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期打开方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刘恩保 乡村笔记BTC 2021-11-13


大家好,这里是乡村笔记Beyond The City。

 

夏日悠长,今年上海的暑假,却是以持续数周的阴雨和大风为开端的。

 

乡村笔记结束了山东的戏曲营、上海近郊的乡土体验课,自然营第一期、湘西亲子营第一期走向尾声,写作营第一期正要开始。

 


有趣的是,戏曲营头两天遇到了暴雨,乡土体验课一整个上午的小雨时断时续地下了十多次,自然营出发前四川大雨。

 

坐在窗边写稿的我,也不得不关上窗户,以防被如星坠落的雨点打湿。

 

在奔波的路上,万物都有不同的轻重缓急,就像阴雨与晴天的更替,就像雨后的阳光总是灿烂的。那么,这个暑假,大家又有着怎样的异彩纷呈呢?

 

1

办公室:一点新,一点旧


记得前些天,在解放村去采桃子、摘蔬菜时,天空飘着微雨,几个小同学怎么也不肯打伞、穿雨衣,在雨里自在地行走,好像几百年没看到过下雨似的。

 

当然,最后好说歹说,还是给他们戴上了遮雨的斗笠。

 


《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道。”冬天的雨就让人心情不那么愉快了,冰冷刺骨。而夏天的雨,带着清凉的空气和泥土的芬芳,把艳阳的暑气驱散。

 

大概是出于某种偏执,一看到窗玻璃上布满晶莹的小雨珠,就打着伞出门,公园、展览、老街随便逛。所以几双鞋子都湿掉了,这几天无奈地待在屋子里。

 

不过也是托雨的福,有足够的时间来给空荡荡的办公室增添一点新面孔。

 


7月书架上新添的书有:

《世有桃花》、《岛上书店》、《寻归荒野》、《最后一公里村庄》和《米沃什词典》;

 

办公室新购置的物件有:

货架、折叠躺椅、三大箱农夫山泉。

 

暑期营开营前的物资寄送相当紧张。每隔一两天就会和快递小哥碰面,有时是倾盆大雨的傍晚,有时是刚推开门打扫房间的清晨,有时是午睡过头的下午在睡袋和躺椅上与小哥对视。


不过欣慰的是,货架上的乡村笔记T恤、雨伞和笔记本越来越少,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孩子穿着乡村笔记的T恤,踏上旅程。

 


2

电影和看展:安静的思考


最近《我不是药神》很火,所以我没去看。

 

刚看完电影的朋友非常兴奋,把程勇进口贩卖印度仿制药的过程讲了一遍,连电影的背景——被白血病患者们称为“药神”的企业家陆勇被抓捕起诉的事件都完整地给我科普了。

 

当然剧透不是我不去看电影的主要原因,而是想等各种公众号、朋友圈里的文章观点渐渐冷静、消失,再抱着一尘不染的心态去观影。

 


电影的价值在于引发人们关于某个问题的思考。盖棺定论的事情不需要思考,不过可惜,大部分文章都写得像“就该如此”一样。

 

一个好的社会是该为了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先建构制度,还是说一部好的电影能让人从庸俗茫然的生活中清醒地审视世界?

 

刚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有一个“忆所”展览,截止时间是7月8号,就趁着大家扎堆往电影院跑,展览寂静无人的时候去看展。

 

这是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艺术展。

 

展览中的作品有“无人”,用从逝者那里搜集来的数亿吨计的废旧衣物组成的小山;有“后来•DOPO”、“祭台”、“纪念碑”,专为逝者设计的纪念场景;有“人类”,在纱面上印着不同的人物肖像,如同飘荡的灵魂。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用衣物来象征那些逝者们。越是展现某个人的衣服,就表示他越是缺席,展示出来的瞬间,就扼杀了他们在生命中的存在,就像照片定格的那一刻,时间已经逝去了。”克里斯蒂安在展览上放映的纪录片中说。

 

他的作品主题相当沉重,“想要阻止死亡的愿望”,倒是与《我不是药神》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契合。

 

我想,不管是看展还是观影,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才是最佳的状态。

 

尤其是那种手机揣在口袋里时的状态,静音,没有网络,收不到消息,专心致志地欣赏眼前的画面。

 

那些有讲解员不停唠叨的展览或博物馆,那些还没来得及去看就已经充满铺天盖地影评的电影,在我看来都是“叛徒”。它们辜负了“参悟”这个词语的含义,也损害了独自思考、锤炼思维的美妙。

 

所以初高中时代,我总是不喜欢提问,更多是抱着书本,捂住耳朵静静地想。

 

3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以前高中时的假期,写作是我最热衷的事情。上午和下午写作业,中午和晚上写各种天马行空的故事,傍晚吃完饭才在老妈的“逼迫”下蛮不情愿地出去散步。

 

那时一天能打4000多字,灵感爆棚的时候10000字。

 

对我来说,被电脑屏幕照亮的那一方空间就是我的小世界,书房之外的喧闹,从不参与其中。

 

今年的假期,不想只做一个在办公室和汽水的肥宅,所以除了看书和写稿之外,又多了一点新的爱好。

 

7月份,买了一副拳击手套,没事的时候打墙壁;在学一种叫做卡林巴琴的简单拇指琴,能弹一首生日快乐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1343nebksh&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写作的灵感时常来自音乐。倒不是说从音乐中获取素材和故事,而是那种抑扬顿挫、时而高扬时而低沉的旋律让我的思想也随之波动。图书馆里的学生写作业时总是喜欢插着耳机,不是开小差,而是有道理在里面的。

 

被称为“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的心理学家肯•威尔伯说,“相信你自己吧,每颗心灵都能应和着那根铁弦发出的旋律而跳动。当我们探寻自我相信的理由时,所有原创行为产生的吸引力都得到了解释。什么是原始自我?普遍的依赖可能以什么为牢固的基础?这探寻将我们引向那源泉,同时还引向传统、品德和生命的本质。

“人的感觉在平静的时刻产生……而且很显然与生命、存在来自同一个源泉。这也是行为和思想的源泉,是赋予人智慧的灵感的关键所在。”

 

在纷繁喧闹的地方我们是看不到深藏于内心的真正的思想的,在平静如水的生活状态中我们找不到灵感。

 

一个朋友说,她假期的大部分时间睡觉,然后看各种新的旧的剧,全天候都在为deadline挠头,时刻为作业提心吊胆但坐到电脑前却四个小时都打不出一百个字。

 

另一个朋友截然相反。

 

“看各种书,写毛笔字,弹古筝,跑步,爬山……还有出去玩,出去玩,出去玩。”

 


有的时候,不是坐在桌子前就可以把灵感憋出来的。


如果从写一篇文章所要耗费的时间来看,我无疑不是一个合格的写手,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句话用来形容我再合适不过。

 

经常写到一半就靠在躺椅上开始看起书,或是跑去找朋友聊天、散步、逛街。一次六一儿童节的周末,电脑里还存着只写了开头的稿子,就心血来潮去南京找朋友玩,逛吃逛吃两天后在回去的动车上飞快写完了稿子。

 

海明威有句话这么说:“There is nothing to write. All you do is to sit down at a typewriter and bleed.” 写作没有什么诀窍,你不过是坐在打字机前流血。

 


所以,为了让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像一颗流淌着鲜活血液的心脏扑通扑通乱跳,我得让自己的血液也变得鲜活,不断运动、不断寻找新的事物,至少不要在电脑前“把血流光”。

 

不止写作,任何需要人的才智发挥作用的非机械性工作都是如此。


|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乡村笔记·乡土研学



卖过桃子摘过菜,用一天的时间浓缩乡间的日常 | 乡村笔记×金矢留学乡土课随笔



去乡村

遇见另一个自己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