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昼温:乔治RR马丁给我上了一堂写作课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不存在 Author 昼温


今年夏天,未来局签约科幻作家昼温成为乔治·R·R·马丁“地球人奖”2019年全球唯一获得者,赴美参加 Taos Toolbox 写作营。

我们约她写了一篇游记,讲讲亲耳听马丁传授写作秘诀,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昼温的小说可以戳这阅读👇
昼温《白虫》 | 科幻小说
昼温《百曲千折》 | 科幻小说
昼温《失语之爱》 | 科幻小说
昼温《泉下之城》 | 科幻春晚
🏃🖌
这是我在美国 Taos Toolbox 写作营的第6天。
教室的门又一次打开了。我屏住呼吸,那个上过无数次新闻的老人出现在了视野里,手里握着一瓶星冰乐,边聊边往里面走。
他还是那身经典的装扮,背带裤、鸭舌帽、大眼镜,和照片上一模一样。
乔治·马丁笑呵呵地坐在了老师的位子上。
就在我旁边。

△ 我看见了马丁摘下帽子的样子!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我有幸上了一堂马丁老爷子的写作课。
不,或许叫人生课更为合适。
他将成为职业作家的必备要素总结成了几个词:赋、技巧、合作、职业性、运气,一一解释,娓娓道来。
天赋
说到天赋,他先贴心地安慰我们:在座的都不能说没有天赋。天赋一般会显现得较早,马丁老爷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写故事、卖故事。
而他写作的理由也很简单:他没法不写故事。
技巧
当然光有天赋是远远不够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只有运用得当,作者的天赋才能孕育出更伟大的作品。
老爷子指出,Taos Toolbox 之类的写作营就是为此存在的,同行彼此学习、互相评议可以有效地磨练技巧。
此外还要大量阅读,尤其是去读自己平常不会读的东西,因为所有的作家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合作
第三是要善于合作。
马丁分享了一个自己和别人合写作品的经历:
他先写20页,对方重写的他的20页,然后自己再加20页,以此循环往复。
闭门造车是很危险,他曾目睹极具天赋的作家一遍又一遍重复自己的错误。
职业性
他说,如果我们想认真对待自己的写作事业,就一定要有职业精神。
我们必须对市场有所了解,知道编辑的好恶。我们要去读市面上的杂志,积极社交,参与活动、出席科幻大会。
他提到自己在1976年举办了一场雨果奖失败者聚会,结果成了年年都有的传统活动。
自费出版也是一条路,但那意味着作者要自己承担所有的宣发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运气
最后是运气。
马丁老爷子自谦说,自己总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比如他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就赶上了一个新办奖项的评奖区间,拿到了提名,也获得了不少曝光。
接着他又说,运气来的时候,自己也做了一些“聪明”的选择。《冰与火之歌》刚开始火爆时,有多家机构来找他谈影视改编,连好莱坞都来了,但他拒绝了大部分邀约。
马丁深知自己的小说体量大,无法塞进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所以最终选择与HBO合作。他还说遇见David和Dan也是一种幸运。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权力的游戏》拿艾美奖拿到手软。
“写作从来不是为追求稳定者准备的职业。”马丁说。
他自己的事业经历过两次浴火重生,被漫威拒绝过,出版过不畅销的书,在好莱坞工作了将近十年。
事业沉沉浮浮,人生起起落落,最后才专注于小说事业、做出了一番成就。
也许已经多次讲起这些故事,但马丁神情淡然、语气平稳,好像在说一个书里的角色。
但在听者看来,一个颇具天赋的执拗青年跌跌撞撞起步,在为生计奔波的过程中用心维护想讲故事的初衷,一生努力一生专注,终于为全球读者呈现了一个令人欲罢不能的奇幻世界——
这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传说了。

此外,马丁老爷子还提供了一些实用小建议。
“从短篇小说开始”
“初期可以尝试多种题材,采取不同的写作方式”(他自己的作品用过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甚至还试过第二人称视角)
“作品完成前可以先不告诉别人”
“列一个收稿机构的单子,从上往下一个一个尝试”
……
在提问环节,有人问他写《冰与火之歌》前做了多少世界观设定,马丁老爷子表示没做多少——一开始他也不知道会写这么长。(突然好担心结尾!)
另外他尽量不在地图里标确切的距离、不讲确切的日期、不做精确的技术描写。
至于同人作品,他表示自己尽量不看,因为万一后续作品和粉丝撞梗会很麻烦。
我问到《三体》,老爷子表示只看了第一部,但非常喜欢!
课程结束后,我们来到走廊上和马丁老爷子拍合影,大家开始表演保留节目“血色写作营”
纷纷倒地装死,只留老爷子一个人霸气挺立。
△ 第一张合影是正常的样子

△ 第二张就......卡斯特梅的雨季!(可惜有好几个人忍不住笑了)
当天的晚宴,我们去了一家墨西哥风格的餐厅,马丁老爷子坐在桌子一头,我的座位又在他身边!
我给他带了两本书,一本是未来局的科幻MOOK《未来人不存在》,里面有我用来申请写作营的小说《偷走人生的少女》,还有一本是我翻译的DC漫画《海王1:海沟》。
△ 他指着封面上的杰森·莫玛说那是他的朋友,后来还专程把我叫过来问里面的人怎么变了……
我问了几个冰火迷关心的问题(除了下一本书什么时候出),老爷子给的答案都不长,但很值得回味。
一个问题是“如何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优秀女性角色”——瑟曦、龙妈、二丫……《冰与火之歌》里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太多了。
我以为会听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之类的长篇大论,但老爷子只是简单回答:
“把女性当作人来写就好了。
聊到中国时,老爷子说自己很想去看看,尤其对历史感厚重的紫禁城感兴趣。
提到翻译问题,他表示自己不懂任何一门外语,完全不知道其他国家的《冰与火之歌》翻译得怎么样……
但他强调,小说最重要的是故事。
的确,《冰与火之歌》就是因为故事足够优秀才能跨越语言的障碍畅销全球吧!
我还是建议大家读一读马丁老爷子的原文,他在语言层面上的造诣也极高,光是对角色服饰的描写就值得研究很久。
见完马丁走出餐厅,一轮当空明月照亮了层云,山下的城镇已经成了点点星光。
今年4月,我有幸获得了乔治·R·R·马丁设立的“地球人”奖学金,拿到了7月新墨西哥州天使之焰小镇 Taos Toolbox 科幻奇幻写作营的入场券。
马丁的写作课,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 马丁老爷子在推特上宣布我获奖的消息
但这次旅行最大的收获不在于追星见马丁,而是和十几个优秀的英语作家一起学习写作。
同学们
有来自越南家庭会画漫画的亚裔少女,写哥特风恐怖故事的花臂大哥,cos过黑寡妇的开朗小姐姐,留金色长发的中年大叔,还有从欧洲飞过来拉着我探讨翻译问题的精致法国老姐……
写作营的准入门槛很高,很多人已经是资深作家。
有的作品想象力爆炸,光是设定就足够抓人眼球;有的细节扎实,对未来科技的描述大胆又真实;甚至有一篇小说全程以初生的恐龙为视角。
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人生的他们经常坐在一起小聚、互相评议、提出意见,每个人都专业、勤奋、严格。
这样的机制酿成了高质高产的欧美科幻文学。
老师们
Nancy Kress。精致美丽的南希负责每天第一节课。
她出过33本书,是雨果奖和星云奖双项桂冠得主,举止温柔优雅,气场十足,课程内容干货满满。
开营第一节课,南希就强调了场景描写的重要性,鼓励我们每次构思时,要准备至少三个感官的对环境的反馈。
她说科幻奇幻作者很容易犯这个毛病:
“白房子综合症”,描写不够充分,令读者完全无法想象对话、动作发生在什么地方。
具体到太空歌剧类小说,这就变成了 “飞船综合症”,只讲故事发生在一艘飞船里,却完全不提飞船的内部的结构、磨损情况或是主角与物件的互动。
△ 听了这个,我一直在旁边默默冒冷汗:自己之前写的时候好像没怎么注意这些
Walter Jon Williams。沃特老师负责每天最后一节课。
作为《纽约时报》和《伦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沃特喜欢以作品为基础做分析。
拿了整整一个小时分析《新星》后,他又用了一整个“电影之夜”讲解经典电影《卡萨布兰卡》。
沃特放一会儿停一会儿,就着里面的情节即兴评论。比如电影一开头出现了美国签证,沃特便暂停说这是典型的“麦高芬”——
看起来非常重要、故事中人人都想得到、但最后又没那么重要的道具。
科幻电影里常出现这样的东西,但它的作用往往是引出打动人心的人物关系。
△ 沃特讲课
课程
Critique每天课程的主体,是互相评议。
大家轮流对提前选好的2、3篇学员作品进行评议,每个人有两分钟点评时间,别人不可以插嘴,作者也不可以反驳或辩解。
等所有的同学都点评完后,沃特和南希就会出马深谈自己对作品的见解。
这个环节剥夺了我这个月来大部分睡眠,为了准备,每天都在拼命看小说、写评论,根本不敢松懈。
毕竟,每轮至少有17个人对同一篇文章进行点评,一定要深读文本、储备足够多的观点,才能保证不与他人重复。
最可怕的还是接受评议。
第一周,我交的故事是收录在《未来人不存在》里的《偷走人生的少女》。这篇小说的英文版是我自己翻译的,也成了来到写作营的敲门砖。
大家都很善良,开头一般先夸我几句,什么“剧情引人入胜”啊,“构思精巧”啊,“结尾很powerful”啊之类的,然后再接“but”、“while”、“I think”。
那个故事发生在普通的中国大学校园,教室、食堂、宿舍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东西,但没在中国上过学的欧美人就无从想象了。
对他们来说,这篇小说就有比较严重的“白房子综合症”。
评议结束后,南希和沃特把他们的笔记递给了我,一摞厚厚的A4纸,小说的几乎每个段落都手写标注了详细意见。
几乎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详细意见通过邮件发给了我,还说佩服我的勇气,大老远跑到美国用第二语言写小说……
来美国前,我一边写作一边上学,对未来迷茫又恐慌。但马丁、南希、沃特…..此行遇见的所有作家,都用自己波澜的命途验证了这句话——
在梦想的指引下,你会过上年轻时根本无法预料的生活。
未来,突然不是那么令人害怕了。 
他们处在不同人生阶段,都有着自己要处理的问题,但相同的是对科幻的执着和对写作的欲望:
和我年龄相仿的毕业生,一边当急救护士一边画漫画;
两个孩子的母亲,有全职工作还要挤时间写作;
合写一本小说的夫妇,需要共同克服分歧和疾病;
功成名就的老作家,曾经的事业线像过山车一样陡起低伏;
……
△ 开营前一晚的欢迎晚宴,中间是老师沃特和南希
无论年纪多大,他们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以幻想为武器对抗无情流逝的时间,用一个又一个故事试图在广阔宇宙间追寻一点生命的含义。
我的地球人奖之旅结束了,作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们也会融在今后每一篇故事里。
我不会停止写作,就像马丁说过的:
Why do it? Because I can't not make up stories.
(完)

△ 从住处往教室走的路,无数次想要停下来拍壮美的云、巍峨的山、茵茵花草地和尖叫的土拨鼠

△ 学员的住处

△ 写作营的所在地叫天使之焰小镇,去的路上有一朵的形状很像一颗小心心,尖端正好指向天使之焰。我们开玩笑说就像在玩一款游戏,还有箭头告诉玩家目的地在哪儿


作者 | 昼温,未来局签约科幻作家,著有短篇《最后的译者》《沉默的音节》《温雪》等,其中《沉默的音节》一文于2018年5月获得首届中国科幻读者选择奖(即“引力奖”)最佳短篇小说奖。多年来笔耕不辍,产量颇丰,曾在多本杂志、公众号发表作品。
摄影 | 昼温
责编 | 船长


马丁选中的那篇小说,就在这本书里!
(点击图片入手!!!)

说出来可能不信,乔治·马丁给我发了个奖

(点击图片阅读)


昼温:
我是怎么用语言学写科幻小说的

(点击图片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