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撷英」 理论之光:报纸专版热文



本期推送文章选自近期8种报纸专版热文,共16篇 。

(每种报纸推送2篇,点击“阅读原文”可直达报纸公号。)



_


目录


_


何毅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_


韩庆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精准思维”

_


高建平 |新时代美学发展的新思路

_


顾伯冲|人生格局如何放大

_


韩立明 等|坚持新发展理念 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基石

_


杜学文|用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_


蔡敏|生育自由与价值之争

_


吕厚量 等|好风凭借力 扬帆正当时——青年学人谈如何研究世界史

_


毛心怡|警惕新一代成长与育儿危机

_


祁建建|儿童权益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回顾与展望

_


乔瑜|澳大利亚兔灾的生态史学思考

_


汪世锦|习近平总书记大历史思维的丰厚内涵

_


王轶|构建中国特色民法学体系

_


谢鸿飞|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_


俞荣根|中国古代的“礼法之治”

_


张一兵|转向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情境主义国际

学习时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何毅亭


阅读原文

【节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地位的一个科学界定,也是我们党第一次以“世纪”为尺度命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新华日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精准思维” 

韩庆祥


阅读原文

【节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在统筹全局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精准施策。这一基本方略贯穿始终、覆盖全面、收效明显。跳出疫情防控,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打好“三大攻坚战”,其中第二大攻坚战,就是“精准脱贫”。再回溯到他所强调的实施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弘扬工匠精神等,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方略的理解、把握和运用,不断走向了全面、系统、完整。由此,我们可以从中提炼概括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思维”。这种“精准思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施高质量发展实际结合起来,逐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艺报



新时代美学发展的新思路

高建平


阅读原文

【节选】为了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美学研究,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入研究当代世界美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和阐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面向当下中国人的审美和艺术实践,使美学为当代社会服务。20世纪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从心理学转向,到语言学转向,再到文化研究对美学的冲击的过程。20世纪的中国美学,经历了世纪之初引入“美学”这个概念,世纪前半叶以“美学在中国”为主,致力于外国美学介绍和综合,同时也结合中国人的审美和艺术实践进行阐释和发展,形成了重视审美无功利的静观派、通过艺术促进社会进步的人生派,以及推动社会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这三条线索。1949年以后,中国美学经历了1956年至1964年的“美学大讨论”、1978年至1985年的“美学热”,以及世纪之交的“美学的复兴”。与文学和文化相呼应,我们可以将这三段分别称为“新开端”、“新时期”和“新世纪”。

学习时报



人生格局如何放大 

顾伯冲


阅读原文

【节选】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大军直捣咸阳城,将士们纷纷乘乱抢掠金银财物。此时,唯独萧何与众不同,迅速派人将秦帝国的有关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后来,这些档案资料为刘邦集团制定战争方略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对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武力给社会定义的时代里,萧何的举动实为不易,当时别人忙乎着怎样过上几天快活的日子,满足生理和心理的快感,而他想到是此后的王朝管理。这彰显了他的人生格局。

新华日报



坚持新发展理念 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基石 

韩立明 等


阅读原文

【节选】今年6月是第19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对处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关键阶段的江苏来说,意义尤其重大。“安全生产月”,既是江苏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的宣传月,又是严格安全管理、压实安全责任、推动问题整改的落实月。目前,全省上下都在以“安全生产月”为抓手,进一步压紧压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层层明确职责任务,层层拧紧责任螺丝,全面排查化解安全隐患,有效遏制各类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各设区市的领导干部在抓安全生产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切实担负起领导职责。本期“政声”版特邀了13个设区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安委会主任,谈一谈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以及各市的具体举措。

文艺报



用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杜学文


阅读原文

【节选】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期间来到云冈石窟。他指出,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高度重视与珍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引领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重要思想。文学创作如何用好历史文化资源,讲好精彩中国故事,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十分迫切的课题。

中国妇女报 



生育自由与价值之争 

蔡敏


阅读原文

【节选】“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最近,舞蹈家杨丽萍社交网站下的一条高赞评论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这条评论还说,“所谓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即使你再美再优秀都是逃不过岁月的摧残。”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推波助澜,表示,女人不是用来生儿育女的想法,不但对自己、对家庭、对家族不负责任,也是反人类的。

光明日报



好风凭借力 扬帆正当时——青年学人谈如何研究世界史

吕厚量 等


阅读原文

【节选】我国世界史研究历经几代学人的辛勤耕耘,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尤其是2011年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后,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研究和认识历史提供了行动指南和重要遵循。青年人作为我国世界史研究队伍中正在成长的一支生力军,被寄予了厚望。在我国世界史研究发展迈入新阶段的今天,青年学者如何利用时代赋予的条件,在老一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持续探索和发力,努力提升我国世界史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如何认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围绕这些问题,本版特组织几位青年学者进行在线讨论,并邀请专家予以点评,以激励青年学人成长,助力中国世界史学科的繁荣发展。

社会科学报 



警惕新一代成长与育儿危机 

毛心怡


阅读原文

【节选】在刚刚过去的第71个六一儿童节中,成长的烦恼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过去相比,如今新一代的儿童成长于物质充裕的年代,但越来越多的孩子却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心理焦虑问题,本该轻松的童年无法无忧无虑,他们的父母也陷入了新一代育儿危机之中。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代焦虑的孩子终将成长为一代焦虑的成年人,并最终将整个社会拖入焦虑的恶性循环。

中国妇女报 



儿童权益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回顾与展望 

祁建建


阅读原文

【节选】2020年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收官之年。近年来,我国儿童权益保护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儿童人身、财产权益保护不断体系化,对儿童性权益保护理念的认识不断更新并上升为立法和规范,儿童教育权益进一步巩固。本文作者认为,加强法律保护力度有利于营建儿童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保护儿童权益需要落实和加强监护人责任,相关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合力是推进儿童权益保护的另一要点。

光明日报



澳大利亚兔灾的生态史学思考

乔瑜


阅读原文

【节选】1859年,当一位叫托马斯·奥斯汀的农民收到英国老家送来的24只野兔并将它们放归农场的时候,他绝对意想不到,这些看似人畜无害的小兔子,竟为古老的澳洲大陆带来一场巨大的生态破坏。到20世纪初,澳大利亚的兔子数量已经多到了灾难的程度。它们与本土动物争夺栖息地,造成了小型有袋动物的大量减少。它们环剥树皮,啃食庄稼,密集的兔洞穿空土地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兔子们以每年80英里的速度在澳大利亚境内迁徙,从最初的落脚地维多利亚,进入新南威尔士、南澳大利亚、昆士兰,直至西澳大利亚。时至今日,依然有2亿至3亿只欧洲野兔生活在澳大利亚。尽管这些兔子一直是作为横扫原有生态的入侵者和破坏者被记录在案,但是还原到历史场景中,我们则会发现澳大利亚兔灾并不仅仅是一场一般意义上的物种入侵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报



习近平总书记大历史思维的丰厚内涵

汪世锦


阅读原文

【节选】历史,一般情况下是指已经过去的发展历程或对过去的事实的记载。但是,从总体上看、系统辩证地看,历史、现实、未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这种将历史、现实、未来看作一个整体,即在时间上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作一个运动、发展、变化的整体,把现在的事同历史的逻辑发展联系起来,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的历史观,我们称为大历史观。运用这种观点看问题,我们称之为大历史思维。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思维,是一种考虑到古今中外的宏大叙事,指引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贯通历史现实未来的大历史思维,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不断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社会科学报



构建中国特色民法学体系

王轶


阅读原文

【节选】2020年5月2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的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加强对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后民法典时代中国民法学的发展方向。

人民日报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谢鸿飞


阅读原文

【节选】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确认民事主体的各项民事权利,尊重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保障其依法享有人格权、人身权、财产权等民事权利,有助于激发社会创新发展活力。对现行民事单行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的民法典,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人民日报



中国古代的“礼法之治” 

俞荣根


阅读原文

【节选】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积淀了丰富的法律思想,流传下浩如烟海的法律典籍,成为我们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文化资源。汲取传统法律思想的智慧,一个前提是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态、性质、内涵等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社会科学报 



转向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情境主义国际 

张一兵


阅读原文

【节选】情境主义国际是20世纪中后期欧洲非常重要的一波革命先锋艺术思潮,其革命概念和激进观念与我们所熟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构式和学术话语有着天壤之别,然而,它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激进左翼艺术思潮的大门,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了解的新方向。

END


数据说明

数据来源:报纸官方网站、各主办单位和报纸微信公众号。

数据采集时间:2020年6月18日




部分报纸未开设公众号或公众号未推送相关文章,故未列入。欢迎报纸编辑部推荐优秀文章加入每月「撷英」栏目推送,请通过zhpj@nju.edu.cn与我们联系。

 责编:羽青团

审核:闻   青


往期推荐


撷英

5月热文——教育学期刊和集刊

智汇

国家高端智库系列报告出版概览(一)

方圆

学者谈写作

数迹

“盛名”之下:SSCI 里的中国发表(2009-2018)

刊界

《科学》杂志—熟悉的陌生人

书简

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历届获奖著作概览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