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过桃子摘过菜,用一天的时间浓缩乡间的日常 | 乡村笔记×金矢留学乡土课随笔
大家好,这里是乡村笔记Beyond The City。
今天,我们在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解放村,与金矢留学合作举办了乡土体验课,带37个孩子去到村子里。
解放村周边是连片的桃园,望也望不到边际。有句玩笑话说,从市区过来是“从上海过来”,从这里去市区是“到上海去”。
在上海待了有两年,一直以为这座繁华的城市只有高楼大厦和高架桥,没想到在这微风荡漾的清晨却见到了不一样的茂盛与绿色。
今天的感想颇多,所以一不小心,又写了这么一长篇文章。正如标题所言,用一天时间来体验乡村的日常,是十分繁杂琐碎的,我也只能尽我所能,将它们尽可能地展现出来。
想和大家分享,这些正处于我们曾经走过的年纪的,青少年们的故事。
还是那句老话,如果你觉得文章太长,也不妨滑到文末点个赞,转发让更多的年轻人们了解乡村、关注乡村,为他们提供拓展另一种视野的可能性。
1. 盛夏的果实
脏、累、苦,“为什么要来”,这大概是许多人对乡土的第一印象。
上午吃过早饭,阴沉已久的天空终于飘来了乌云,凉爽的风夹杂着微雨。同学们穿雨披、戴斗笠,行走在乡间小道上。
在走去桃园的路上,有位小同学问:“这种天气为什么还要去采桃子,图什么呢?”
当然,在我们以往带过和即将带去乡村的一百多个孩子中,不少人都抱着相当的疑惑。父母亲对乡土的情感对于年少的他们来说,还不太能理解。
在为同学们介绍村子时,解放村村委会的徐老师提到村子的老龄化十分严重,桃子种得多,卖桃子的人却少。
六十、七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们在路边摆着摊位,个个都是足有两个拳头大小的大桃子,白里透红,却少有人问津。
“希望包括你们在内的年轻一代,能有人为桃子谋一个‘年轻的出路’。”对徐老师的这番话,同学们还懵懵懂懂。
走到桃园,雨已经停了,绿荫中弥漫着明澈气息的静寂,点缀在林间用碎报纸包裹的桃子有种泼墨留白的分寸感。
“桃子要挑个大、白里透红的,那种桃子已经熟了,或者摘下来放一天就能吃了。”桃园的老奶奶简单介绍后,很快同学们就忙于摘桃。
下过雨的土壤略带清朴之气和泥泞,桃树比人还矮上一些,密密麻麻的,得小心翼翼地弯腰前行,有时还得手脚并用。
三十七个同学中,只有一个同学因为家里种过桃树,能够非常准确地挑出成熟的桃子,其他同学挑出来的都是大小不一,有些还泛着青色,在被桃园的老奶奶笑着指出来后哄笑成一片。
有时,我们自以为日常熟悉的事物,却隐藏着陌生的“小世界”。
虽然行前有着很多“为什么要来这里”、“为什么要摘桃子”等诸多想法和疑问,但真正开始摘桃子后,大家都乐在其中。
有同学说,从桃林中出来后说“一直弯着腰,腰酸背痛”,顿了顿,他又说:“农民也是这样采桃子的吧,比我们辛苦多了。”
也许这乐趣,这一句话,便是这场夏天的微雨和丰收的果实的意义。
2. 另一种视野,未曾发掘的潜能
让孩子更多地关注乡村、了解乡村,仅仅是在假期的间隙体验一次乡土生活,当然是不足够的。
最后所有同学把摘好的桃子按五个组分别排好,兴致冲冲地请桃园的老奶奶评判谁摘得好,还在吃过午饭后拿着桃子去路边摆了个摊位。
“我觉得我们应该先明确一下市场地位,是面向高端市场还是低端市场……”一位同学在摆摊前认真地说。
如果没有尝试过,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巨大。
同学们去帮助路边的老爷爷老奶奶们卖桃子,路边一有车辆、人流往来,就放开嗓子吆喝:“买桃子啦,买桃子啦!又红又大的桃子!”
略微的紧张很快消融,没有局促不安,没有语无伦次,他们在一开始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有一位大叔在同学们的循循善诱下买了两大箱桃子,还有一辆前行的车本来已经开了过去,都被大家的吆喝声吸引得倒回来。
整整一个上午,老人们在路边卖桃子的摊位都几乎无人问津,而在同学们到来后的短短两个小时,就卖出去了四大箱桃子,甚至有一个摊位的桃子全部都被售卖一空。
寒假时,我们在湘西开展的调研营中,也曾让同学们去到镇上的集市售卖小商品,不仅作为旁观者,更真实地参与到了乡村生活之中。
从声音小得如同蚊子叫的吆喝,到边走边卖边推销,他们飞快地适应了乡村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我发现在和不同的人群打交道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略带不知所措的喊叫到能和顾客侃上二十分钟,也是一种收获。”一位学员说。
在学习奉贤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艺术时,老师一边在上面讲解,同学们一边在下面尝试。
同学们的学习能力一下子就惊讶到了老师。灵巧的双手上下舞动,纸屑纷飞,第一次学习的同学们很快就呈上一幅幅惟妙惟俏的作品。
“我做撕纸有十多年,教的学生中很少见过你们这么独特的。”虽然在细节上有些许瑕疵,但老师仍然对同学们的作品称赞有加,作为第一次学习撕纸艺术,当真是不可“撕”议。
中午,我们和金矢留学的老师们教同学如何制作抖音短视频,以桃子为主题进行现场创作设计和拍摄。
我们希望能够为解放村的桃子们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人透过同学们的视角了解乡村。最后呈现出来的视频相当令人惊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13436bdzv2&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1343jzhxwn&width=500&height=375&auto=0
3.自然的食材和风味
《孩子与恶》中说,人类的恶,源自与自然的分离。从小尽可能地回归自然,让内心生长更多平等、尊重,或许是给予他们品德和生命的教育、让他们不至于偏离正道的最好方式。
或许同学们对人生还没有这样的见解,但一旦他们与自然接触,就会天生地与土地有着一份天然的亲近——那种让我既惊奇、又感动,成年人想要体会却不再有机会的亲近。
下午,在上了一节关于奉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艺术”的课程后,同学们去田间地头采摘晚餐所需要的食材。
原本以为久居城市的孩子对田野里的蔬菜一片陌生,但当同学们开始摘菜时,我才发现他们脑袋里装满了各种食材和食谱。
“这个茄子,多摘一点。”
“不不不,我们不做西红柿炒茄子,那个太简单了!我们要做点有难度的!”
“诶这里有毛豆,我们可以做水煮毛豆……”
同学们有条不紊地往斗笠里装满各种蔬菜。
正式开始烧菜时,他们熟练地生火、热锅、洗菜、掰豆角、打鸡蛋、切生姜,甚至连小学六年级的小同学都颇有经验地拿起菜刀帮厨。
当然,炒辣椒时的烟味也确实呛人。
一口铁锅架在炉灶上,下面烧着柴火,炊烟升腾中感受每一丝温度的变化。水分蒸发,沸腾,浓郁的香气在舌尖起舞。
最后烧出来的菜,有茄子煲、炒鸭蛋、水煮毛豆、炒豆角、凉拌番茄、番茄炒豇豆、西红柿炒鸡蛋、茄子炒辣椒……
想想我在他们这个年纪时,厨艺还停留在把蔬菜切碎一锅乱炖的阶段。
也许是现在的人们都在提倡绿色食品,农家自己种的、亲手采摘而非经过机械化加工的绿色食品特别受欢迎。
来自自然的食材,像人一样自然生长,不仅吃得让人放心,更有一种不同于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式快餐的风味——“生存”的风味。
从人类文明发端开始,便是以农业立家立国。从逐水草而居的狩猎生活到驯化植物,人的双手、身体一直与食材接触,时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更是让他们保持着高度警惕和危机感。
危机感是促进文明不断前进的动力。
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人们渐渐与食材的种植生产脱离开来,有时会天真地想“西瓜是不是长在树上的啊”、“兔子是不是只吃胡萝卜呀”,危机意识难免松懈下来。
在项目过程中,我们特别设计了一个小环节:按照孩子们摘桃子和售卖桃子、拍摄抖音短视频的排名,给孩子们依次发放“采购资金”,去田间采摘购买晚餐食材。
虽然真正采购食材的费用远比采购资金低,但有了“危机意识”的同学们兴致冲冲地拍摄短视频、售卖桃子,一扫早晨刚来时的慵懒。
回归自然,意味着重新认识食材、与食材接触,重新感受那种用自己的力量从土地中获取生命之粮的危机感和魄力。
4.结语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杨东平教授曾谈到,儿童与自然脱离,会造成感官的逐渐退化,例如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
中国儿童中心8年来一直在推广“儿童生态教育项目”,倡导“人向自然学习”的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影响了上万名儿童。
但是这还不够。
在城市中得到的许多数据令人担忧。一项关于16个国家的调查中,中国只有5%的父母亲让自己的孩子参与到自然学习之中。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Leo Esaki曾经说,“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启蒙教育。”
道理很简单,如果人们的学识、理解比不上山川大地的辽阔与深沉,为何不去融入它们呢?
接触自然的过程,是学习,也是发掘自身潜能的过程。
最后,在这沉闷的夏季,为大家附上一份夏日食谱:
烤蔬果,这是在盛夏的炎日、闷热和暴雨中,能够让人心情为之一畅的菜品。
茄子、西红柿、胡萝卜、桃子、苹果、圣女果、茭白,都可以作为烤制的原料。
可以把桃子切成一厘米厚的块状,和其他食材平铺在烤盘中,撒上海盐和大量橄榄油,预热后以二百二十度烤二十分钟,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烤完的蔬果还可以用来拌沙拉,品尝不一样的风味。
此外,还可以将桃子对半切,分离桃核后用橄榄油涂抹,在平底锅上烘烤后把切成块的新鲜桃子、无花果、坚果填充进去,浇上无花果酱。
乡村笔记·乡土研学
戏曲营笔记 | 喜欢上戏曲的日日夜夜:四点二十早起,练功房里打地铺
去乡村
遇见另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