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周健工:整个社会都需要公益思维! | 年会回顾
2017年11月22日至23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年会在成都川投国际酒店举行。本次年会是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转型升级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后的首届公益盛会,也是基金会论坛的第九届年会。为期两天的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关心基金会和公益事业发展的571家机构的918名嘉宾与会。其中,基金会197家,有近200名理事长和秘书长莅临现场。
以下为主旨演讲环节,围绕“新生态”,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周健工的演讲实录,演讲题目:《回归公益的未来》。
注:周健工因故没有来到年会现场,本文根据其演讲视频整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17h7c2nv&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年会上跟大家分享我对这个行业的一些观察和思考。我是一个媒体人,来自第一财经,也是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从商业媒体的角度看公益
这些年来我参加了很多公益慈善活动,可以看到尤其是独立的公益慈善事业,它的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从商业媒体的角度简单概括为两点:第一,商业把公益的活也干了,商业进入公益慈善领域,纷纷设立企业或者是家族公益基金会。另外,互联网公司既解决了商业痛点,同时也在解决一些社会痛点,比如说共享经济免费模式。
另外,商业和公益更紧密结合,商业围绕CSR做得更加专业和持续,与企业的战略更加匹配,他们有专业的人才、机构和部门在做这个事情。我们身边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包括金融机构,还有高科技企业,他们宣称在向社会企业演变或者给自己贴标签,比如扎克伯格年纪轻轻就在进行捐赠,做一些跟医疗健康、生物科技有关的投资。
第二,科技放大了商业的社会能力。我们不要忘记所有的商业都天然具有社会属性。因为科技带来了更多的平等,科技能更快地发现和传播社会问题,科技能够更快地做出响应和动员,科技能够帮助更多人低成本或者无障碍地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带来非常正面的社会效应,科技能够帮助组织的管理更有效率。这在放大商业社会能力的同时,其实给我们作为中介性质的公益慈善机构也带来了挑战。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残友,它是五位残友在二十年前创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为价值百亿的高科技社会企业。这样一个企业的出现,它的背景是科技对人力资本和就业市场的影响,科技让残障人士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参与社会分工、找到比较优势从而实现角色的逆袭。他们可以通过就业市场的竞争争得回报,获得承认,赢回平等、尊严和自信。除了软件行业,越来越多的行业发现,残障人士可以非常平等地参与社会分工。在行业内,我知道有日本的天鹅面包店——自闭症患者做甜品,还有喜憨儿等等。
另外,我想举“捐赠人建议基金”这个例子。2015年,美国富达基金的整个捐赠额超过了历史上最大的传统慈善基金会(United Way),这使得富达捐赠人建议基金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它目前管理着150亿美元的慈善基金,每年转给基金会的钱超过20亿美元,它可能很快超过盖茨基金会。
推荐阅读:金融背景的基金会机会来了,DAF或可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捐赠模式!
为什么这些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我认为它更多采用了金融科技领域的做法,它在金融科技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这使捐赠者帐户的管理体验非常好。让每个捐赠者感觉人人可以建立起一个为自己定制的个性化公益基金会,可以实现自己的爱心传递,可以把这些基金转给他心仪的基金会。同时,也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资产,比如现金、非上市公司的股票、甚至比特币。另外,也可以进行各种税收管理,用起来像支付宝一样方便。
最近我在《经济学人》上看了一个文章,讲的是科技给落后地区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不管是移动还是支付,还是人工智能,还是分布式能源,其实帮助他们跨越了许多传统经济发展和援助的阶段,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这方面,科技也给国际上的公益组织带来了影响,比如盖茨基金会在这个领域里就非常活跃,它也有跟很多创新性的社会企业合作。
公益组织应该更专业、更垂直
我这次演讲的题目叫“回归公益的未来”。第一是回归公益的本质。不管商业怎么把公益的活干了,不管科技怎么改变,我认为公益的本质不会改变。借用十九大的话:要更充分更平衡的发展。不管经济技术怎么改变,不管政府的公共服务做得多么完善,我们总要实现更充分的发展,因为社会上总有一些弱势群体需要公益慈善组织和公益慈善的功能对他们进行关爱。另外,我们总需要更加平衡、更加丰富的社会,总要有一些人做一些“无用”的事情,总要有一些人提供更加人文,在更加细分的领域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关爱。
还有一点,我们在思考公益的时候,不要仅仅把公益看成一个个公益慈善的组织或者机构,其实整个社会还需要一种公益思维,这种公益思维不管在商业还是政府还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比如企业正在超越CSR的考虑,把公益思维做成产品思维的一部分。还有社群的兴起,基于社交媒体灵活的组织形态,它能够更加敏捷地发现和应对一些社会问题。这对扩大公益慈善的服务空间带来了新的想象力。
最后我想强调,什么是公益慈善的未来?我认为创新是公益组织的未来,它的未来首先要超越道德与情怀(道德与情怀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除了具备这些之外,我们应该在商业和政府无法触及的地方或者触及得不够充分的地方进行创新。商业和政府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标准化的服务,做一个全覆盖,但是总有一些细节和垂直需要公益慈善组织发挥它的作用。还是一句话——更充分更平衡。
所以,公益组织应该做得更专业、更垂直,在互联网时代,不断打造公益的爆款产品,用自己的核心能力与商业和政府合作。所以我觉得创新是公益组织的未来,公益组织同样需要一种企业家的精神,公益也需要创业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