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科技创新区如何崛起?来看波士顿的创新答案!
本文共5490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阅后有惊喜!
一次看不完,收藏/关注一下!
提到科创区,
人们普遍联想到的是远离都市,
生态、景观更为优越的郊外小镇,
就如「微软」「谷歌」公司
过去所追寻的一样,
可如今,
全球范围内却掀起了一股新浪潮,
「科技回归都市」;
纽约、旧金山、西雅图、波士顿、
伦敦、柏林等城市的老城区内,
都涌现出了科技创新区,
科技重新回归到都市中最都市的地方。
(伦敦科创区新秀—东区科技城,
距城市中心金融城只有1公里)
▼
(纽约硅巷是都市科创区的代名词,
它距离华尔街只有1.5公里)
▼
另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城市也通过科技创新来
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
带动城市发展能级。
例如新加坡、东京、巴黎、首尔等城市
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战略规划。
咨询机构2thinknow
评估达标的国际创新中心城市,
已从330余个增长到440余个
(2010—2014年)。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
▼
(首尔上岩数码媒体城)
▼
可谓有浪潮,更有对手,
要想抓住机遇谈何容易,
众多城市即便完成了「腾笼换鸟」、
产业升级的必选动作,
创新区的崛起却依然是「偶发事件」。
那么,
纷纷回归城市的创新区,
如何才能「真正」崛起?
01
生活导向型创新区
(旧金山城市天际线正在被Google、Facebook、
Dropbox、Airbnb、Uber等科技公司重塑)
▼
2014年6月,
美国市长会议主席Kevin Johnson,
在第82届市长会议上提出了城市3.0的概念:
「拥有更多的科技产品与城市智能服务,
是创新创业和科技的集聚中心」,
并指出美国已进入城市3.0时代。
(城市1.0:围绕港口、河流、交通沿线建设,
是区域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
▼
(城市2.0:有工厂和大型工业烟囱,有电力、交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是区域的服务中心)
▼
与此同时,
3.0时代的城市创新区,
完成了从传统「科技园」
向「科技都市」的转变,
创新区已经从「生产导向」
转变为「生活导向」,
从「生产要素聚集的工厂」
变为了「生活要素聚集的城市」。
(韩国板桥科技谷)
▼
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公布的
《创新区的崛起:美国创新的新地理》
研究报告中显示:
过去50年,
美国创新集聚区坐落在通过公路连接,
远离市中心的城市郊区。
这样的创新集聚区往往只能开车到达,
很少注重生活品质或工作、
家庭和娱乐的有机融合。
(美国128公路沿线散落的科技园区)
▼
如今的美国,
创新区大多出现在一些城市中心(Down-town)
和次中心(Mid-town)的「锚机构」附近,
这些城市包括波士顿、布鲁克林、芝加哥、
波特兰、普罗维登斯、旧金山和西雅图等城市。
城市一些未被充分利用的区域,
尤其是老工业区正在被重新规划。
(西雅图的创新区——南湖联合区,
过去曾经是仓储区)
▼
布鲁金斯学会
判断创新区未来存在三种机遇:
1. 城市化园区:
城市近郊,
通过不断在区域内注入创新元素、
增加密度从而带动整个郊区城市化,
即传统「科技园」的3.0版。
(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产业园,前身是飞利浦科研中心。功能综合的「拉斯维加斯大道」,是员工生活中心、灵感创意中心)
▼
2. 废地重塑型:
城市老城区、工业区、仓库区,
生活生产兼具,
但又是物理和经济都亟待转型更新的区域。
(东伦敦科技城所在地曾经是伦敦市内传统制造业聚集区,如今其创业企业规模仅次于旧金山和纽约,位居世界第三位)
▼
3. 锚定加(Anchor plus):
依托于高校、院所或大型企业等锚机构,
带动区域的创新发展。
(波士顿肯德尔广场,依托于麻省理工学院(MIT)发展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领头羊)
▼
三种机遇因发展条件不同可能形态各异,
但有生活、有温度的发展要素,
则是确定的高度一致。
(年轻人聚集的伦敦国王十字创新区)
▼
时代不同了,
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
他们从之前相对单一工作、
居住两点一线基本需求,
转变为今天对于工作、消费、
社交、文化、居住、旅游
乃至历史文脉和自然生态等,
多元交互的都市化生活方式追求。
(国王十字区都市化的工作环境)
▼
《Urban Land》杂志
在其创新区的报道中说到,
「Google之所以选择在纽约硅巷设立总部,
就是因为这里的城市功能高度混合:
方便的交通配上高密度的
居住、零售、娱乐和商业。
说到底,
这里本身就是一个高品质社区。」
(纽约硅巷)
▼
如今的创新人才不再是「宅」科技,
《科学美国人》指出:
「今天的科技是复杂的协作系统,
要有多个单位紧密协作,
像爱迪生那样
单打独斗的创新时代已经结束了。」
这也就意味着创新区,
必需要有高浓度、高密度的协同网络,
创新人群只有高频次的交流,
才能在思维碰撞下激发创新,
才能催生创新经济蓬勃发展。
(硅谷facebook园区内「高密度」的交流场所)
▼
这也佐证了美国社会学家
马克·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
「弱关系链接,
善于在各种场合结交新朋友,
只有弱关系才有可能告诉你
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不相熟的人交流知识就会产生新知识。」
(曼彻斯特英国媒体城,为促进人才交流,
为其量身定制的交流环境)
▼
科技人才离不开「繁华多元的都市」,
科技人才更追求「激发灵感的交往」。
在了解科技发展的核心趋势后,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波士顿,
看看它是如何实践「引人、留人」之道。
02
科技回归都市经典:波士顿的科技双引擎
(波士顿城市俯瞰)
▼
波士顿都会区
总人口超过470万,
列美国第11位。
在全美高科技产业商圈中,
波士顿都会区排名第四,
是美国北部与加州阳光带
(环境宜居,聚集科技创新的城市群落,
包括洛杉矶、尔湾等)、
硅谷等地区,
并驾齐驱的美国科技带。
(波士顿都会区是以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为核心的城市群,波士顿、剑桥、洛厄尔、普罗维登斯、昆西、伍斯特是其六大核心城市)
▼
波士顿市是都会区的中心,
是美国东北部高等教育中心,
其冬季寒冷而漫长,
曾经一直以金融、专业商业服务为经济主导。
如今的它是全球创新、创业先锋,
诞生了2000+初创企业,
而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
波士顿南湾和肯德尔广场(剑桥市)区域。
(波士顿市中心与波士顿南湾、
肯德尔广场的空间关系示意)
▼
(波士顿南湾创新区,
是「废地重塑型」创新区的典范)
▼
(肯德尔广场创新区,
是「锚定加」型创新区的代名词)
▼
波士顿新名片
(日新月异的波士顿南湾)
▼
该创新区坐落在波士顿南部滨海半岛上,
包括海港区、港口区、会展中心等
占地约4平方公里。
2010年开始规划建设,
6年吸引200多家科技公司入驻,
提供5000多个工作岗位,
成为了波士顿迅速崛起的创新区。
(波士顿南湾保留了很多被赋予新功能的老建筑)
▼
(创新区也不乏科技企业的新总部)
▼
(南湾更多的还是新老建筑的结合,营造出区域有科技、有历史的氛围)
▼
波士顿南湾
19世纪时聚集了
大量造船厂、铸造厂和炼油厂,
是城市的经济引擎。
进入20世纪中前期,
城市产业空心化时代到来,
南湾沦为废弃工厂聚集区,
发展建设近乎停滞。
(19世纪的波士顿南湾是城市「经济」中心)
▼
1995年起,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
2006年大开挖(Big Dig)工程的带动,
以及金融区全面向海建设发展的趋势,
波士顿南湾进入了综合开发时期。
(1995年起,
影响波士顿南湾发展的系列城市工程示意)
▼
(2004年,波士顿会展中心建成,
有力提升了南湾区域的名气)
▼
2010年,
市长托马斯·曼尼诺(Thomas Menino)提出
将南湾的未开发区域
转化成知识创新型工作的中心,
建设一个全新的创新区,
为创业者、企业家、研究人员
提供一个工作、生活的场所,
将其打造成波士顿的新名片和新身份。
2010-2014年的短短四年间,
波士顿南湾就由工业废地,
成功转型为科技人才聚集的生活创新区,
福泰制药公司、
Polaris Partners投资公司等
驱动创新的龙头企业纷纷入驻。
(2005年南湾Fan Pier综合滨水开发项目,承接了金融区发展外溢需求,这成为后来发展创新,对接投资的助推器)
▼
空间紧凑,生活便利:
波士顿南湾创新区的打造,
充分地围绕创新人群对城市生活的需求展开,
提出了「生活-工作-娱乐-购物」
( Live-Work-Play-Shop)模式,
以生活魅力吸引创新、孵化创新。
(波士顿南湾沿岸风貌)
▼
城市设计实现「10分钟生活圈」,
通过功能紧凑性和步行可达性设计,
在工作区域10分钟步行可达的半径内,
购物、文化、娱乐、居住等需求
均可得到满足。
(10分钟生活圈示意图)
▼
(10分钟生活圈内的商业配套)
▼
(Rockland Trust Bank Pavilion是10分钟生活圈内,最重要的文化娱乐设施)
▼
「10分钟生活圈」
活动随意但生活品质绝不随便:
引进的是世界一流的零售与餐饮,
以满足创新人群的「特别」需求;
同时,
打造一系列的文化场馆,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整个马萨诸塞州,乃至美国最重要的波士顿茶党船舶及博物馆,以及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均位于南湾区域)
▼
「生活/工作社区」,
是针对创新人群工作与生活互融的特点,
将工作空间和生活服务空间混合,
用生活孵化创新。
(工作/生活社区示意图)
▼
(融合「工作/生活社区」理念的建筑)
▼
「24小时社区」,
是针对创新人群「年轻化」趋势,
通过提供多种娱乐消遣方式,
以及丰富夜生活,
用情调牵引情怀,
定向吸引年轻人聚集的策略。
(波士顿南湾的岸线上分布着酒吧、夜店等业态)
▼
「创新单元」是为创新人群,
量身定制的租金低廉的「人才公寓」,
将「生活资料」变身「生产资料」,
为此,
波士顿政府专项修改「住房标准」
(原规定公寓单元面积不得小于约50平方米,
修改后将至约28平方米)。
(南湾的人才公寓)
▼
无处不交流,无处不休闲:
针对创新人群喜爱随时交流的特点,
南湾弃用了传统大型公共开放空间,
转为各类小而美的公共空间,
不仅提高交流的便利性和随机性,
还通过空间和氛围的设计「制造交流」。
(南湾区域内散布着的,
各具特色、小而美的公共空间)
▼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
D街草坪广场(The Lawn on D),
它不仅是南湾的「形象名片」,
还是其它创新区争相学习的范本。
(D街草坪广场)
▼
设计团队通过修建交互式的设施,
融合先进的科技,
让这里成为大众感受科技,
休闲聚会的场所。
(「酷玩」D街草坪广场)
▼
「全球最具创新性的1平方英里」
(从波士顿俯瞰对岸的肯德尔广场)
▼
南湾创新区通过为人才「定制生活」,
实现快速崛起,
而肯德尔广场的崛起之路却是一波三折。
肯德尔广场位于波士顿一河之隔的剑桥市,
地处MIT(马萨诸塞理工学院)
一街之隔的区域,
是「锚定加」型创新区的典范。
这里不仅聚集着
NASA、谷歌、微软、Facebook等
领头科技企业总部,
还有13家入选国际TOP20的生物医药公司,
因此被誉为
「全球最具创新性的1平方英里」。
(微软位于肯德尔广场的办公楼)
▼
1916年MIT迁入剑桥市时,
肯德尔广场是为其服务的地铁站。
20世纪60年代「太空竞赛」时期,
肯尼迪声称肯德尔广场
将建设成为美国宇航局任务控制中心,
最终落地的宇航局电子研究中心
运转5年即遭关闭。
20世纪70年代,
剑桥重建局开始尝试引入MIT外溢的需求,
例如MIT癌症研究中心、Draper实验室等,
也是「步履蹒跚」。
(60年代的肯德尔广场,还是大面积的空地)
▼
肯德尔广场最终实现「逆袭」,
则要到2000年前后的「创新创业生态」战略:
围绕「MIT创新源头,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
推动产学研融合」,
在空间规划上围绕「打造创业孵化空间、
串联重要创新节点、构建魅力生活环境」
为核心展开建设。
(谷歌位于肯德尔广场的办公楼)
▼
打造创业孵化空间:
MIT成熟的孵化创新体系分为7个阶段:
「创意、技术发展、商业化计划、
企业计划、形成企业、
初期成长、高速增长。」
(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
▼
肯德尔广场通过发展「社会组织」,
如麻省技术领导委员会、
马萨诸塞州技术合作办公室等,
推动高校、企业与政府间的互动,
推进创新的商业化进程,
意在吸引「创意、技术发展、
商业化计划」阶段,
落地肯德尔广场。
1999年,
剑桥创新中心(CIC)为此而生,
这里除了提供租赁空间,
公共咖啡厅等服务外,
还会举办多种创新联谊活动。
(剑桥创新中心)
▼
剑桥创新中心前身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建筑,
改造后成为肯德尔广场最大的综合型孵化器,
为MIT创新孵化链条、
为波士顿都会区乃至全球科技初创企业,
提供了技术商业化配套服务。
目前已有1400家初创公司在此孵化,
其中软件、互联网、移动应用企业占比1/3,
其次是健康服务。
(由老建筑改造的剑桥创新中心)
▼
串联重要创新节点:
肯德尔广场面积大,
且周围土地权属不同管理部门,
致使肯德尔广场与周边区域缺乏联动。
为了打破彼此间孤岛现状,
肯德尔广提出了「奥斯本三角区计划」,
通过跨区域企业的入驻,
及底商零售的接通,
打通「创新快车」之间的地面联系。
(*创新快车〔Red Line〕
是串联剑桥市肯德尔广场、
中心广场、哈佛广场三大创新中心的地铁,
它不仅是一条运输动脉,
还串联了各类科技机构。)
(奥斯本三角区示意图,它加强了区域间的地面联系)
▼
「连接、生活、工作」,
是奥斯本三角区规划理念,
奥斯本三角区占地22英亩。
作为最重要的连接器,
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坐落于此,
一楼零售、以及两个庭园
与中心广场将肯德尔广场接通,
打破了两个区域封闭的现状,
也为肯德尔广场发展提供了扩展空间。
(作为「区域连接器」的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
▼
肯德尔广场一直是企业高度聚集的片区,
生活配套严重不足,
工作与生活严重脱节。
因此,
从90年代的《科技广场扩张计划》,
到2009年的《亚历山大分区规划》,
再到2013年的《重塑肯德尔广场计划》,
扩大区域内的「生活配套」
一直都是规划的重点。
随着规划的实施,
商业持续注入,
不仅为创新人群提供了活力生活,
还强化了区域间的联系。
(发展底商,通过步行友好连接区域,
一直是肯德尔广场建设重点)
▼
构建魅力生活环境:
为满足创新人群的居住生活,
肯德尔广场的住宅建设项目在不断增加,
与众不同的是滨水休闲空间先于住宅建设,
以确保肯德尔广场区域生活品质。
滨临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的
肯德尔广场区域内,
纵横分布着连接河道的运河,
它们的岸线都被改造成为滨水休闲空间,
沿线的皮划艇码头
也成为区域休闲运动场所。
(查尔斯河滨水休闲空间)
▼
随着越来越多创新人群搬迁于此居住,
肯德尔广场也正不断重塑区域的多元魅力,
以满足创新人群的工作、生活和娱乐需求,
进一步吸引科技创新企业来此聚集。
(越来越都市化的肯德尔广场)
▼
03
创新区发展趋势
科技致胜未来
要抓住新一代科技浪潮,
就必须紧跟创新区发展的最新趋势:
人才年轻化,
青年人才是全球创新区的人才队伍主力军;
(伦敦国王十字区随处可见的年轻人)
▼
区域城市化,
从「郊区」向「市中心」转移,
以满足多元生活、工作;
(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码头转型为城市科创区)
▼
产业多元化,
创新区呈现出多业并进、
多元发展、跨界融合的发展形势。
(伦敦国王十字区,成为各行各业从业者的交流特区)
▼
这,就是波士顿的「创新」答卷!
福利来了
1/6图片工作室与华高莱斯联合出品的,
《世界著名城市科创区》
即将完成,
本书汇集了12个全球创新区案例,
用更多元视角审视创新区崛起之路。
为了方便大家随时查阅,
文末附上此书的电子版合集链接!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专题系列
探秘系列
经典系列
图游系列
打卡系列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图片影像版权归1/6图片工作室所有,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