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目录|《上海法学研究》2022年第14卷

上海市法学会 上海市法学会 东方法学 2024-01-09

进一步推动法学法律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应用,2019年起上海市法学会与中国知网战略合作在线出版《上海法学研究》集刊,每年公开出版24卷千万字规模的大型法学法律原创学术文库,中国知网全文收录,可在线查询、下载电子版。《上海法学研究》集刊集中呈现法学法律界年度有品质、有特色的内容生产。截至目前,《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19、2020、2021年全部72卷和2022年1-22卷3100余篇文章全面完成编辑任务,2675篇文章已在中国知网全文上线,单篇下载量高达4000次,总下载量超70万次。

《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2年第14卷目录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文集

主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视域下的中华民族法治文化自信


袁  梦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检察改革理论


陈  玲  杨  兰


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民法典的理论、功能与实施


靳先德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向度与实践引领


洪  刚


 传统和现代与法治文化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内涵、逻辑与现代启示


王振钰  姬  煦


以人民为中心: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万  红


圆融与传承:新时代下和合司法的法治文化观照


王海一


法律监督理念的新时代解读


薛莉萍  陈  静


法治文化之于元宇宙纠纷解决


张东妮


 司法制度与法治文化



新时代海派文化融入裁判文书说理的司法图景构建


张  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的制度切入与路径选择——基于指导性案例对司法裁判的作用考察

刘彬华  赵琛琛


法官司法礼仪运行的困境与破解


陈建华


新时代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实践现状与路径完善


吴家文


检视与完善:作为法院文化表达的司法仪式


李  超  李旭颖


检察一体化与司法责任制的契合与互动


刘  涛


人民法院参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王卫峰


扩大适用放弃继承效力条款以限制任意放弃继承——民法典继承编解释第32条的再解读


张萍萍


 社会治理与法治文化



场外配资监管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舒珑琦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析——以未经民主议定程序土地承包合同效力认定为视野


江继业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上海市杨浦区“法治嵌入式”治理为例


万道军  冉瑞江  许  健


海派文化在上海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法治文化中的应用研究


王荣亮


碰撞、冲突、融合:对质程序中确立对质权的审视与证成


王  伟


不动产抵押权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王志勤


社会治理视域下“枫桥经验”的检察植入


曹  化  诸春燕  金  渊


用人单位责任体系下安全保障义务的引入与定位


童  楠


垄断纠纷可仲裁性研究

王亚萍

 习近平法治思想

1.习近平法治思想视域下的中华民族法治文化自信

作者:袁梦(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要求充分挖掘我国深厚的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古今结合、掇菁撷华,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从时空、理论、价值三个维度阐释中华民族的法治文化,可以实现贯通古今、追根溯源、文化认同的研究目的,这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治基础。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华民族法治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法治国  国家现代化  民族复兴


2.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检察改革理论

作者:陈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兰(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内容摘要:在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检察改革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汲取了中华传统优秀法律文化传统和世界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包括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检察改革的政治方向、坚持公平正义作为检察改革的价值取向以及坚持人民群众的检察改革评价主体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检察改革理论深刻回答了法治与改革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等关键问题,已然成为推进新时代检察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  检察改革理论  思想渊源  核心要义  时代之问  依法治国


3.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民法典的理论、功能与实施

作者:靳先德(上海铁路运输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

内容摘要:民法典的制定实施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民法领域的集中表达,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如何实施好民法典,真正发挥法律鲜活的生命力,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民法典的实施要注重系统集成、协同匹配。首先,应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要求,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品格,准确把握民法典中蕴含的人民立场;其次,系统分析民法典的法治内涵与功能,明确民法典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中的合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配套法律体系、规范行政机关履职行为、提升能动性及回应型司法建设、培育良好法治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相结合的立体化法律实施路径;最后,以体系科学、逻辑严密的法律实施格局,深刻诠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民本情怀,落实民法领域的诸多制度创新,答好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答卷。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  民法典  法律实施  立体化格局  法治中国  法律体系


4.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向度与实践引领

作者:洪刚(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公正司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公正司法蕴含了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逻辑,实现公正司法需要以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为支撑点,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以坚持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立场、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为根本要求。公正司法蕴含了丰富的法治理念:法律规范体系、党内法规体系、社会规范体系,其中以法律规范体系为法治基石,党内法规体系为法治依托,社会规范体系为法治补给。公正司法的实现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我国的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与司法现代化还存在一定差距,公正司法为实践提供了有益指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实践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公正司法  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领导  人民为中心  法治理念  司法现代化

 传统和现代与法治文化

1.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内涵、逻辑与现代启示

作者:王振钰(湖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姬煦(湖北师范大学本科生)

内容摘要: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如何实现法治的善政功效成为古往今来的永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通过研究为中华法系提供学理基础的荀子“隆礼重法”思想中君子与法治的关系以及礼(德)与法结合的内在逻辑,可为走出西方基于三权分立的法治固见,理解与坚持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推动中华法系的时代重构提供传统智慧与法学资源。

关键词:荀子  隆礼重法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华法系  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


2.以人民为中心: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作者:万红(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离开了传统民本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蕴含传统民本思想的时代内涵,传统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厚源泉。传统民本思想肇始于商周,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唐,成熟于明清,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文化溯源与现实生成提供了丰厚土壤。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从君民到人民、从统治到共享、从用民到民主的重构与超越。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传统民本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  人民当家做主  法律文化


3.圆融与传承:新时代下和合司法的法治文化观照

作者:王海一(浙江省临海市人民法院审管办(研究室)法官助理)

内容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割裂其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千百年来,“和合”这一中华文化精神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的思维意识。“和合”法律文化随历史不断发展,其思想追求和而不同、兼容并包、以和为贵,讲究“家国一体”的大和谐。这种调和性思维在当下法治建设、司法改革以及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司法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同样受到和合理念的浸润。在新时代法治建设的背景下,以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为基础,融合传承“和合”精神,构建以营造社会和谐伦理氛围为终极价值追求的司法模式。

关键词:和合文化  传统法律文化  传承  法治建设  司法模式  实践进路


4.法律监督理念的新时代解读

作者:薛莉萍(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检察官),陈静(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检察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任务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之下,诸多新的法律监督理念开始在以往传统的检察理念基础上发展出来并产生了新的内涵。在社会进入新时代的阶段,法律监督理念的更新正是为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供了指导总则、思维引领以及行动指南,其意义尤为重大。鉴于此,有必要在这一全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准确把握法律监督理念更新的价值,并赋予其新时代之内涵,一方面要围绕检察办案主责主业,坚持以办案为中心,要通过办案实践发现各个环节的监督线索;另一方面则是要以法治思维方式的坚守为前提,形成“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的监督格局,并最终走向“共赢型”监督。“共赢型”监督的实现最终需要回归到办案质效上来,充分依托大数据、信息化的支持,将诉前解决作为最佳的司法状态,以最优“案-件比”作为案件质量评价的目标。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  检察理念  法律监督  四大检察  法治思维  诉前解决


5.法治文化之于元宇宙纠纷解决

作者:张东妮(中山大学法学院司法体制改革中心研究人员)

内容摘要: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治理智慧和文化底蕴,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可或缺的理论源泉,“和而不同”“无为无讼”的纠纷解决文化可为元宇宙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思路。借助科技手段,元宇宙以去中心化为底层逻辑,形成了智能合约、区块链仲裁等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但也在实践中暴露出反去中心化等问题,导致元宇宙存在一片内部治理不彻底、外部治理无法企及的灰色空间。在立法具有滞后性、司法介入困难的当下,可在尊重元宇宙自治文化的前提下,以法治文化先行统领元宇宙社会共识、引导元宇宙纠纷解决朝正向发展。

关键词:法治文化  社会共识  元宇宙  纠纷解决 平台自治  司法介入

司法制度与法治文化

1.新时代海派文化融入裁判文书说理的司法图景构建

作者:张萌(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内容摘要:为实现法治文化认同,裁判文书不仅要明晰是非曲直,更要浸润司法公正和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海派文化均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新时代海派文化作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价值共识融入裁判文书说理中,对于引领社会风尚和传承优秀文化意义重大。基于此,有必要从新时代海派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关系出发,通过新时代海派文化融入裁判文书说理的司法现状,识别剖析说理不当的现实样态及症结所在,尝试构建以法律修辞开题程序作为建模方向、以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合力作为推演模型的基本结构,通过法律解释方法和法律修辞运用等法学方法论的实践,辅之以指导性案例自发性遵循、类案检索结果修正、繁简分流深化、陪审制度落实、考核机制细化等制度机制配套,勾勒新时代海派文化融入裁判文书说理的司法图景。

关键词:法治文化认同  新时代海派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书说理  司法图景  裁判文书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的制度切入与路径选择——基于指导性案例对司法裁判的作用考察

作者:刘彬华(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三级法官助理),赵琛琛(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一级法官)

内容摘要:确保同类案件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的一致性,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重要要求,更是完善类案统一协同机制的关键环节。因此,须在深入分析现有裁判文书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时呈现的“一致性”缺陷及其成因的基础上,以指导性案例为切入,探究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配套机制完善中的优势与价值,进而从适用范围、适用对象及适用方法三个维度,以法学方法论为其内在核心,从而构建指导性案例的适用体系,以此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一致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释法说理  指导性案例  裁判文书  类案研究  司法裁判


3.法官司法礼仪运行的困境与破解

作者:陈建华(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湘南学院外聘教授,湖南省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

内容摘要:法官司法礼仪有利于处理好案件,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有利于树立法官职业形象,充分展示法官个人素质;有利于体现司法权威,增强司法公信度。然而,法官司法礼仪在实践中存在三个方面不足:着装礼仪上,“时髦打扮”习以为常;语言礼仪上,“雷言雷语”司空见惯;行为礼仪上,“不雅行为”屡见不鲜。随后,对三重困境成因的解构和反思,从认识论视角上考察,“误读”下司法礼仪的严重缺失;从历史视角上考察,“重实体轻程序”观念严重影响;从制度文明视角上考察,法官司法礼仪制度严重不足。最后,对法官司法礼仪的完善路径进行了探索。在基本原则上,确立了符合国情、循序渐进、阶梯差异、系统性的原则。在完善路径上,提出了意识培育、制度完善与程序监控三个方面。

关键词:法官  司法礼仪  法治文化  司法公信  司法审判  法官形象


4.新时代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实践现状与路径完善

作者:吴家文(兰州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检察文化是与“检察”有关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强化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检察机关的中坚力量,基层检察院不仅承担着绝大部分的办案任务,在检察文化建设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尽管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对检察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以及与检察业务工作结合不好,导致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存在认识有偏差、精神实质把握不准、形式过于单一、浮于表面等问题。为巩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保证检察文化建设更好的服务检察工作,应当将检察文化建设与检察工作精密结合,并贯穿于检察业务工作始终。

关键词:基层检察院  检察文化  检察制度  检察官  基层工作  文化自信


5.检视与完善:作为法院文化表达的司法仪式

作者:李超(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李旭颖(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内容摘要:司法仪式作为司法文化的表达,经历了从“衙门化”到“广场化”再到“剧场化”的仪式变迁,在实践中具有司法情境创设、审判行为模式维持、司法文化传统凝练和传承等功能。司法仪式实践过程中文化失落的表征主要体现在简单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抵牾、程序法治文化内核缺陷、司法文化片化倾向三个方面。对此,需要突出法官在司法仪式中的主体性地位,明确司法仪式评判的现实指标,加强司法仪式活动的系统化设计,并注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贯通,来实现司法仪式的制度化、规范化。

关键词:司法仪式  司法文化  剧场化  法律移植  法院文化  文化建设


6.检察一体化与司法责任制的契合与互动

作者:刘涛(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内容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新时期,如何协调检察一体化与司法责任制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契合与互动,对于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层面,两者均存在诸多契合之处和对立之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根据我国司法现状,在坚持检察一体化的前提下,实行检察一体化和司法责任制相结合并对司法责任制有所侧重,是检察机关在司法改革中较为可行的一种路径选择。检察机关可以在遵循合法性、权责对等性、制约性、针对性、适度性等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检察官权力清单制度、完善司法办案核阅制度、改进检察长(检委会)领导和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检察官独立行使检察权的职业保障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等方式实现两者的双向制衡与良性互动。

关键词:司法改革  检察一体化  司法责任制  职业保障制度  司法职权配置  公平正义


7.人民法院参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作者:王卫峰(浙江省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内容摘要: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文化被视为某种结果性、静态性的人为产物,忽略了文化对个体思维与行动的形塑作用。文化规则观表明法治文化的建设不是堆叠法治产品与制度的过程,而要借助传统的力量重新塑造法治精神。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的惟良折狱与以礼释法便是这种传统力量的典型体现,其至今仍在形塑着国人的法治文化观念。新时代人民法院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进程中,应明确自身引导公众重塑法治态度、立场与信仰的职责使命,找准自身定位,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传播者、宪法精神的弘扬者、德法兼修的法院人才培育者,做好“送法下乡”的普法者。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建设  人民法院  成果观  规则观  习近平法治思想


8.扩大适用放弃继承效力条款以限制任意放弃继承——民法典继承编解释第32条的再解读

作者:张萍萍(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大场法庭法官助理)
内容摘要:现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的解释(一)》第32条规定(以下简称“民法典继承编解释第32条”),即原《继承法意见》第46条规定:继承人因放弃继承权,致其不能履行法定义务的,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无效。该条在适用时主要被理解为保护被继承人的债权人的利益,且适用条件相对严格,缺乏对继承人的债权人的保护。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无论是债权人的撤销权还是代位权制度,都难以单独达到保护债权人的目的,其逻辑起点都必须是基于对民法典继承编解释第32条的扩大理解和适用。因此,本文对民法典继承编解释第32条进行再解读,围绕法条意义重塑、适用条件、再定义“法定义务”、认定无效的后果,探索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以民法典继承编解释第32条的扩展适用来限制继承人任意放弃继承,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

关键词:放弃继承的效力  法定义务  债权人的保护

社会治理与法治文化

1.场外配资监管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作者:舒珑琦(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场外配资交易纠纷层出不穷。在缺乏政府监管的情况下,我国对场外配资交易的规制路径以及监管理论存在模棱两可、矛盾冲突的问题。仅从私法层面出发认定场外配资合同的效力存在局限性和阻碍。通过分析论证,对场外配资交易施加政府监管措施具备正当性。在施加政府监管措施的方式方面,可以同时借鉴美国U规则以及“反差价合同规则”的逻辑思路,探索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场外配资监管模式。

关键词:场外配资交易  公共利益理论  反差价合同规则  纯投机性交易  杠杆比例  信息披露


2.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析——以未经民主议定程序土地承包合同效力认定为视野

作者:江继业(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法院二级法官)

内容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将乡村振兴纳入法治轨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为指导,成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随着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问题的关注,如何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提升农村土地利用程度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须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中未经民主议定程序的土地承包合同效力认定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司法实践和的现实需求,通过研究提升农村土地利用的效率性及公平性的现实途径,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走深走实并借此寻求完善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民主议定程序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  效力认定  利益平衡  公平


3.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上海市杨浦区“法治嵌入式”治理为例

作者:万道军(上海市杨浦区委政法委员会综治室主任),冉瑞江(上海市杨浦区委政法委员会科员),许健(上海市杨浦区委政法委员会科员)

内容摘要:法治文化是法治的核心和灵魂,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实施推进,如何以市域社会法治文化为载体,通过培育接地气润人心的法治氛围和法治风尚,为构建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成为了回应时代之需、破解时代之问的重要课题。上海市杨浦区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发源地,坚持把“人民”作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主体、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将“嵌入式”理念引入市域社会法治建设,推动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有机嵌入到市域空间之中,努力形成法治文化与各项治理要素互促共进、相互融合的生动局面。

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  人民城市  法治文化  法治保障  嵌入式治理  公共服务


4.海派文化在上海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法治文化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荣亮(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将稳步向前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在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上海发掘海派文化资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文化发展理念,激发海派文化创新,推进海派文化有序科学全面保护,加强顶层设计和协同开发,推进文化资源整合与社会治理协作,经过探索实践逐渐摸索出一条成熟的法治化道路。

关键词:海派文化  社会治理  以人民为中心  法治文化  文化自信  法治化道路


5.碰撞、冲突、融合:对质程序中确立对质权的审视与证成

作者:王伟(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传统对质程序仅以法官职权为权源,随着对质权理论深入,对质权成为对质程序另一权源。对质程序拓展对质权的适用范围,对质权则自然延伸到对质程序领域,二者产生碰撞。通过审视这一过程,证成对质程序融合对质权理论的必要性、正当性以及可行性。对质程序中对质权具备庭审质证程序对质权不具有的多向性、重现性、多阶段性。同时与官方职权启动的对质程序有权源、目的和覆盖范围上的冲突,于冲突中融合成含有对质权理论的对质程序新样态。对质程序融合对质权理论后可以在设置被追诉人启动对质程序、扩展审前对质程序以及禁止不出庭证人在被追诉人不在场时参加对质程序三个方面改进现有对质程序。

关键词:对质程序  对质权  职权对质  证成  庭审程序  法律后果


6.不动产抵押权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作者:王志勤(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

内容摘要:要考察不动产抵押权证券化,首先要明确不动产抵押权证券化的内涵,搞清楚我国不动产抵押权证券化要解决什么法律问题,然后再分析不动产抵押权证券化的民法基础。在德国土地抵押权中,运用“物尽其用”的物权法原理,率先完成了不动产抵押权从担保走向流通这一演变,为不动产抵押权直接证券化的产生奠定了民法基础。我国不动产抵押权具有严格的从属性,要实现其流通和融资的诉求,运用“有价值就有交换”的合同法原理,再结合资产证券化技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把不动产抵押权与其担保的债权打包为基础资产,然后转化为资产支持证券,从而实现了不动产抵押权的流通与融资功能,合同法原理构成了我国不动产抵押权流通与融资的民法基础。

关键词:不动产  不动产抵押权  直接证券化  间接证券化  流通抵押权  债权转让原理


7.社会治理视域下“枫桥经验”的检察植入

作者:曹化(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诸春燕(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金渊(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内容摘要:“枫桥经验”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伟大创造,其中蕴含以群众力量化解矛盾纠纷、以多元参与强化公正公信、以法治风尚提升自治能级等价值,时至今日仍具有现实效用。202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新时期检察机关进一步深入践行“枫桥经验”提出要求。当前,检察机关在践行“枫桥经验”中面临思想认识、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不足。在助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检察机关要进一步更新认识、整合力量、健全体系、培育人才,为践行“枫桥经验”提供有力支撑,提高参与社会治理能级。

关键词:枫桥经验  检察机关  社会治理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法治


8.用人单位责任体系下安全保障义务的引入与定位

作者:童楠(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内容摘要:作为用人单位的员工,其行为往往兼具个人名义与法人名义的双重属性,在区分其个人行为与职务行为方面颇为不易,对处于交叉地带行为性质的认定往往更是难点所在。个人行为与职务行为交叉地带的行为可主要类型化为“职务关联之行为”和“职务给予机会之行为”两种类型。对于职务关联之行为应纳入职务行为,而对于职务给予机会之行为,则一般应否定雇主责任而考虑雇主是否违反交往安全保障义务。该种义务本质上是一种不作为侵权,即通过使用人力资源开启了社会交往中的往来风险,因此在体系定位上,更类似于场所安全保障义务。在当前未明文规定的情况,可以类推适用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则在司法裁判中加以运用。

关键词:雇主责任  安全保障义务  职务行为  用人单位责任 职务关联之行为  职务给予机会之行为


9.垄断纠纷可仲裁性研究

作者:王亚萍(温州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垄断纠纷问题成为重要的经济问题,但是当前经济纠纷解决的不完善导致当事人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仲裁的高效率与当前的垄断纠纷解决的价值理念相契合,但是垄断纠纷的可仲裁性在学界和司法界存在巨大的分歧,夯实垄断纠纷的可仲裁性成为一项重要的举措,必须要从反垄断法的目标出发分析该仲裁机制的可行性,明确反垄断的最终指向目标与仲裁机制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质,以确定仲裁法和反垄断法涵盖范围的重合度,由此才能在遵循传统仲裁制度的前提下,搭建起适应垄断纠纷的仲裁机制宏观框架和微观构造,使得观念落于实际,使得司法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  垄断纠纷  可仲裁性  仲裁  反垄断  仲裁程序

往期精彩回顾

目录|《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2年第13卷

目录|《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2年第12卷

目录|《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2年第11卷

目录|《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2年第10卷

目录|《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2年第9卷



上海市法学会官网

http://www.sls.org.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