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 | 杜风英:毛泽东在延安时的小舞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田老师开始说 Author 田田
作者档案
田力
田力,50后人,文革时曾在集成电路工厂做芯片“光刻”工七年,1977年考入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一直在国家机关做经济管理工作。2002年读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研究生班。现为国家发改委退休干部。
原题
毛主席在延安时的小舞伴
作者:田力
时隔近半个世纪,再次见到原三五九旅老兵杜风英阿姨。
上次相见时我还是青涩女孩,现在的我,则是比那时的杜阿姨还老的老太了。不过,这一点都不影响我们之间浓浓的亲情,她一见到我,就拉起我的手,像是拉回了久别的游子。刹那间,我与她之间相隔的漫长时空,都消失在那手的温暖里。
其实,那是一份源远流长的温暖,与我的血脉和阿姨的血脉相交相融的绵绵长情,早早的始于我的生命之前。在76年前的延安,当我大姐刚出生,就送到杜阿姨家里,成为与杜阿姨一奶同家的孩子。那时的杜阿姨,就经常用这双温暖的手,抱过襁褓之中的我姐姐。所以,每见到我们家的姐妹,杜阿姨的心头,满满的都是再见当年那个“自家”孩子的情意,我也自然而然地融入这深沉浓重的亲情里。
我们之间的话题就从那绵长的渊源开始。
已经91岁的杜阿姨,对那一个民族的“圣地”,自有一份不同于任何他人的深情。那深情里,有与我们两个家族相牵的故事;更有一份阿姨自己的幸福与骄傲,因为在她开始走入“革命”生涯之初,青春少女的她,曾经常常与毛主席伴舞,就像两个相熟的玩伴,有过无拘无束的交谈。
1944年,杜阿姨刚十六岁,与她同龄的一个青春女兵班,在缺少女性的延安,随即成为众目追逐的女星班。每当中央首长们休息举行舞会时,女星们必不可少地被派去担当首长们的舞伴。很自然的,杜阿姨开始给毛主席伴舞。
陕北自古出美女与俊男,民谣说得好:“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青春少女杜阿姨,正宗米脂“婆姨”,自小在农家忙里忙外,身健心灵,想必那舞姿不差。再加上阿姨一身正气,跳舞时从不像有些姑娘做作地把头搭在首长的肩上。
几次舞会之后,毛主席发现了杜阿姨的好,每次与她舞完一曲之后,会向旁边的人介绍:“你与她跳吧,她的舞姿好。”
杜阿姨当时尚不明白“舞姿”的含义,七十几年后的今天,她笑着总结道:“毛主席一定是夸我正直,不做作,那些姑娘把头压在舞伴身上,会让人多累呀!”
从那之后,她开始与毛主席经常共舞,每当中场休息,毛主席会同她随意交谈。
当毛主席知道她是米脂人,又姓杜时,就问她:“你父亲叫什么名字?”她回答:“杜聿明。”一听这个名字,毛主席马上追问:“是那个国民党的大官吗?”因为蒋介石的左膀右臂大将军“杜聿明”,正好与阿姨的父亲名字同字,家乡同地。
阿姨知道毛主席误会了,马上告诉毛主席:“我们全村没有一个人识字的。这样的村子不会出国民党的大官。”
毛主席又一次交谈时,问杜阿姨:“你丈夫是哪里人?”
杜阿姨告诉毛主席,自己的丈夫家乡是湖南石门的,在三五九旅任排长。毛主席听了后,立即说:“那里离我的家乡非常近,那你丈夫就是我的老乡喽。那你就是我的半个老乡。”之后,每逢再向别人介绍杜阿姨时,便称她是“我的半个小老乡”。
毛主席除了向其他首长们介绍舞伴,还会主动关心那些未婚首长们在舞会上找“女朋友”的“成果”。经常会在舞会中场休息时,当着杜阿姨的面询问那些单身大龄男士:“你最近‘战果’如何?”开始搞得杜阿姨一头雾水,她以为那位男士真的出去打仗了。但其后却看到那位直摇头,而毛主席给那位男士“支招”,教他如何给女士舞伴写情书,直接表明心意。杜阿姨这才明白,原来毛主席在当爱情教练。
到了1945年8月,毛主席要去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了。临走之前,杜阿姨她们一群女兵追在毛主席身边问:“主席,您要去多久呀?”
毛主席回答:“十天半个月,顶多二十天吧。”
毛主席走后,这群姑娘们就开始掐着指头算日子,半个月;二十天,都没见毛主席回来。大家开始着急,每天不停地询问着,直等得大家开始担心,别是那蒋介石发坏,出什么事了吧?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等了四十多天,才把毛主席等回来了。那一次舞会中杜阿姨问毛主席:“您不是说二十天就回来吗?怎么一直拖了四十多天呢?”
毛主席说:“蒋介石拖着我,自有他的用意呗。”
在那之后不久,延安的部队出发去接收抗战胜利后的东北,阿姨也随部队离开延安,才中断了与毛主席共舞的那段难忘时光。
“那时在延安住的窑洞与毛主席他们的窑洞离得不远,经常出来进去就会遇到毛主席,随时就能交谈几句。那时与毛主席感觉很熟悉,从来没觉得他是一个大人物,他与我们之间都是可以平等交流的。”杜阿姨回忆说。
拂去历史的尘埃,杜阿姨清晰的记忆,还原了一段伟人曾经的画面,尽管只有点滴小事,但却让我们看到了非常不易得的一个真实的身影,那是在后来者的眼中再也无法呈现的另一面,真实而接地气。
曾经的杜阿姨,是与我家非常有缘的一位亲人。为了送我那只认杜家奶不识自家娘的“杜家”姐姐回到我妈身边,她抱着已近三岁的我大姐回我妈家,从米脂到了延安。
乍一走出米脂农田的杜阿姨颇有见识,初见延安部队生龙活虎的生活,立即自己决定:不回农家,马上参军!热心的我妈全力支持,赶紧去向她当时所在的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团部进发,必须经团长张仲汉批准,杜阿姨才能真正入伍。我妈用脚丈量了从驻地到团部所隔的几个山头,才见到张仲汉团长。没想到团长非常严格:“当了兵就不能再反悔闹着回家了,你得让她保证不反悔才能批准!”
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我妈二话不说,立即原路返回,把团长的要求向杜阿姨复述,杜阿姨坚决保证。我妈溜溜地再爬了两遍陕北的山头,换回了杜阿姨走出米脂大山的一生。
非常有幸的是,我妈的“延安山头游”,居然还成就了这样一段足让后人感叹的“微历史”。更有幸的是我,能亲耳听到这一段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无论文字描述如何光怪陆离,在真实的声音面前,书上的历史都该羞愧得掩面而去了。
循着历史的声音回望,那一份情,那一份缘,那种厚重的土地气息,都值得我们深深敬畏。因为我的根,深植于那里。
2019.5.10
延伸阅读
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