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大明王朝1566》是中国最好的国产历史剧?| 循迹晓讲

陈无术 循迹晓讲 2020-09-04



循迹晓讲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陈无术

图片/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5200字,大约需要14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继2003年的《走向那啥》之后(点击链接,了解《走向那啥》),编剧刘和平与导演张黎于2007年再次合作,制作了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不同于以往以改编真实历史为主的历史剧,这次刘和平采取了虚构故事的办法,虚构了一个历史上并不曾发生的故事,围绕这个故事表现嘉靖末年的历史图景。

▲两部剧都是国产历史剧的天花板  图片源于网络


这部剧在豆瓣的评分与《走向那啥》同为9.7分,并列国产历史剧第一名

 

在刘和平与张黎的创作史上,《大明王朝1566》也称得上是一部奇剧。刘和平曾经改编过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创作了电视剧《雍正王朝》。


他站在了雍正本人的角度开展一元化创作,将雍正塑造成了一代明君,对雍正的继位迷局,与兄弟的残酷斗争,都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美化。同时,着力塑造雍正的改革举措,似乎是在影射现实中将要推行的影响千万人利益的大改革。


▲编剧刘和平是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质量保障  图片源于网络


几年后的《走向那啥》同样是以李鸿章、袁世凯等主角个人的角度,说出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

 

《大明王朝1566》与前作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部剧并没有绝对的主角,也没有从任何一个角色个人的角度展开叙事,而是跳出角色的立场,对人物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全面地、历史地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冲突


看罢此剧,人们感受到其中悲怆的基调,也体味到其中隽永的历程,沉浮于其中的人,都无法改变这固有的历史行程。


 

01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个虚构的故事,竟然能够如此深刻的表达当时的历史结构,表达出那些真实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当时大明帝国的沉疴痼疾。

 

嘉靖39年的冬天一冬无雪,钦天监监正周云逸因此进谏皇帝,“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皇帝一怒之下将其杖毙在午门外。


▲周云逸 剧中截图  图片源于网络


随后,皇帝召集太监和内阁召开财政会议,宫中开支过度,官员上下贪墨,国库出现巨大的亏空。


为此,严党提出,可以增加丝绸生产,扩大进出口贸易以填补国库亏空于是,朝廷决定在浙江推行改稻田为桑田的国策,增加丝绸生产,同时也可以让官府和丝绸商合谋进一步兼并百姓的土地。

 

改稻为桑的国策由严党提出,而以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为首的清流也希望抓住这一机会扳倒严党


▲严嵩 剧中截图  图片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浙江总督胡宗宪却陷入两难之中。


他不愿意让百姓的田地白白被严党兼并,更不希望因此而影响了军需供应,给他的抗倭战争造成障碍。同时,他又是严嵩一手提拔起来的,不执行严党的政策,有如背叛自己的恩师。


胡宗宪的坚持,严党的猴急,最终造成了毁堤淹田的大案,朝廷不得已委派官员前往浙江彻查,海瑞就是查案的官员之一。

 

▲ 剧中截图  图片源于网络


海瑞等人查案,终于发现了杭州丝绸业的惊天秘密。


原来,朝廷下达的增加丝绸出口指标根本完不成,而负责织造丝绸的商人沈一石也早就被各路贪官掏空了。浙江和杭州当地的地方官自不用说,但贪墨大头却指向了皇宫,指向了皇帝。


原来,海瑞的存在也是清流的一步棋,他们要借助海瑞这个狠角色,把这个案子查个底朝天,让严党的“改稻为桑”彻底破产,让严嵩提拔的胡宗宪无法完成抗倭大业,最终达到他们扳倒严党的目的。

 

对于海瑞来说,他并不想参与朝廷的斗争。他只看见严党肆虐,民不聊生,而清流为了扳倒严党也无所不用其极,把苦难复加于百姓。


▲海瑞与女儿  剧中截图 图片源于网络


但是,任用严嵩的人是皇帝,任用清流的人也是皇帝,让严嵩和清流斗争的人还是皇帝,大明王朝的一切症结,都在于皇帝不思修德,却又专擅权柄。浙江案结后,海瑞来到京师,他决定摆脱任何一派势力,直接向皇帝进谏。

 

故事在著名的海瑞罢官事件中,以嘉靖和海瑞的直接冲突进入高潮,又以嘉靖的死亡为结尾。


正如真实历史所发生的那样,清流成功扳倒了严党,也在嘉靖皇帝死后完全掌握权力。但是大明王朝的青天却没有出现,斗争、黑暗、贪腐一样不少,历史将进入下一个轮回。

 

 

02
这是一个怎样的帝国?


虽然“改稻为桑”的故事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但编剧深厚的功力,让这一虚构的故事比任何一桩真实的历史都更能表现嘉靖末期大明帝国的图景。

 

明朝发展到嘉靖时期,因为统治阶级和文官阶级的斗争趋于激烈化。嘉靖刚一即位就发生了大礼议事件,其实质是嘉靖要从文官手中夺得掌控国家的合法性


嘉靖皇帝以旁枝继承大统,文官之所以选择嘉靖就是希望能借此将高度集中的皇权分化,从而实现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治理模式。


▲嘉靖皇帝  剧中截图  图片源于网络


但嘉靖也深知这一点,甫一上位就发动大礼议事件,给了文官集团一个下马威。嘉靖虽然先胜一局,但斗争并没有结束。


面对文官集团随时可能的冲击,嘉靖牢牢让自己处于权力中心,时刻将权柄掌握在了手中。为此,他不断扶植皇权的代理人,却又同时给这个代理人安排好政治对手,让他们随时互相争斗,并适时更迭。


嘉靖末年的最后一个权力代理人是严嵩。

 

在嘉靖任用严嵩的时期,嘉靖皇帝年事已高,也已经选好了接班人,那就是裕王朱载坖。但是皇帝表面上却对裕王十分疏远和防范,这也是两代权力中心之间微妙关系的体现。


▲严嵩  剧中截图  图片源于网络


严嵩虽然深知裕王就是未来的皇帝,但他却必须站在嘉靖这一边,因为如果严嵩站到裕王一边,他马上就会被嘉靖拿掉,严嵩之所以能保证自己的地位,就是因为严嵩必须忠实地做嘉靖的走狗,替嘉靖打压裕王。


与此同时,嘉靖又在裕王的身边安排了当时大明几乎所有优秀的大臣,有徐阶、高拱、李春芳、陈以勤、张居正等,而严嵩这边虽然一手遮天,可是手下却只有他不成器的儿子严世蕃,以及焉懋卿、赵文华等既坏又蠢的人。


严嵩提拔的人里面,胡宗宪算是少有的能人,也因此严嵩特别倚重胡宗宪,保住胡宗宪的作用,就是保住严嵩的命脉。

 

▲以吕芳为首的太监集团 剧中截图  图片源于网络


在这当中,还有皇帝的附庸宦官势力,电视剧中的宦官有吕芳、陈洪、黄锦、杨金水等,虽然有些名字曾经在历史中出现过,但电视剧只是借用名字,人物基本是虚构的。


他们与严嵩又相似又不相似。


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是皇帝的附庸和工具,全都仰赖皇帝鼻息,不同之处在于,严嵩身后还有一部分文人士大夫,他具备皇帝的走狗和文官集团成员的双重身份,既为皇帝遮风挡雨,也有需求发展自己的势力,以保障自己的地位,让皇帝不敢轻易废黜他,这也是严嵩作为文官,不得不与皇帝开展的小小斗争。


而宦官集团则彻底是皇帝的附属品,是皇帝的一部分,没有任何自己的势力,全凭皇帝处置。不过,宦官也能尽可能地周旋于皇帝和文官之间,同时利用皇帝的纵容和文官的奉承,两头通吃,中饱私囊。

 

各级地方官,有巡抚赵贞吉,布政使郑泌昌,按察使何茂才。赵贞吉是徐阶的学生,虚构的郑泌昌、何茂才都是严世蕃所提拔任用。


他们虽然各归其党,却又都有各自的小心思,并非真正完全忠于自己这派势力的头目。他们表面上作出拥护领导的样子,背地里都是糊弄事,而他们真正在意的只是自己。


▲沈一石 剧中截图  图片源于网络


清流赵贞吉,在意的是自己的名声;严党郑泌昌、何茂才,在意的是自己的钱包。文章千古事,全在利与名。

 

还有沈一石,他是替官府经营绸缎生意的商人,同时也是官府通过经商获利的白手套。


在重农抑商的社会里,商人虽然生活富足,但实际地位非常低。官员有利可图的时候,对商人奉若上宾,无利可图的时候,对商人就弃如敝履。


▲ 要么打百姓主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  图片源于网络


尤其是官员和商人之间的不正当利益链暴露,官员就第一个把商人推上前去做替罪羊,绝对不可能保他。


沈一石野心不小,希望把生意做大,那就必须和政治挂钩,和权力合伙。但一旦他依附的权力,也就是杭州织造局出了事,第一个倒霉的也是他。


 

03
大明出了一个海刚峰


在这样一个看似环环相扣的权力体系中,蹦出了个海瑞。


编剧刘和平曾经表示,他在故事里安排了天象和人物的对应关系。太极先是生太阴,这个太阴就是嘉靖,由于只有太阴在发动,所以开始时的局面乱成一团,接着阴极阳生,太阳出来了,海瑞就是太阳。


▲嘉靖与海瑞 图片源于网络


嘉靖、海瑞这两个人是故事的发动机,周围所有的人都是八卦,都围绕阴阳两极,也就是这两个人旋转。

 

海瑞与清流更亲近,痛恨严党。但这并不代表海瑞就是清流的人,事实上海瑞仅仅是在一个特定时期,与清流官员保持同样的政治目的,也就是斗垮严党。


但海瑞并不认可清流官员促使严党多行恶政,以百姓的苦难为代价,加速严党灭亡的斗争方法。而清流官员作为一个政治集团,也根本容不下海瑞这样正直刚强,真正以天下为己任,而非以维护权力为目标的人。


在斗严嵩的问题上,海瑞与清流暂时达成了合作,不过清流仅仅是在此时把海瑞当作一个棋子和工具,利用他的刚正不阿,将案子严查到底,加速严嵩的灭亡。

 

▲海瑞  图片源于网络


海瑞虽然刚正,但并不是不识时务的二愣子。海瑞深知清流与自己的关系,仅仅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但海瑞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也必须抓住这次被利用的机会,反过来利用清流对自己的依赖,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海瑞查办浙江改稻为桑的弊案,已经基本摸出了案件与皇帝的联系。但与此案有关的织造局太监杨金水、被查办官员的后台老板严世蕃、案件总负责人赵贞吉,都极力阻止海瑞,不愿牵扯进宫里,但海瑞一意孤行。


他说,历来参劾严党者都反罹其祸,其原因就是他们只以严嵩为目标,却不说造成严党为祸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皇帝。

 

海瑞没有私心,没有党派,一心要实现自己河清海晏、百姓安居的政治抱负,为大明真正革除弊政。更加难能可贵的,海瑞不仅有抱负,更有手段


严党要参 皇上要谏 图片源于网络


他能够抓住机会,反过来利用那些要利用他的人,达到积累功业,接近皇帝的目的。下一步他就集中火力对准皇帝。

 

在电视剧的开头,周云逸曾经对皇帝提出过警告,说上天示警就是皇帝失德的表现,结果被杀。


周云逸的谏言否定了皇帝权力的正当性,不仅没用,反而害了自己。海瑞则不同,在他呈给嘉靖的《治安疏》里,先将嘉靖比作尧舜禹汤,在此前提下,再提出皇帝施政的具体问题。


虽然海瑞的谏词激烈,但是由于都没有触动嘉靖权位正当性这根最敏感的神经,所以海瑞不仅能得以保全自己,更能把皇帝的失政公之于众,让天下人来讨论。

 

嘉靖和海瑞,极阴与极阳的冲突,最终以斗长命的形式结束,海瑞不胜而胜。


但是大明王朝的问题并没有能够解决,在剧的最后,海瑞对皇帝说,明君贤臣,昏君佞臣,都将写进史册,载入人心。


 

04
没有好坏的丰满人物


《大明王朝1566》重在呈现历史,而不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随意品评历史。其中的人物都各有形象,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


严嵩和严世蕃,虽然历史上被人称为奸佞,但他们有他们的能力和手腕,也有他们的无奈,更有柔情的一面严嵩提拔了很多奸人,但胡宗宪这根大明王朝的东南脊梁却也是严嵩提拔的,没有严嵩这个大奸臣,大明朝的东南海疆便无人镇守。


严嵩轻抚胡宗宪  图片源于网络


严嵩对胡宗宪十分看重,胡宗宪与严嵩之间也是师徒情深。胡宗宪见严嵩,因为严世蕃从中作梗,没有见成,误会老师绝情,胡宗宪生发出莫大的落寞,心灰意冷,以至于严世蕃去找胡宗宪要他辞职,胡宗宪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可是严嵩却是在屋子里,挺着八旬的身子骨,等胡宗宪等了一晚上,只要门一响,都会以为是胡宗宪来了。胡宗宪最后没能见成严嵩,严嵩也没有怪他,即使真如严世蕃挑唆的,胡宗宪不想来见严嵩,严嵩也给予胡宗宪充分的理解。

 

严世蕃坏事做绝,但他也有他的无奈。朝廷上下用度糜繁,但收入却不见增长,国库的亏空越来越大。


严世蕃也得为嘉靖持好家,既要满足嘉靖无休止的贪欲,又要想方设法从各种渠道弄钱填补亏空,也算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贪一些钱财,在他看来,恐怕也是自己应得的酬劳。


▲沈一石投身火海  图片源于网络


况且,大明帝国上上下下的官员,谁不贪污腐败,严嵩最大的政治对手,号称清流领袖的徐阶就仰仗权势,在家乡大肆强占民田。

 

严嵩与徐阶之间的关系,也是斗而不破。两个人从来不撕破脸皮公开争斗,都是言辞恳切,态度谆谆。


在严嵩与徐阶关于下一任首相的对话中,严嵩表示首相的位置,严世蕃坐不上,只有徐阶能坐。


这句话虽然有捧杀和拉拢的意味,但严嵩又何尝不知皇帝不会允许严党对政权的把持延续到第二代,严嵩对徐阶交底,更像一位老父亲恳求自己的接班人照应儿子。

 

▲徐阶 图片源于网络


而徐阶在斗倒了严嵩之后,徐阶的儿子立马就出现在了讨论财政问题的御前会议之中,与严嵩、严世蕃父子又何其相似。


高拱是徐阶的学生,但高拱与裕王的关系又更甚于徐阶,在电视剧后期,高拱表现出了极大的野心,多处不与徐阶同心同德,总要自己拿表现,展现出一种要取而代之的迫不及待。


徐阶真正中意的接班人张居正,则巧妙的隐藏了自己的野心,躲在徐阶身后,不与高拱相争。

 


结语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剧本一流、表演一流、制作一流,唯一称得上瑕疵的大概是服道化和一些历史细节。


人物服装几乎没有一个是对的,一些官员的官位、品级也有错误,甚至还把南直隶的应天巡抚误称为“江苏巡抚”。

 

不过这些都不影响这部剧成为国产历史剧巅峰


通过一部电视剧,把编剧心目中的一个时代呈现得淋漓尽致,《大明王朝1566》可算是前无古人,到今天为止也无来者。


想了解更多关于明朝的历史

只需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得


(完)


谁敢卖TikTok谁就是卖国贼?| 循迹晓讲


感染480万,美国疫情为何面临失控?| 循迹晓讲


千岛湖惨案:历史就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 循迹晓讲


「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是什么把他推向了反叛之路?| 循迹晓讲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