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晓强:在高校基金会工作是一门焊接技术 | 鸿鹄伙伴访谈录
导读:
为记录和展现基金会新任和后备秘书长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困惑、思考和感悟,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CFF)鸿鹄计划项目组策划“鸿鹄伙伴访谈录”(点击此处阅读本系列>>>)。本期专访了鸿鹄计划2021学员、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邢晓强。
▲ 鸿鹄计划旨在陪伴秘书长走好前三年,成就基金会未来领导者。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了解/加入鸿鹄计划。
姓名:邢晓强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
职务:副秘书长
快问快答
CFF:等到疫情好转,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邢晓强:疫情好转以后,特别想带孩子回一趟老家,因为一年多没有见爸妈,希望疫情好转以后能带着孩子回老家,陪陪父母。另外,再和家人一起出去玩玩,这是疫情过后的小小心愿。
CFF:您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什么?
邢晓强:《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给人非常大的精神激励。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如意,中国有句古话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积极面对,珍惜当下,用努力的工作和生活去迎接美好的明天。生活的心态非常关键,一定要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
CFF:请推荐一本让您最受益的书。
邢晓强:《学哲学,用哲学》,李瑞环的书。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会遇到问题,都会有烦恼。哲学类的书,更容易让人平静,引人思考,不要在琐事上有太多牵绊,应该树立长远的理想和目标。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也很多,在短时间内抓住它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更有利于取得突破。
CFF:三个西安不得不吃的小众美食。
邢晓强:其实西安的美食非常多,人们都称西安是碳水之都。我推荐肉夹馍、凉皮和泡馍。
我心中的交大
CFF:看到您的朋友圈经常分享西安交大相关的资讯,您从求学到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西安交通大学。如果用三个词形容您心中的西安交大,您觉得是什么?
邢晓强:西安交大是中国非常好的大学,是一所有精神、有责任的大学。
首先是西迁精神。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交大人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从来都是勇于承担国家的使命,1956年,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西部建设的需要,国家决定把交通大学整体从上海迁到西安。在那个年代,西安和上海的发展差距是很大的。当时的交大人,有年事已高的教授,有刚毕业的学生,毅然决然的背起自己的行囊,放下生活的牵绊,到了大西部,从繁华的黄浦江畔来到了渭河之滨,这种舍小家为国家的精神让人感动,它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心中所想的不是自己生活的衣食无忧,而是为国家为社会进步做贡献。
其次是饮水思源。交大人有一个共同品质,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对母校有非常深的情感。大学本身是育人的地方,教师们身体力行,培养学子饮水思源,常怀感恩之心。去年,交大一位80多岁的老教授,虽然自己积蓄不多,生活很节俭,但一次性把自己的积蓄——130多万,全部捐给母校。像这样的交大人有很多。
三是为世界之光。交大人的共同追求是为世界之光。一百二十余年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包括钱学森学长,还有江泽民总书记。在科学研究方面,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引领科技进步。为世界之光的使命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交大人,不断前行,接续奋斗。一所大学只要有精气神在,肯定会越办越好。我也非常荣幸身在其中,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校发展多做贡献。
CFF:从材料科学工程专业毕业,您有过两年的助理工程师工作经历,硕士毕业后一直在校长办公室工作,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决定转投身公益?之前的学习工作为您的基金会工作累积了什么经验?
邢晓强:契机的话,实际是按照学校安排,来到教育基金会工作。但从我个人角度,来到基金会工作是我的荣幸。
来到这个岗位后,我发现基金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平台。这是因为:基金会是大学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我是学材料的,再具体一点,是学焊接,焊接本质是一种连接技术,研究如何把不同的材料更好的连接在一起。我最近在琢磨,想把两种材料连在一起,中间要有好的介质。只有介质找的合适,工艺方法科学,才能让他们更长久的连接在一起。当今社会,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干成大事,需要大家共同携手一起去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才可能干好。大学的发展也一样,大学一定要跟社会融合发展,因为大学培养的人才、产生的成果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大学如果不了解社会、不融入社会,那必定不会被社会接纳,西安交大打造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就是开放的平台,希望大家来交流合作。
我的经验是,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和胸襟,通过之前的学习,我相信万物互联是有可能的,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介质、合适的方法和路径,并且能共同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在基金会工作,我有信心找到大学和社会各界合作共赢的渠道和路径。
*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团队合影(供图/受访者本人)
CFF:您在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担任副秘书长,主要负责哪些工作?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邢晓强:我现在分管筹资和品宣。一是筹资。筹资是大学基金会非常关键的一点,因为大学基金会跟其他基金会有差异,社会上的很多基金会本身有企业等的支持,筹资方面的压力不是很大。但大学基金会的重要工作是面向社会各界去筹集资金,为大学发展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方面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二是品牌的宣传。从我自己的角度,我本身对品宣工作不是很擅长,理工科思维不太善于讲故事,但我在努力学习、努力改变、努力把工作做好。
CFF:您觉得和以往的工作相比,基金会秘书长的工作有什么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变化和成长,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邢晓强:我来基金会的时间不算长。
我感觉,基金会的秘书长确实是个杂家,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具备。作为工科出身的人,自己之前对营销、策划、投资、财务等领域接触不是很多。理工科的思维,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面对捐赠人,面对社会,不能这样。策划一个项目,是要把每个故事讲得非常动听、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要让别人共情,所以这个过程是非常有挑战的,也需要我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不断地学习,基金会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和朋友。
CFF:您跟秘书长之间是如何高效配合的?能否分享两个您最觉得最有帮助的工作技巧?
邢晓强:赵卫滨秘书长人非常好,他在公益行业,在基金会工作了挺长时间,经验非常丰富。我作为新人,和赵秘书长工作之间的配合,相当于是刚入学的小学生见到了大学教授,更多的时候是我向秘书长学习好的经验,做好落实和总结,持续推动工作取得成效并不断提升自己。而且赵秘书长对年轻人非常尊重、特别关心,他在安排工作的时候,会跟我们进行充分的沟通,也会进行针对性的帮助和辅导,这都让我受益匪浅。作为副秘书长,我会多请教多学习。
另外,我作为副职,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尽力为秘书长分忧解难,在工作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视角不一样,秘书长的视角会更宽,碰到一些问题不太理解,或者意见不一致,一定要主动增进沟通增进交流。
公益育人,引人向善
CFF: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公益和慈善专业,西安交大教育基金会开设《公益与慈善》通识课是基于怎样的背景?当时的预期目标是什么?现在达到了吗?
邢晓强:这门课是人文学院的彭瑾教授和基金会赵卫滨秘书长前期策划的。我有幸参与其中。公益慈善在很多高校已经是一个专业。公益行业非常急缺人才,未来整个公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会非常大。但现在各大学各机构,对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跟不上。事实上在公益行业工作确实有很多专业的知识。比如劝募,在国外已经是很成熟的职业体系。基金会的项目管理、项目策划、项目执行、项目评估,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跟商业领域是有差异的。
西安交大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点,彭老师跟赵老师的初衷:第一,为公益行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第二,借助通识课,提升全体学生人人向善、互帮互助的意识和理念。大学的课程结构设计应该是开放的,既有理论课程,又有实践课程。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在整个公益行业发展更好。社会上公益行业里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应该多到大学里进行传播和交流。这就是当时设计这门课的初衷和想法。我们的目标是把公益慈善课程打造成国家的精品课程。
未来我们会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提升理论课程高度。另一方面,在实践环节,设计对学生有帮助的公益实践。比如,到公益机构实习、独立策划公益项目、参加公益大赛。这样完整的体系,对整个公益行业人才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CFF:如果效果好是否会考虑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推广?
邢晓强:完全可以。大学本身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大学与商业机构不同,大学没有任何私利。大学有一门好课程,是希望全社会都听到的。交大一直是非常开放的心态,也希望跟行业共同推动公益慈善教育以及公益行业发展。
只有大家携手才能培养出利于整个行业发展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交大肯定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
CFF:您谈到,教育基金会和社会上的其他基金会有不同之处,您觉得教育基金会最主要的独特性体现在哪?
邢晓强:一是教育;二是引人向善。
基金会共同的特质是:第一,有资金优势;第二,帮助他人,解决社会问题。尤其是资助类的基金会,帮助别人是我们共同的点。
而教育基金会更重要的是教育的特性。教育决定着未来,高校是培养人的地方,高校教育基金会不光要给受资助者物质方面的支持,更要通过公益教育,引导学生品格人格的养成,引人向善。
一方面,通过教育和引导,希望学生们今后有能力时,要懂得回馈社会、帮助他人。基金会本身的初衷是让大家在社会中建立互帮互助的体系。
另一方面,大学提倡全员育人,教育基金会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肩负着公益育人的责任,通过公益实践来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学会“利他”,人人向善。这是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独特之处。
*邢晓强在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西部超导师生创新发展基金”捐赠仪式上。(图/西安交大教育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CFF:习总书记在宜宾学院考察调研时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工作,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对此,您认为高校教育基金会在这件事上可以做什么?
邢晓强: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高校教育基金会一直在引导学生跟社会多接触。现在就业存在的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所需之间存在脱节。
刚毕业的大学生确实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自认为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多,在理论方面、在知识结构方面确实比其他人有优势,但是大学生也一定要看到自己身上的短板。我们基金会前期做了很多工作,引导学生去企业或其他单位进行实习。大学生一定要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把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要珍惜当下生活,每一届毕业生面对的社会环境是不可选择,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形势都应该珍惜当下生活,努力去实践,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赢得更好的未来。
不能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就一定要比别人的工作环境好、薪酬待遇高,大学生更多的要关注自己能力的提升,关注自己能为单位和社会创造什么价值,不能只关注自己。事实上在艰苦的环境中更容易磨练人的心性。对于年轻人,在刚毕业或刚就业的时候,遇到困难,遇到挫折,对今后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定要辩证地看问题、长远地看发展。
就拿我自己来说,本科毕业后在制造车间一线工作,和工人师傅同吃同住,穿着满身油渍的工服,衣服经常还被溅出的焊渣烫破洞,下料、吊装、热轧、热处理、焊接、装配、喷丸、检测等各个岗位、各个工序都干过,有时赶生产任务连着两天两夜加班,当时觉得挺苦,但反过头来看,这些经历是难得的,带给了我踏实感,让我对生活特别乐观和有信心。
总的来说,大学生要摆正心态,端正态度,乐观生活。国家发展遇到了困难,自己不要总抱怨怀才不遇,社会不公,而要尽己之力给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好转做些贡献。只要想去做事情,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要眼高手低,自认为能做很多事,但不投入实践,不用心努力工作,那一切都是空谈。一定要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CFF:您如何看待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整个公益生态中的角色,它和其他类型的基金会、公益机构的关系是怎样的?
邢晓强:高校基金会的主要工作就是支持大学更好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公益育人方面,高校基金会也做了大量工作,引导年轻人,人人向善,会使今后培养出的学子步入社会后,有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不管是进入政界、商界还是学界,都可以做出很大贡献。
无论高校教育基金会还是其他公益慈善组织,本身很重要责任就是引导社会人人向善,用实践,用努力让社会更加美好。
保持独特,传递温暖
CFF:年初的西安疫情中,您负责基金会的捐赠物资接收和协调对接,第一时间启动西安交大疫情防控专项基金通道,积极为学校募集防疫物资并对接急需物资的校内单位。在这个过程中,您有什么切身体会?
邢晓强:无论是疫情还是洪灾,社会的各大基金会都做了大量救助工作。去年年底西安发生疫情以后,各地的校友对母校的嘘寒问暖让人非常温暖,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基金会做物资筹集和调运小组的工作。虽然那段时间工作强度大,有时从白天到深夜一直在打电话协调物资,手机都发烫,大家都在一线调运、登记、发放物资,有时忙得一天只吃一顿饭,确实很累。但看到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关心关爱、送来的物资、提供的资金,让人感到特别温馨温暖,感觉自己做得事情很有价值和意义,也就没那么累了。
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感动。疫情发生后,各地校友纷纷捐资捐物,物资邮寄不过来,就安排车辆连夜送过来,甚至有很多陌生人,直接打电话问学校缺什么物资,直接就把物资送来学校,真的让人很温暖、很感动。我感受最深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中国人的团结力,在这场疫情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一个互帮互助、同心协力的民族,未来一定能发展的很好。
CFF:在这个过程中,您与鸿鹄计划的同学们有没有合作?
邢晓强:确实有。大家都嘘寒问暖表达关切,很多同学也主动提出要邮寄物资等。
但当时货运来西安很难,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加上学校里物资保障相对充裕,于是我就一一回绝了。疫情时,大家的嘘寒问暖,让我感觉很有力量。鸿鹄计划的学员们就像一家人。包括最近上海疫情,我们也有很多上海的同志,大家也都会互相帮助。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肯定能把疫情战胜,未来的生活会更好。特别期待疫情早点离我们而去。
*邢晓强在西安交通大学《公益与慈善》通识课上,带来主题讲座。(图/西安交大教育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CFF:您在西安交通大学《公益与慈善》通识课主题讲座及参观活动中,以“做一个有温度的人”为主题,为学子们带来了一场丰富而精彩的讲座,那在您看来怎样是一个“有温度的基金会工作者”呢?
邢晓强:有温度分两个层面。在基金会内部,首先要让在这里工作的每个人感受到温度。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是同事关系,但大家也都是年轻人,在工作生活中都会有特别多的困难,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人面临着结婚,家庭压力、经济压力比较大。单位能做的毕竟有限,但大家互相关心、问候、帮助非常关键,一定要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
对外的话,分不同的群体:对捐赠人,定期把项目执行的情况、学校的发展情况,受资助学生的成长情况向捐赠人汇报,让捐赠人感觉基金会确实是温暖的组织,把善款交给我们放心;对受益人或学生,通过工作上的努力,把捐赠人的爱和温暖传递给他们,引导他们也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别人,如果大学的学子都是有温度的人,那么他进入社会后也会给周围的环境带去温度。如果每个人都为此努力,整个社会一定会更好。
总的来说,我们要多关心别人,不要只过分关注自己。每个人生活都很不易,都很艰辛,不同阶段有不一样的烦恼和困惑,我们需要彼此理解,互相关心和帮助。
CFF:您如何看待基金会的独特价值?在您心目中,什么是“好”基金会,具有哪些特征?或者说“不好”的基金会又是什么样的?
邢晓强:好的基金会,首先要诚信。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基金会,诚信第一。我们接受的都是捐赠人的钱,一定不能辜负捐赠人的信任和重托,要把每一份钱都用好,要把捐赠人的公益意愿实现好。作为公益组织一定要把诚信这个底线守好,如果一家基金会连诚信都做不到,迟早会被淘汰。第二,要多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环保问题、心理问题等。同时也要关注微小的领域,从小切口去把工作做好。像鸿鹄计划中有很多学员,做的公益服务很具体,有的聚焦在乡村养老,有的聚焦重疾儿童,有的只聚焦在社区的发展。只要每家基金会都能做出自己不可替代的社会贡献,就非常有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好的基金会就是结合自己的优势特长,关注国家还有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点点滴滴的付出,对改变或解决问题做出自己实际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CFF:西安交大教育基金会算不算一家好的基金会?还有哪些方面可以突破?
邢晓强:在我看来西安交大教育基金会肯定是一个好基金会,我们也是5A级基金会。
首先我们致力于支持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西安交大在西部办学,这比在东部或其他发达地区办学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什么国家当初把交大从上海搬到西安,是因为看到西部高等教育匮乏,西部发展也需要大量的人才。这60多年来西安交大为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交大培养的优秀人才50%都留在了西部,为西部的发展和建设建功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而基金会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没有西部的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特别好。只有打破区域不平衡,全国范围内齐头并进,国家才能强盛。西安交大在支持西部发展上,确实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交大基金会伴随着交大的成长诞生,为西部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做了点点滴滴的贡献,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突破点主要是专业化能力和人员流动两方面。专业性方面,我们基金会目前在专业人才方面还很欠缺,比如筹资、投资保值增值或者项目策划等。我刚到基金会时,也感觉无从下手,后来,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和请教,当然也通过参加鸿鹄计划的培训,勇于实践,不断总结,慢慢找到了感觉,但和专业的人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所以我强调每个行业都需要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人才流动方面,这是整个公益行业存在的问题,业内人员流动性比较强,这就导致可持续性和专业性的欠缺。
*邢晓强在西安交通大学首届“国运杯”辩论赛上致辞。(图/西安交大教育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鸿鹄之志,始于奉献
CFF:在基金会行业工作到现在,您的个人职业成就、工作价值得到了怎样的实现?您如何看待自己在机构或行业中的角色位置?
邢晓强:第一,更加激发善心,关注到社会需要帮助的人群。另外,自己之前积累的人脉资源和社会资源可以为基金会筹资和发展发挥一些作用。
第二,率先垂范。日常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对工作高度投入,是可以带动同志们一块工作的。
第三,要不断学习。面对新鲜事物,要主动学习。事实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不是工作时间长,就一定比别人知道的多,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CFF:在过去一年的鸿鹄计划中,您可以分享最令您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或者一节课以及令您印象深刻的原因吗?
邢晓强:每门课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印象很深的是基金会的战略使命愿景制定、如何与理事们沟通交流、如何做项目策划、如何建设内部团队、如何进行项目评估。这些课程我都反反复复听。
光叔(编者注:指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原副秘书长李海)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在整个公益行业里是比较资深的公益人,他是一个非常喜欢独立思考且善于思考的人,并不随波逐流。对社会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他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看法。
CFF:去年鸿鹄计划的班服是您资助的,如果用一个小动物来形容,您觉得您在鸿鹄社群里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这么说?另外,您曾在鸿鹄计划的2022的开学计划中提到,鸿鹄计划的每位学员不仅是学习者,也是贡献者,现在您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思考?
邢晓强:鸿鹄的老师们都是公益大咖,我更多是默默跟着学习。班服的事其实是卫滨秘书长的大力支持,其实初衷也很简单,就是希望为鸿鹄学子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大家留下共同的小记忆。
我是一个愿意付出的人,遇到事情或在工作中,我首先想到的是先付出,付出才有回报。当然不是为了求回报而才去付出,而是真心付出以后,自己心里会感到很舒适,很有意义,不要总想索取。我到鸿鹄计划已经学习了很多知识,那我理应多付出一些,我也希望西安交大基金会与鸿鹄计划,与基金会论坛建立长久可持续的关系。我们共同多努力,多付出,把公益生态打造好。
*邢晓强与来访的基金会伙伴交流。(图/西安交大教育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CFF:请用3个关键词形容鸿鹄计划。
邢晓强:一是希望:鸿鹄计划给基金会从业人员以希望。不管是知识体系,还是教师授课质量都非常高,甚至中国基金会行业的大咖都来给鸿鹄学员上课。这既开拓了我的思路,也更让我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我相信未来公益行业的发展会非常好,当前,国家更加强调“共同富裕”,也更重视“第三次分配”所发挥的作用,我相信未来在社会问题解决上,公益力量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升,对公益会越来越关注。因此它带给我的是希望。
二是伙伴:鸿鹄计划让我结识了一批非常好的公益伙伴,大家就像一家人,无论是线下学习还是线上交流,氛围都很好。我不光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分享公益过程中心酸、不快、困难的伙伴。
三是知识:学到了知识,知识让我有力量,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公益方向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CFF:如果可以分享一条经验给与您同样的年轻的基金会新任秘书长,您想分享的是什么?
邢晓强:付出总有回报。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会变得更加的美好。每个人首先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如果真正的想把一件事做好,总会找到办法的。要是还没找到办法,就抓紧申请加入鸿鹄计划,加入基金会论坛,这个平台就非常好。鸿鹄计划对新任秘书长绝对是良师益友,期待你们的加入。
关于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
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是2006年4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民政厅核准登记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2017年,获陕西省首批慈善组织认定;同年,获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2019年,基金会“中基透明指数FTI”获满分,并列全国第一;2021年,基金会在陕西省民政厅社会组织评估中被评为5A级社会组织。基金会的宗旨:以公益之心与世界相连,动员和争取社会各界力量,支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助力西安交通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坚持“以海纳百川之胸怀,打造世界一流高校基金会,助力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的愿景。
END
策划 | 鸿鹄计划项目组
采访、编辑、排版 | 张培铃
说明:本文经嘉宾确认发布,仅代表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
-“鸿鹄伙伴访谈录”专题热文 -
鸿鹄计划是为基金会新任和后备秘书长量身打造的成长体系,旨在陪伴新任和后备秘书长发展成为具有战略眼光和格局的卓越基金会领导者。鸿鹄计划聚焦秘书长任内关键前三年的核心痛点和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课程、教练陪伴辅导、社群共建共学、在线资源中心等一系列设计,助力秘书长建立思维框架、提升专业技能、开阔行业视野。
点击“在看”,你最“好看”
欢迎将基金会论坛公众号CFF2008设为“星标”,点亮在看,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