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双版纳傣族的信仰变迁:从万物有灵到佛祖释迦牟尼

刘光裕 版纳君 2021-05-30

傣族的原始崇拜(图片/许云华《灵之祭》)


西双版纳的原始观念认为,神就是鬼,鬼就是人死去的灵魂,灵魂是人死之后变成的。它会保护人,人应该祭祀他们,因为他是西双版纳傣族祖先的灵魂。傣族先民灵魂不灭的观念是如何起源的呢? (版纳摄影师许云华拍摄了一组照片《灵之祭》,精彩地展示了版纳的鬼神崇拜。链接可见)

傣族最早的社会形态是狩猎形的社会,家庭严重依赖男人外出狩猎。在傣族神话《沙罗的传说》中,记载了傣族的第一位猎人首领—沙罗的故事。沙罗首先制定了猎物“平均分配“的原则,保护和促进了傣族社会的发展。因此沙罗备受傣族先民的崇拜,它死以后变成了傣族先民的猎神猎鬼,设了猎神殿,封了猎神王,期望狩猎这一重要谋生手段得到沙罗的保护。在那个时候,傣族的鬼和神是不分善恶的,先民对其充满了崇拜和敬意。傣族因此形成了灵魂不灭的观念,这就是傣族最早的信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猎物数量的减少,傣族开始随着追逐兽群而四散开来,不同人群还出现了对猎物的争夺而打斗的场景。资源的稀缺和人口的增加,加剧了社会矛盾,沙罗神已经无法在维持整个傣族先民的社会稳定。这时候,另外一个聪明的傣族神—桑木底登上了历史舞台。


勐养曼掌村的寨心(某种意义上与汉族的土地庙是一个道理。有趣的是,勐养的傣族因WD寺庙被毁后一直就没有佛寺)


勐仑镇曼仑寨寨心(过去打猎回来必须祭祀的地方)


桑木底结束了傣族原始先民游猎的生活模式,他把人们集中在一起定居下来,带领族群创建了寨子,创造了寨神勐神,并教会了女人种瓜和饲养家畜。傣族社会从逐兽而居的游猎形逐步过渡到男人狩猎,女人耕种养殖的定居型。在建寨的时候,桑木底领着先民用红石头竖在寨子中央,周围围上十根木柱,作为“寨心“,表示人类的”定心柱“。同事在寨子边选定一片高大树木,在下面搭建了方形木架子,用奇形怪状的石头和树根支柱,把他们称呼为风火神,女鬼、地基鬼和管林、水、地的鬼官,并宣布了寨神勐神的规矩,规定万物有魂有鬼。从此,每年都要祭寨神勐神。桑木底的神话传说,说明了傣族先民寨神勐神和各种神灵意识的起源、产生和发展。同时,也说明傣族版纳傣族万物有灵,神灵不灭的挂念起源于狩猎时代沙罗时期,在农耕桑木底时代得到发展。伴着稻谷等作物引入之后,农业的发达又逐步产生了祭祀骨魂、祭田魂、叫牛魂、叫鸡魂等习俗。在这两个时期,傣族先民开始了万物有灵,鬼和神的崇拜,但鬼和神之间,并无善恶之分,甚至人和神之间还可以交朋友。长诗《鬼和人交朋友》中,人在鬼的帮助和谋划下,方摆脱困境,显示出鬼比人还聪明。在这段时期,人们频繁祭祀鬼神,以祈求无病无灾,人丁兴旺。

定居社会不断发展,导致傣族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人类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善恶之分,鬼的世界也分化出了善鬼和恶鬼之分。傣族先民认为,人之所以不幸是恶鬼在作祟,因此在祭祀的同事也要驱鬼。祭祀文化分化出了善与恶,祭与驱的差异。这种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祭祀与驱鬼的文化在傣族社会影响极深,特别是招魂栓线等等很多内容在今天依然备受推崇和喜爱。即便是后来佛教占据主导文化之后,原始信仰依然得以延续。


勐仑镇曼达鸠震撼的佛寺


景洪总佛寺规模宏大的佛堂


佛教于公元4世纪传入西双版纳地区,盛行于公元5世纪。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主要文化区。刚刚传入之初,佛教很可能并不是小乘佛教。因为泰国早期信奉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小乘佛教是13世纪从缅甸传入的,是随着泰族的揭起而引进的新思想,新的统治者为了摆脱真腊的影响,拼弃了老的思想。小乘佛教因此随着泰族的统治而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传统的万物有灵、鬼神、祖先崇拜等思想相互融合,形成泰国及其周边泰族的宗教思想。西双版纳傣族与泰族血脉相连,语言、生活习惯等均与泰北相似,因此傣族的小乘佛教也很有可能是经历了泰国佛教的变迁过程。只是版纳因处于热带北缘,可谓当时的边疆地区,小乘佛教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等上相比泰国要逊色一些,但也有其风格。

佛教在西双版纳的传播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更为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佛教传入之后,有得有才的高僧创造了傣文,因此掌握了傣族的教育、医学和生死习俗仪式等等。佛教与原始宗教的充分融合,彻底行程了佛教掌事的政教合一社会管理模式。时至今日,佛教和各种礼佛活动依然是傣族生活中最重要的信仰和生活组成。即便在汉化和现代化的极大冲击之下,西双版纳在宗教建设上还是非常兴旺发达。特别是前几天橡胶值钱的时候,村里都集资翻修或重建了寺庙。现在可谓是村村寨寨有寺庙,而且一座比一座金碧辉煌,气势宏大。让汉人看后都叹为观止,心生敬畏。


佛教的传输路线图(绿色线条是南传佛教的路线)


勐仑镇曼梭醒的塔


事实上,西双版纳各民族的宗教现状其实是一本活化石。在西双版纳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傣族和布朗族信奉小乘佛教,傣族的佛教较为成熟,布朗族则是学习傣族,虽然拥有自己的语言,但文字确是用傣语,寺庙也与傣族的一致;历史上,傣族的宗教正在不断渗透进入布朗族社会之中;而哈尼族、基诺族,瑶族等山地民族则完全是鬼神崇拜,哈尼族,瑶族并没有寺庙和固定的宗教场所;基诺族则通常有个破败的“大长房”,但里面空空如也,并没有神位,只在特定时间供祭祀之用。所有的民族都具有寨门等习俗,信仰似乎处于结束游猎,走向农耕的那个时代。与傣族史料中的记载极为相似。在版纳走村串巷的时候,只需几个村庄就可以感受出这种独特的宗教进化历程。比如版纳植物园所在的勐仑镇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方圆几里之内,就可以感受傣族、哈尼族和基诺族不同的生活模式和信仰差异,原始崇拜、英雄崇拜、鬼神、万物有灵和佛祖释迦牟尼都齐备了,各个族群之间的阶段还彼此不同,令人啧啧称奇。

当然,世间一切都是在变化的。正如佛法里所讲的,世事无常。世间万物都在改变,没有不变的东西。版纳现在的宗教思想正经历着巨变,现在生活更加富裕,生活的便利,教育系统的崩溃,以及医疗卫生的变化,乃至性观念的解放等等,都让佛教很难快速适应现代社会。金碧辉煌的寺庙中大多没有和尚,没有诵经声。传统的赕佛也日趋形成一种攀比和娱乐的活动。难得的几位黄裳小僧也难免纸醉金迷,凡夫俗子求神拜佛的行为也纵然还很盛行。圣俗之间,着实已经很难划清彼此的界限了,我们的精神和灵魂竟如此相似,紧紧地弥合在了一起,相信在有生之年绝不会分离。

注释:1. 本文可算是我对两本书《傣族原始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和《圣俗之间:西双版纳傣族赕佛世俗化的人类学研究》的读后感,融合了自己对西双版纳长期以来的一些理解和思考,以及部分泰国佛教的历史感悟。或有些许证据不充分,还望见谅。



傣乡情思延伸阅读:

天堑变通途:罗梭江铁索吊桥历史

人的进化:老祖先是如何占据高山雪原和热带雨林的?

史前人是如何进入热带雨林的?

到勐仑,别忘了去曼仑看鸡(傣族叫鸡文化民族考)

“赶摆黄焖鸡”:傣族通过“吃鸡约会”的传统故事

当暹罗改名泰国:“泰国”二字对版纳有何深意?

傣族粑粑“豪罗梭”与勐仑的不解之缘

版纳近代史之:边地英雄“柯树勋”

古人是怎么说话的?

雨林神物“两头蛇”

姜苗果是什么?雨林皇后九翅豆蔻的繁殖秘密

如何用版纳的鱼讲好青藏高原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