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人热衷给自己起英文名? |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500字 阅读约10分钟
“不要叫我姚老师,叫我Tony!”
现代社会,中外交往频繁,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很多人就给自己弄一个洋名,尤其是英文名。这事情如今司空见惯,也催生了很多段子,比如说,春节结束了,村里的翠花和二虎回到了上海静安寺商圈,变成了Lucy和Tony,诸如此类。
有时候这还真不完全是段子。我过去从事的是出国留学的行业,这里是英文名的重灾区,有时候一开教研会,底下坐着的都是黑头发黄皮肤说着各种东北话的Angela,Celina和Lily们。
◇ 这年头,洋名也能成为鄙视链了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老师,习惯性地打个招呼,“姚老师好”,结果这位老师却扶着黑框眼镜,摆出一副长者的姿态对我怒斥一番,原以为他要传授各种人生经验,没想到姚老师尖声尖气地说——“不要叫我姚老师,叫我Tony!”那一刻,他的头上似乎有金光加持,似乎对Tony和理发小哥的关系浑然不知。
◇ 大学士和皇帝也起洋名
不过,姚老师看起来唬人,但也就欺负没文化的。说起来中国人起洋名,也是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
当时在明廷做官的徐光启,跟着传教士利玛窦,系统地学了天文数学历法等等各路新知识,学到后来,干脆就受洗礼入了教。
按照当时天主教的规矩,入教了就得有个教名,于是,徐光启给自己起了个教名,叫保罗,就是基督教里的圣保罗,这算是古往今来第一号中国人起的西洋名字,中文写作“保禄”,这也成了徐光启的另一个名号。
◇ 洋名第一人徐光启,或者说叫保罗徐
当时,中西方之间主要就是靠着传教士,西方船坚炮利,这些装备比李自成和满清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但是想要得到西方先进技术,总得对传教士有所表示,于是,很多当时的风云人物纷纷入教,也留下了他们的洋文名字。
比如,活跃在东南沿海的海盗头子郑芝龙,为了自己稳定的洋枪洋炮供应,就皈依了基督教,还给自己起了个洋名叫“尼古拉斯”。
◇ 郑成功他爹郑芝龙,或者叫尼古拉斯·郑
当然,郑芝龙再厉害,也不过就是个海盗头子,同时期起洋名的人里,还有地位更牛逼的太子。当时满清已经入了关,南明小朝廷局势危如累卵,皇帝大臣们急得眉毛胡子一把抓,任何外援都不肯放过,他们也管不了路程远近了,直接给罗马天主教廷写信,说自己要皈依天主教,希望以此换来西方的武器技术援助。
为了入教,当时的南明永历皇帝也豁出去了,那一年,他的太子朱慈炫出生,刚生下来,小娃娃就被施以基督教的洗礼,并且给了个“君士坦丁”的洋名。
传教士是希望这位太子能像古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一样,重振祖上基业,但显然事与愿违,这个东方的“君士坦丁”,最后跟他爹一起被吴三桂勒死,所谓“重振祖上基业”的事情,也就成了过眼云烟。
◇ 皈依天主教也没用啊
◇ 文化人和普通人的英文名
清朝鼎盛时期,皇帝们对基督教传播不鼓励,也就没多少人有机会起教名。到了晚清,基督教又有机会在中国传播,这次,基督教走的是民间路线,在基层发动教众。
当时的清政府孱弱,面对洋人是一再退让,所以,加入基督教好处多多,比如跟人发生纠纷了,官府会向着自己,诸如此类。这么一来,基层民众加入教会的就很多,有不少也有教名,比如亚历山大,亚尔博什么的。发生纠纷,官府一看这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有洋名,往往就在气势上先输了三分。
所以,在晚清那会儿的国内,起洋名这事儿已经不稀罕了,而它背后的动机,其实也不是“跟外国人交流更方便”,纯粹就是“有了洋名好办事”。
不过,真走出国门跟外国人交流的中国人也还是有的,他们起的洋名,就没那么多花里胡哨,而就是很简单地把自己的名字汉语发音用字母给拼出来。比如,中国第一个在耶鲁读书的人叫容闳,他后来也促成了中国幼童留美一事。他的英文名叫Yung Wing,这其实就是他的名字,用广东土话念出来之后的样子。
◇ 容闳是真正的走出国门,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当然,中国地方广大,同一个人的名字,用不同方言念出来,也会有大相径庭的效果。这时候,一个人的洋名就可能有好几个。
比如,清朝末年的大学者辜鸿铭,他就有三个英文名字,比如,KuHung-ming,这个英文名是他开始在张之洞幕府工作后,以满洲官话发音,拼出来的英文名。他还有俩别的英文名,有一个是以闽南话拼出来的英文名,念出来是KohHong-beng,还有一个干脆就是英文笔名,叫AmoyKu,这个Amoy,看上去是个英文气息十足的名字,但这是厦门的闽南语拼法,而厦门,正是辜鸿铭的祖籍。
所以这个英文笔名,严格说来也是个中国气息十足的名字,有点类似于李合肥,康南海这样,以籍贯为号,这也是文人的传统。
◇ 辜鸿铭的几个英文名,都有很浓厚的乡土气息
到了后来,中国跟世界交流越来越多,那些真正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中文名字拿洋文给拼出来,就会遇到非常大的麻烦,有些中文音在英文里就没有对应。
比如有位历史学家叫徐国琦,他这名字有“xu”,和“qi”,老外都很难念,他回忆自己在巴黎的岁月时说,“法国外交部两位可怜的小姐每天在叫我的名字时不知道怎么发音。所以每天早晨在嘈杂的接待厅里,我必须注意力集中,因为每到两位小姐在叫名时如有大概十秒的沉默,可能就是我了”。
所以,很多海外华人给自己起一个地道的洋文名,再加上自己的姓氏。比如李小龙叫Bruce Lee,张爱玲叫Eileen Chang,诸如此类,这样的洋文名字,也就不必然跟自己本来的名字有关联。这样的英文名,也就成了后来中国人起洋文名的通例,你说哪个中国人本名里有类似Tony,Alice这样的元素么?根本不可能的事儿嘛。
再到后来,不但中国人走出去的越来越多,很多外国人也主动走进来,很多外企纷纷来华,这时候,外企招募的许多中国人,也就顺手起了个洋名,尤其是英文名。一开始可能还真的是为了沟通方便,久而久之,在一些大城市里,英文名也就变成了一种符号,以彰显自己卓尔不凡的社会地位。于是这才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Lucy,Lily,Alice”,或者说理发店小哥都叫Tony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英文名俨然成了一个“身份的象征”,起了英文名的就比不起英文名的高贵不少,前面说的姚老师,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 冠上洋文名,貌似就瞬间高大上了,但懂的都懂
不过,物极必反这个道理放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叫英文名多了,就难免给人一种装A和装C之间的感觉。面对这个,很多高贵的英文名人士也是有话说的——我们起这个名字,就是为了出国的时候跟人交流方面,可问题是,一则,很多英文名人氏几乎没怎么踏出过国门。二则,就算踏出国门跟人交流,其他国家的人难道不去交流么,怎么就中国这样的英文名这么普遍呢?
◇ 日本球员南野拓实,那个“南野”,英文念着也挺费事儿,咋不见人家叫Tony呢
所以,所谓的“崇洋媚外”,到底对象是谁,这个还是要搞清楚的吧。
◇ 不知道住这小区的是不是都会说德语,吃酸菜肘子
◇ 也不知道这个小区是不是有个球队年年欧联杯冠军
◇ 英文名避雷指南
当然,这起英文名的人多了,甭管是为了“交流”,还是为了显示“高人一等”,有的英文名字就特别辣眼睛。如有的人,特别是男生,给自己起的英文名不是亚历山大就是恺撒,当然,亚历山大在英美算是正经的一个名字,但一个外来人起这样的名字,就会让人感觉很怪,你想一个外国人叫康熙乾隆,咱们听着啥感觉呢?
再比如,很多人起名字找了个特别大众脸的名字,比如John,Tom之类的。这名字在欧美过于普遍,喊一声约翰,恨不得几十号人回头看你。既然名字要有辨识度,那你这类似张三一样的名字有啥意义呢?
而且,华人祖上因为这种大众脸名字吃过大亏。当年那批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到美国之后目不识丁,给自己起的英文名基本都是约翰,就那个John,当时的美国工程师一喊John,几十个人同时转头,这给美国人留下了非常恶劣的印象,甚至专门有“中国佬约翰”这样的称呼,来诋毁华人。所以,既然是起名,那就别太大众化了。
还有,一些女生起英文名,喜欢给自己叫成水果或者糖果,比如cherry,apple,candy之类的,或者干脆用叠字,比如Cici,Coco,看上去非常甜美非常萌。但是,也因为这样的名字过于甜美单纯,在欧美,这都是某些特殊行业从业人员的“艺名”。真要出了国,这样的名字可能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讲了这么多,其实,起英文名为了沟通方便也好,为了彰显身份也好,都是非常个人化的行为。但起名这事,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这起英文名,也得慎重,毕竟再怎么样那也是个名字,父母给自己起名字,也得看时辰看八字琢磨半天,自己给自己起英文名,怎么着也不能太随便,您说是不?
◇ 所以英文名就算想起,也得好好起啊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相关线下活动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全民直播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战地记者?| 循迹晓讲
“斩首”泽连斯基,俄国就能赢得这场战争? | 循迹晓讲
美国黑客为啥借道中国攻击俄罗斯?| 循迹晓讲
俄国女帝为何要对大英殖民地“上下其手”? | 循迹晓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