子多点时间在一起。从前总是太忙碌,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妈妈真想跟儿子弥补几十年来的深深亏欠和遗憾。


麻省总医院治疗方法、手段跟国内差不多,但跟国内不一样的是,医院里做完一些治疗后很快就让病患者出院回家,不让你长期在医院里住着。


晓琳很开心,每天早晚都能与儿子一家在一起了,丈夫也一直陪伴在身边。儿子把大部分工作都安排在家里进行,腾出很多时间来陪伴妈妈。短短的一段日子,让她度过了一生中从没享受过的非常快乐的时光。这辈子,她可能是太累太累了,如今身患癌症,竟然获得一种轻松愉悦般的超然解脱。


她没有承受太大的病痛折磨。


根据诊断,专家们认为这种晚期转移到肝部的肿瘤,最好不要开刀治疗,晓琳和丈夫商量后也坚持,不开刀,不折腾,甚至不要插管。晓琳表示,保留最后的完整与尊严,是她人生最大的愿望。


最让她放不下的事情,是年事已高的父母。她害怕让老人们知道这件事,千叮万嘱,不能让他们知道。


6月18日,丈夫正在户外锄草,晓琳像往常那样,服下几片消炎止痛类的药片。没多久,她突然失去知觉,晕倒了。紧急赶来的救护车将她送进了医院,经过全力抢救,晓琳渐渐苏醒过来。


然而,接下来的几天,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起来,出现肾功能全面衰竭。


21日,陷入深度昏迷中。


6月23日,晓琳在昏迷中安详地离世。


她终于获得了永恒的安宁与祥和。


根据晓琳生前最后的遗嘱,她的骨灰被亲人撒入大海,回到了那片蔚蓝色的人类起源地。


2012年5月,作者(右2)夫妇和肖晓琳(左1)夫妇在北京重聚合影。


本号获作者授权推送,图片由作者提供,特此鸣谢



致敬1980年代

钟健夫:1980年代的政治激情与《南风窗》

周其仁:纪念杨小凯

朱学勤忆杨小凯:有一件事我抱憾终生

杨小凯: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华人

周其仁:三次近距离观察赵紫阳

帮着"摸石头"的人——回忆张少杰

雷颐:精神启蒙远未完成

张宝林:大保,永远的学长和老兄

送别新三届学友曹征海

肖玉环:长歌当哭  送君远行

肖玉环:告别白南生

胡舒立:大真无争张善炬

马小冈:走下莫干山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黄晓京:物非而人是——旧信札的记忆

蔡晓鹏:九号院·杜润生·中央一号文件

郭凡生:追寻我们共同的理想

徐建:中国缺的是德高望重的大律师

吴思:思想的创造力

胡舒立:缅怀一位值得尊崇的长者

姜波忆范敬宜:老范,我好想你呀!

范蔚萱:好汉与书生

鲁晓晨:新闻人虽力薄而努力不懈

胡舒立:黎海波的胸中丘壑

祁林一路走好,天堂没有杀戮没有伤害

张善炬:跟着锦涛书记跑乡下

蔡晓鹏:最难风雨故人来

林晨:我在新华社三十年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庞松:党史研究的小风波记事

郝荃汪建熙:财金侠侣

杨宾:岁月峥嵘忆当年

骆小元 忆会计行业:筚路蓝缕三十年

吴小军:回望校园三十秋

宋毅:初到中央团校的日子

徐世平:三十年如烟往事

郭少达:在废墟里推动变革

高永伍:海南处置积压房地产亲历记

黄清水:30年前农村大包干采访追忆



记录最直白的历史

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