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星云大师讲《心经》 | 如何过上没有烦恼的人生?

星云大师 花雨满天生命家园 2020-08-22


  • 共读书籍:星云大师讲《心经》

  • 推荐理由:以生活事说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间沉浮中找自在

  • 本期共读:本期内容为《星云大师讲<心经>》第十三课


▲星云大师手书《心经》






没有烦恼的人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接下来再讲经典里说的无十二因缘、无四圣谛。


“十二因缘”或“四圣谛”是佛教根本的教义。先前提到的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还是名相上的分类,而十二因缘是讲人生死的程序:人生怎么从过去到现在,怎么从现在到未来。也就是讲十二因缘的关系。


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我们人生从过去到未来,就是这十二种程序的关系。


我们从何而来?当然一定有个过去的因,不会从天上忽然掉下来。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生命的本体,父母也不会生养我们。人生从哪里来?无明和行就是这个过去的因。有了过去的因,接着就有现在的果,这个果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和爱。有了爱、取、有,我要爱、我要拥有、我执取,那么就又造下现在的因,然后再感未来生、老死的果报。


“无明”是个什么东西?无明就是“不明白”。真如佛性是明白的,是觉悟的,是出世间的。世间的生命被覆盖着,没有起作用,起作用的是无明。有时候,佛教把无明和真如说成是一个,生死就是涅槃,无明就是真如。有人会困惑:“这个太矛盾了,不是说了生死、了生死,怎么又说生死就是涅槃?不是说离无明、离无明,怎么又说无明就是真如?生死怎么会变为涅槃,无明怎么会变为真如?”


举例来说,刚采下来的菠萝,吃在嘴里好酸好涩。把它放着,经过风吹日晒,几天之后再来吃,就变甜了。这个甜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原本又酸又涩的菠萝,经过和风丽日的洗礼之后,才变甜的。


无明经过修行,就成为真如,成为佛性,所以,无明是生命的本体,是生死的根本。若到了觉悟不生不死的境界,就是涅槃真如做本体了。


涅槃真如是天上生的,还是地上长的?是父母生的,还是诸佛菩萨给我的?都不是,是从当初的无明而来。《大乘起信论》讲“一心开二门”,也就是一个心分成两条路,一个叫作“真如门”,一个叫作“生灭门”。真如和生灭是不二的,也就是空和有是不二的。


觉悟的真如在这个地方,不觉悟的无明在那个地方,本来是两面的,而我们凡夫众生却避开真如,避开觉悟,所谓“背觉合尘”,一直往无明的路上走,这就叫生灭门,也就是生死流转门。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因为无明而行,而生死流转。从无明一直到老死,老死了又再无明,无明又再老死,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未来又成为过去,永远都是一个环型的状态,也就永远不得解脱。


要想从流转回归还灭,就要从无明说起。所谓“无明”,生命一念不觉,就有生死人我,就有了差别世界。“行”是什么呢?行是行业,我们常讲一句话:“哎呀!我前世不知道造了什么业?”这个业就是行为,行为决定一切。世间的苦和乐,真实说来,都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的,都是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的一切。


经典里有这么一个故事。爸爸对公主说:“你应该感谢有我这么一个国王爸爸,穿得好,吃得好,无忧无虑。没有我这个爸爸,你怎么会有这样的办法?”公主说道:“爸爸,不是你的关系,现在我这么幸福、这么快乐是我的关系,是我的福德因缘。”这个专制的父王一听,很生气。“你讲这样忤逆我的话,好!我就看看你有多大的福气!”就叫大臣找来一个乞丐,强迫她嫁给一个乞丐,“让你去享受富贵荣华吧!”


这个公主叫善光公主,她嫁给了乞丐之后,一点都不难过,也不伤心,因为在她的思想里,一直有着“自己会有办法的”想法。她对乞丐丈夫说:“夫君,你怎么会流落到做乞丐的地步呢?”丈夫说:“我还小的时候,家里有万贯家财,但是一把无情火来,把房子都烧掉了,家人都死光了。我那时候年纪小,没有其他能力,只有出来讨饭。”一个讨饭的人,还有什么办法来复兴家业呢?


公主一听,说:“你本来不是穷人家的小孩,那么家里的房子烧了之后,土地还在吧?在哪里?”“土地有什么用?都是断瓦残垣,都是破瓦片、破砖头。”她说:“没有关系,你带我去看一看,我们可以把地犁一犁,种种葡萄,或种种其他什么东西。”回家之后,两人努力地犁地。不犁则已,一犁犁出他父母过去埋藏的黄金、珍珠、宝贝,一下子就发财了,没有多久,高楼大厦又在原地兴建起来了。国王得知此事,心想:“真的是如佛陀所讲的,人的罪业要自己承担,福德也是自己享受。”你有多少福德因缘存在银行里,它都会让你自由取用。


什么银行?就是我们的坚牢库,我们的功德宝藏。不过,若浪费功德,老是透支,宝藏用完了,就要贫穷了。所谓“行”业,自己造作的业,就要自作自受。幸福也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苦痛也是我们自己招感的,所以自己对个人的苦乐要负最大的责任。从无明而行业,行业有善恶,然后就有“识”,这个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佛教唯识家讲“第八识”,就是我们生命所依的阿赖耶识,又叫作藏识,一切的善恶都在里面,所有行为造下的好与不好,都藏在第八识里面。第八识遇到父母的缘分,就投胎去了,这个生命的识、灵魂就要去投胎了。投胎到母胎里面,就叫“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质。父精母血一和合,生命一接触,精神和物质就连在一起了。色,就是物质,也就是人的肉体,名就是精神,就是受想行识,两者和合之后,呱呱坠地,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六入”又叫六根。


读《金刚经》的人知道:“眼耳鼻舌身意,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倘若入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攀缘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专门和外面的六尘境界打交道。所以六入一和六尘打交道,我们每天就要忙起来了。


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舌头要尝,身体要感触,一天就忙起来了。六入一忙起来,就要去感触。眼睛接触色,耳朵接触声音,有了接触,就有感受,感受到快乐,感受到很美,感受到很欢喜。


无明和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现在的果。我们由于过去的无明和行,就有了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结果,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生。我们现在的人生又再制造未来的因缘。制造什么未来的因缘?我“爱”。我爱什么?有的人爱名,为了爱名,又造作了多少善恶业;有的人为了名而做好事,有的人为了名而做坏事。爱什么?爱人,爱金钱,爱感情。感情,有时候让我们成就功德善业,有时候却让我们造下罪业。所以感情不一定是好,也不一定是不好。感情用到好的地方就是好,用到坏的地方就是坏。感情用到好的地方,感情就不是罪恶;不过用得不当,就会制造人间的纠纷。


由爱而“取”而执著。执著什么?执著我爱的人、我爱的房屋、我爱的花朵、我爱的衣服、我爱的学位、我爱的名、我爱的权力,心中吶喊:“这是我的,你们都不可以动!”


执取以后就成为“有”,有也是业。把这许多善恶业统统集合在一起,就成为“有”,有了善恶业的因,又要再招感未来的生、老死。死了以后,又再从无明来起,过去、现在、未来,未来、过去、现在,就这样不断地流转。大海里的水汹汹地流着,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到哪里去了?它会再流回头的。不回头哪里能维持那么多的水呢?


这十二种叫“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一个接一个,像接力赛一样地接棒。又例如我们平常烧柴火,一根木柴烧完,再换一根,一根木柴烧完,再换一根……如是烧了几十根,火还是原来的火。这把火,就如同是生命之火,生命之火藉由木柴,一根一根地燃烧下去。虽然一根一根的木柴有所不同,但是生命的火却没有不同,一直延烧下去。


我们的生命一世又一世地轮转不已,形体总是不一样。不过尽管变成张三或叫作李四,身体的薪柴不一样,生命的火却是一样的。生命在“缘”里面,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就是生死流转。所以,生命的现象,是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人生的因缘,主体为因,加上缘,就有结果,即所谓因、缘、果。如果我们不要流转,不要生死,不要轮回,有没有办法?当然有!佛教提出念佛、参禅,种种的修行方法,主要就是要“了生脱死”。


生死流转


我们读《般若心经》,主要是为了要有般若,证悟般若智慧,超越对待、超越有无、超越生死之外,去认识自己生命的实相,去认识自己的本来面貌。


什么是本来面貌?可叫作般若、真如、佛性、法身、实相……名称尽管很多,可是意义却只有一个。它只是从多种方面来解释我们的本来面貌。等到我们把自己的主人翁认识了,找到自己的老家了,也就认识自己了。当认识了自己的真如般若的时候,烦恼无明也就打破了,无明一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接着六入灭、触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死灭。老死没有了,烦恼没有了,还灭了,人就解脱了,就回归我们的本来面貌,回到我们的老家了。


佛教的根本道理怎么讲?就是一个圆。从什么地方开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结束也不知道,好比时钟滴滴答答走不完,从一点到五点,到八点、九点、十点、十一点、十二点,又从一点、二点、三点……到十二点。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在生死的圆圈子里转来转去。无明是无始有终,我们的真如佛性是无始无终。我们的本来面貌、我们的生命究竟从哪里来?无始以来就有。那么,生命到什么时候才会结束?没有结束,它就如同时钟的循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无明从无始以来就和真如佛性在一起,有真如佛性就有无明。等于一面光明的镜子沾染了灰尘。但是无明有终,无明烦恼是能去除的,它可以从圆圈子里跳出,超越圆圈,跳出三界,超出因缘果的范围。


假如有人问,你从哪里来?我是爸爸妈妈生养下来的。你爸爸妈妈从哪里来?他们是从祖父母来的。祖父母从哪里来?曾祖父母。曾祖父母从哪里来?高祖父母。往上推,八十代、九十代、一百多代。究竟你是从哪里来的?生物学家讲,人是从细胞组织而来的。那么,细胞从哪里来的?这就不知道了。不管科学家创造什么东西,就是不能创造生命。除了细胞,一定还要有其他的东西组合,才会有生命。


所谓真理,人生从哪里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生、老死,又再无明缘行,行缘识……像时辰钟一样轮回不已。人生在六道轮回里走来走去,永远走不完,哪里是开始、哪里是结束都不能知道。


我们现在来画一个圆圈,在圆圈的中间画一个人,旁边写个生老病死。人生了就会老,老了又得病,病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又老……生老病死是没有结束的。人没有结束,心也是一样,心就是念头,一个念头升起,停了一下,又再换另一个念头。第二个念头升起,马上又没有了,又再开始了另外一个念头,如是生、住、异、灭。


我们观照自己的心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前念升起,我想到我喜欢的人,那么才想到那个人,后面一念又升起,那个人有对不起我的地方。老是想到这些苦恼事,即使不想他,他的影子还是会在脑筋里出现。这颗心就是这样生住异灭,一天到晚转来转去。


心如猿猴,虽然你想用绳子把它扣住,可是它还是在那里蹦跳,一刻都不休息。我们说修行,就是要用佛法的链子来扣住这颗妄动的心。在每日的训练下,一天一天把链子剪短,今天剪短一寸,明天剪短两寸,剪到最后,不需要链子了,它也不再跳动了,心就降伏了。降伏了以后,不用链子它也不跑了。如何降伏其心?就是用这条铁链子来训练!如同耍猴把戏般,我们把自己的心当成猴子,耍自己的把戏。


不只心在一个圆圈里,物也一样。物是什么?物就是成住坏空。桌子、讲台,用了三年、五年,十年,就是用了一百年、两百年,总有一天会坏去。坏去了、没有了,不是空,不是没有,“空即是色”,它又会再造成。


不要执着于空


“有”不执著了,却执著一个“空”,也很危险。例如有人说:“既然是四大皆空,算了吧,我不要老婆了;反正一切都是空的,我也不要儿子了,管他去!一切都是空的,我也不要功名富贵了;身体是空的,我也不要了,就死了吧。”这不是很可怕吗?佛说,如果众生执著有,有办法救度他们,教育他们;如果众生执著空,就没有办法教,没有办法度了。


有不少的佛教徒为了表示持戒,要到山里面去住茅棚;为了表示苦修,他要穿破烂的衣服。在家信徒也往往欢喜这样的出家人:“他在闭关,真了不起!”“他不吃饭,只吃水果!”“他不吃饭,只有喝水。”不吃饭,只吃水果?那么山里面的猴子不也只吃水果吗?它们跳啊蹦啊,精神还是那么好。不吃饭,只吃水?水里面的鱼不也是天天都吃水,你看,它们的活动力这么强。


有人以为不吃饭就是修行,穿破烂衣服就是修行,住到山里就是修行,闭关就是修行,这倒不一定。自私自利,对佛法没有信心,对一切众生没有大慈悲、大智慧、大般若,我们就不能认定他是一个修行的人。


再看佛陀,他吃饭穿衣都是佛法,行住坐卧都是佛法。《金刚经》里说:“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或许有的人会起了怀疑——堂堂伟大的《金刚经》,可惜一开始就是讲吃饭、穿衣、走路、洗脚等无聊的日常琐事——他并没有想到其实这就是佛法。


“食时着衣持钵”,是持戒;“入舍卫大城乞食”是布施,到了吃饭的时候,要出去讲说佛法,不讲说佛法就没有人供养;“次第乞已”,是忍辱,次第托钵,尽管所乞得的食物粗劣,也要忍耐。饭食讫,要“收衣钵”,还要“洗足已”,是精进;“敷座而坐”,是禅定。有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就是般若。


所以,佛陀穿衣吃饭都是般若,都是六度,都在修行。生活里就有般若,生活就是修行;要想离开生活,离开众生,自己一个人去修行,是不可能的。慈航法师有两句话说得很好,“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亦即只要还有一个人没有得度,就不要自己逃走了。


把十二因缘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字:惑、业、苦。起惑,众生因为烦恼,怨天尤人,而造作种种恶业;身心造了业,就要受苦;受了苦就更是烦恼,又再起惑。我们众生就是这样不断地在惑业苦里轮回。假如惑灭了,也就不造业了;不造业,也就不受苦了;不受苦,也就没有烦恼了。


所以,《般若心经》讲“无无明”,空里面没有无明,就等于说菠萝里没有酸、没有涩、没有苦。为什么?因为它将来会甜。我们人没有无明,因为无明会结束。“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了脱无明。为什么呢?


无明本来就不是真我。所谓“不增不减”,空不是说先有了一个东西,我们再来空掉它,也不是说先有后空。我们要知道空和有是“不异”、“相即”,是不离的。所以我刚才说,宁可以不懂佛法、不懂空而执著“有”,也不可以生空见。


佛经有这样两句话:“宁可起有见如妙高山,不可起空见如芥子许”。宁可起“有”的见解,有房子、有你、有人、有三宝、有天堂、有地狱、有妻子、有儿女、有功名富贵。“有见”就是如妙高山也不要怕,怕就怕我们起了空见,偏执于空见,即使只如芥子许,也很糟糕。为什么?因为我们离开了“有”谈“空”,就是顽空、断灭空。


“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我们体会空的什么呢?是空的有,空和有是一起的,不要把思想境界搬挪到断灭的无里面去,那就危险了。



我们在世的每个人,都想拥有大福报、拥有大智慧。但这个大福报和大智慧焉能容易得来?要经过世世修、几世修才能得来的。我们经常是在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一直谨记自己要存善念,要无分别。但当事情状况一发生,不得了了,啥也不顾了,该怎么恶言相加的甚至一举一动都透着魔的影子。其实我想说,修行是在在处处的,越难面对的现状,越是做成就我们智慧的机会。来做善事、改恶习、常常关照自我才能每天进步,从而达到了修行的目的。


我常常觉得,修行不单是问因要果,而且还是要过,过程的过。在过程中体会真我的存在,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也不管我们去到何处,用善行过好当下才最紧要。


生活中,有很多现状和经历都告诉我们说,处世之道心态颇为重要。无目的的做一件事,认真体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莫想得多少好处,那么一切将是另一番风味。就像我们教育儿女,好好学习,长大才有出息。这句话一点也不错,那么怎样才叫有出息?怎么样才叫没有出息?我想有或没有其实,都好。我们好好引导,积极教育,孩子们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在正能量的生命中无限成长,那么这生的能量就会无限大吧!

(注:《星云大师讲<心经>》作者为星云大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音频领读者和读后感作者为国信师兄。)

补课:星云大师讲《心经》

中途加入共读的师兄,点击下方蓝字,即可查看以往课程


序言《心经》 | 用般若智慧,改变你的人生

1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般若,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

2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般若有何用?
3 | 星云大师讲《心经》 得度的钥匙——波罗蜜多4 | 星云大师讲《心经》心的道路5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自由真的自在吗?6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五蕴皆空7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空”到底存不存在?8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无我便无苦 9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色”怎么就“空”了呢?10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机缘到了,开悟的因缘就成熟了11 | 星云大师讲《心经》丨追求功名富贵,是永远不能满足的12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如何超越身心的限制?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心经》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