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饱和攻击:为何成为全球海权挑战者的必然之选? | 循迹晓讲

米南德 循迹晓讲 2021-01-20




循迹晓讲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米南德

图片/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6300字,大约需要15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今人看到“饱和攻击”一词,大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前苏联海军与他们的俄罗斯联邦后裔。


但早在红色帝国的舰队被设计出来前,类似的理念和建军思维就已存在,并且在多个欧洲国家有过实践。

 

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技术背景和结局各不相同,但战略层面的海权挑战者角色却是一脉相承。这或许就是他们选择这条激进路线的根本原因。

 

 

01

法国人的绿水海军理念

早在19世纪80年代,法国海军首先提出了异常激进而大胆的“绿水海军”学说。


其核心理念就是将目光从风帆时代的浩瀚大洋,调整到靠大陆海岸线附近的浅水区域。通过削减昂贵的铁甲战列舰,换得规模庞大的巡洋舰、炮舰和鱼雷艇


以便在某个重点水域集中大量兵力,对大而无当的贸然来犯者实施暴击。

 

▲最初的饱和攻击理念 来自无法超越英国的法国 图源于网络


法国人的设想或许在技术上存在许多可取之处。例如过去不曾有过大规模运用的鱼雷,就在这个阶段内得到普及。


尽管射击准头和使用安全性都有待提升,却已被证明具有非常可观的战斗破坏力,远比威力有限的普通炮弹要好上许多。


只是考虑到鱼雷艇等中小型军舰的防护能力偏弱,不得不以增加数量与集群使用等方式,确保战时效率和日常的威慑力。


至于代表传统思维的战列舰,虽有作为主力门面的存在必要,也势必为紧跟形势而做出调整。通过装备特大口径的主炮,确保单舰在没有相应吨位的情况下,依旧比其他国家的主力舰更有破坏性。

 

 


▲鱼雷艇的诞生 让法国人看到了不一样的未来图景 图源于网络

 

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当时的法国海军堪称全球第二,为什么会选择如此离经叛道的策略。


实际上,这类激进想法往往就是由所在国的尴尬定位而萌生


历史上的法国海军,早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时代就曾短暂荣升至世界第一。其战舰的总吨位数量,超过了英国+荷兰的总和。即便后来的波旁王朝与大革命政府都对海战热情有限,还是能凭借体量成为英国之后的万年老二。


但也只能发展至此,根本看不到赶超老对手的希望。

 

尤其是在工业资本主义兴起的19世纪后期,列强为全球势力范围而展开白热化争夺。法国随时有可能在某个海外战场上与英国狭路相逢。


面对迅速集结起来的皇家海军主力,这让他们痛感以传统思维和手段,根本没有能逼退强敌的硬实力。反而容易让对方通过区域封锁和重点进攻,将分散部署的各分队逐个击破。


所以就需要将部署在各头的舰队都武装到牙齿,给予来袭的英军以无法承受的损失,以便将争端重新拉回到谈判桌上。

 

分散的全球殖民地体系 也是绿水海军的部署保障 图源于网络

 

此外,蒸汽铁甲舰时代的海军严重依赖煤炭燃料,使舰船的续航性较风帆时代有明显下滑。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庞大的主力舰队从本国开往亚非拉的速度不会很快,容易错过宝贵的先下手机会。


但如果能将同等花费的投资,换成几支具有数量和破坏力优势的小型常驻舰队,就足以支撑到增援抵达。甚至可能在早期的交锋中就重挫强敌,让对方在是否继续的问题上三思而后行。


依旧会被保留的巡洋舰部队,则要去公海上肆意猎杀敌国商船或攻击某个殖民据点,对英国这类依赖外贸的国家造成经济损害。

 

于是在海军技术飞速发展的那30-40年时间里,法国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战略而花费了颇多心思。


首先是建造装有大口径主炮的“小型战列舰”,其成果就是后来卖给日本海军的松岛级海防舰。其次就是发展装甲巡洋舰,并配合早期的鱼雷艇一并使用。


前者除了进行破交作战,还能对负责护航的普通英军巡洋舰形成战力优势,并在殖民地战场上充当快速反应部队核心。后者则被用来进行重点攻坚,在不及损失的情况下威胁敌国海军主力。

 

▲ 中法战争中的孤拔舰队 就是典型的绿水海军代表 图源于网络

 

当然,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法国人的绿色海军理念,很快在之后爆发的中法战争、普法战争与甲午战争中都获得了表现机会。其中,由名将孤拔带往闽浙沿岸的东方舰队,无疑是最符合绿水海军理念的样板部队。装甲巡洋舰也的确对大清朝的福建和南洋水师都形成了巨大优势,确保早期鱼雷艇获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但在之后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海军的发挥就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虽然他们抱团开往北海,准备对普鲁士的海运进行封锁,却因本国陆军的速败而无法兑现效果。


加之大部分战舰都是“小船装大炮”,所以很不适合在颠簸的海区长期巡航,也不敢贸然进入岸防炮台的火力射程。于是就只能徘徊在英属戈尔格兰岛附近,以至于在后世的战争总结中是毫无存在感。

 

▲甲午战争中的日军旗舰松岛号 也是典型的绿色海军产物 图源于网络

 

最后,在全球海军专家都异常关注的甲午战争中,法式的岸防舰的发挥也是差强人意。既没有日军从英国采购的快速巡洋舰出彩,也不如被动挨打的清军主力铁甲舰那般饱受认可。


若非北洋水师长期存在弹药管理不善问题,那么贵为旗舰的松岛号就可能在黄海海战中就因弹药库殉爆而迅速沉没。

 

时至20世纪早期,英国人又整出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无畏舰,大有横扫之前所有铁甲类战舰的架势。


▲沉迷绿色海军 让法国人将大量的老舰艇用到一战爆发 图源于网络


法国海军这才意识到自己苦苦探索多年的绿色海军理念,已经因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发展而不合时宜。但在自己奋起直追的同时,本国外交家也基本确定和英国人站在同一阵营内。


因此在稍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人的不伦不类式舰队便没有遭遇过任何重大损失。但也对战争本身的进程没什么促进作用。虽然一度在潜艇技术领域处在全球领先地位,终究因经济疲软和定位模糊而不得要领。

 

02

不讲武德的德意志帝国海军

虽然法国人的绿色海军从未折腾出什么大风大浪,但他们的德意志对手却很快用另一种方式予以继承。


加之新时代的技术进步和对自身战略缺陷的无奈,进而将饱和攻击理念推升至史无前例的新高度。


而且从很多方面来看,他们都是在将法国人的老路重走一遍

 

▲绿水海军思维 很快被德国人给继承 图源于网络


早在19世纪后期,刚刚由普鲁士发展而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对于发展大规模海军没有太大兴趣。至少在权臣俾斯麦还主政的阶段,他们努力与拥有最强舰队的英国保持战略合作关系,所以能对秉持绿水海军理念的法国有恃无恐。


加之另一头的俄罗斯和自己也没有必然矛盾,自然就犯不着在供养庞大陆军的基础上再费钱造船。


即便本国船厂造出过类似镇远和定远一类的高质量产品,也大都被用于外销创汇,或是直接充当科研历程中的试验品。

 

▲志在扩充海军军备的威廉二世 图源于网络

 

然而,随着志大才疏的威廉二世成为德国皇帝,逐步兴起的本国工商业阶层开始要求君主扩建海军。加之皇帝自己就因个人问题而敌视英伦,便半推半就的调整了战略方针,在盲目扩充海上军备的不归路上加速狂奔


恰逢作为假想敌的英国人研发出无畏舰,又让德国追赶者们看到了利用新技术实施弯道超车的希望。于是就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不惜血本的开始扩编主力舰队。


同时还要为本国海岸线的割裂而开挖基尔运河,以便海军能在不绕道丹麦-挪威水域的情况下,顺利从波罗的海进入北海和大西洋。最后是去喀麦隆、坦桑尼亚、青岛和中太平洋建造基地,甚至拟定过直接入侵美国的脑洞大开式的计划。

 

不过,截止这个阶段,德意志帝国的海军尚未领悟出饱和攻击理念。


堪称德国海军之父的提尔皮茨上将,只是希望能提高每艘船的单舰实力,从而抵消英国对手的庞大数量优势。因此,几乎每个级别的德军战舰,都建造的要比英国同类船型要坚固许多,花费的实际价格自然也比不列颠方面要来的高昂。


只是苦于自己起步太晚,本土海岸线又直接笼罩在皇家海军的巡航范围之内,所以无法像法国人那样部署足够多的海外分舰队。

 

▲皇家海军的天然优势 让德国人感觉绝望 图源于网络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志得意满的德国海军也很快意识到,自己真的很难同英国人进行真正的较量。


仅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月,皇家海军就突袭了毗邻欧陆海岸的赫尔戈兰岛。通过轻型舰艇将德军吸引到岸炮射程之外,再以提前部署的主力军予以迎头痛击,最后在德国人的增援兵力抵达前就从容离开。

 

与此同时,那些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德军战舰,也遭到英法日三国的联合围剿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一战那些事儿》音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微信搜索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到各大应用商店循迹讲堂APP


例如原计划执行破解任务的巡洋舰队,就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水域被歼灭。作为其母港之一的青岛,也为大兵压境的日本所攻克。至于退守本土的主力舰队,也在次年的多格尔沙洲之战中再度吃瘪。


哪怕他们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中找回些许颜面,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挽回失败的颓势。反倒是需要进口的物资被严格封锁,进而引发本国市场的供给困难和粮食危机。

 

▲德意志第二帝国 首创了不讲武德的无限制潜艇战 图源于网络

 

于是,德国海军开启异常危险的不讲武德时代。通过伪装成商船的辅助巡洋舰和更加神出鬼没的无限制潜艇战,对活跃在世界各头的协约国商船进行无下限袭击。


尽管对战争的进程无法起到根本性影响,还彻底惹毛了犹豫是否要参战的美国,却还是为后人留下了非常恶劣的负面榜样。


讽刺的是,正是不愿送死的海军官兵在1918年发起基尔起义,彻底敲响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丧钟。以至于在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民间普遍视海军为卖国叛徒,也直接影响了纳粹上台后的再武装进程。

 

1934年,随着操纵民意的希特勒上位,德国通过重新签署协议而获准再度扩充海军。但在更加激进的纳粹政府看来,他们的战略价值肯定不如基础性的陆军和新兴的空军来的重要。


因此,尽管元首本人对大炮巨舰抱有好感,还是无法将相当比重的资源调拨给他们使用。于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海军,就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饱和攻击发展思路。


比如建造排水量有限却武装过度的袖珍战列舰,充当战时海外破交任务中的大杀器。同是也继续将驱逐舰定位于大型鱼雷艇,片面强调对大型目标的一次性损毁能力。


当然也不忘发展潜艇部队,并保留了可以伪装成第三国民船的辅助巡洋舰。即便作战飞机全部为空军部门所垄断,也不得不为对海攻击而腾出部队和弹药。

 

 

▲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 天然契合绿水海军思维 图源于网络

 

事实上,后来的历史剧本也以最快速度,将德国海军推进了饱和攻击时代。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2年时间里,游荡在各海外水域的各类舰艇就遭到英法两国的合力围歼。


同时,留守本土的主力,也在入侵挪威的行动中损失惨重。不仅有多艘驱逐舰被英国援军击沉,甚至还出现了重巡洋舰遭本地岸防鱼雷摧毁的尴尬记录。若非有意大利人在地中海牵制着相当比例的盟军战舰,二战中的德国海军可能很难在北面闹出多少大风大浪。


等到大名鼎鼎的俾斯麦号在逃往法国的途中被击沉,成本最低的无限制潜艇战便再次成为救命稻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德军主要对手的英国人,经常在潜艇的军事用途领域内处在领先位置。


早在1914年的赫尔戈兰湾战役中,他们就用5艘小型潜艇充当前凸诱敌部队。在二战爆发的1939年,也是他们创下了史上第一例用潜艇击沉潜艇的实战记录。


但皇家海军从不会将下限调整到比肩德国挑战者的高度,自然不会用不讲武德的方式对非军事目标下手。唯有被迫剑走偏锋的纳粹,才会在毫无顾忌的同时,开发出引导潜艇集体行动的“狼群战术”


何况其主要打击对象都不是敌国战舰,而是最缺乏反应手段的无武装目标。

 

狼群战术就是德军饱和攻击的基础 图源于网络

1941年6月,随着纳粹帝国执行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英美两国开始大规模的海上援助行动。虽然航线被故意挑选在北极圈附近的恶劣冰海,却还是处于驻挪威德军的攻击范围之内。双方也为这条事关东线战场的生命线,展开了见招拆招的死亡游戏。

 

德军在初期主要依靠潜艇进行伏击猎杀,却很快遭至同盟国驱逐舰队的护航限制。随即又从空军借来JU-88中型轰炸机,从高处发起立体化的协同攻击。


最后不惜将硕果仅存的大型水面舰艇都调往冰海,从而形成了三位一体式的联合作战态势。

 

▲长期在挪威冰海活动的 沙恩霍斯特号 图源于网络

 

当时间推进至最黑暗的1942年,德军在挪威北部水域的饱和攻击战法已日趋成熟。


当发现同盟国方面出动4艘重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为运载有20万吨物资的PO-17船队护航,便出动200多架飞机和11艘潜艇进行联合伏击。


稍后又将以蒂尔皮茨号为首的7艘战舰派往增援,从而形成对盟国舰艇的压倒性优势。最后成功将13艘商船击沉,让超过10万吨的物资没入冰海。


而类似的行动在当时非常普遍,造成的损害也让德国陆军将东线的战略主动权维持到次年的库尔斯克战役结束之前。

 ▲以护航航母为首的新作战单位 让德军的饱和攻击效率大减 图源于网络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同盟国舰艇下水,第三帝国海军的饱和攻击很快就显得威力不足。面对拥有大量驱逐舰的同盟国船队,德军的狼群潜艇战术很快因自身损耗而陷入半瘫痪地步


大批量下水的护航航母,又让德军的各类轰炸机无法从容瞄准水面目标。即便是分散躲在不同海岬内的大型水面舰艇,也难逃同盟国水面舰艇的反击和战略空军的长期搜捕。


随着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被击沉、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在锚地被炸毁,支撑德军饱和攻击的中坚力量便彻底消退。可悲的是,这种超限战思维的本意,就是要降低海军对大型军舰的天然依赖。

 

03

红色帝国的威慑手段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包括无限制潜艇战在内的德军饱和攻击策略,都被国际社会钉在了耻辱柱上。


然而,只要战略层面的海权挑战者依旧存在,那么类似的策略就会不断以不同形式重回人间新兴的苏联红色帝国海军,就将拿到手的大量德国技术活学活用,达到了前对手所没能触及的全新高度。

 

▲30年代 参考日本海军军旗设计的苏联红海军旗帜 图源于网络


实际上,苏联海军只建立之日起,就对各类非对称战法有着天然迷恋。由于过去的俄罗斯帝国海军,在内战中折损了大批战舰和技术人员,让他们在重建部队的初期举步维艰。


因此,鱼雷艇、布雷船、驱逐舰和潜艇等中小型装备,就成为重点发展对象。但苦于薄弱的工业基础和糟糕的技术积累,他们还是不得不沿用旧时代的许多遗留装备。


例如1905年建造的英国潜艇、一战前下水的甘古特级战列舰和从日俄战争中死里逃生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都被苏联人拆拆补补的用到冷战开始前后。

 

▲一战前建造的甘古特级 被苏军使用到50年代 图源于网络

 

期间,斯大林推行的数次五年计划和大海军方案,曾让苏联人短暂的忘却了初心。他们先后从美国、意大利与纳粹德国引进各类技术,准备建造一支能赶英超美的无敌舰队。


但过于低劣的工业标准和始终捏在资本主义手里的核心技术,让这些努力的进展非常迟缓


截止苏德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春季,莫斯科方面还在向德国厂商讨要延期交货的战列舰主炮。硕大的舰体本身,也一直被摆放在列宁格勒市的船台上。唯有利用意大利技术制造的巡洋舰开始入役,却也在后来的二战中鲜有作为。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也准备重启自己的大海军方案。在从意大利索要一批军备赔偿物资后,下令全国各船厂继续建造陈旧的火炮巡洋舰,并计划让战列舰项目重新上马。但直到他自己突然因病去世,也没能看到这支过时舰队的初露峥嵘。


取而代之的赫鲁晓夫则对自身情况有更深刻认知,觉得前纳粹德军的饱和攻击理念跟符合实际需求。


于是将大部分资源用于建设岸基重型轰炸机和水下舰艇,亦如当年的德军在二战前期的部署态势。直到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才意识到海军的过于偏科实在不利于自身威慑力声张。


于是重新上马一批大型水面舰艇,从而彻底回到纳粹德国的老路上去。

 

 


▲斯大林致死都想完成的 苏联级战列舰 图源于网络

 

不过,苏联海军还在某些领域,比自己的德国老师们更具优势。


首先就是他们的飞行器不用被空军同行垄断,完全可以发展独立的岸基航空兵部队。因此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的喷气式轰炸机便先后进入红海军部队服役。


其中既有早已过时的伊尔28轻型轰炸机,也不乏因性能平庸而被空军放弃的M4中型轰炸机。当然也包括后来获得成功的图-16和利用美军B-29放大的图-95战略轰炸机。


随后还路线服役了性能优异的图-22/26系列与堪称苏俄最佳轰炸机的图-160。因此,即便无力在水面上同北约方面一绝雌雄,也可以从空中发起致命的一波流袭击。

 

▲经常用于反舰作战的 图-22轰炸机 图源于网络

 

另一方面,苏联海军也通过钻研缴获的晚期纳粹潜艇,发展出全球最大的水下舰艇部队。比如用对方的粹XXI型潜艇,发展出自己的W级常规潜艇。


随后又迅速升级到大量外销的F级潜艇,对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形成不对称优势。加之核动力潜艇技术的兴起和水下核导弹的存在必要性,诱使红海军将绝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其中,成为其威慑所有对手的根本性保障。只是这样的突飞猛进,还是不能掩盖其在水面舰艇领域的天然劣势。

 

从表面上看,前苏联风格的水面舰艇往往拥有强大火力。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落后的电子技术造成,让整合起来的装备无法缩小体积。因此就时常出现“小船装大飞弹”的诡异现象。

 

▲冷战中的苏联潜艇部队 图源于网络

  

为此,苏联方面还必须定期建造大量的导弹巡洋舰,用于容纳日益复杂的全套作战系统。最后催生出基洛夫级这种吨位胜过轻型航母的超级怪物,但指导作战的核心理念,依然停留在古老的战列舰时代。


只不过是将曾经的巨炮换成反舰/巡航导弹,用舰载直升机完成过去由水上飞机承担的射击校准任务。本身也无法离开潜艇与岸基轰炸机的增援,实际地位如当年的提尔皮茨一般尴尬。何况超重的进攻作战系统本身,也势必造成人员空间和船体安全性方面的割舍。

 

所以,苏联式的饱和攻击手段,从未超脱法德两国前辈们的层次


由于所处的技术环境更为复杂,所要面对的强敌更加狡猾,就必须在很多层面做的比前人更为激进。至少在拟定方案的红海军高层看来,这些耗资巨大的舰队在战时可能只有1-2轮射击机会。


他们的存在价值,仅仅是和平时代的战略威慑,以及在遭更有优势的北约海空军力量摧毁前,尽可能多的释放弹药。特别是靠数量和堆砌火力的轰炸机与水面舰艇,永远只能是掩护核潜艇突破防区的敢死队炮灰。

 

▲苏联海军的大部分水面舰艇 都是饱和攻击思维下的炮灰 图源于网络

 

即便在20世纪的80年代,苏联上层意识到自己必须为海军配备航母作战力量。也依然饱受技术落差和思维固化的双重限制。好不容易捣鼓出能搭载固定翼战机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也因没有成熟弹射器装置而发展的不伦不类,堪称同等级军舰中的铁定副班长。

 

相比之下,饱受这种恐惧威胁的主要假想敌美国,也在前沿压制领域不断精进。


仅仅到冷战中期,就以能发射超远程导弹的F-14重型舰载战斗机应付苏联轰炸机。同时推出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宙斯盾防空系统,用可以联网的相控阵雷达预防饱和攻击。


最后也不忘推出大批装备先进拖曳声呐的驱护舰,将苏联潜艇的活动空间压缩至最低。甚至为部分B-52轰炸机进行改装,使其能对水面的苏联舰艇发起反舰导弹齐射。


如果抛开技术进步,仅从事物的结构层面去看,这些也全都是当年盟军击破纳粹饱和攻击策略的经典法则。

 

▲美国海军虽有压力 却从未被饱和攻击所超越 图源于网络

 

随着红色帝国在1991年宣告破产,这轮人类海军史上最大规模的饱和攻击建设,也因母体的逝去而宣告终结。


但在继承其大部分遗产的俄罗斯,相似的海军建设理念还因经济问题而被演绎到更为激进。至于那些曾长期接收苏联技术援助的大国海军,也容易将这种思维上越描越黑,在一条走不通的死路上越跑越远。

 

当然,后人反观这些波澜壮阔的海权挑战者历程,或许更应该拨开事物的外部,窥探其内部运转的真正机理。


毕竟,军队的装备必须从属于策略选择,而最终取舍还要服务于本国自身的战略定位。所以,只要躺在19世纪末法国、20世纪初德国和20世纪末苏联的身段上,用哪种技术都容易发展出饱和攻击式舰队。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方洋洋案:在「反家暴上」我们还能做什么?| 循迹晓讲


马拉多纳:为什么阿根廷人渴望“救世主”?| 循迹晓讲


哈工大“洋节”事件:为什么宵小之辈总能得利?| 循迹晓讲


耗子尾汁:为何「吃鼠肉」文化拥有全球性的悠久历史?|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