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介石和张学良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本号,带您看异样的风景!侵权或商务合作微信1516540362QQ同号,欢迎结尾处点赞,多谢!


10位日本顶尖教授撰写的中国史,卖疯了!共十卷定价568元小编推荐价仅388点击了解并可预定,货到付款

蒋介石退守台湾后,张学良与蒋介石见面,一番话后张学良无言以对

民国时期,自从蒋介石上台后,国民党逐渐兴起了腐败之风,内部军官大都奉行资本主义思想,追求奢侈无度,美酒佳人。民众看到这样的国民党,自然渐渐丢掉了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墙倒众人推,解放军用势不可挡的姿态将国民党赶出了大陆。

走投无路的蒋介石,只能带着党羽与家人,逃到台湾踞守一方,他将自己失势的根源都推到了张学良身上,不止一次表现出了对张学良的怨恨。

张学良和蒋介石曾经是拜把子兄弟,之所以会变成这种像冤家的关系还要从西安事变说起,当初张学良年纪轻轻便身兼要职,在东北成为了敢当第二,就没人敢当第一的主,之后在中原大战中,他选择了站在蒋介石这边。

成功上位的蒋介石,没有忘记他的帮助,赐予了他许多特权,但是日军侵华后,东北三省被拱手相让,他为蒋介石背上了不抵抗的汉奸罪名。张学良心里不安,为弥补自己的罪过,就劝蒋介石联共抗日,却遭到了多次的拒绝,无奈之下才诞生了西安事变。

张学良没有反抗之心,为表诚意,他还特意在事成之后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谁知蒋介石一到了自己的地盘,就将他软禁了起来,西安事变的另一主人公杨虎城,被蒋介石以叛国罪名杀害,而张学良受到宋美龄的力保,才勉强留得一命。

接着张学良开始了他几十年的幽禁生活。期间他为了得到蒋介石的谅解,屡屡要求相见,却都被各种理由拒绝。直到俩人都从意气风发的青年,熬成了头发花白的中老年人,蒋介石才同意了与他见上一面的请求。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关注由王之团队打造的公众号王之风景线(点击可关注),以及微博战斗在丛林中”(http://weibo.cn/zdzclz  复制该链接可在浏览器中打开),为您推送精彩资讯和独家看点,期待与您携手共进拥抱自由与梦想!小编微信1036793618与QQ同号。

看到彼此的瞬间,他们都深有感慨,仿佛曾并肩作战的模样还在昨日,张学良用“你老了”三个字道出了岁月的残酷。而老蒋也好像很恍惚,似乎是在追忆着往事,一开始他们的谈话还算顺利,但老蒋终究还是没有放下心结,和张学良又谈起了西安事变,言语之间依旧在怨怼张学良,认为他如果没有横插一杠子的话,自己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定能顺利完成,自己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而张学良听了这一番话后简直是无言以对,他察言观色,知事已至此,也不能多做辩驳,就一言不发。老蒋看对方也没有什么话要说了,就以自己要出门为由,打发了他,之后俩人再次会面,便是在老蒋的葬礼上了。

蒋介石逝世10多年后,张学良说出“不抵抗”的真实原因 

张学良一生最大的痛,莫过于背上“不抵抗”的罪名,被所有国人嘲讽谩骂。

但作为一个爱国军官,张做出不抵抗的决定是有深刻原因的,在1990年代接受日本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他说出了实情。

先来看看他在九一八那天都干了什么。

(晚年的张学良)

1931年,在石原莞尔等一批激进的军国分子策动下,日本关东军决定提前采取“事变”行动。

在9月18日晚上10点,驻旅顺和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在沈阳市郊引爆铁路,嫁祸张学良的兵营,以此为借口全面进攻沈阳。

当晚,在北京治病的张学良身体略感轻松,正和夫人小姐及英国公使在北京中和剧场看梅兰芳的京戏。

热门小说汇总

请手动复制下列链接在浏览器中欣赏或收藏:
热门小说精选(一)https://url.cn/5xx16bS
热门小说精选(二)
https://url.cn/59Q077E

热门小说精选(三)http://t.cn/Ec8UQpP

热门小说精选(四)http://t.cn/EfyXvTz

阅读更多敏感或被屏蔽的文章,请关注微博
http://weibo.cn/zdzclz



少帅什么病呢?

其实也不重,现在叫做感冒,过去叫伤寒,关键是少帅吸鸦片身体搞垮了,所以身体恢复得有点慢。

(少帅张学良)

接到事变信息,张学良立即从包厢中出来,听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电话汇报。

电话中,张命他切记“我军勿乱动”。荣臻遂下令守军:“不抵抗,即使勒令缴械,占领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之后,少帅立即与南京及日本有关方面沟通交涉。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撤退,卧薪尝胆,以图强大后再夺回失地。

事变发生时,少帅拥兵50万,仅东北精锐劲旅20万,日军只有1万,因为不抵抗,日本12个小时内便占领了沈阳。

此后2年内,东北110万平方公里土地尽失日本手中。

(张学良 蒋介石)

这不禁令中国人震惊,连日本鬼子也感到顺利得不可思议。

石原莞尔评价东北军:“对付张学良,竹刀就够了。”

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得了个“不抵抗”将军的“雅号”,军中传言,是蒋介石给他下了数十道“不抵抗”的密令。

1990年,张学良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时说,此传言不实,不抵抗的真正原因是,自己错误地认为日本不会真的干。

“我当时想,那只是一个日本的挑衅事件而已,所以没有下达抵抗的命令,我希望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我当时的看法是,日本如果这样做不仅是对中国树敌,而且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反感,对日本也没有好处,所以日本人不应该那么做的。”

“如果我知道他们是存心挑起战争的,我肯定会抵抗的。”

(被软禁中的张学良)

在台北说出这番话时,张学良已经90岁高龄了,蒋介石已经逝世16年,蒋经国也逝世不久。

以当时的环境,他完全可以在“被软禁”50多年后,把不抵抗的黑锅推给蒋介石,但他没有。

最后说下,老张晚年心态很好,有赵四小姐老来伴陪着,在美国夏威夷活了101岁。

蒋介石软禁张学良的“心路历程” 

张学良“昂昂然而去”

1936年12月26日中午,蒋介石乘机返抵南京。同日,张学良致函蒋自请处分。

27日,蒋得知胞兄蒋介卿去世。蒋日记写道:

“本日医病,下午会客,胞兄介卿正午逝世,余在病中,家人犹不愿使余闻知。呜呼,兄弟三个,今只残余一人矣。蒙难之中使病兄惊悸,致其遭速亡。但余出险之讯,彼己闻知,当可慰。”

当天晚间,蒋与张会面,但并不愉快。据蒋日记,张要求蒋改组政府,蒋认为张毫无悔心;在蒋承诺将有特赦后,张“昂昂然而去”。日记原文如下:

“晚见汉卿,彼犹强余以实行改组政府而毫无悔祸之心,余乃善言慰之,并实告以军法会审后,请求特赦,并予以戴罪图功之意,彼乃昂昂然而去。”

宋美龄“□□□□”

28日,蒋与众人讨论如何处置张学良。多数主张不可让张返回西北。蒋日记原文如下:

“本日会见各部长,征求对汉卿如何处置之意。中央谈话人多主张不能令汉卿再会(回)西北,惟子文则不肯失信于其友人,必欲在任其回去,并深信张以后必能服从到底也。子文只知私人感情而不顾国家□□□□□□及也。余仍以好言慰之,妻为此事□□□□。”

“□”系日记涂抹删除的部分。隐晦的日记,透露出宋子文与宋美龄,就如何处置张学良,与蒋介石发生了不愉快的冲突。

29日,蒋作出了软禁张的决定,“决心不准其再回西北而保全其生命”。蒋担心张回到西北后,会借口中央不履行承诺而随时叛变。日记原文如下:

“本日病痛未减,为处置汉卿问题,欲求一公私两全之法而未得也。乃决心不准其再回西北,而保全其生命。……会益之、天翼分别进行,并缓撤西北公署,……以备叛军抗命也。若复放其回任,不惟后患无穷,而政府之地位立即摇动。以彼回西北不仅为所欲为,且可借口前所要求者,如有一件不行,彼即可叛变也。彼所要求者为中央在西北部队一律撤退,此为其惟一之要求,如果放弃西北,任其赤化,则不惟国防失一根据,而且中华民族发祥之地且陷于永劫不复矣,况西北动摇则统一之局全堕,经济计划无从实行,十年建设成绩毁于一旦矣。”

30日,蒋在日记中写道:

“下午,妻赴沪疗病,以在京刺激太深,此次操急,实非常人所能担负。对张处置办法决定方针也”。

宋受“刺激太深”的原因,很可能是与蒋介石就如何处置张学良发生了冲突(也有可能涉及到宋美龄对戴季陶、何应钦的批评,西安事变期间宋一度误信谣言,认定何应钦有意害死蒋介石,蒋对此种判断很不以为然。事变和平解决后,宋美龄坚持己见,公开发表《西安事变回忆录》,不点名批判戴季陶、何应钦等人,令戴季陶大怒,蒋亦十分难堪。

“彼必逃也”

31日,军委会判决张徒刑十年,禠夺公权五年。蒋随即呈文国民政府,请求特赦。虽有特赦之请,蒋对张的观感仍然很坏,甚至认为张可能会逃走。日记写道:

“上午军法审判张学良,闻其卫队陆续到宋寓,已十有一人,如不审判卸其武装,则彼必逃也。余致书子文慰之,使其为难,于心不安也。”

1937年1月1日上午,朱培德来见,向蒋讲述对张学良的审判情形。日记写道:

“益之来谈昨日审判张学良经过情形,张有不承认政府与做百姓亦要革命之语,是其尚无悔祸之心也,可痛之至。”

2日,蒋回溪口,“谒见胞兄遗容”。

3日,宋子文、王宠惠、魏道明等人至溪口与蒋商议如何处置张学良。蒋日记写道:

“下午,……子文与亮畴、伯聪诸先生来会,商谈处置汉卿事,子文似有不反对其留京,但仍有准汉卿固其家居住,略予自由之意。”

4日,国民政府批准蒋的特赦请求,免除张学良十年徒刑,交军委会严加管束。至此,软禁之事走完了“法律流程”。

阎宝航“无人格”

5日下午,阎宝航策动宋子文、李石曾同赴溪口,欲向蒋建议将张学良接来奉化安置,“以安西北军、东北军将领之心”。蒋拒绝接见阎宝航,于日记中写道:

“正午闻子文与石曾及阎宝航同来,以阎无人格,子文与之同来,愤怒又起,乃告其明日方见,子文以为拒其来会,乃发怒飞沪,未得会晤。”

据阎宝航自述,西安事变期间,他曾在东北军、西北军中散布消息,称何应钦有意刺激张、杨杀死蒋、或直接用飞机炸死蒋。

当日深夜,蒋接见李石曾(无阎宝航),同意将张学良接来奉化,且对李石曾提及阎宝航的“言语挑拨”。

张学良“意气至豪”

13日,张由贺国光、戴笠等人接来溪口。据同在溪口的徐永昌观察,张抵达时“意气至豪”。徐日记写道:

“午饭时,贺贵严偕张汉卿、米春霖、 戴雨农来,汉卿意气至豪,在渠以为极周至、极爱国,事实上则大都非是,今仍不悟。”

蒋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下午汉卿来武岭,令驻岭麓小筑,此人怕死胆小、狡狯胡涂,不可以道理喻也。”

14日,徐永昌与张学良就如何做才算真爱国有一番辩论,张拿出他人写的誉己文章对众人自诩。徐在日记中写道:

“傍晚祝绍周来,晚饭在墓庐。爱国心要有,要切,且不可一时忘,但亦不能出之操切,此今日与汉卿反复申论者。张汉卿极赞许王卓然(似东北大学校长。)写的《张学良到底是如何样人》, 以为知己之言,此可观汉卿思想幼稚,其最要两段‘由安内方可攘外,变为先攘外’,是真轻动易挫者。”

蒋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晚与张谈话,夜不安眠。”未提及具体谈话内容。

16日,徐永昌与张学良聊奉军四次入关的往事,于日记中感慨:

“汉卿极易受环境支配,亦可以说是浮躁、无定见,苦哉。”

1937年1月31日,张学良的软禁已成定局,蒋在“本月反省录”中写道:

“汉卿怕死患失,毫无气节,到溪口以后不欲余示意,而彼自动函电其所部服从中央,早求解决。乃为党国计,对彼处置觉未错误也。”

2月2日,蒋介石、徐永昌等人离奉化返回南京。

揭少帅张学良在台湾的幽禁岁月

显赫的家世带给张家人的并非荣华富贵的生活,历史飘摇中,他们经历了逃难、隐姓埋名、家族离散、困苦求生,不得不“活在历史中”的苦涩甘辛,唯有张家人冷暖自知。

张学良的幽闭岁月

在张闾实讲述的那些“家族往事”中,关于大伯张学良的回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1967年,5岁的张闾实跟随父母来到台湾,“有一天坐着一辆漂亮的外国大车来到了一个大木门前,跑过来很多人,询问完还看了证件,大门对面有个“派出所”,通过盘查后大木门才打开让车子开进去。进门后有个大花园,里面又有人过来,进到房子里,房子很大,里面的摆设也很特别,与众不同的感觉,这时看到一个胖胖的老人,戴个眼镜,旁边站着一位像校长的女性,这就是我的大伯父和大伯母。”

张闾实在自己的书中详细描写了第一次见到大伯张学良的情景,在他眼里,张学良就是一个普通而慈祥的老人,很爱讲笑话,大伯家里有好多好吃的东西,大伯母爱做西餐,很和气。“那时很小,并不知道什么叫软禁,只是知道这房子周围站着好多人,而大伯父也不能离开这个房子。”张闾实回忆说。

在张闾实看来,张学良的软禁时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初期,那时的张学良几乎跟外界隔绝,亲属也很难见面,到了晚期的时候相对好了很多,逢年过节都能见到;第二阶段是蒋经国执政时期,那时的张学良可以在台湾岛随意走动,只是还会有很多军统局的人跟着,这时他常常跟老朋友聚会,也会上街逛逛,最爱去的地方是超级市场和百货公司;第三个阶段就是李登辉执政时期,晚年的张学良最后决定离开台湾,定居夏威夷。

在张闾实的印象里,大伯张学良晚年的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每次过去探望都聊些生活琐事,“大伯很喜欢小孩子,玩起来的时候甚至可以给当马骑,可是孩子长大成人后,他就不太喜欢了,觉得大人该有大人该承担的责任了。他对我们用的、玩的东西都很感兴趣,能够感到他对外面社会变化完全不了解,印象最深的就是大伯不知道消费变得越来越贵,过年时他给晚辈包的红包一直都是200元,20年没有变过。”

尽管后来张家人很多都搬到了台湾生活,但是生活习惯从未改变。张闾实说家里还是最爱吃东北菜,大伯张学良尤其爱吃炖茄子和水晶蹄髈。在张家所有的媳妇中,张闾实母亲炖茄子的手艺是最好的,也最合张学良的胃口。“大伯其实很爱吃,有时候馋了他会来我家里吃,有时候就打电话给我母亲,说弟妹啊,再炖点茄子吧。”张闾实笑着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闾实越来越理解和敬重大伯,但有一件事却让他直到现在都无法理解和释怀。那就是大伯张学良没有参加张家任何一位在台湾亲人的葬礼。“可是我们看到过他去参加朋友的葬礼,亲人的葬礼却没参加过,这一点我实在想不通,也许大伯有他自己的考虑吧,不管原因是什么,都无法考证了。”张闾实叹气说。

到台湾后张学良一直避谈政治,从来不讲以前发生的事情,直到他要离开台湾的前夕才对外公开了一些想法,开始接受专家名家的访谈、电视台访问等等。“大伯提过,他最后开口了,是不想带着秘密离开,懂的人自然会明白。”张闾实说。

曲折归乡路

故乡,对于三年前的张闾实来说还是一个心念却遥远的地方。寿夫人生前不止一次对孙子回忆当年在东北的日子,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奶奶乡音很重,总是告诉我东北有多美,冰天雪地里骑着马车,有好吃的大锅菜,有冻梨,还有那种从南方运来的很小很小却很甜很甜的橘子……”

家人对于故乡的记忆总是触动着张闾实的心,他不止一次想象故乡的样子,想象老照片中爷爷和父辈们在老宅院里生活的场景。可是回大陆故乡又让他感到害怕,大陆对于张家人的看法是什么?是不是也和台湾一样?这些问题在“对大陆不打听、不问”的原则下都是谜。而母亲对于政治的紧张也让张闾实一次又一次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张学良过世后,张家许多海外的亲戚开始陆续回国寻宗,但大都是以观光客的心态,此时,也不断传出大陆出现许多冒充张家后人的骗子,当听说出现张作霖第九个儿子以及张学浚还活着的流言时,张闾实的母亲生气了,“母亲觉得张家传下来、受到爷爷奶奶承认的男孩子只剩下我和哥哥两个人了,应该有人回去东北处理一下张家的家务事了。虽然母亲没有勉强,但我们兄弟也为大陆张家慢慢消失,爷爷现在没有人去祭拜而感到难过。”而大哥已是50多岁,家里儿女还小,张闾实深知回故土的重任就在他的身上。

虽然此前在台湾查沈阳的相关资料少之又少,使得张闾实内心很害怕回去后的情形,但在2007年3月,他还是借着一次相熟的港商团到大陆东北考察的机会,迈出了回故乡的第一步。这是一次很波折的旅程,他从台湾到香港,从香港到武汉,从武汉到长春,从长春到哈尔滨,最后,张闾实和同伴分开,自己搭车从哈尔滨回到了沈阳。每靠近故乡一步,张闾实的内心都更加紧张和激动。

到沈阳后,张闾实直奔张家故居——大帅府,面对这位不速之客,大帅府的工作人员着实吓了一跳。“我就直接讲说我是张作霖的孙子,父亲是张学浚,祖母是寿夫人,想看看大帅府,想去给爷爷扫墓。”

由于这些年来大帅府不止一次接待所谓的张氏家族成员,更有张学良九弟风波的前车之鉴,帅府对于这位张家人格外谨慎。大帅府馆长张力急忙打电话向有关部门和专家咨询,同时也拿着张闾实的照片和身份证向在台湾、美国等地的张家后人和亲属求证。

一开始尽管对张闾实身份有所怀疑,但大帅府仍然热情招待了这位没有过多要求的张家后人。随着张闾实身份的确认,他也终于在张力等人的安排陪同下,来到了位于盘锦大洼的张氏墓园祭拜爷爷张作霖。“这是张家的男孩子第一次给爷爷扫墓祭拜,也正是这段日子让我更加坚定要写一本关于张家历史的书,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张家,以及‘九·一八事变’后张家人的人生轨迹。”张闾实感慨说。

从2007年到2009年,张闾实前往沈阳、盘锦、台安、北京、上海各地,在诸多专业人士的帮忙下将历史一一考证,在这期间,他也终于和还在大陆的张家后人相认,越发融入这边的生活。

“我在大陆生活的这两三年,深深地感到东北人对于爷爷和大伯的敬重,但也听到许多来自其他省份或者东北乡下的批评之声。而在台湾关于张家历史的书很少,几十年来我只看过四本,而且都是台湾的历史版本,看后不免让人愤然。现在两岸的三通让台湾政治立场改变不少,所谓好的坏的变得中庸了,但我写的这本书在台湾也很可能会变成禁书,但我就是想告诉世人,一个真实的张家版本的历史。”张闾实坚定地说。

“张家的男人不可以让人搀扶”

讲述人:张闾实

在他(张学良)80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到他家过圣诞节,他要上二楼洗手间,那时他的腿不是很方便,要搀着走,我在旁边看到,很自然地要搀扶他上二楼。他就告诉我:“张家的男人不可以让人搀扶。”后来我懂了这句话,再怎么苦,也要撑下去。这是他给我们男孩子的一个家训,我一直记得。

当年我们和张学良见面还是受情报局的控制,只有家属可以,我们平时没什么事情也不敢去打扰他,他不是不会见,但没理由,干嘛要见,他会打电话,比如礼拜六、礼拜天,他要吃水晶肘子、土豆炖茄子,那时候我们会做好了给他送到山上去。那时候在他门外有一排的宪兵,还有一个分局的警力把守着,我们只要走到门口,他们就会问,我们出示身份证,他们还会问,有没有安排,我们回答“有”,门就会开了,没有,他还会打电话问,60、70、80年代还是这样,到了90年代松了一点,但是兵力还没有减,直到他移居美国才撤掉。他逛超级市场和百货公司还有四个人跟着。如果我遇到,认识的保卫会打招呼:“小少爷来了。”不认识的马上挡住,不让靠近。


张学良晚年为何没回过东北

讲述人:张闾实(张学良)原先计划离开台湾后,过道美国看望亲属后就回东北看看,但台湾当时与大陆的关系是不友善时期,因此大伯父的计划因政治因素而改变。后来得知大陆有领导过境夏威夷而能相见,听说大伯父大伯母穿好正式衣服在轮椅上,等了一天没见着,这次又是因政治因素而改变计划。

后来大伯父也承认自己很老了也不想什么了,开始不见两岸任何人,但两岸的人还想见他,在他的公寓住所以及基督教教堂内等着见他,甚至在教堂内有大陆群众与保安大打出手,大伯父张学良坐在轮椅上被人挟持,那人头破血流,说被人欺侮,也不让人靠近大伯父,最后由美国警察制伏后,大伯父就返回住处永远不去教堂了。

台湾民进党行政院张姓领导人过境夏威夷,要求见大伯父张学良,此时大伯父已躺在病床上无法言语,但还是见了,一周后他因病毒感染而过世,想起当时台湾行政官员好像感冒了,这件事在亲属中常常谈起,政治一直让大伯父很受罪呀。



纪念《一九八四》出版七十年 !再见,乌托邦!
历史回顾:波兰团结工会的故事
贪官有多少房子?不动产登记已经全国联网了!
老北京的纪录片:岁月不仅留声
白桦经典回顾:因忠言获罪,摧毁了国人心中的诚信
YouTube播放量超1个亿施瓦辛格演讲
没有制约的权力必将造就权利的傲慢和恶魔的横行!
在日本,一半妻子出过轨,还有三分之一想杀老公
纪录片:大师胡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