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M·评委手记二 | 别忘了,我们为什么要拍电影?



在2022年的初审评选过程中,有幸通过电影感知到影像和故事背后的你们——青春,彷徨,渴望,严肃思考着的你们


电影之于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疗愈,追问,救赎,释放,沟通,对抗虚无。作为创作者,我们常常需要提醒自己,我们是否足够真挚,足够勇敢,足够热烈,是否能摒弃形式主义和自我设定的限制,去回应内心里一种最真实的渴望: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一段在你心里反复回响的时光,一个热烈的想要通过影像再次触碰的人。


人类浩瀚的存在历史中,容不下小聪明,一时兴起,造作和任何的虚假。我们渴望真:真实,真诚,真挚,真相,以及建立在这些“真”之上的善与美。


请放下所有的包袱和外在的索求,向我们的内心发出追问,以此作为原点,讲出对我们自身有意义的故事。这个意义,会由你抵达观众。


仅以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以共勉: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原子正朝着他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


请用你手中的工具,像梵高一样,画一个属于你的太阳,一片属于你的麦田,一个人滔滔的一生。




连续第三次担任IM海峡两岸青年电影展的评委,诚惶诚恐之余,发现其实我跟这个影展共同成长了三年。


第一年我将影片们当参赛作品来看待,以“我的眼睛就是尺”的态度来看待她们;

第二年我将自己当评委,不停地从参赛选手的角度质问自己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而第三年我成为了影片们的欣赏者,为优秀的创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也会为一些作品扼腕叹息。


所以当我点下播放键的时候,我和影片之间的二元关系成为了世界上最纯洁的关系。无疑,电影技术壁垒的降低,使很多作品都能够积极地展开前所未见的探索,但是,别忘了,我们为什么要拍电影?


对电影的无限热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以及知道了生活真相后依然如初的热爱,共同构成了人类电影史上的一切经典。我能从作品中深深地感受到,如今的青年创作者们对我们当下生活由衷的热爱,以及这种因热爱而产生的影像力量。真正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作品,从来都是因这种热爱而直达人心的。而我就在参赛作品的大海中,一次次地寻找,自己的心灵被震颤的时刻。




这次评选看到的数百部短片作品,一定程度能代表当下青年学子在影像表达方面的追求和成绩。可喜的是,在叙事和影像上相较于几年前有明显的进步,但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


叙事和影像缺乏平衡发展。有些作品在影像方面颇有追求,但叙事结构和节奏的基本功却不太扎实。有些不乏叙事意识,但又陷入某种情节剧的窠臼,未能用影像语言加以提。当然,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不足,是选题。


这个有主客观双重原因。从主观看,人生经历的匮乏是一大限制,但再小、再个人的切口,如果有真情实感和高超技巧,其实也能产生优质题材。比如城里孩子或年轻人返乡是一个常见的选题,主题往往也大同小异,功底都体现在细节和质感,跟拍摄资源没有太大关系,有些拍成了白开水,有些越品越有味。对普通人(包括家人、长辈)跟拍的纪录片,拍摄对象本身的表达力是一大成因,但拍摄者的提问引导、镜头多寡、裁剪水平,是否有戏剧思维,也起着决定性因素。当然,最顶端的考量是审美,而审美的提升是长期熏陶的结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