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捍卫摄影?

吴毅强 理解摄影
2024-08-30

作品名:《一把椅子和三把椅子》

作者:约瑟夫·柯思斯


摄影的独立性和本体性需要捍卫吗?


文 | 吴毅强



摄影不需要捍卫,它一直在。


首先,技术的进步并没有摧毁摄影的独立性和本体性。


摄影从诞生到今天,经历了非常复杂艰辛的历程。摄影有科学和艺术(或者文化)的双重属性。一方面,摄影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是技术文明的产物。从这个角度说,摄影必然要经历技术的不断更迭进步,从早期的暗房,到湿版、干版技术的发明,胶卷的出现,再到新的感光技术、数码存储技术的普及,现在AI又来了,可谓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这些技术上的进步,并没有给摄影带来什么本质上的变化。它依然是那个借助一定技术,把事物或者现实的表象复制下来的那样一个装置,尽管这个装置在不断进化(比如一亿像素相机的出现),但其功能和原理基本没变,AI只是另一种图像生成方式,它和摄影本身无关,也改变不了摄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术的进步,丝毫不影响摄影本身的独立性和本体性。


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它的传播性。比如在印刷时代,摄影和报纸结合,迅速成为一种大众媒介,进入千家万户。今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摄影又迅速和网络结合,成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的对象。


其次,真正让摄影的独立性和本体性成为焦虑对象的,或者说,真正让摄影有身份焦虑的,是它的艺术属性。我们知道,艺术的历史非常漫长,而摄影是在19世纪才横空出世,所以它一出生就被置于西方悠久的视觉艺术传统之中,摄影和绘画的关系成为它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它有了身份上的焦虑,所以一开始就向绘画学习(比如画意摄影),很多摄影的构图和观看模式其实都来自于绘画,到今天也依然如此。一直到20世纪早期,分离派和F64小组的出现,才开始摆脱绘画,找到属于自己特有的东西。这个时候也才开始引起艺术界的注意。


不过,真正让摄影登堂入室进入艺术界,还得等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过萨科夫斯基这些策展人以及一系列大师们的努力才达成。尤其是比如辛迪舍曼这样的艺术家对摄影的使用,让摄影成为当代艺术家们最唾手可得的创作媒介。以致于今天,摄影成为任何一个当代艺术展都毫无争议的中心。当然,我们也应当清楚,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其语言模式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型,已经和追求媒介特质性的现代主义时期摄影完全不同了。


那么,摄影人是否需要捍卫摄影的独立性和本体性,如何捍卫?我觉得也是分两种,对于传统纪实摄影、新闻报道摄影和家庭快照摄影,其独立性和本体性几乎是天然的,无需特意去捍卫,艺术根本撼动不了它们的地位;而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摄影人或艺术家是否要选择某一个特定的媒介,纯粹看适合与否。对于执著于本体语言的摄影艺术家,依然可以继续拷问摄影这个媒介的语言极致性,或者作出某种哲学上的追问,从而成就某种当代性或者前卫性,比如杉本博司这样的摄影师。而那些当代艺术家,则完全根据某个议题的需要来选择摄影这个媒介。说到底,他们其实也没有抛弃摄影本身的独特性,比如它对现实的便捷框取,否则他为啥要选择摄影?


所以,摄影它不是被其他领域侵占了,而是正相反,它的地盘反而扩大了,是摄影侵入了艺术。这不是好事吗?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摄影人焦虑,要提出捍卫摄影呢?



作者简介

吴毅强,浙江大学美学博士,摄影艺术批评家


往期精选

映画廊的这个昆虫摄影展真不行

韩炳哲的《非物》:一个浪漫主义者的哀鸣

短评  |  读《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 : 纪实摄影的艺术》

后毛卫东时代的中国摄影理论翻译

短评  |  大门:什么是好的AI摄影作品?


公众号新开一个栏目《千字短评》,希望用简短的文字,对摄影艺术领域发生的现象及动态进行及时地批评,参与当下摄影艺术文化知识生产。包括思潮、书籍、作品、展览及一般的生态批评。


栏目宗旨:不能说真话,那么请闭嘴。


欢迎投稿

    微信:wuyiqiang926

    邮箱:393222588@qq.com



添加管理员微信进入“理解摄影”群聊

Gofor1839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理解摄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