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上最短学期进入尾声,如何做好疫情防控与期末考试安排

未来学校建设 未来学校建设 2024-03-19

2020-06-15

自北京疫情爆发以来,国内疫情防控措施再次严密起来。北京各级学校已停止到校上课,恢复居家线上教学;湖北省小学和幼儿园本学期不安排复学;其他各地大中小学严防疫情向校内输入,随时做好全方位防疫措施。



这场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已经持续半年,未来或许还有更长的时间,我们将与病毒长期共存。面对疫情再次来袭的恐慌,做好疫情防控与期末考试安排,成为校长、老师们的当务之急。


如何检测到校人员的健康指标,排查校内人员的身体异常?

如何防范校园环境不受病毒侵袭,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与室内空气质量?

假如部分师生需要停课居家学习,如何衔接线上线下学习?

如何做好期末考试安排,是否采取线上考试?

……


针对上述具体问题,我们结合国家公布的防疫指南与教育政策,整理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校园防护解决方案


学校是实现教育的重要场所,面对病毒的滋扰,如何为学生撑起一张牢固的安全网,才能让学生、老师们可以安心教学呢?


首先,学校的空间环境消毒是校园防护的第一步。


校园空间环境的消毒范围要从地面、物体表面等平面部分扩大到校园里的空间区域。



可以利用“无人车+无人机“对学校大门、操场、走廊等室外大面积区域进行全自动式消毒。



利用壁挂动态消毒机、地面消毒机器人、自助图书杀菌柜等设备对教室、办公室、功能厅、图书馆等室内空间进行实时消毒。



利用壁挂式手部消毒器、动态活氧解毒机、全自动洗碗机流水线对食堂、宿舍、卫生间等生活空间进行全方位消毒。


采用智能化的设备辅助校园消毒工作,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成本,还能帮助学校解决人工消毒无法做到的卫生死角,真正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360度无死角的安全校园。


详细阅读:学校如何做才能符合国家要求的安全复课?


其次,通过安装教室新风系统为学校的室内空间撑起优质空气的防护网。



新风系统通过气流循环模式改变室内空间的空气流通,有效消灭病毒和细菌,驱除PM2.5等微小颗粒物,去除甲醛等有机污染物,高效通风换气,减少二氧化碳含量,保障室内空气处于优质状态,保护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提升他们在学习时的专注度。


详细阅读:

为学校的教室空间撑起一张优质空气的防护网呢?


再次,随时做好校内外人员的体温监测。


学校作为高密度人群的场所,对于体温异常的人群应该首先将其隔离在校门之外。



只需在校园进出口部署人脸测温设备,就可以用最快的时间,检测出进出学校的人员信息与体温状态,筛查出体温异常的人员,避免学生进校入班后的密集交叉感染。



同时也要对于校内人群的体温做好实时监测工作。通过在走廊、楼梯口等主要进出口部署在线体温筛查设备,以及在教室内部署非接触式测温设备,可快速锁定体温异常的学生,提高事前预警、 事中处理、事后追溯的工作效率。


详细阅读:

不漏掉任何一个小细节,校园体温监测随时在线


线上线下教学解决方案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将会成为教育的新常态。在疫情泛滥期间,全球90%以上约15.8亿的在校学生被迫停课,居家进行在线学习,形成史上最大规模的教学方式变革。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的进程变化,安全地区的学校陆续复课,而有风险的地区仍然保持在线教学。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常态教学,为学校教育变革带来新方向。


面对教育新常态,构建一个融合“线下+线上教学”的智慧校园环境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可以依靠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让学校呈现出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学习方式灵活多元、学校组织富有弹性等未来学校的特征。


还可以利用5G技术的应用,使当下的网络传输体验发生质的飞跃,让“5G+智慧教育”成为未来学校建设的加速器。


详细阅读:

疫情为教育变革按下加速键,如何在逆境中迈向未来学校进阶?


面对线上线下教学形态的变化,与之密切相关的教研模式也随之而变,老师们可以通过在线协同教研完成“空中课堂”的教学设计。



从而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开放互通的信息空间,促进教研资源的共享;以移动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拓展教研活动场域;以促进教师高水平专业成长为核心,推动教师质量和教育质量的内涵式发展。


详细阅读:

在线协同教研有何优势?


期末考试安排解决方案


全国多地学校将在7月结束本学期课程,进入暑假生活,意味着史上最短学期的期末考试时间即将到来。特别是针对毕业年级的高考、中考、小升初等几场重大考试,到底应该如何安排呢?


教育部出台措施全力护航高考


6月19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高考防疫及组织实施安排,明确要以“安全、平稳、科学”为目标。具体来说,下列几项措施有别于以往,成为今年的高考重点。


一、人员的健康监测。对参与组考、监考环节的工作人员和考生,要求提前14天进行日常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做到每天体温测量并记录。


二、异常状况的评估制度。对考前和考试中监测、检查发现的考生和工作人员身体异常状况,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指导教育部门做好专业评估,教育主管部门依据专业评估建议,综合研判评估是否具备参加考试和组织考试工作的条件。


三、进入考点的体温检测。要求考点入口处设体温检测点,对所有进入考点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同时,设置凉棚和体温异常者复检室,供待检和复检人员等候时使用。


四、备用考场的设置。要求原则上每10个普通考场设1个备用隔离考场(每考点不得少于3个)。当考试当天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考生,启用备用隔离考场。原则上须一人一间,备用隔离考场不够用时,可采取最前排、最后排或四角排位的方式多人共用一间(最多不超过4人)。



五、环境卫生和消毒。要求发生过疫情的学校,不能作为考点。考试前要对考点、考场、通道、门把手、桌椅、宿舍等进行全面环境卫生清洁与消毒。


六、考场降温和通风。要求对考场考点空调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开展清洁消毒。普通考场可使用分体空调或中央空调,备用隔离考场须使用分体空调。可使用自然通风、电风扇等设备加强通风。


七、人员的卫生防护。低风险地区的考生在进入考场前要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就座后,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佩戴;备用隔离考场和中高风险地区的考生,要全程佩戴口罩。工作人员和监考人员全程佩戴口罩,隔离考场的监考员及工作人员需穿戴工作服、医用防护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等,必要时可穿戴防护服。


八、考场上异常考生的安排。如果有学生在高考期间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该由当地卫生健康、疾控等机构的专业人员按照应急预案进行个案研判。具备继续考试条件的学生,要从普通的考场转移到备用隔离考场。转移考场期间耽误的时间,可延时补回。


非毕业年级考试如何组织安排?


对于非毕业年级的考试安排,总体来说可遵循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应举措指南,由学校进行校内组织考试。部分年级与学科的考试,还可以考虑采取线上考试的方式,降低因人群密集聚齐带来的防疫风险。


目前对于线上考试,有许多具备智能组卷、在线考试、评测分析等功能的系统,满足学校线上、线下的测评需求,并完成数据智能采集、精准分析诊断、错题高效整理、教学质量提升等深层次需求。



面对时间特别紧迫的期末时期,使用智能化软件可以帮助教师节省组卷、阅卷过程中遇到的繁琐工作时间,提升教师工作效率,通过精准、全面的学情分析报告,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计划,进行基于现实差异组织课堂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找准学习上的弱点。


详细阅读:

智能学情测评系统如何为精准教学提供助力?


你可能会感兴趣 

从图书馆到阅读型综合场馆,一场以阅读为契机的场景革命在学校悄然发生

全球教育变革加聚,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将成为主流


来源丨 综合整理

编辑丨 雅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