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施展 | 从跨境电商看中国制造的未来

友朋说 2022-04-2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施展世界 Author 施展

当下秩序的一些基本逻辑


疫情加上贸易战的双重冲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令人担忧。前途究竟会伊于胡底,现在还说不清楚。现在重要的是把当下的一些基本逻辑梳理出来。


关于基本逻辑的一些定性判断是:


1、贸易战对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不会带来太过实质性的冲击;


2、疫情严重影响了中国和世界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这可能导致一些与安全相关产业在西方的重建,并可能在长线上影响中国的技术发展;


3、中短线来看,除安全相关之外的其他制造业,中国仍有优势,各国在这些产业上仍会处在深度相互依赖的状态中,因为经济空间与政治空间已经高度分离。


先说贸易战的问题。


说到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所在,很多人认为是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廉。要素价格的优势,用来解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经济发展是有效的,但在今天,中国制造的优势壁垒,早已不再是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而是超大规模的供应链网络所带来的综合成本控制能力。


图 | 中国制造的优势壁垒,早已不再是廉价劳动力和土地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西方进入一种新模式的创新经济,产生了大规模的生产外包需求。外包承接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弹性和效率。中国通过极度专业化分工的中小企业满足了效率,这些中小企业彼此之间互为配套关系,配套关系还会不断动态重组,由此形成的庞大供应链网络带来了弹性,从而顺利承接了西方的制造业转移。


而衡量一个供应链网络的核心变量就是它的规模,规模越大,效率和弹性同时满足的能力就越强,一旦规模超过某个临界点,则生产中的成本控制逻辑就变了。要素价格在综合成本中占比大幅下降,供应链运转效率(广义交易成本)占比大幅上升。


中国的大规模供应链网络的出现,进一步深刻改变了工厂的组织形态。过去,生产一件复杂产品需要多道工序,它们可能是分布在同一个工厂内部的不同车间,今天,这些车间多半都成为供应链网络当中独立的工厂了。

完成终端产品生产的工厂,它只是完成最后的组装工序而已,需要和生产中间品的大量其他工厂相配合,在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网络中才能运转。从而,在贸易战冲击下,工厂迁移的逻辑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过去,有可能是包含着各道工序的工厂的整体性迁移,今天,有可能仅仅是完成终端工序的工厂的迁移,因为只有它才面临着最直接的关税压力。只不过,消费者平时接触不到中间品,只能接触到终端产品,于是完成终端工序的工厂的迁移特别引人注目,但它仍然与上游其他工序的工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后者并未迁移。


在今天,商人主导的经济空间与国家主导的政治空间已经高度不一致了。过去我们也许更多地是在信息经济中感受到这一点,今天即便是制造业经济也已经是这样了。


中国制造业目前具有的这种优势地位,并不是无条件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中国跟世界需要有足够好的互信关系。但最近这大半年的时间,中国和世界的互信关系正在遭到破坏。这与疫情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互信任关系遭遇破坏,则西方国家有可能不惜代价重建与安全相关的产业。这些产业的规模相对于整体制造业来说,不会太大,所以西方国家也还付得起这些代价。中国与西方有可能会在这些产业上形成两套平行生产体系,进而形成两套平行技术路线。


安全相关产业往往是引领技术前沿路线的产业,一如美国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等,形成的技术在转化为民用之后,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西方国家在“从0到1”的科技创新方面,效率高过中国,所以有可能在十几年后中国与西方在相关方面形成技术代差。到那个时候,中国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即便仍旧保有数量优势,但这种优势的意义就会打上极大的折扣。


图 | 彼得·蒂尔著《从0到1》,西方更擅长从0到1的创新

好在,在非安全相关的产业上,各国之间仍然会是深度相互依赖的。这也保证了即便各国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关系在不断遭遇侵蚀,但在中短期来看,经济层面上仍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这种密切关系仍然在,政治上的实质对抗就仍是有底线的。


原因仍然与前面说的,经济空间与政治空间的日益分离相关。由于各国的公司、商人们都不是以国家为单位来活动的,而是在远超国家的空间中活动的,各国在政治上的紧张关系,并不会简单地线性传导到经济活动上去。


跨境电商案例的寓意


跨境电商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窗口,贸易战并未阻止跨境电商对于各国市场的融合。8月12日,亚马逊全球开店中国联合财新智库发布了《2020中国出口跨境电商趋势报告》,从这份报告的数据中能解读出很多有趣的信息。


2017年到2019年零售电商占全球零售的平均比例是11.9%,而由于疫情等因素对于零售行业线上化的刺激,报告预计2020年零售电商占全球零售的比例会达到16.8%。第三方公开数据显示,跨境电商在全球零售电商的占比会达到20%。(数据来源:eMarketer, Global E-commerce 2020, May 2020)行业整体水平的良好预期,相信会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商品走出去创造一个有利的氛围。


卖家的地域分布与中国制造业的聚集地也是比较符合的。报告显示,在亚马逊站点上,长三角地区作为传统制造业聚集地,过去五年卖家增速最快,卖家规模增长达9倍;珠三角地区卖家规模增长达6倍,聚集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外贸群体;以福建为代表的海西经济区卖家日益活跃,卖家规模增长了5倍,在服装鞋靴、箱包、家具家饰、户外照明等品类方面有明显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开始中美贸易摩擦就已经愈演愈烈,并且在之后的两年中谈判不断反复。但从目前增长的情况看,中美贸易摩擦对跨境电商的增长并没有形成巨大的阻碍。


制造业面临着上游需求方不断变换需求的风险,因此企业必须要做到多元配置,同时面向各级需求方。据报告显示,该站点上有60%的卖家已同时运营两个以上海外站点,82%的卖家计划在现有基础上拓展新的站点。已有近50%的卖家同时面向消费者与企业及机构买家。多元配置可以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2016-2019年,该跨境电商站点排名前十的产品类目分别为:服饰、家居、厨房、电子、运动、美容、家居、电脑周边、玩具和无线。从这个排名也可以看出,近4年以来,中国在中低端制造业上仍然保持着绝对的优势。但也要看到,随着智能家居时代的来临,消费电子,家居用品等融入智能元素是趋势。传统制造业和电子业的结合,将有利于维持中国中低端制造业的优势,以及促进高端制造业的成长。


这个报告里面采用的仅仅是亚马逊站点的数据,相信如果看到更多(广义)电商平台的统计数据,我们还能得出更加坚实的结论。但现有的数据,也差不多够让我们做出基本的定性判断了。


我们在上面谈到了中国跟世界之间的互信关系非常重要,这种互信关系在政治层面上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经济层面上的相互关联便尤其重要。


从跨境电商这种小切口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方向。


图 | 跨境电商的案例对于思考中国制造业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信息经济时代也是过剩经济时代,过剩经济中,需求才是经济活动当中的主导方。谁能够更靠近需求,甚至能够重新定义需求,谁就在未来的经济秩序当中有着更大的主导性地位。跨国经营的大规模数据公司(广义的电商平台)是离需求更近的,它们基于算法对用户进行高度个性化的推荐,也正在重新定义需求。这些跨国数据公司更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秩序的主导者,相当程度上,制造业的生产环节也会被它们所反向定义的。


而这些数据公司的跨国经营特征,决定了它们必须尽可能超越自己的国籍属性,从全球角度出发来形成自己的经营和治理逻辑。在今天,这种跨国数据公司主要出现在中美两国,即便现在看上去它们之间有着各种竞争关系,但在面对国家主导的政治空间对于经济活动的各种干预时,它们从长线上有着更大的共同利益。


我在《溢出》一书中探讨的“商人秩序”,在信息经济当中,也许有着更加具体的展开路径了。



—— 版权声明 ——

文章转载自公号:施展世界

插图源于网络

在此鸣谢


—— 友朋会在线课堂 ——



—— 推荐阅读 ——


余华 | 那些老生常谈的话题

鲍鹏山 | 做官与做贼

孙周兴 | 在日渐强大的技术统治中寻找自然人性之思

赵林 | 骑士文学与哥特式教堂

陈映芳 | 面对灾难,日本国民不会隐忍

唐翼明 | 君子学与厚黑学

侯杨方 | 大事还是我办:盛世的终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