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美]丁爱博《六朝文明》(附:中文本序/译者后记)(总36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13-4
页数:562
定价:148.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ISBN:9787509742440
丁爱博(Albert E. Dien),1927年出生于美国圣路易斯市,先后就读于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56年到台湾师范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1960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夏威夷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教授中国历史与语言:1977年以来40余次到中国考察与学术交流:1993年自斯坦福大学荣休后,先后获斯坦福大学教学卓越终身成就奖和台湾师范大学杰出校友称号。
译者李梅田,1969年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1987~1994、1999~200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2012年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3年1月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以汉唐考古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曾主持多项田野考古发掘及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著有《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及多篇相关论文。
《六朝文明》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丁爱博教授的代表作。丁爱博先后就读和就职于美国多所著名大学,学术兴趣涉及中国历史与语言、内亚历史与文化,但以六朝历史与考古学为主要研究领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西方汉学家,本书是他集三十年之功完成的一部六朝研究力作。
《六朝文明》以考古出土实物为基础,对照传世文献对六朝社会作了全面的考察,内容包括城市发展、建筑形式、丧葬礼俗、手工艺品、宗教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既有对六朝政治与社会的宏观阐述,也有对六朝日常生活的微观观察,以较新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变迁中的六朝社会,展现了灿烂的六朝文明,是一部视野开阔,又不乏深度的历史考古学专著,堪称六朝研究的经典之作。
第一章 六朝
第二章 城市与边镇一 北部边疆二 北方早期城市三 北魏都城四 南方城市
第三章 建筑
第四章 墓葬建筑一 建筑术语与技术二 北方墓葬1.中原地区2.东北地区3.西北地区三 南方墓葬1.长江下游地区2.长江中游地区3.湖南4.江西5.东南及南方沿海6.广东7.广西8.贵州9.云南10.四川四 小结
第五章 皇室墓葬一 汉代渊源二 三国三 西晋四 南朝1.东晋2.宋3.齐4.梁5.陈五 北方皇陵1.北魏2.东魏和北齐3.西魏和北周六 隋代帝陵七 神道
第六章 墓内陈设一 墓内设施1.棺2.椁3.棺床和长明灯4.祭台与帷帐5.墓志二 辟邪与象征物品1.镇墓俑2.镇墓兽3.玉猪4.弩机5.堆塑罐(魂瓶)6.镜子三 日用器物1.钱币2.俑3.动物和工具模型
第七章 物质文化与艺术一 陶瓷二 青铜器三 铁器四 镜子五 金器六 银器七 鎏金铜器八 玉器九 宝石与半宝石十 舶来品十一 玻璃器十二 漆器
第八章 家具
第九章 服饰
第十章 铠甲和武器
第十一章 音乐和乐器
第十二章 日常生活一 城市生活二 乡村生活三 食物与农产品四 蜡烛与灯1.灯油2.灯3.照明方式的地区差异4.对点灯方式的观察五 交通方式1.骑马2.车3.肩舆4.水上交通六 娱乐
第十三章 佛教与道教一 佛像1.早期佛像2.传播路线3.佛像镜4.关于佛像的文献记载5.现存铜佛像6.石造像7.佛教造像碑8.佛教雕像9.佛教石窟10.小型石塔二 道教图像结语
参考文献一 中、日文期刊二 历史文献三 研究论著1.中、日文部分2.西文部分
附录一 图表来源二 人名对照表译者后记
《六朝文明》的写作几乎完全依赖于中国考古学者发掘和发表的巨量考古资料,令人欣慰的是,今天中国学者们终于可以更方便地了解我对他们所作贡献的诠释,并指正我对他们工作的曲解。
诚然,中国学者们的新作以及新一代学者们的新发现必将修正和扩展本书的内容,我热切期待对本书内容的更多讨论,那将使我们这些研究六朝,但远离中国的所谓“椅子考古学家”们受益匪浅。
我要特别感谢李梅田先生为方便中国读者所做的翻译工作,他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也很庆幸李先生在六朝研究方面的专长,他不但使本书更便于中国读者理解,而且指出了我在英文版里的很多错误。当然,错讹之处一定还会有很多,责任全在于我。
我还要感谢许许多多的老朋友,如宿白教授、田余庆教授、金维诺教授等,他们多年来热情地指引我、帮助我理解复杂无比的六朝;本书参考文献里还列有很多其他学者的名字,我因与他们的私交,或因他们的作品而受教良多,在此一并致谢!
丁爱博
2011年10月于旧金山
《六朝文明》( Six Dynasties Civilization)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丁爱博(Albert E. Dien)教授关于魏晋南北朝历史考古学的代表作,是张光直教授主编的《早期中国文明系列》之一,2007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丁爱博先生早年就读于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先后任教于夏威夷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教学和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历史与语言、内亚历史与文化,尤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主要研究领域,撰有多篇关于中古政治与社会、军事、文物考古方面的论文,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西方汉学家。
在六朝三百多年的岁月里,经历了政治分裂、地区战乱、人口迁徙、民族融合、外来宗教与文化的渗透等一系列的重大社会变迁,如何撰写这个特殊时期的物质文化史,无论对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来说都非易事。在以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的传统史学里,对制度史和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视长期主导着历史学的研究方向,而对涉及更广泛社会层面的考古实物缺乏应有的关注,或缺乏系统的考察;随着考古实物材料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尝试以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复原六朝的物质文化,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考古所获的实物资料仍然只是作为历史文献资料的辅助,考古学家常常不自觉地将考古材料作为重大历史学题材(如礼仪制度、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实物证据,因此十分重视与精英阶层相关的都城、墓葬及文字材料,而忽视了更丰富和生动的体现普通人生活状态的实物材料。考古发现的实物包罗万象,与传世文献相比,不但内容更丰富,也能更真实地反映古代社会的原貌,因此,在复原古代社会与文化方面,历史考古学理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体现更强的活力。丁爱博教授的《六朝文明》依据实物材料尽可能全面地考察了六朝的社会与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的极好范例。
丁爱博先生的学术背景涉及六朝历史学、考古学和艺术史,他对六朝既有政治与社会方面的宏观关注,也有对六朝物质文化各方面的微观考察,更有对六朝日常生活状态的生动描绘,因此这是一部视野开阔,又不乏深度的六朝历史考古学专著。《六朝文明》的内容和叙述方式与谢弗(Edward Schafer)的唐研究著作相仿,其所达到的成就也可以与谢弗的名著《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的舶来品研究》(Golden Peaches ofSamarkand : A Study of Tang Exotics)媲美,称得上是六朝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
我早在2007年游学洛杉矶时,就初识丁爱博教授的这部大作,读后倍觉受教。一次,佛罗里达大学的来国龙博士建议,何不译为中文以飨更多中国学者?但我自觉能力有限,担心出现过多的纰漏;后来又得北京大学孙华教授的鼓励,于是,2007年年底前往旧金山湾区的Palo Alto小镇,在美丽的斯坦福大学校园里拜望了丁爱博先生。先生的热情与谦逊使我受到鼓舞,于是决定一试。
此后的四年多里,翻译这部著作成了我的主要工作。虽然各种琐事缠身,但对翻译工作未敢丝毫马虎,一点点地“啃”完了600多页的原著。好在丁爱博教授一直与我一起工作,我每译完一章就发给他审读和校订,如此持续了两年多时间。2009年夏天完成大部分译稿后,我又专程前往斯坦福大学,与他当面讨论翻译的各个细节,从专业术语到文字表达、从中文文献到西方学者的中文姓名,皆再三斟酌和核查。所以,这部译稿非我一人之功,是与丁先生合作的成果。
翻译本书的最大难度是对原始材料的把握,包括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共涉及400多篇考古简报或报告、近50种古代文献,尤其是大量的考古专业术语、人名和地名。我虽然以前也对这个时期的考古资料做过一些整理,但对某些建筑、宗教、工艺等方面的内容仍然陌生,所以要做到准确转述还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尽量不失原意,我对大部分考古报告都作了核查,对引文中的古代文献卷目进行了查对,将历史文献类的直接引文还原为通行版本的中文,对一些把握不准的论述方面内容与作者进行了多次的沟通。原著虽然是一部学术著作,但语言生动而典雅,这也是翻译中的一个难题,我尽管反复斟酌,但仍然只能传其意而不能达其雅。当然,这些与原著的差距以及译文中的其他错讹,责任全在于我。
本书的出版是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魏小薇女士的精心统筹下完成的,责任编辑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也让我十分钦佩。另外,北京师范大学的黄晓嬴、张米、徐银、王雷、张涵朔等同仁皆对本书的翻译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在此一并致谢!
李梅田 于北京京师园寓所
2012年3月
中古史研究 · 荐书专栏
荐书 | 金发根《中国中古地域观念之转变》(附前言)(总29期)荐书 | 王小甫《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附前言)(总30期)荐书 | 陈金华/孙英刚编:《神圣空间:中古宗教中的空间因素》(附前言)(总31期)
荐书 | 刘后滨主编:《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附卷首语)(总24期)
荐书 | 牟发松《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附跋语)(总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