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圆」名教授学术写作纵横谈(六)

 郭麟阁

 著名语言文学家、文学翻译家

学术论文不是一般论文,而是学术性很强的论文。报纸上常登的当然有学术论文,例如学术副刊所刊登的专论;但是一般所登的虽也是论文,却不能说是学术论文。我这里所讲的论文是指学者的学术专著,学术杂志上所刊登的文章以及各大专院校、研究所学报上发表的文章,目的是帮助同学特别是研究生写好毕业论文,其中包括学士论文、硕士论文 以及博士论文。

我个人从1928年在北京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文学院)写学士毕业论文(《法国文学的社会性》)起,1935年在法国里昂大学写过博士论文(《红楼梦研究》、《文学变迁理论 的研究》),回国后在中法、辅仁、师大等校教法语及法国文学,写过不少的专著,如《法国文学论集》、《法语历史语法》、《魏晋风流及其文潮》、《法语文体学》以及最近出版的《法语句法及句型初探》等(翻译及在杂志上发表的单篇论文,都不算在内),数量也不算少,但质量很差,学术水平更谈不上。五十年来,在这方面,虽然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教训),我却拿不出一套写学术论文的办法。我只能提出我自己写论文的方法和经验体会,供同学们写论文时参考;我自己不想也无权将自己的方法强加于人。

尽管写论文时,各人有自己的方法,不能而且不应该强求一律,但是有些原则是共同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我现在把我所认为的普遍原则,即不管你想写什么样的学术论文,必须遵循和参考的,分别论述于后:

01


独创性

一篇论文,不管是教授专家写的或研究生写的,必须具有独创性,就是说在你研究的题目范围内,前人或者没有接触过,或者虽有接触,而语焉未尽,你能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研究,提出新的看法,论据确凿,言之成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成一家之言。当然论文的独创性,不一定都成一家言。论文怎样才能有独创性呢?首先不要选择过于空泛庞大的题目,因为内容过于庞大空泛不容易做好,不容易深入,独抒己见。记得1930年我在里昂大学念书时,第一次向导师提出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法朗士的研究》。导师卡哀(比较文学专家)微笑着说:“这样庞大的题目,就是法国学生都不敢做,何况你们外国人。”他看我有点不服,继续说 道:“法朗士著作浩瀚,而且都含哲理,你在两三年内不可能深入地对每本著作都加以分析研究并旁征博引,提出自己的独特意见。”听了以后,我沉吟不语。他又说:“你一定要做有关法朗士的论文,我劝你选他某一本书,譬如《企鹅岛》 或《在白石上》。”我当时觉得研究一本书,不过瘾,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因为当时法朗士的全集我都读了一遍,自信是能做这个题目的。后来他提出研究《红楼梦》,我接受了,但是副论文题目我坚持作《文学变迁理论的研究》,这样庞大空泛的题目,因为是副论文,他无奈何也答应了。因此,选择论文题目范围要小一些,最好研究一个作家,或一本书,或者某语言问题。最近北外隆重举行研究生论文答辩会,特 别约我参加。四篇文学论文都用法文撰写,内容都是关于现代法国文学作家萨特及卡缪的某本著作研究;其中有一篇是关于四十年代作家纪德某作品的研究。因为题目范围窄狭,这四篇论文都提出了不少独特见解,分析论断,相当深如。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有关法国文学方面的,现在再举中国文学方面的几个例子。中国的学术研究非常强调独创性,特别表现在考证、校勘、训练等方面。这就是所谓汉学的研究。日本、法国、德国汉学家们,在掌握资料及考证方面远不如中国学者,但他们运用新的社会学及文化史知识(如法国的伯希和葛纳内、马斯伯欧等人)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思想以及中西交通等方面,都写出不少有价值的学术专著或论文。记得四十年代,北京汉学研究所(设在当时停办的中法大学校址)所长铎尔孟研究《周礼》时,读到“春正月獭祭鱼” 一句,自己无法解释,他想水獭在正月开冻吃鱼前,先向它们祭奠,什么意思呢?他问教于曾觉之先生;曾先生又来问我;我建议读一读莫尔根的《原始社会》一书,我认为这与图腾有关。但是经过耐心查对,大胆设想,反而越来越糊涂。最后我请教辅仁大学文学院长沈兼士先生,他是研究古文字学的权威,章太炎的高足。他说这个“祭”字不是祭祀,而古义是“杀”,同“蔡”字同义。他说完后,马上 拿出他的一篇论文,题目是“释‘蔡’及‘祭’”(大意), 一方面对我说:“你看过拙作后,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篇文章长达两万字,根据春秋左传以及董仲舒的一些作品,旁征博引,证明“祭”字在古代确是有“杀”义,同《春秋》上所说的“蔡”蔡叔完全同义。至此我茅塞顿开,疑团冰释。春正月冰开,水獭吃鱼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呢。沈兼士解释“蔡” “祭”两个词居然写出长达两万言的一篇论文。前人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当然是有学术价值的。

此外,三十年代,胡适在北大任教时,曾写过《〈红楼梦〉考证》,轰动一时,因为他第一次解决了作者问题,对曹雪芹的身世作了较详细的考证,指出《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这在过去牵强附会的“红学”研究中,确实前进了一大步。近来周世昌等人对“红学”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如根据考证,指出前辅仁大学女院旧址恭王府,就是大观园遗址。吴恩裕最近出版的《曹雪芹丛考》,对于曹雪芹的研究又大大前进一步,如:卷二,新发现的曹雪芹传记材料;卷三,曹雪芹佚著和传记材料浅诂;卷五,曹雪芹卒年考辩存稿;卷六,有关曹雪芹诗文考略;卷七,现存己卯本《石头记》新探等,都是有创见的论述和前人没有的发现。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写论文时学习的。

02


主题突出,论点鲜明

我们写一篇文章,不论它是什么体裁,总要表达一个主题和许多论点。那么主题是什么呢?主题就是作者写文章时必然要表达的一定的思想感情,反映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诅咒什么,都要通过对文章中具体材料的描述和论说,传达给读者,使他受感染而起共鸣。所谓论点就是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通过具体人或事物,表现出来,争取得到读者的同情和支持。

因此写文章主题要突出,论点要鲜明,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譬如我最近出版的《法语句法和句型初探》,水平虽不髙,但我在第一章开始,就紧抓住句型的特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什么是句型?句型同句子有什么区别?这是首先得弄清楚的问题。所谓句子必定要表达一个完整思想或感情,而句型就不一定。它有时表达完整思想或感情,有时也可以作为小句(proposition)表达一个不完整的思想或感情。其次,句子虽有一定词或词组和一定的语法结构,构成句子的各种成分间,彼此虽有一定的搭配关系、语法规则的制约,但句子的形式并不固定,也就是说并不定型,并不凝固;句子成分随时搭配,意思表达完毕后,又随时可以拆散。句型则不然:它有一定的词或词组和一定的语法结构,构成它的各种成分也有一定的搭配关系,受一定语法的制约,而且它的型式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是定型的,是凝固的;句型的成分配搭关系和形式,无论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很少变化,无所谓临时组合,临时拆散。总之,它成了一个民族表达思想感情,约定俗成的一个语言单位的‘共型’。”

我对于句型的观点提出之后,便根据它的特征,在法语句法中,按图索骥,进行初探,第一次指出,法语句法中哪些属于句型,加以系统分类,罗列例证,使中国学习法语的人,特别是大学生,有意识地学习掌握表达各种关系的不同句型,借以丰富他们的表达手段。我的书名所以名之曰“句型初探”,是因为法国的语法书都谈句法,却从来不谈什么是句型,因为这个问题对法国人说来并不重要,正如中国出版的汉语语法修辞一类的书,不谈句型,因为我们学习汉语不需要学习句型。不过要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必须掌握汉语句型。如最近出版的《汉语500句》(陕西人民出版社),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是大有帮助的。

03


尽量搜集和占有资料

写文章不但要有明确的主题,鲜明的论点,还要有丰富生动的题材,也就是材料。题材是作者用来表达或论证主题的材料。作者在动笔写文章前,首先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或有关专著和论文中,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加以分类,进行分析研究,把心得体会,扼要地写在卡片上。根据主题的需要,经过选择加工,然后进行写作。题材在叙述文或描写文里,指的是所描述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在论说文里,指的是文章所议论的对象,以及用来说明观点的典型事例、引文、历史资料、数字等。这是由于文章的内容、功用、体裁的不同,对材料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根据主题选择材料,选择材料必须能够或有助于表现主题:凡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即使十分生动,也不要选用;而能表现主题的材料,也要加以精选。

我们所讲的论文属于论说文。论说文的目的是摆事实、讲道理的。它在议论和说明中所摆的事实,所引用的事例、论证等就是材料;这些材料都是用来说明道理,表现主题的。材料一般分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当然我们搜集材料时,首先要掌握第一手材料,因为第一手材料,没有经过别人改动,比较可靠。例如,有人根据裴松之注,证明刘备在三顾茅庐前就认识诸葛亮。这是第二手材料。根据第一手材料,那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证明裴松之的注不可信。因为诸葛亮明确指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第一手材料固然可贵,能解决问题,但第二手材料也不可偏废。如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著述有许多散佚,没有流传下来,我们仅在《图书集成》中,看到片断。又如《汉书艺文志》所载中国古代小说如《伊尹说》、《青史子》、《师旷》、《虞初周说》、《务成子》等,内容是什么,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是由于《汉书艺文志》这第二手材料,足以证明我国古代还有这么多的小说。又如不懂外语的人能不能研究外国作家呢?我看还是可以的。中文系不是也开设“欧洲文 学史”一课吗?凡事不要绝对化,极端化,会外语的人认为自己能阅读外语资料,就轻视那些不能阅读外语资料的人,甚至说他们不能研究外国文学,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试问我们只要根据好的译本(包括名著及材料),为什么就不能研究外国文学呢?当然最好是能直接阅读外语材料;不能阅读外语材料的人,阅读翻译也可以。譬如最近柳鸣九译的《雨果论文学》,所选译的雨果的几部名著序言,如《克伦威尔》、《欧那尼》、《秋叶集》、《心声集》等序言,译文都比较忠实可靠,不懂外语的人,要想研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完全可以根据这些译文,进行分析研究。

《法国文学简史》,郭麟阁 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04


结构谨严,层次分明

一篇论文和其它文章一样,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二者不可缺一。所谓内容就是上边讲的主题和材料;形式就是指文章结构与语言。在写作过程中,文章主题确立,材料选好后,只是有了内容,还需要有表现形式;表现形式除了语言外,还有结构。正如建造房屋首先得准备建筑材料;其次还需要有蓝图、设计。因此,可以说,所谓文章结构,就是建造房屋的蓝图;没有蓝图,建造不好房屋,同样,没有结构、布局,如何能写好文章?结构就是作者为了表现主题思想,增强表达效果,对材料加以组织、比较,安排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结构不是作者的主观愿望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作者根据对客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按照主题的需要和体裁的要求,把选好的材料加以分类、组织和安排,分为若干部分,使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贯,合乎逻辑。因此,可以说,结构实质是作者思路的具体表现,是作者认识客观事物规律的具体表现。作者思路清晰,结构必然有条不紊,写起来自然顺理成章;思路不清,结构必然紊乱,写起来牵强附会,捉襟见肘。总之.疏通思想,安排结构是写作过程中一个重要步骤。

要安排好结构,一般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 围绕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根据需要,加以适当安排,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2) 疏通思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就是说,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内部联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3) 结构要完整而统一,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实际情况;客观事物的发展必然经过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同样每篇文章也必然经过三个阶段,尽管文章所写的是现实生活的片断或某种思想世界的横断面。因此,一篇文章的结构必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前后连贯,符合逻辑。毛主席指出:“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

(4) 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文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层次。层次就是文章中材料的次序。写文章时把所选材料分成若干部分,按照主题思想的需要,适当安排,分出轻重缓急,依次表达,前后联贯,充分而鲜明地把主题思想表达出来。这就是安排层次。一个层次就是一层意思。有时一个层次,又可分为若干“小层次”或小部分,而每一小部分,均含有自己的意思;这些“小层次”和它们表达的意思,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从属的,目的都是为主题思想服务的。

(5) 要适合文章体裁。体裁不同,结构也不会完全相同。各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一般说来论说文是以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来安排结构层次,因为论说文以说理论证为主,同记叙文以“事”为主,迥然不同的。

依照上述五个原则去安排结构,我认为是可以使结构谨严,层次分明的。

怎么样具体去安排结构呢?最好的办法,是写文章前,先拟定提纲。拟定提纲的过程就是整理思想、疏通思想的过程。应该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按照每段思想相互从属的规律,把材料加以分类,循序渐进,拟出一个总的计划,就是画出一个盖房子的蓝图,然后再按提纲去写。这个提纲一般由略到详,经过反复思考,逐步修改完成。革命导师和许多作家写作前都非常重视这项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列宁认为写作的提纲应当尽量地“思考得周密些”“写得详细些”,因为“提纲确实是很重要的”。许广平回忆鲁迅写作时说:“鲁迅在写一篇稿件以前,常常有一个很长的酝酿时期。有时候遇见朋友,他就会谈起来,说他看到了什么材料,想写个什么东西,有时候也不讲,静静地读书,默默地思考,或者暗自打腹稿。”(以上二例均引自《写作基础知识》,河北大学中文系编,页63)鲁迅的“很长的酝酿时期”,“静静地读书,默默地思考”,表面上看来是在“打腹稿”,实际是在那里拟写作提纲;同朋友谈话,读书思考就是想尽量把提纲“写得详细些”,“思考得周密些”。

05


语言要畅达、简练、生动

文章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汉语,首先要求畅达、简练、生动;这是使文章能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思想感情的保证。如何能使文章畅达、简练、生动呢?我认为首先要用词准确,就是用最贴切、最恰当的词汇,正确地反映客观的情况,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伏尔泰说过:“词是思想的敌人。”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表达思想用词是不容易的,要在用词上狠下功夫才能最贴切地表达细腻多变的思想感情。写文章如果对一个词的含意认识不清,用起来就不会恰当。譬如“启蒙”“开明”这两个词是有分别的,不能乱用。不能说“开明”运动,“启蒙”君主,只能说启蒙运动,开明君主。又如“水势浩大的长江,纵横万里,妖娆可观”这句话,显然是用词不当:“妖娆”是妩媚、艳丽的意思,怎么能形衮“水势浩大,纵横万里”的长江呢?如果用词不当,怎么能谈得上“达”呢?

其次造句要通顺。所谓造句要通顺,就是句子要合乎语法规范,要合乎逻辑。如果句子中成分残缺或主语、谓语、宾语混淆不清,怎能使句子“畅达”呢?如:“这种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构成鲁迅语言的特殊风格,不愧是使用语言的巨匠。”这句话里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势必引起混乱:谁是使用语言的巨匠?当然是鲁迅。若按照承前省略主语看,就是说从形式上看,“这种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是“使用语言的巨匠”,显然讲不通。因此,必须添上主语“鲁迅”,句子才能通顺。

最后,语言要生动。不仅记叙文、描写文,语言要生动,就是论说文语言,除了准确和通顺外,也必须生动活泼,注意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这样语言才具有感染力,有了感染力才有说服力。古今中外的语言大师,都非常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在他们的文章中,总是通过他们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做到绘声绘形,使人仿佛亲临其境,看到作者所说的事物形象和情景,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自觉地欣赏和支持作者的立场观点。我们虽非语言大师,但如果写起论文来,不注意语言的效果,感情色彩,从头到尾平铺直叙,文字枯燥,必然使读者兴趣索然,戛然而止,还哪里谈得上使读者欣赏和支持自己的观点呢?反之,如果作者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宛如一江春水,起伏张弛,碧波粼粼,生动活泼,必然能引人入胜,激起读者看下去的强烈愿望,收到较好的预期效果。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写论文的点滴经验和粗浅的看法,写出来供读者参考;错误之处,希望读者指正。

《怎样写论文:十二位名教授学术写作纵横谈》,王力、朱光潜 等 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郭麟阁(1904-1984),河南西平人。法国里昂大学文学博士,法国语言文学家、文学翻译家。1932年翻译《红楼梦》前五十回,成为第一位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译成外文传到欧洲的中国作家。他的《法国文学简史》是第一部中国人用法语撰写的法国文学史。其他专著有《法语句法和句型初探》等,并编有大学法语课本。

本文选自《关于写学术论文的几点体会》,《怎样写论文:十二位名教授学术写作纵横谈》,王力、朱光潜 等 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有删减。




往期推荐


方圆

名教授学术写作纵横谈(五)

方圆

名教授学术写作纵横谈(四)

方圆

教授学术写作纵横谈(三)

方圆

名教授学术写作纵横谈(二)

方圆

名教授学术写作纵横谈(一)

观点

如何提升史学论文的文字表现力

刊界

《Nature》栏目面面观

撷英

高被引期刊公号热文(5月)

数迹

普通高校学术期刊的布局与结构

智汇

国家高端智库系列报告出版概览(一)

书简

在旧传统和新时代之间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 ↓ ↓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扫描二维码关注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