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刘兴林:感谢抄袭我论文的人

2017-11-19 贺俊等 桂子先导
感谢抄袭我论文的人
——对话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大秦崛起》主讲人刘兴林


   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记者贺俊 揭明玥 通讯员党波涛

   时间:11月14日
   人物:刘兴林

   人物简介

   刘兴林,海口经济学院教授、人文研究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曾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35年,从事先秦汉魏六朝文学教学与研究,出版多部国学译注。他在各省市、高校及新加坡华语教育学会举办国学讲座100多场,2016年获评“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今年9月21日—11月14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他主讲的《大秦崛起》,风评极佳。

   对话背景

   尽管退休后一直在海南进行人文讲学,刘兴林始终对华中师范大学心存感激。
   除了曾在华师从教35年,他的大学生涯也在此度过。那时候,学校管吃管住,他得以心无旁骛地扎进古代文学研究中,并一辈子以此为业。“古代文史哲教师培养的周期长,就这样退休有些可惜,总要做点事才好。”
   这一做事,就做上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今年9月21日到11月14日期间,刘兴林录制了两三年的《大秦崛起》分上下两部亮相《百家讲坛》。这一次他的听众不止是学生,还有数不清的文史爱好者,与当年他在教学博客上发讲义和论文传播学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是治学,还是为人,刘兴林都有自己坚持的标准。他曾多次获“评师网”最佳教授、湖北省最受欢迎十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学一等奖等荣誉,但这些只是被他视作喝彩与点赞,从不以此索取什么,正如他开讲的《大秦崛起》里传承的民族精神,保存着文化人的一点血性与骨气。

   准备3年终登《百家讲坛》

   记者(以下简称“记”):《大秦崛起》录制时间长,出炉不容易,央视《百家讲坛》是怎么找到你的?
   刘兴林(以下简称“刘”):
我有大量教学、讲座视频在网易公开课、超星学术视频、优酷等网站上,《百家讲坛》先后有几位编导看过,然后跟我联系。《大秦崛起》原来取材《战国策》,后来考虑从秦始皇开始,取材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参考先秦两汉诸子,弄一个完整的《大秦崛起》。此计划得到领导同意,又重新拍摄,这样一来就整了两三年。


   记: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只历经两代,你为什么选择讲这段历史?
   刘:
大秦帝国终结春秋战国550年的诸侯兼并战争,统一大中华,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这是没有任何朝代可以媲美的。虽然只有15年的历史,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昙花一现,但却精彩绝伦。大秦崛起,是中华崛起的一个缩影,秦人的血性与骨气,秦人的崇文与尚武,秦国的德政与法制,秦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精神的正源,与孔孟之道、老庄之学同等重要。


   记:一般人提起秦,大多会想起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类的暴行。
   刘:
贾谊的《过秦论》三篇,对大秦崛起与灭亡做了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结论也曾被多个史料选载,其中“仁义不施”四字最吸引眼球,“攻守之势异也”却稀里糊涂被忽略了,千载以下,说到暴政就骂秦始皇。孔子高度评价秦穆公,司马迁也认为否定秦政治无异于用耳朵进食,柳宗元《封建论》充分肯定大秦废封建、立郡县之功,因而论秦之功也是有依据的。

   讲坛开讲就像在学校讲课

   记:你在《百家讲坛》侃侃而谈,字正腔圆,很有学者风范。
   刘:
谢谢夸奖。也有亲朋好友说我没有脱离“宜普”“秭普”(注:刘兴林为宜昌秭归人)。大学同学和亲朋故友收看《大秦崛起》之前,从未听我说普通话。为了做个合格的教师,也下过点儿功夫。譬如我的方言没有翘舌音zhi/chi/shi,只有平舌音zi/ci/si,只好依据偏旁部首背字典,力争大多不错。边音与鼻音、前鼻韵与后鼻韵,阳平与上声,笔试还能对付,流畅讲话就有不少毛病了。


   记:在电视上开讲和课堂感觉不同吧?
   刘:
《百家讲坛》讲课和平时在学校讲课没多大区别,只是按编导要求着正装,打领带。网上我有很多随堂教学视频,除了穿着比较休闲随意,讲述都是一样的。在华师教学几十年,比在百家讲坛讲得更好。电视上讲课先写讲稿,平时上课也是一样,我平时讲课的讲稿和课件全都上传在网上。


   记:《大秦崛起》播出后感觉如何?还会继续在《百家讲坛》开讲吗?
   刘:
从网上评论来看,有不少人关注《大秦崛起》,评论很中肯。我对《大秦崛起》的主题、线索、结构还是比较满意,整个节目30集大致连贯完整,主题思想引而不发,给观众留有思考空间。我自己看节目,觉得从内容到语言,都还有提升空间。《大秦崛起》之后编导有约,只是选题尚未最后确定。

   学习传统文化不要运动式

   记:这几年,随着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诗词大会等节目热播,传统文化学习也掀起热潮,你怎么看待这种热?
   刘:
这些节目很好,看着参与者厚重的文化积淀,灵动的应对言辞,博闻强志,娴于辞令,既通体舒畅,也自愧弗如。节目须有长远规划,要办成品牌。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的丰厚积淀,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作为中国人的必修课,不必热,也不能冷,要常态化,不要运动式。


   记:很多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国学经典成才,有些人投其所好开办私塾、国学馆,孩子们如何学经典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刘:
小孩子学习国学要适合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小学阶段读一些古代优秀诗文就可以了,不要灌输太多。私塾之类国学场所是否真有合格的师资,应该有所考察。如果教师没有国学素养,那就误人子弟了。有位先生说他的私塾教孩子们学《周易》,我很惊奇。非博人达者,不能读《易》,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让他多活几年,就把《周易》给读通了。我说儿童莫沾三玄,他却不知“三玄”为何物,真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学国学?
   刘:
社会风气浮躁,坐下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穿汉唐服装,行跪拜礼仪,乐此不疲,都是些花架子。互联网为现代人学习国学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学习还是要靠平心静气地阅读,先读代表作品,再读原典原著,读书的过程是不可替代的。

   传播学术应得鱼而忘筌

   记:你因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而拒绝发论文的新闻,曾引起热议,这个“潜规则”至今仍在,有没有觉得失望?
   刘:
事实并非如此,我也交版面费发过论文。拙文《司马迁的生命意识与〈史记〉的悲剧精神》在武汉大学学报发表,排版之后编辑通知我,外稿要收取版面费,我当即撤回论文。北师大韩兆琦老师告诉我,收取版面费已成通行做法。撤回论文的当天下午,我就到武大学报道歉,被换到下一期发表。论文刊登在何国瑞先生(易中天的导师)和李尔重先生(毛主席称为“我们的作家和才子。”)的论文之间,沾光了,向我收取版面费,后来又支付我稿费,两相抵消。

   我的几篇论文后来被人抄袭发表,我把抄袭者视为“识货人”,只有他们认真读过我的论文,还帮忙传播了我的学术观点。发表论文的目的是传播学术,而不是换取光环。学术观点得到传播,就达到了目的,应该得鱼而忘筌


   记:你退休后不仅在海南任教,还在央视开讲,想讲到什么时候?
   刘:
我至今没有退休的概念,只是换了个地方上班。美国的特朗普和希拉里70多岁还争着上岗,中国的农民六七十岁下地干活很正常。在华师上学,学费全免,管吃管住,我们这批人回报国家还远远不够。再说古代文、史、哲教师培养周期长,我的学术还不成熟,非曰能之,愿学焉。换个地方,都在中国,边学习,边工作,爰得我所。

2017年10月18日《楚天都市报》整版报道刘兴林教授。


推荐阅读

现在不健全的评审机制有利于一些人玩“空手道”——邱紫华教授访谈录

范军:建设一流大学要多一些安心、耐心、静心

老校长章开沅夫妇的云南喜洲之旅(请为他们的钻石婚送上祝福)

章开沅:她取得的成绩让很吃惊

卢浮宫参展归来,吕枫韵的讲述令人不可思议……

12年,高新民教授带领的逸华人只做了一件事

厉害,大学美女辅导员卧底不良网贷群揭露黑幕,震惊大学生!

章开沅:我才刚刚91岁,不算老

在华师工作32年,刚刚她的作品在卢浮宫展出

厉害,华师一附中这次排名又是全国第一!

陈希: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华师美女网红登上《人民日报》

厉害,这4位大学普通老师干了一件极不普通的事!


学风是世风的反映,学风又应成为世风的先导。学风随世风堕落,随波逐流,乃至同流合污,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不嫌夸大的话,那就是哀莫大于心死。

章开沅

1998年11月5日


《桂子先导》颇受各界关注,深感欣慰。今后希望能听到更多年轻人的声音。何事最令老头乐,喜听雏凤吐清音。我虽曾自喻为领着一群小鸡到处啄爬觅食的老鸡,但更期盼年轻人能够成为与暴风雨相搏击的矫健海燕。青年不能仅限于偎在火炉边听老爷爷讲故事的温驯子弟,应该努力成为引领潮流的强者。因为你们才是未来百年的真正历史创造者,理应拥有勇立潮头的胆识与明辨是非的智慧。试看历史上众多有所作为者,哪个不是在青年时代就立大志干大事,乃至成为时代先锋。

章开沅

2017年3月16日


学风是世风的先导,大学是社会的灯塔——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一个追求思想深度和人性温度的高校微信公众号,投稿请发至449215551@qq.com。点击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关注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