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春节同化了泰国,还是泰国成功收编了春节?
大年初一的曼谷唐人街,一片热闹祥和。
当然,这种“热闹”是相对而言的。
与往年相比,唐人街的人流量还是稀薄了一些,人行道拥堵的程度甚至比不上2019年任何一个普通周末的夜晚。
不过毕竟是大年初一,人气还是有的,和隔壁凉透的考山路,彻底变成“遗址”的芭提雅步行街相比,晴天朗日的耀华力路,还是很有节日氛围的……
放眼望去,都是红色。
从四岁的小女孩,到八十岁的老奶奶,从身形窈窕的美女网红,到五大三粗一脸黑肉的货车搬运工——80%的行人都穿上了一片“中国红”。
越靠近耀华力路,红色的浓度就越高,整条街道像是《工作细胞》里的血管,吐纳着一团团稠密的红血球。
古老的龙莲寺,地域狭窄却深不可测的唐人街,像是一个被移植到曼谷身躯上的海绵体,跳动着整座城市最兴奋的节律。
好像很久都没有看到,这座萎靡的城市,脸上有过这么好的血色了。
街道的两旁,唐人街目力可及的主动脉四周,同样被静止的红色所覆盖。
除了店面以外的每一寸墙体,都被形形色色的摊贩所占据。五颜六色的唐装,绒布编织成的灯笼,一看就是义乌生产的宝葫芦、照妖镜、折扇、红包、画着卡通牛的春联。
空气中,弥漫着糖炒栗子的焦香味。
人们在黄金店的门外,排起望不到头的长龙,像是不要钱似的抢购黄金。
主街道两侧,任意一个貌不惊人的小巷里,都是人潮涌动的市场,别有洞天的餐厅,或者香火缭绕的寺庙。
市场里,摆着各种各样中国人熟悉的食材。
凉粉,鸡爪,干香菇,腐竹,广式的烧麦,以及中国来的老干妈——那些我们在“华人超市”、淘宝、飞象上寻寻觅觅的东西,其实在唐人街的小巷里,像野草一样司空见惯。
服装店里,两三代人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店铺,毫不动摇地贩卖着中式服装,感觉从1930年以来,店里的服装风格,就再没有变过。
突然之间,巷道的尽头传来一阵舞狮的锣鼓。
由于疫情的缘故,往年唐人街的社戏、秧歌、恭迎圣驾之类的活动,都取消了。大型的舞龙舞狮表演,自然也没了踪影。
但是,街上还是有两三个舞狮队,在坚持不懈地表演着。
这种表演,与其说是文化传统的表演,倒不如说是挨家挨户的卖艺,例行公事的“求打赏”——三五个人,两头狮子,探头探脑地拱进店里,闹腾一番。
有些店主,图个吉利,给个红包,把这些不请自来的舞狮队打发出门。
有些生意不佳,或者心情不好的店家,则黑着脸把舞狮队拦在门外,免得打扰了本就难得的生意。
而敲锣打鼓的孩子,也不以为意,脸上无悲无喜地收拾家当,搬到下一个店面门前,把全套的“狮王卖笑”再走一趟流程。
街上有很多洋人,你简直都想不到,泰国居然还有这么多洋人。
每个洋妹子的身边,都会跟着一个洋哥们;但是大多数洋哥们的身边,多半都跟着一个身穿“劲爆魔改性感旗袍”的泰国妹子。
精心装修的Chinatown复古风咖啡厅里,洋人与妹子们体验着买一送一的“东方风情”。一门之外,是熙熙攘攘的红色的人海,麻袋里被晒干的中药,玻璃柜里等待出售的关公。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乞丐。
大约整座城市的乞丐,今天都选择在唐人街“出摊”。
有的丐帮朋友,还维持着到位的动作,敬业的表情;但也有不少人,似乎也沾染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脸上挂着藏不住的笑意,仿佛看破红尘的济公,嘲笑着眼前名副其实的滚滚“红”尘。
那些在店门前倚门而盼的掌柜们,面容似乎比这些不够专业的丐帮弟子,还要更为愁苦一些……
这就是,2021年大年初一。曼谷唐人街无法一笔写尽的千百面相当中,二三瞬间。
比往年略微稀松,但是足够热闹,将“冷清”的荒年想象蒸发得一干二净,透着一股市井人间欣欣向荣的烟火。
和中国比起来,不得不承认,这里的春节“比中国更中国”。像是中国人上辈子失散多年的记忆,再相见时,恍若穿越一般。
但是,在那种似曾相识的古朴中,又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疏离。
就像是,衣服还是那件衣服,人却已经不是那个人了……
有时,我常会想,海外唐人街的春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春节“同化”了泰国。
一个不以华人为主体民族的东南亚国家,居然如此隆重地庆祝一个少数民族的节日。
不仅仅是泰国华裔传承不辍,就连基本没有多少华裔血统的泰族人,也乐此不疲,全民参与。
每一个超市里都在兜售祭祖的用具——12位数的天地银行货币,以及安装了支付宝和微信的纸糊华为手机。
总理出面拜年,每一个商场和小区都挂满的红灯笼,就连总理府的大门也不例外。
学校和公司,如果有这个闲情逸致的话,会搞一些“中国风”的集体活动,鼓励学生和员工穿得跟个红衣丫鬟一样自娱自乐。
对于泰国人而言,春节早已不是华人的专属节日,而是一种全国性的嘉年华。他们热火朝天参与春节的动机,与当代中国人热火朝天参与“圣诞节”“情人节”差不多,仅是一种旅游性的参与。
三分之一以上的泰国人,的确可以追溯出一两个的华人先祖。因此对春节的参与度,远远超过一切泰国境内少数民族和海外侨民群体的任何节日,也远远超过除圣诞节以外的任何海外节日。
但是,多数泰人并不关心春节的文化内涵,也并不会严格遵守华南潮汕式春节的传统流程,也就是购物,吃饭,穿着“基础款”的中式旗袍,在唐人街的豆浆铺子前,湄南河边的妈祖庙里拍张照。
春节,在泰国不是一个“外来节日”,也不是一个民族节日。
在泰国人民心中,春节是一场盛大的Cosplay——并不来自于外界,而是内生于本土,其时间之久,已经足以让春节被视为泰国自家的血脉,而不会面临任何“文化挪用”或者“崇洋媚外”的文化批判。
它曾经被视为少数民族专属的外来节日,但现在已经成为泰国的一部分——就像无数中国人带来的词汇与美食一样,在彼此的相互涵化中,深深嵌入泰国文明的躯体。
这一切的原因是,作为泰国春节最正统的产权所有者——泰国华人本身,早已经比春节更早一步,融合进了泰国文化的熔炉之中。
泰国华人,是全球华人史上的一个重大例外。
所谓“海外华人”,严格意义上是指具有外国国籍,通晓中国语言,熟悉宗教文化,具有华人血统的一群人。
但是,在泰国,“华人”的认证标准要放宽很多。
政治认同无所谓,甚至不会说中文都没关系……
只要有逢年过节的习惯,有敬天祭祖的真心,有“华人特色的文化认同”,就能够被认证为“华人”。
泰国对华人,较为宽容优渥。
尽管对华人语言文化进行清洗,也同时允许华人精英阶层进入国家的核心。
在封锁与宽容“恩威并济”的同化之下,泰国华人的文化传承,与祖籍国的文化联系逐渐断裂,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融入泰国主流文化。
到了今天,泰国当代华人,已经没有多少“华”的内在可言。
而中国作为一个放弃血统民族主义的世俗国家,没有动机,没有可能,也没有多少足够的吸引力,对一个主权独立的泰国华裔群体进行“再华化”。
何况,经历剧变的中国,我们所认知的“华”,与泰国华裔记忆中所残存的“华”,也早已不是同一套操作系统了。
这就是历史的现实,没有什么可改变,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只要不出现世界性的剧变,只要一个国家不对少数族群进行过分的排斥和压迫,任何一个族群,都必然以国界为划分,融入崭新的主体民族,成为它的一部分。
不再是“泰国华人”,而是“穿着华服的泰国人”。
不是春节征服了泰国,而是泰国吸收了春节。
当然,彼此分得那么清楚,又能怎么样呢?
不信上帝的我们,圣诞也照过,情人节也被我们用做开房的借口。
双十一“光棍节”,已经变成了泰国的节日——并且比春节的意义,要复制粘贴得更为彻底。
再过几百年,都是一回事。
你的春节也好,我的春节也罢,两个国家能够逐渐接纳彼此的元素,分享彼此的欢乐,你过我的大年夜,我过你的泼水节,这本就是一种人间难得的美好。
终有一天,这个世界将会从属于一个更大的共同,彼此之间,沾染对方的色彩,舶来的玩法,成为比原创更为炫目的所在。
当千江汇入沧海时,不会有人在意你来源于哪一座山峰的积雪。
惟愿那种火红的幸福,比发明它的人们,要更为永恒吧。
华人语言学校泰好学视频号开通啦!
往期
头条新闻
◆ ◆ ◆ ◆ ◆
+++
监制:王新宇
文:岳汉
图:综合自泰媒
编辑:布周十面派
来源:泰国网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