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从「绿道」到「科创」,一路「更新」的波士顿
波士顿,
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
也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
波士顿都会区在全美高科技产业商圈排名第四,
成为美国北方地区与加州阳光带、硅谷等地区
并驾齐驱的美国科技带。
▲ 波士顿俯瞰
17世纪的波士顿还是一座面积2平方公里、
人口不足3万的「小岛」,
如今它的城市面积为124平方公里。
▲ 1795—1912年,波士顿城市发展范围变化示意
大发展期间,
波士顿经历过「速度换质量」的高速扩张,
通过「翡翠项链」解决大城市病;
也经历过轰轰烈烈的「造城」与「造桥」时代,
之后以「大拆小建」终结空间割裂、缺失问题;
如今,波士顿仍可以在城市更新之中,
诞生出引领城市科技产业的创新区。
▲ 位于市中心的昆西市场于1969—1976年进行修旧如旧的更新改造,恢复其综合市场的功能
▲ 如今的昆西市场不仅是「国家历史地标」,更是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地
此前,丈量城市发布过多篇
有关波士顿城市发展更新的文章,
在此我们串点成线,通过三个代表阶段,
尝试还原波士顿近代从发展到更新的脉络,
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 波士顿发展、更新的三个代表阶段示意
01
建设「翡翠项链」成就公园城市
解决城市快速扩张的环境问题
(19世纪—20世纪初)
MEASURE THE WORLD
▲ 翡翠项链俯瞰
早期的波士顿,是与陆地一线相连的半岛,
岛上曾有三座山丘,被称为「三山城」。
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
三座山被「削平填海」以扩大城市面积。
19世纪中叶形成波士顿南区、
波士顿西区、金融区等区域,
将城市面积扩大三倍。
▲ 1773的波士顿还是一座小岛,岛上的山丘还未被削平(来源:wikipedia)
此时,繁荣的波士顿已是人满为患,
城市环境脏乱不堪,
陆续建设公共花园、联邦大道公园
以改善城市环境。
但城市发展速度远高于环境改善速度,
加上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
导致城市无序扩张、土地被随意开垦,
再次摧毁城市以及郊区的环境。
▲ 1879年时,拥挤的波士顿(来源:wikipedia)
1875年,波士顿市议会通过《公园法》
以指导城市恢复发展秩序,改善市民生活环境。
随后,聘请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
展开规划设计,「翡翠项链」由此诞生。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
城市绿廊体系开创者
奥姆斯特德希望通过链状公园带,打破大型公园的单一性,使公园带成为沿线社区中心。1903年,翡翠项链基本成型,绿廊系统串联城市12个主要区域,沿线社区活力被激活。
20世纪90年代,翡翠项链爆发过两次严重洪涝,损坏严重。其后根据沿线区域的特点,不断更新改造的翡翠项链,大体可分为:城市历史段;文化活力段;近郊度假段。
▲ 翡翠项链三大分段:城市历史段、文化活力段、近郊度假段
城市历史段
(传承历史,设计未来)
翡翠项链北端的城市历史段(由波士顿公园、公共花园、联邦大道公园构成),成型于1837年查尔斯河后湾被填埋的土地上,如今发展成为波士顿的「中央公园」。
▲ 城市历史段俯瞰
新的改造中,通过文化线路的打造,将公园内部数量繁多的纪念碑,以及公园周边的历史建筑串联起来,形成历史走廊,将城市绿廊转化为国家历史纪念地。
波士顿公园(1643年建)位于翡翠项链起始点,是美国最古老的公园;也是波士顿自由之路起点;还是美国国家历史地标(1987年认定)。
▲ 波士顿公园内的「士兵和水手纪念碑」
波士顿公园周边是城市的商务中心,公园更新改造草坪、绿荫为主的软环境,成为商务人群喜爱的休憩、交流之地。
▲ 波士顿公园深受商务人士的喜爱
一「心」两风格
波士顿公园南侧的公共花园是美国第一座公共植物园,2005年,经过翻新的公共花园恢复其维多利亚式(英国艺术复辟风格)古典园林,与波士顿公园「自然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对市民形成差异化吸引力。
▲ 透过波士顿公共花园的景观轴线,观看波士顿城市天际线
一「线」两使命
建于1856年代的联邦大道公园是翡翠项链连接城市中心的纽带,它以法国香榭丽舍大道为范本进行设计。
联邦大道公园与波士顿公园、公共花园共同构建的历史走廊区域,是19世纪波士顿应对城市人口急剧扩张的历史遗产,于1996年成为后湾建筑保护区的核心。
▲ 后湾建筑保护区(列入美国历史名胜)俯瞰
建筑保护区的形成,在1960年代催生出影响波士顿未来形态布局的「高脊计划」:城市中心拓展区将以翡翠项链为平行轴,在其南侧开发建设,从而造就了今日波士顿的天际线。
▲ 「高脊计划」实施现状
文化活力段
(注入活力,重塑魅力)
文化活力段(后湾沼泽公园、河道景区)穿越芬威—肯莫尔地区,该区域可以说是奥姆斯特德实践其翡翠项链规划的首发区:原本脏乱的咸水河,改造为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被称为「英式风景园林运动的典范」。
▲ 后湾沼泽公园及其沿线的儿童活动场
美景加之周边开阔的土地,文化活力段在19世纪末便成为高收入阶层聚集区,精英阶层的聚集吸引各类教育机构雨后春笋涌现,至今仍留有22家教育机构(包括9所大学)。
▲ 文化活力段沿线的伊曼纽尔学院
近些年,文化活力段的升级改造已不局限于服务社区,而是聚焦承载沿线学校运动功能、改善校园外围的环境品质,助力校区吸引力的提升。
2010年,提升公园环境改造项目启动,它是由波士顿政府与伊曼纽尔学院采取「公私合作」方式联手进行,改造后的运动设施将全部达到大学使用标准。
▲ 文化活力段内的运动设施
▲ 文化活力段内的运动设施均达到校队训练标准
城市艺术名片
波士顿美术馆于1909年迁入文化活力段沿线,与美术馆一同迁入的还有其附属学校。2012年,公园沿线全面更新改造的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对外开放。它与波士顿美术馆一南一北,使文化活力段成为代表城市的艺术名片区。
▲ 文化活力段的两大美术馆
如今的公园空间,已成为波士顿美术馆学校以及其他艺术院校艺术作品的露天美术馆,进一步提升了公园的艺术影响力。
▲ 公园内举办的艺术展
历史活化代表
1930年代,玫瑰园热潮席卷美国;1932年,波士顿美术馆对面的公园内,建立起玫瑰花园。1942年,随着二战的来临,玫瑰花园改为胜利花园,这也是美国最后一座仍在正常运作的胜利花园。
▲ 文化活力段保留的胜利花园
近郊度假段
(连接城市,回归自然)
奥姆斯特德对近郊度假段(奥姆斯特德公园、牙买加池塘、富兰克林公园、阿诺德植物园)的设计原则是:保持「野趣」,成为人们回归自然的区域。
▲ 近郊度假段景色
这里也是波士顿摘掉「美国最不适合骑自行车的城市之一」称号的改造试验区,浑河改造工程,通过内部路网优化搭建,打造出沿河的骑车、散步、骑马景观运动路径。
▲ 改造后的运动路
承接艺术家的需求
奥姆斯特德公园、牙买加公园拥有宝石项链中最大、最丰富的水系,一直以来都是市民近郊度假、水上运动的最热门区域。
▲ 牙买加池塘景色
随着文化活力段的再次崛起,来自学生的租赁需求,以及来自艺术家的「创业」需求,沿着翡翠项链蔓延到奥姆斯特德公园、牙买加公园所处的牙买加平原区,成为该区域经济复苏的抓手。
▲ 牙买加公园周边的住宅,承接了大量的学生租赁需求
重新认识自然
阿诺德植物园是翡翠项链上的「自然科学中心」,由哈佛大学管理运营。园内保留了奥姆斯特德设计的自然式园林布局,拥有来自世界各地超过1.5万种植物,是世界上最大、种类最丰富的植物园之一。
▲ 阿诺德植物园
2012年,韦德希尔研究中心在此成立,它是哈佛大学重要的植物学研究机构,同时它也是面向全民的植物学科普中心。
▲ 韦德希尔研究中心
植物园推出「探险者花园之旅」科普活动:研究中心为起点,园内植物收集的历史作为线索,串联形成有趣的科普故事,吸引大众参与。
▲ 探险者花园之旅科普活动
再次留住自然
富兰克林公园是波士顿最大的公园,由于它位于公园系统末端,波士顿人把它喻为翡翠项链的「护身钻」。
▲ 富兰克林公园
奥姆斯特德设计之初明确提出,该公园必须要保持足够的「野趣」。如今,富兰克林公园根据周边社区的发展变化,调整划分为迎候区、游戏区以及野趣区、乡村区,后两者坚决执行「不建筑、不设置、不作装饰性种植、不以奇取胜」的规定,为城区留住最后一片自然。
▲ 富兰克林公园内修旧如旧的历史遗迹
翡翠项链对波士顿的城市规划影响至今,它已成为城市公园系统的大动脉。其后建设的公园纷纷接入翡翠项链的绿廊系统,共同编织着城市的新绿网。
▲ 以翡翠项链为核心的城市新绿网
继续浏览
「翡翠项链」要点总结:
城市历史段:传承历史,设计未来
文化活力段:注入活力,重塑魅力
近郊度假段:连接城市,回归自然
02
「大开挖」重塑城市吸引力
「衰退的三十年」再出发
(20世纪中期—21世纪初)
MEASURE THE WORLD
▲ 波士顿大开挖俯瞰
18世纪,波士顿是美国距欧洲最近的贸易港;
19世纪中叶,崛起的制造业力压国际贸易,
使波士顿成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服装、皮革、机械为主),
持续到20世纪中叶。
其城市人口增长一路飙升:
1800年,2.5万人;1900年,56万人;
1950年,80万人。
▲ 1690—1950年,波士顿人口变化示意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大繁荣,
却带给波士顿产业大转移:
制造业向土地广茂、
成本低廉的西部、南部转移,
造成经济衰退,以及失业潮。
同时,
居住郊区化在1950年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到1980年,波士顿人口只有56万,
比1950年下降30%,被称为「衰退的三十年」。
▲ 1950—1980年,波士顿人口变化示意
1950年代,也是波士顿城市更新运动鼎盛时期。
因波士顿自1912年,最后一次扩张,
市区界限固定下来,再未变动,
致使城市更新运动以旧城区「大拆大建」为主,
许多像波士顿西区的地区被推平重建,
以增加城市用地、改变面貌、留住人口。
▲ 1950年代,被夷为平地的波士顿西区(来源:wikipedia)
▲ 波士顿西区「大拆大建」的更新方式饱受争议:短期内提高财政收入,长期来看,当地人文环境不复存在,造成人口流失,致使区域缺乏活力。2015年,波士顿重建局正式向市民道歉,并着手新一轮促活力的更新计划
「大拆」为城市的内环高速腾出了建设用地,
这些高架路将城区切割的七零八碎,
反而高速路网进一步加速人口郊区化趋势。
1970年代,
波士顿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开始崛起,
用地早已捉襟见肘的金融区,
不仅缺乏公共空间,
更被高架桥限制了向港区发展的空间。
▲ 1960年代时的6车道高架路,阻断了金融区与港区的关系(来源:bostonmagazine)
1982年,波士顿大开挖(Big Dig)
「退桥还地」的城市更新项目立项,
大开挖2007年建设完毕。
▲ 波士顿大开挖俯瞰
大开挖为城市带来1.7公里长的绿廊,
将金融中心延伸至南湾区域。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1959年,位于波士顿中心的6车道高架路完工,城市希望借此提高通勤效率,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投入运行后不久,高架路完美实现日均通车7.5万辆目标,然而,到1980年代高速路日均通车量达到20万辆,一天中有14小时处于堵车状态,被誉为全美最堵的高速路,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亿美元。
▲ 1960年的高架桥(来源:bostonmagazine)
更糟糕的是,宽阔的车道阻断城市与滨海区的连接,造成市中心发展受限,一桥之隔的空旷滨海区无人涉足的怪相。
鉴于高架桥尴尬现状,1982年催生出「大开挖」规划,大开挖包括两个部分:中央干道和隧道工程。
▲ 中央干道:拆除高架路,在其地下修建高速路,高架桥原址上打造公共空间,引导城市向滨海区拓展。隧道工程:在市中心至波士顿南湾修建隧道,将原90号州际公路延伸至洛根机场
随着时间推移,饱受争议的大开挖工程,被证明是城市最有价值的「投资」,它不仅重整市中心、滨水区、湾区的空间联系,为城市挖掘出更多的公共空间,长尾效应还带动新产业爆发式增长。
塑造魅力空间,「裂痕」重现活力
中央干道地面工程——露丝·肯尼迪公园承担着缝合城市空间重任,公园全长约1.7公里,是波士顿的新「翡翠项链」。
▲ 中央干道地面工程——露丝·肯尼迪公园全貌
公园由北向南依次有5个小公园组成,分别是:北端公园、码头区公园、要塞岬海峡公园、杜威广场公园、中国城公园。这些公园在空间上,是新、旧城区的衔接带,在功能上,是新、旧城区的综合枢纽,加速两者的融合发展。
▲ 露丝·肯尼迪公园整合了原本割裂的两个城区
以北端公园为例,公园内有一处亚美尼亚遗产园(纪念移民史),正因它的存在,原本被路桥切段的波士顿红线,才能成为一条完整的、无障碍的热门游线,老城与港区也因历史,再次成为一个整体。
同时这里也是城市会客厅,草坪空间让市民、游客在这里聚集,共享都市里的惬意。
▲ 北端公园
紧邻北端公园的码头区公园,则是城市中心连通港区的关键,公园内功能丰富,重现市中心的繁华。这里是家庭休闲娱乐中心,圆环喷泉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戏水场地。
▲ 码头区公园
同时这里还是富有仪式感的家族纪念中心,人们把自己先辈的名字刻在一块块路石上,成为深受市民爱戴的——亲人之路。
▲ 公园内与市民有着紧密联系的亲人之路
除此之外,每个公园会举行各类「集市」活动,供艺术家、设计师、农民等出售他们的商品,使公园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活。也正因活力公园的存来,老商务区与滨水新商务区成为一体,有力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 公园内活动丰富
波士顿大手笔的战略影响深远,近些年波士顿大开挖的长尾效应显露无遗:中央干道活力四射、经济繁荣,隧道工程高效连接国际机场,形成有生活、有资金、有区位的综合优势,催生出波士顿的创新经济中心——波士顿南湾。
▲ 波士顿南湾与大开挖以及老城区的空间关系
继续浏览
波士顿大开挖要点总结:
地面空间缝合,「裂痕」重现活力;
地下高效连接,拓展发展区域。
03
科技回归都市,科技聚集港区
科技创新要素决定更新方向
(21世纪初至今)
MEASURE THE WORLD
▲ 波士顿南湾俯瞰
21世纪初以来,全球的科技创新完成
从传统「科技园」向「科技都市」,
从「生产导向」向「生活导向」,
从「生产要素聚集的工厂」
向「生活要素聚集的城市」的转变。
波士顿也从现代服务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
成为全球第五大创业生态系统、
全球第二大生命科学创业生态系统
(包含剑桥市肯德尔广场),仅次于硅谷。
▲ 波士顿南湾城市天际线
市区诞生2000+初创企业,
而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
城市最后的「未开发区域」,
曾经的贸易中心——波士顿南湾。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
南湾创新区的Big Dig
该创新区坐落在波士顿南部滨海半岛上,包括海港区、港口区、会展中心等占地约4平方公里。2010年开始规划建设,6年吸引200多家科技公司入驻,提供5000多个工作岗位,成为了波士顿迅速崛起的创新区。
▲ 创新区的科技企业总部
波士顿南湾19世纪时聚集了大量造船厂、铸造厂和炼油厂,是城市的经济引擎。进入20世纪中前期,城市产业空心化时代到来,南湾沦为废弃工厂聚集区,发展建设近乎停滞。
▲ 19世纪的波士顿南湾是城市「经济」中心
1995年起,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2006年大开挖工程的带动,以及金融区全面向海建设发展的趋势,波士顿南湾进入了综合开发时期。
▲ 1995年起,影响波士顿南湾发展的系列城市工程示意
2010年,市长托马斯·曼尼诺提出将南湾的未开发区域转化成知识创新型工作的中心,建设一个全新的创新区,为创业者、企业家、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工作、生活的场所,将其打造成波士顿的新名片和新身份。
▲ 2005年南湾Fan Pier综合滨水开发项目,承接了金融区发展外溢需求,这成为后来发展创新,对接投资的助推器
2010-2014年的短短四年间,波士顿南湾就由工业废地,成功转型为科技人才聚集的生活创新区,福泰制药公司、Polaris Partners投资公司等驱动创新的龙头企业纷纷入驻。
空间紧凑,生活便利
波士顿南湾创新区的打造,充分围绕创新人群对城市生活的需求展开,提出了「生活-工作-娱乐-购物」模式,以生活魅力吸引创新、孵化创新。
▲ 波士顿南湾沿岸风貌
城市设计实现「10分钟生活圈」,通过功能紧凑性和步行可达性设计,在工作区域10分钟步行可达的半径内,购物、文化、娱乐、居住等需求均可得到满足。
▲ 10分钟生活圈示意图
▲ 10分钟生活圈内的商业配套
「10分钟生活圈」活动随意但生活品质绝不随便:引进的是世界一流的零售与餐饮,以满足创新人群的「特别」需求;同时,打造一系列的文化场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 整个马萨诸塞州乃至美国最重要的波士顿茶党船舶及博物馆,以及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均位于南湾区域
「生活/工作社区」,是针对创新人群工作与生活互融的特点,将工作空间和生活服务空间混合,用生活孵化创新。
▲ 工作/生活社区示意图
「24小时社区」,是针对创新人群「年轻化」趋势,通过提供多种娱乐消遣方式,以及丰富夜生活,用情调牵引情怀,定向吸引年轻人聚集的策略。
▲ 波士顿南湾的岸线上分布着酒吧、夜店等业态
「创新单元」是为创新人群,量身定制的租金低廉的「人才公寓」,将「生活资料」变身「生产资料」,为此,波士顿政府专项修改「住房标准」。
▲ 南湾的人才公寓
无处不交流,无处不休闲
针对创新人群喜爱随时交流的特点,南湾弃用了传统大型公共开放空间,转为各类小而美的公共空间,不仅提高交流的便利性和随机性,还通过空间和氛围的设计「制造交流」。
▲ 南湾区域内散布着的,各具特色、小而美的公共空间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D街草坪广场(The Lawn on D),它不仅是南湾的「形象名片」,还是其它创新区争相学习的范本。
▲ D街草坪广场
设计团队通过修建交互式的设施,融合先进的科技,让这里成为大众感受科技,休闲聚会的场所。
继续浏览
波士顿南湾要点总结:
空间紧凑,生活便利;
无处不交流,无处不休闲。
04
更新三大阶段总结
迈向「新的三十年」
MEASURE THE WORLD
建设「翡翠项链」成就公园城市,
解决城市快速扩张的环境问题
(19世纪—20世纪初)
「大开挖」重塑城市吸引力,
「衰退的三十年」再出发
(20世纪中期—21世纪初)
科技回归都市,科技聚集港区,
科技创新要素决定更新方向
(21世纪初至今)
2019年,
波士顿城市人口已达到69万,增速超过预期,
距离1950年80万人的巅峰期越来越近。
▲ 1980—2019年波士顿人口变化
波士顿每一次更新浪潮,
背后是城市产业转型、「人口恢复」的驱动。
《畅想波士顿2030》规划(2016年)中预测,
203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72.3万人,
波士顿将「重返发展巅峰」。
▲ 1680—2019年波士顿人口变化
延展阅读
波士顿自由之路波士顿如何崛起波士顿南湾翡翠项链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丈量城市
世界看得见,我们只看图说话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