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忆丨赵兹 :“黑帮"子女的故事

赵兹 新三届 2019-06-06


       

作者简介

赵兹

 

赵兹,1968年北京六十五中学高一学生,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1978年从事新闻工作,高级记者,曾任《经济日报》海外中心副主任兼港台部主任、香港《经济导报》第一副总编辑兼总经理。1992年曾作为首批大陆记者团成员赴台湾采访;1997年和1999年曾作为《经济日报》领队及特派记者赴香港和澳门采访回归。现已退休。

 原题

“黑帮"子女的故事


作者:赵兹



(上)


文革后期,下乡的朋友们相继返京。一天,我去位于呼家楼的傅洋傅亮兄弟住处,傅亮告诉我,中办专案组通知他们可去秦城探望父亲,彭真要他们带些烟酒、衬衫和一套大字本的《资本论》。


我们到新华书店去买书,这里没货,被售货员介绍到西单绒线胡同的内部售书处。文革前这里是为高级干部提供内部书籍的地方,是一些由外文翻译成中文的所谓内部读物,没有封面设计只印有书名,被称为白皮书。当我们提出买大字本《资本论》时,售货员说,那是给首长准备的,我们心想,的确是给首长准备的。


至于衬衫,由于要有布票才能买到。但傅亮他们都在内蒙古插队,别说布票,连工资也没有。我由于在工厂上班,所以有布票,但要将全国通用布票换成北京市的布票才可以使用。我记得换布票的地方在史家胡同,距文革后乔冠华和章含之的住家不远。


那是个盛夏的中午,我们顶着大太阳绕了半天,才找到这个好像叫北京棉布花纱部门之类的地方,兑换处是一个挺高的窗口,我们把全国布票和当时北京市革委会开的布票兑换证明信递了上去,窗口上的人好像刚从瞌睡中醒来,边揉着眼睛边看信,然后,从高向下审视着我们,在把布票递出来的同时,还递出一句话:你们都下乡去了吧。


再后来,傅家兄弟探监回来,我记不得是听谁讲述了大致过程。


他们是从沙滩的路边被一辆汽车接走的,来人是中办专案组的。汽车向北开了好久,最后通过一片庄稼地来到了秦城监狱。顺便说一句,建于1958年的秦城监狱,据说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的产物。当时苏联与中国订立的援建项目共有157个,其中之一便有秦城监狱,但因属于秘密工程,所以外界一般只知道官方公开的156个援建项目。


秦城监狱的大门会自动开启,这在当时是很新奇的。他们多年不见的父亲身体和精神都很好,在相互问候后,彭真说,他一顿饭可以吃两大碗,并当着专案组的人表示,他是忠于毛主席的,就是把他烧成灰,他还是忠于毛主席。拿到《资本论》后对孩子们说,他自己在监狱里面读书,你们在外面读书,咱们来个竞赛。


至于带去的酒,都被打开瓶盖检查。好不容易买来的衬衫,却被撕掉了领子,据说,这是为了防止自杀。


傅洋(左)和蔡晓鹏


文革后,我有一次见到傅亮,是在北京建国门赛特大厦附近,他正倚在一辆汽车前像是在等人。我们几乎是同时看到对方,他递给我的名片上面印着“中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我问是做什么业务,他说主要是进出口钢轨,并邀我去他的公司看看。在此之前,我听说他曾去福建当过兵,后又去大学读书,再后来又自己开公司,总之经历十分丰富。


2006年7月,王汉斌和彭佩云这对副委员长夫妇的儿子王健不幸在西藏车祸遇难,我和他年龄相仿又是文革好友。在八宝山公墓为王健举办的追悼会上遇到傅洋,我问他傅亮来了没有,他说傅亮现在澳洲,不然一定会来的。



(中)



  在文革那段特殊期间的朋友中,张楠楠是特殊的一位。其父张文松是彭真之妻张洁清的弟弟,也是文革后的教育部部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当时住在美术馆附近东四大街一座大杂院里,这是父母被迫害囚禁,全家被扫地出门后,她与姐姐和弟弟的落脚之处。 


姐姐张燕霞因家庭在文革中的突然变故,精神受到刺激,我曾亲眼目睹,她突然无端把家中大衣柜镜子打破的情形。2009年2月,在张楠楠传给我她89岁老母亲,原全国妇联副主席黄甘英的一篇文章中是这样记载张燕霞的:


“当时二女儿张燕霞在哈工大读书,被列为黑五类,她不服气。在批判会上,让她喊‘打倒刘少奇!’她不举手。她说,我不信所有老干部都成了反革命。让她与父母划清界线,她就反驳说,我父母从来没说过一句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话。她不承认我们是三反分子,也不和我们划清界线。那些造反派就揪着她的头发从三楼拽到一楼,把她打成现行反革命。后来她跑回北京,我们已被关押在秦城监狱,家也被封了,她无家可归,就到过去熟悉的叔叔阿姨家去讨饭,阿曾同志(叶剑英原夫人)看着她可怜,就把她收留在家中。这时她已经有点神志不清、疯疯癫癫了。我的二女儿是个性格很刚烈的人,敢和整她的人硬顶,和他们辩论。她被整得很惨,吃了很多苦头,后来一病不起,白发人送黑发人,留给我们全家无尽的悲痛。”


张楠楠的弟弟小红当时才是小学生,我曾带他去饭铺买包子吃。而年龄不过20上下的张楠楠,不仅要为父母的事情奔波,还要照顾姐姐和弟弟。


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她忍辱负重,乐观从容,依然会和朋友们相互交流读书体会,依然喜欢用自制的小木箱冲印照片,有段时间,我曾是她那间小屋的常客,我从心里佩服她。然而,文革后的20多年间,我少有她的音讯,只听说燕霞已因病过世,小红则去了美国留学,后留在那儿工作了。


物转星移,人世全非,但该见到的人是一定会见到的。大约是个冬季,我有次到大北窑的国贸开会,在通道里,远处迎面走来两位女士,端庄而优雅。其中一位有些面熟,没等我认出,她已疾步过来,一边说着我的名字,一边和我紧紧相拥,是张楠楠。


之后,我们时有联系,还一起吃饭谈天。一次我在整理旧照片时,发现有她的个照及我们大家的合影,就用电邮发给她并写道:不知怎的,我竟找到这些照片。它使我想起三十年前在美术馆一带,一个孤独而坚强的身影,行走在深冬的街头。     


张楠楠在回信中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你始终是我心中真正的朋友。我不知怎样表达感激之情,在我“当年孤独而坚强的身影”后面,有像你一样真正无私帮助我的人,温暖我的心。我还记得我们一起谈屠格涅夫的小说,那些美好的回忆与情谊,随着年代久远越来越清晰、珍贵。


我则回应说:真正的朋友之间是不需要“感激”的,那段光阴其实也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与情谊”,我以为,关键是如何做人及做人的价值观,尽管,当下人们已不在乎这些了。


还是张楠楠总结的好,她对我说:“过去的岁月永远是我们的财富。”



(下)

    

姚宏当年是北京景山学校的高材生,有点像今天的“神童班”学生,小学的年龄已在上中学的课程了。社会上对这些孩子有这样的说法:“从小生长在深宫,看似聪明实朦胧;只知天上星和月,不识人间奸与贤”。

    

这所学校文革前是北京市的教学试点,校长是著名的教育家敢峰,他写的那本《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曾风靡京城。

    

景山学校与我所在的65中仅一墙之隔,因此文革中我曾和姚宏一起编辑油印小报,很聊得来。其姐姚雪是北京著名的师大女附中高中生。姐弟俩的父亲叫姚溱,是文革前的中宣部副部长,同胡乔木、田家英、许立群、熊复等负责编辑毛泽东选集,据说还是撰写《九评》的反修小组成员和“二月提纲”的起草人之一,因此,文革开始首当其冲被冲击,被迫从沙滩住家跳楼自杀,时年仅45岁。遗书在一只鞋子中找到,里面有200元钱和两块手表,这就是当时一位部长的全部家当。

    

姚雪、姚宏后分别去了内蒙古的牧区和农区插队。一次,姚宏患病回京治病,曾在我的一机床宿舍小住,后又去了上海亲戚家继续养病。当时市面上有许多自由出版的小报,其中也有我参与编辑出版的《教育要革命》等。

    

当时,我和姚宏经常买来这些小报看,并分别把各自在北京和上海看过的报纸寄给对方。后来,当我得知北京女二中的桑敬民被分配在京沪线火车上当列车员,就通过她为我和姚宏传递报纸。记得第一次请她帮忙时,我给姚宏写了个条子,大意是“此人不错,可以一聊”。谁知,他们两位就真聊了起来,一直聊到谈情说爱,一直聊到成家立业。

    

如今,桑敬民已从北京工业大学教师的岗位退休,还时常外出讲学,继续诲人不倦,并出版了她撰写的《华夏传统文明教程》一书。而姚宏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先在著名的同仁医院任副院长、在北京卫生局医疗处当处长,后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做司长,是我国在这个领域中的专家型领导人物。 我在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就是姚宏讲给我的。后我在香港媒体作负责人时,曾专门请我们的驻京记者张立采访过姚宏。

    

记得文革后不久,一次我到史家胡同姚宏原先的住处去玩,我见到了姚宏的母亲韩静,老人家也曾在秦城监狱被关押,可看上去身体挺好,当时好像在中国社科院做人事干部局局长。

    

于光远也住在这个大院里,我和姚宏还去他家坐了一会儿。于老待人很热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屋子中间支放着一块小黑板,在四周其它简单的家具中显得十分突出,上面有于老用粉笔写的算术题。他说,平时他想到些什么,就会在上面信手写下来。2002年10月,我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主持海峡两岸民营企业研讨会时,也请了于老与会,我还和他说起了那块小黑板。


工作多年来,我和姚宏各忙各的,偶尔一起携家外出郊游,或相互串串门儿。2002年,姚宏赴台湾访问途经香港,当时我正在香港工作,他乡遇故知,我们俩在我的住处一直聊到深夜。

    

文革经历自然是我们聊的一个话题,我记得他表示,若没有文革,若他没有下乡,他绝没想到中国农民生活得那么苦,做事那么难,这也是后来他在工作岗位上始终殚精竭虑,严以律己的重要缘由。

    

往事并不如烟,当晚他吸烟留下的烟蒂,在我的书桌上竟堆成座小山。至于姚雪,她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当局长,做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兢兢业业,为人师表。


中组部培训中心原主任姚雪在授课


延伸阅读

赵兹:亦师亦友范敬宜


原载作者新浪博客,转载自《抹不去的记忆》

图片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文革记忆

吕丁倩:“另类”屈辱中留下一张造假照片

蒋国辉:1968年,岁月并不静好

米鹤都:大院的精神文化

米鹤都:老外红卫兵父亲获周恩来道歉

米鹤都:反思文革不应先追究未成年人

王冀豫:我是杀人犯—— 一个红卫兵的反思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唐燕:我们如何成了暴力革命的信徒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人生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剁排骨就像切豆腐

自从用了日本磨刀神器

厨房里的菜刀也能削铁如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