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丨倪光南:中国芯片水平与美国差距有多大?

倪光南 新三届 2020-08-17


    

院士档案

倪光南


倪光南,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生于浙江宁波,1950年代初在上海复兴中学求学。1956年考入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1961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一直从事计算机及其应用的研究与开发,曾参与研制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曾获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软件产业十年功勋人物等荣誉称号。


原题

我知道你们很想看他的访谈





原载微信公号侠客岛




原编者按:

  由于中美贸易战的缘故,国人对芯片的关注度急剧上升。

  芯片,又称微电路,是指内部含有集成电路的硅片。制成这样的硅片,要将上亿个晶体管在指甲盖大小的硅晶片上精确排布,前后要经过近5000道工序。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技艺总在不断迭代,每次迭代总能深刻影响半导体领域的行业格局。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大陆的集成电路产业经历了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缺芯少魂”却一直是产业发展的一大困境。去年以来,中兴、华为两家企业遭遇的芯片、操作系统“断供”事件,再次将这一困境凸显出来。

  为此我们不禁要问:我国发展现状和水平如何?当前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实现突围、自立自强,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就这些问题,我们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老先生展开了一番对话。


警醒


  记者:有人说,多少有关提倡创新的宣传报道,都抵不上“中兴事件”“华为事件”的警示来得深刻、有效。您如何看待这两个事件?

  倪光南:“中兴事件”“华为事件”没有发生之前,很多人觉得芯片就是很普通的电子元器件,直接从市场上买来用就是了。但实际上,芯片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制高点,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信息安全。

  中兴、华为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意识到芯片技术和芯片产业的极其重大的价值,形成了全民自发地关心中国芯片技术发展和芯片产业进步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述事件像“警醒针”一般,有积极的一面。

年轻时的倪光南

短板


  记者: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水平如何?与美国相比,还有多大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倪光南:在芯片设计方面,中国做得不错。中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芯片设计公司,芯片设计水平也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我们设计出了一批优秀产品,连续几年登上世界第一宝座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用的CPU(中央处理器)芯片,就是典型代表。国产手机、电脑和服务器用的CPU芯片性能也基本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即便如此,中国在芯片设计领域还存在设计工具方面的“短板”。芯片设计需要依赖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EDA),这一工具使设计者能用计算机进行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等工作,最终完成芯片设计。不过,提供该软件服务的主要是3家美国公司。

  在芯片制造领域,包括制造工艺和制造装备方面,中国能力尚弱。芯片制造听上去像是传统制造,实际上其制造工艺和装备的精密、繁杂程度远超后者。具体来说,其工艺包括光刻、刻蚀、离子注入、薄膜生长、抛光、金属化、扩散、氧化……不一而足。

联想集团总工程师倪光南


  与上述制造工艺相对应的,是200多种关键制造装备,包括光刻机、刻蚀机、清洗机、切割减薄设备、分选机以及其他工序所需的扩散、氧化、清洗设备等。每种装备的制造技术要求都很高,制造难度极大且造价十分高昂。

  目前,在芯片制造领域,占有领军地位的企业大多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中国芯片制造厂80%的装备需要从国外进口。

  有了这些先进装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开设生产线、制定经营计划。建厂、设备安装及调试往往需要2-3年时间,这意味着芯片制造企业要预先对市场需求做出判断。芯片制造技术不断迭代更新,之前的设备及生产线到真正投产时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犹未可知。如果新建成的生产线不能充分实现量产,之前的投入将面临重大风险。

  此外,芯片制造所需的材料也大量依赖进口,有的材料如光刻胶需全部进口。国内半导体材料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技术水平偏低,国产材料的销售规模占全球比重不到5%,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倪光南与柳传志分道扬镳

  

后发


  记者:很多工业领域,我们成功实现了跨越和赶超,比如高速铁路、家用电器领域,但在集成电路领域,这种景象没能出现。原因何在?

  倪光南:从历史原因来看,我们起步晚。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直到1956年,中国才成功制成第一根硅单晶。鉴于早期的计算机是用分立元件(电子管、晶体管等)做的,彼时中国还可以跟随国外的计算机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中国由于没有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撑,就明显追赶乏力了。而,世界上的芯片技术却突飞猛进。到目前为止,虽然我们有华为海思、中芯国际等国际知名的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企业,但就整体产业发展而言,相较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可能需要一二十年才能追赶上。

  起步晚是重要的历史原因,主导理念的偏差导致创新推进不够是现实原因。曾经,我们在很多方面,希望能够用更省事的办法解决问题,所谓“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芯片行业的“短板”最终还是需要中国人自己通过努力奋斗不断推进创新,一步一步踏实追赶。

  

突破


  记者:面对内部“短板”、外部封锁等难题,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要怎么做才能实现突破?

  倪光南: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来看,一旦供应链的某个环节“断供”,就会使整个行业陷入被动。这种情况下,需要集中力量去突破供应链中薄弱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

  而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思想准备。

  核心技术的发展成熟也离不开市场的支持,新研发出来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如果没机会到市场去试错,没有进入市场的良性循环,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很难达到用户满意的水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做好市场化引导。我们强调,政府采购应当支持国产自主研发芯片和软件,应当突出网络安全要求,使国产自主研发芯片和软件有进入市场应用的机会,接受检验和磨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走向成熟。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可以参考硅谷的产业集群模式。在硅谷,有一流的研究机构和大学、诸多创业者、充裕的风险投资资本,它们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网络,实现了人才、技术、资本、经营方面的强强联合。

  北京的中关村有潜力打造成芯片技术和产业集群的高地。不妨充分利用周围的科研院所及人才资源,加之国家政策和资本的支持,统筹资金和研发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做出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项目。

  发展大型软件或芯片产业的投入周期,往往以一二十年来计,资金投入非常大,单纯靠市场和企业是难以实现快速突破的。因为,一般的企业会有压力,比如说上市公司要出报表,要做厚利润,要向股东证明自己的业绩。

  因此,要发扬举国体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优势,比如,国家层面制定一些长期规划纲要和发展计划。与此同时,积极引入金融市场的配套支持,比如风险投资在资金方面的支撑,要鼓励企业在研发生产方面的投入,注意平衡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短视行为。

  总的来说,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和投入,不能指望短短几年就获得回报,真正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起来,恐怕还要一二十年的时间,我们要有决心,也要有定力,要把行业“短板”补齐,踏踏实实坚持做下去。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科技之窗

芯片那些事,清华教授魏少军说了大实话

任正非:华为要攻上"上甘岭",实现 5G战略领先

华为的5G技术,源于这种数学方法

任正非:我从美国人那里学到了什么?

任正非: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若美国全面禁售芯片,中国武器装备会否瘫痪?

吴敬琏: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是危险的

中国受制于人的高端技术,何止是芯片

中美科技实力差距有多大?贸易战是釜底抽薪?

人脑连接互联网?将遭遇伦理和技术挑战

NAS院士谢宇:中国科学能超越美国吗?

李峥:中美科技实力对比,别简单以"量"较之

霍金:比超级人类更可怕的是宇宙的结局

吴国盛:中国人对科学的三大误解

张双南:大多数中国人为什么不懂科学?

周其仁:以色列如何成为创新的国度?

我的祖先是如何从非洲蹭到中国来的

廖侃:侃一侃转基因滴前世今生

人群捕捞:我们的老年从此再无私隐

中美科技实力差距有多大?

影响世界的30项德国设计

中日企业科技实力大对决

反面乌托邦的美丽新世界降临?

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发轩然大波

当科学凌驾人性,人生可能只是一场实验

陈原:哥哥陈星,投身发明四十年

索罗斯炮轰"黑帮国家"与科技巨头

"老师没教过, 老子没做过! " 这类员工中国太多了

一个海归工程师眼中的中国制造"七宗罪"

施一公: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去哪儿了?

鼓励创新就要包容那些离经叛道的人

张维迎:创新说到底就是自由

朱学勤:美国强大是因为有真正的大学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