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美]伊沛霞《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附:致谢/译后记)(总37期)
作者简介
伊沛霞(Patricia Ebrey),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1985—1997年任伊利诺斯大学历史系教授,1997年至今执教于华盛顿大学历史系。1993 年出版《内闱》,是海外中国妇女史开山之作。
译作者范兆飞,1978年生,山西省芮城县人,现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山西大学、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5月,以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至历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魏晋南北朝史、中古士族社会、中古石刻文献。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一书对一至九世纪的博陵崔氏进行了详尽的个案考察。伊沛霞博士通过利用大量丰富的原始资料,考察了崔氏作为贵族宗族组织的演变过程,从而描述了贵族影响力的消长起伏以及贵族家庭声望和权力之基础的变动。这类研究对于扩充中国中世社会和政治以及家族、宗族体系的认知,至为必要。这项开创性的研究对中古史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杜希德与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的“典范大转移”——《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中文版
缘起说明
致谢
图表目录
中国历代王朝年表
第一章 序言
关于贵族家庭的学术史
个案研究的缘起
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二章 贵族家庭的历史发展
汉代的上层阶级
2世纪的倾向
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中央控制的失败
南方的贵族社会
贵族宗族的出现
南朝社会政治体制的弊端
北方的地方自治
身份官僚化的重现
南北贵族家庭的差异
镇戍势力的获胜
唐初社会政治体系的重建
贵族政治的变态
贵族家庭的最后消融
第三章 汉代的崔氏家族
前汉(前202-9)
后汉(25-220)
传统和生活方式
地方基础
担任官职
第四章 贵族时代的博陵崔氏
魏晋王朝(220-311)
侵犯与混乱(311-400)
北魏(400-534)
立足地方的贵族宗族
官方认同与政治经历
六镇之乱
北魏的继承者:东西魏、齐、周和隋
长安崔氏的军事经历
东部崔氏的政治经历
地方基础的恶化
门第声望
第五章 唐代作为旧族的崔氏
博陵崔氏的范围
旧族的身份集团
婚姻圈
家族关系与人物气质
出身与官职
官僚生涯
入仕途径
升迁与权力
最后的消亡
第六章 启示与结论
附录一 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可靠性
附录二 崔俨世系表考释
附录三 唐代博陵崔氏的婚姻关系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致谢
本书历经五年,终于成型,撰述期间得到多方面的帮助。本书的基础是笔者1975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专业时的博士论文。在完成论文期间,曾经获得富布莱特·海耶斯( Fulbright Hayes),伍德·威尔逊( Woodrow Wilson)以及怀丁(Whiting)论文研究基金的资助,笔者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1971—1972年,笔者有幸在台湾中研院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进行学术研究。在此特别感谢中研院的许倬云先生,承蒙先生相助,笔者有幸目睹并充分利用尚未公布的石刻墓志。论文完成之后,笔者有幸获得伊利诺斯研究部资助,得以对论文初稿进行重新修订以及出版前的最终修订。
笔者对前辈学者的感激一言难尽。笔者真诚感谢文章注释中屡次提到的中日学者,正是借助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拙著才得以面世。如果没有前贤时彦对早期中国艰深复杂的制度史和政治史进行细致研究,笔者不可能从事跨越千年的研究项目。笔者同时感谢从不同角度对拙著提出真知灼见的师友。他们包括艾佛瑞兹(Karen Alvarez)、毕汉思(HansBielenstein)、多尔比(Michael Dalby)、达迪斯(John Dardess)、丁爱博(Albert Dien)、杜敬轲(Jack Dull)、易劳逸(Lloyd Eastman)、姜士彬(David Johnson) ,理查德·克劳思(Richard Kraus),大卫(David Ransel)、萨默斯(Robert Somers)、杜希德(Denis Twitchett)以及魏侯玮(HowardWechsler)。同时感谢李丽华(Lily Hwa)对拙著进行校对及其他帮助。
最后,笔者衷心感谢丈夫汤姆(Tom)热情地支持,并在我研究工作遇到挫折时给予的鼓励。
译后记
年华还似,雾垂沉沉,可恨清酒。译者懵懵懂懂撞入魏晋隋唐史学界,蓦然回首,已经九年有余。译者顺利完成翻译工作,首先感谢已故史学家周一良先生,译者和许多同道中人一样,都是通过阅读先生的书评(《〈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来了解这本著作的基本内容的。正文诸章篇目采用先生之译,以示崇敬之意。惟第二章没有采用先生的译法“门阀士族的历史发展”,改成“贵族家庭的历史发展”,是为了保持全书概念的统一;作者汉译名没有采用先生的译法“伊佩霞”,换为“伊沛霞”,是因为听取作者本人的意见。翻译及校订工作时断时续,前后历四年之久,其间伴随韩昇、李书吉二师的严厉督责和热情鼓励,师恩如泉,永铭在心。
同时需要感谢的是,译者在翻译和校订过程中积极提供资料以及提出批评意见的前贤时彦。资料提供方面:译者翻译所据书籍,是仇鹿鸣从上图借阅而来;张达志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期间,跟进学界动态,第一时间把修订本从异域快寄给我;韩昇师惠赠《唐代墓志汇编》;王庆卫惠贶整套《全唐文补遗》;李君教授告示博陵崔氏的新出墓志资料,等等。校订意见方面:朱林芳从始至终予以关注和支持;校订初稿完毕后,呈交伊沛霞教授通读,得到伊氏及易素梅博士的大力帮助:他们帮助译者减少了许多谬误。译者凭借翻译这本著作,获得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在申报评审、成果鉴定和结项过程中,诸多匿名专家提出宝贵建议。其他一言之教、受益于前贤时彦者,不胜枚举。译者一并深致谢忱!
兹对翻译体例略作说明。一、原著注释附于正文之后,今移置每章末尾;二、原著包括术语表和索引,附于参考文献之后,今省略之;三、鉴于译著参考文献已有原著作者、书名等信息的英、法文,为免重复,正文及注释中出现者一律不加括注英、法文;四、原著所引绝大多数古籍均非国内治学者常用版本,注释中出现的古籍一律省略出版社、年份和页码,仅保留古籍名称和卷次子目;五、原著在论述过程中,举凡人物、官职及地名,多系泛指,译者核对史传墓志,在翻译过程中尽力予以还原;六、拙译行文中出现一些“译者按”,作用大致是匡正谬误和补充说明,目的是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贵族家庭,并提供相关信息。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全书翻译错谬及处理不当之处甚多,尚祈读者诸君指正为幸。
这本著作的剑桥版出于1978年,译者和妻子朝华同是此年出生;再版于2009年,爱子博约也于此年出生机缘巧合:由译者来翻译这本“同龄”著作,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意。集腋尚能成裘,无数深情厚谊,却无以为报。凝结师友亲朋诸多心血和关爱的拙译,若能对文史研究者提供一点方便,或许是对他们最好的感谢吧。
范兆飞
2010年9月16日
于山西大学雍翠园
个人电邮:zhaofeifan918@ 163.com
(内容如有出入者,以实物为准。转载注明出处)中古史研究 · 荐书专栏
荐书 | 孔祥军《出土简牍与中古史研究》(附:顾农/序)(总001期)荐书 | 范兆飞《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附:韩昇序)(总17期)荐书 | 陈爽《出土墓志所见中古谱牒研究》(附后记)(总25期)
荐书 | 金发根《中国中古地域观念之转变》(附前言)(总29期)荐书 | 王小甫《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附前言)(总30期)荐书 | 陈金华/孙英刚编:《神圣空间:中古宗教中的空间因素》(附前言)(总31期)
荐书 | 刘后滨主编:《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附卷首语)(总24期)
荐书 | 牟发松《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附跋语)(总34期)荐书 | [美]丁爱博《六朝文明》(附:中文本序/译者后记)(总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