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享者丨王安忆:英雄和神早已死去,我们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王安忆 新三届 2021-05-10

作家简历


王安忆,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原题

悲观主义的理由




作者:王安忆

转载界面新闻2019-10-08



原编者按:无论你承认与否,悲观主义正在全球蔓延。社交网络将焦虑、分裂与误解不断放大,人们不断自问:在这个右翼崛起的时代我们该怎么办?在这个全球变暖的时代我们还应该要孩子吗?在这个虚无主义的时代我们是否可以战胜空虚与妄想?


“目下是悲观的,不幸的感受总是更加尖锐,甚至盖住了希望。并且,悲观的理由也都准备充分了。这是一个痛苦的认识阶段,有些像瓜熟蒂落的秋收季节,摘下来的果实死亡了,枝叶藤蔓做了来年的肥料,留下荒凉的即将冬眠的土地。”王安忆在世纪之交时的悲观感受,放在当下似乎也并无不适。当全球化和新科技把这个世界带到一个新纪元,当我们的旧知识已无法解释和解决新时代的问题与矛盾,人类向何处去?


当我们逐一对照王安忆近20年前的“悲观理由”,甚至会生出世界停滞了1/5个世纪之感,这些理由至今仍在,如果有什么改变的话,便是成了一堆令人从悲观到更悲观的理由:“物质和思想堆积成山,人们只能以挥霍的方式享用它们,不至辜负它们的生产者”;“事情是向人们的心愿接近,抵达之后则走上了背离的路途,似乎都是不由己的,煞不住脚”;“精英也没有了。导师、智者、先知,所有能够在讲台上说教群众的人都没有了。不再有精神的不平等,存在的差异被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取消了。我们享用同一道精神的大餐”;“艺术是在平地上画一个圈,让我们在这个圈里行动和表现。否则,意义不复存在。快乐也不复存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这篇悲观之文《接近世纪初》的结尾处,王安忆消解了世纪交接这一时间点的意义:“也许一切都和世纪末无关,世纪末的说法,只是为自己的悲观情绪制造宽阔的背景,好有所依赖,也是软弱,生怕孤寂的表现。”她认为这或许是“生命的周期”的缘故,也即人至中年而生出的悲哀和绝望——“如我这样出生于五十年代的人,世纪末正是悲观主义生长的中年,情绪难免是低沉的。”


悲观的理由如此庞大而具体,似乎以中年消沉草草解释并不可取信,但这或许是她为自己留出的一条或可走向乐观的路径——“就期待着下一个周期,悲观主义终会走到尽头,快乐应运而起,那时节,就当是世纪初了。”无论是以人的一生为周期,还是以世界的一百年为周期,王安忆悲观的理由似乎仍将存在一段时日。向何处去?下一个周期,下一个世纪,“只有事情本身是有意义,时间仅是时间。”


经出版社授权,我们从日前出版的王安忆文集《成长初始革命年》中节选了《接近世纪初》一文,以期与读者一同从悲观主义的过去遥望一个尚不明确的未来。


王安忆著《成长初始革命年》,译林出版社 2019年出版


如我这样出生于五十年代的人,世纪末正是悲观主义生长的中年,情绪难免是低沉的,所以要以“接近世纪初”作题目,是为了激励自己,好去看见结束之后的开始,破坏之后的建设。

然而,目下是悲观的,不幸的感受总是更加尖锐,甚至盖住了希望。并且,悲观的理由也都准备充分了。这是一个痛苦的认识阶段,有些像瓜熟蒂落的秋收季节,摘下来的果实死亡了,枝叶藤蔓做了来年的肥料,留下荒凉的即将冬眠的土地。

世纪末就在这时节来临了。

于是,便看见了最为破碎的表情。这真是一个不幸的遭遇,不仅不能互添光色,还互减了期望。

一切都是明了的,理解的,却无法释然,唯一的出路就是陈述理由。当所有的理由都陈述完毕,相反的理由或许能够绝处逢生,现在却是未可知的。这就像掘地,穿过熟土,再穿过生土,底下是什么在等着我们呢?一个巨大的悬念,说悬念是太轻松了。

就像方才说的瓜熟蒂落,所有的理由都基于此。在这世纪的下半叶里,一些事物飞快地成熟着,从开始走向终局。还有一些事物在经历了漫长的道路之后,却在这下半叶里突然加快了节奏,进入全速奔跑。似乎是,长距离和短距离的跋涉在这一时期里,都接近了它们的目标,问题都有了答案。

这是个生产力格外发达的世纪,也是在经过漫长的起跑以后进入全速的状态。我说的生产力不仅指物质的生产力,还指思想的生产力。那是因为生产关系终于达到了最合理和最协调,于是,性能良好地发动了,效率是惊人的。

对了,这是个极有效率的世纪。当地里的庄稼都在催长素的刺激下飞快地成熟,将自然的规律抛在一边,思想这样人性的产物,便也逃不脱催熟的命运了。思想就像暖房里的蔬菜,缩短了季节。

于是,物质和思想便堆积成山,人们只能以挥霍的方式享用它们,不至辜负它们的生产者。消耗也是飞快的,消耗过后的垃圾便跟着堆积起来。

我们已经走向了我们的目标,昔日里抽象的王国终于变为具体的景象。接下来的是什么呢?

就好像一个坚硬的核,被无坚不摧的二十世纪敲破,四散落地。

事情是向人们的心愿接近,抵达之后则走上了背离的路途,似乎都是不由己的,煞不住脚。创造力在完成任务之后,依着惯性变成了破坏的力量。而破坏是比创造更见成效,更触目惊心。因力量已经渡过了积累的阶段,量变到了质变。就这样,我们看见了破坏。

在我悲观主义的视野里,本世纪几乎是以破坏为结局的。这个破坏是以取消为方式实现,取消差别和界限,科学和思想的武器都非常强大,攻无不克,隔绝的藩篱拆除了,踩在脚下,余下的是什么呢?

我想将这些仔细地看个明白。

先从我们身边着眼,这是一桩小事情,也许证明不了什么,那就是美国的可口可乐打遍了全世界。这种有着强烈气体的饮料穿透了坚实森严的壁垒,无所不至。记得是一九八八年的秋天,有一次穿越莫斯科航线的经历。作为一个成功的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我惊讶地品尝了莫斯科航空公司的饮料,它们被封闭在质地粗陋的玻璃瓶里,从撬开的铁皮瓶盖下散发出奇异的气味。这是一种离群索居的气味。在洪大的可口可乐的浪潮中,它孤立其中。它带着壁垒的表情。现在,它还会在吗?我们在报上早已看见过莫斯科街头的麦当劳的照片,有麦当劳就有可口可乐。麦当劳也打遍了全世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还有肯德基大叔的笑脸。还有香格里拉,希尔顿,Holyday Inn,走进那里,可以想象是在任何一个国家。世界在这一刻走进了大同,变成一个地球村。写字楼也是国际化的,英语成为世界语,而真正的世界语——这个语言的乌托邦,退向边缘的边缘。

奥林匹克成为世界的节日,奥斯卡成为世界的节日,诺贝尔也成为世界的节日。当我们走通隔绝之后,就这样走到一起来了。差别仅在于谁走在前谁走在后,强者总是在前弱者则在后。

还有一桩不大不小的事情,也许依然不能证明什么,那只是发生在人类生活的一个局部,就是拉美文学大爆炸。八十年代初,那位来自偏僻的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来到了瑞典斯德哥尔摩,摘取了诺贝尔文学的桂冠,于是,拉丁美洲的文学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展现了它们隐士般的面目。

如今回想起它带给我们的欣喜,悲哀油然而起。我们将它视作榜样,以为找到了文学的方向,就是那句脍炙人口的语录:最民族的乃是最世界的。我们纯朴地说出“世界”两个字,满心以为那真是“世界”的含义,于是虔诚地争取着世界的认同。我们从各自的所在出发,又走到一起来了。土著人的舞蹈登上了国际舞台。谁担任看客呢?

而我们在尽情地歌舞。为使我们的声音被世界听见,就特别地突出差异。而差异只存在于过去,前景是日益统一,面目一致。于是,我们只得掉过头去,往回走,直走进原始的丛林。那前方的合唱已经声部齐全,效果圆满,多我们不多,少我们不少。它将彻底吞没我们幼稚学舌的声音。

当世界如我们愿成为一个地球村,谁是村落的酋长?

再说一件本世纪的大事情,就是科学和民主。它们取消了人和自然的差异,也取消了人和人的差异。事情的开头激动人心,有多少憧憬诞生,前途壮丽。它们成为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的理想和信念,写下了多少歌泣的诗篇。

开头也总是艰难的,布满风险,并且虚无。说它是理想,其实更接近空想。它似乎只是一个巨大的动力,催促着积极的行动。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永远推石头上山,而石头一上山顶,便轰然而下,再开始又一轮的推石头。不料事情忽然有了转机,二十世纪就是这样,时有转机,是力量积蓄的成果。科学和民主加快了脚步,事情终有了结果。

没有神的日子到了,没有英雄的日子也到了。众所周知,一个需要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大众的狂欢日来临了。倘若要用现成的场面来形容这个狂欢日,我想最合适不过的就是《巴黎圣母院》的第一卷,在巴黎司法官上演流浪诗人的圣迹剧的一幕。那样闹腾腾,热腾腾,乱七八糟且生气勃勃。市民、商贩、学生、诗人、亲王、官员、教士、外交使节,聚于一堂,卑贱者和高贵者不分彼此,调笑和被调笑,嘲弄和被嘲弄。这是十九世纪的雨果所怀想的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的情景,他身处革命和复辟迭起的法国,进出于帝国王朝和共和体制的交替上演之中,于是便把这个大众狂欢的节日推回到了四百年前。然而,雨果却还是在大众之上创造了俯瞰人间的神——卡西莫多和艾思米拉达。是出于他浪漫的心,还是出于先知?他处身专制就已经预感到了民主来临的恐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些我们无从推测。大众的狂欢节平均分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当然不那么隆重和热烈,而是细水长流,从长计议。雨果笔下的戏剧场面化成了琐碎的情节,而神是没有的。它们终被雨果关在巴黎圣母院的地牢里,风一吹,便化成了灰。灰飞云散。

精英也没有了。导师、智者、先知,所有能够在讲台上说教群众的人都没有了。大众成长起来了,启蒙的时代已经过去,那是发生在世纪初的事情了。好了,上演圣迹剧的狂欢是没有了,可是,我们至少可以一起喝酒和聊天。不再有精神的不平等,存在的差异被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取消了。我们享用同一道精神的大餐。

生命真是短暂,一百年前的事情都需要去翻书本,然后依靠想象。现在,我想象的是老托尔斯泰《复活》中的场面,风雪茫茫的西伯利亚荒原,蜿蜒而行的流放队伍。队伍里有杀人犯、强暴者、纵火犯,还有政治犯。是又一个平等的聚会,但不是狂欢节,而是受难日。在这同一个受难日里,对罪行的理解和同情是唯一的安慰,就像高原上稀薄的空气,维持着艰难的生存。可是,即便是在了同一条流放途中,罪行和罪行之间的差别也无从抹煞,一些是由于卑贱而犯下,另一些则是因为灵魂卓尔不群。那些政治犯在老托尔斯泰的笔下,就像耶稣的化身,从十字架上走下来,血迹未干,是高贵的罪人,为全世界罪人受辜。他们以他们的受罚对同行者说:虽然你们位处卑贱,无奈而有过失,但是你们依然不能原谅,你们不可以无耻。

今天我们说的是:一切都事出有因,一切都能够理解。我们和你们都是一样的人,谁也谈不上原谅谁。

就像在二十年前的知识青年运动中,我们下放了我们的身体,如今,在平民意识的大力倡导下,我们积极地下放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精神流入那些幽暗的污垢的后巷,去贯注我们的同情。结果是同流合污。

现在,灵魂工程师已经成为无数社会分工中的一种,三百六十行的一行。不再有拯救和被拯救。灵魂之光普照人间。

该谈点艺术了。像艺术这样具有虚无的精神特征的东西,到了强劲的本世纪,就更加脆弱,不堪一击。

艺术的理论就像人类开发自然的工具,有了工具,事情就有了飞跃性的进展,那就是艺术的产业大军蓬勃壮大起来了。艺术一代接一代的积累就像地底的矿藏,遭到飞快的挖掘和消耗。于是,新的理论便像新的工具,接踵而至,劳动是不会中止的。

艺术的规则显见得束缚了生产力,然后就是,打破规则。

音乐的调性已经殚精竭虑,再也不可能有新的创造,就像一块用尽了地力的老土地,那么就取消调性;小说的故事成了陈年旧话,所有的人物关系都开始了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重复,取消故事也在所必然;戏剧的舞台也束住了手脚,那么就走到观众席里,和观众共同演出,本来嘛,戏剧和人生就是一回事;还有京剧,程式化的形式早已拒绝了大批的年轻的观众,而年轻人则代表着未来,因此,便证明它进不了未来,革命的呼声更加高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音乐,小说,戏剧又走进了繁荣,美术也走进繁荣,谁说它是静止的?它也可以附着时间的流程,就像戏剧,有人的活动和行为。事情变得彼此都有些像来像去的,小说像散文,京剧像歌曲和话剧,话剧则像联欢,像沙龙。无调性的音乐彼此相像,因为一切都漫无边际,互相渗透。事情还没到头呢!

再接着,更彻底的事情发生了。无声的音乐诞生了,白纸一张的图画诞生了,总算,暂时的,无字的文学还在酝酿之中,尚未出壳。无人的戏剧也未出壳。但别着急,更惊人的奇迹很快就会来临的。

先捡那些最极端的做例子吧。让我推测一下它的动因。无声的音乐,空白的时间在指挥棒下进行了十几个小节,人们屏息期待着,音乐厅里一片寂静。这就是音乐要我们聆听和欣赏的吗?无声。中国的美学思想里有“大音稀声”之说,这就是效果吗?好了,果然,我们什么也没听见。可是,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还要音乐做什么?音乐是应当有能力也有义务创造一切,包括创造“无声”。现在,无声就是无声。

还有,什么都没有的画,是不是同样的道理,中国人的哲学,无就是有的意境?空白的意境?此空白就是彼空白?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图画展览会呢?

在取消规则的限止之后,事情的存在已经没有必要了。艺术其实就是由这些限止决定的,没有限止就没有艺术。限止就是艺术的形式。

艺术是在平地上画一个圈,让我们在这个圈里行动和表现。就像孩子们做游戏,那种造房子的游戏,脚和石子都不能压线,不能在格子里跳两跳。否则,意义不复存在。快乐也不复存在。

要说艺术,其实就是孩子们做游戏。在自然面前,我们就是孩子,艺术也是游戏。重大的事情是由自然来决定的,有些规则也是由它来限止的,一旦违抗,便失去立足之地。

和世界上的所有资源一样,艺术的资源也面临危机。本来,事情还可能悠着些,我们还可能从容些,简省些。可是,壁垒突然拆除,四面打通,我们来不及做好准备,便登上无边无沿的世界舞台。我们的资源汇入地球村的总储量,参加了重新的分配。话又说回头去了,又说回到可口可乐的那一节,谁能说事情不是从那里开始的?我们的物质和艺术的双重资源,终于进入了国际化的消耗的轨道。藩篱拆除了。

有时候,我特别想回到最初的写作的状态,那种慎重地拿起笔,铺开纸,字斟句酌,写着写着,忽然迷失了方向,再掉过头寻觅足迹,重新出发。工作是困难得多,劳动艰苦,可是到达目的地的快乐真是叫人心里踏实。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就好像农人收割去年种下的庄稼。种的是麦子,收的就是麦子。

今天的情形是大不同了,四面都是方向,脚下就是路,真是随风而去,随处落地开花。

倘若将稿纸比作土地,我们的笔犁破了多少地啊!肥土变瘦土。哪里还有未开垦的处女地?世界上的土地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人类的力量又究竟有没有止境?还有自然,自然是否至高无上?

我们是不是真是自己的掘墓人?我们奋力建造辉煌的宫殿,取土制砖,结果挖空了地基,动摇了立身之本。

也许一切都和世纪末无关,世纪末的说法,只是为自己的悲观情绪制造宽阔的背景,好有所依赖,也是软弱,生怕孤寂的表现。悲哀就是悲哀,绝望就是绝望,它发生在我们内心里,随着生命的周期按时出现,世纪末不过标明它发生的时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只有事情本身是有意义,时间仅是时间。

情绪低落的时分,最好是走出户外,再走远点,走出深街长巷,去到田野。那里,能听见布谷鸟的叫声,农人们平整了秧田,正在落谷。赤裸的脚插在黑肥的泥水中,一步一步,谷种扬了满天又落了满地。架子上的葫芦青了,豆也绿了,南瓜黄了,花却谢了。原来,自然依然在生生熟熟地运动,活力勃发。野草野花在庄稼里偷长,这地的劲道还足得很哪!日月星辰也在各自的轨道航行,潮汐大起大落着。

好吧,就期待着下一个周期,悲观主义终会走到尽头,快乐应运而起,那时节,就当是世纪初了。

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三日 上海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思享库
孙毅安:破心中贼
刘震云:中国到底改变了什么?
77级、78级起了什么作用?
莫言:丧失了理智和良知的人最可怕
张曼菱:考入北大并不就是天之骄子
高尚全:再搞阶级斗争,
将是 “两个大逃亡,一个大破坏”

不否定文革,那叫没良心; 
想否定改开,那叫没头脑
张维迎:体制让每个人都活在纠结中
邓晓芒:儒家最大问题是伪善
李玫瑾:没有被善待过的人,
不要指望会善待他人
许小年:自由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张鸣:学者不贱只能说实话
孙立平:哪有什么中西之分,
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刘瑜:没有灵魂者,奢谈什么活着
刀尔登:得天下者得民心
杨念群:国人为什么总是“好为人师”?
吴思:老虎为什么不长翅膀?
极端民族主义者眼里,
“四面八方只剩下敌人”
葛剑雄:“天下为公”
何以成了“天下为我”

道德制高点上,总是站满了蠢人?
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年代
王小波:不喜欢自由和尊严,

喜欢奴役与屈辱,这就是受虐狂

王小波:有些崇高比堕落还要坏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降低人类智能,乃是最大的罪孽
我这一生决不会向虚无投降
一只猪的生活主题就是长肉
王小波生前唯一视频:
我所理解的尊严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军营华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