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 问号之后》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习题

更多精彩,扫码关注微信号:jyse0-12下载:www.1ydt.cn

精品推荐: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小学道德 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小学语文课件小学数学课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件   小学语数英预习单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 图文微课讲解目录

六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本

第一单元

第1课《 北京的春节》朗读+图文视频讲解

第2课《 腊八粥》朗读+图文视频讲解

第3课《古诗三首》朗读+图文视频精讲

第4课《 藏戏》朗读+图文视频精讲

习作1《家乡的风俗》图文视频精讲

《语文园地一》 图文视频精讲

第一单元测试卷

第二单元

第5课《鲁宾逊漂流记(节选)》图文视频精讲

第6课《骑鹅旅行记(节选)》图文视频精讲

第7课《汤姆.索娅历险记(节选)》图文视频精讲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图文鄱视频讲解

习作二《写作品梗概》图文视频讲解

《语文园地二》图文视频讲解

第二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

第8课《匆匆》图文视频精讲

第9课《那个星期天》图文视频讲解

习作3《让真情自然流露》微课图文指导

第三单元测试卷

第四单元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图文讲解

第12课《为人民服务》微课图文讲解

第13课《金色的鱼钩》微课图文讲解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微课图文讲解

习作4《心愿》微课图文讲解

《语文园地四》微课图文讲解

第四单元测试卷

期中测试卷

第五单元

第14课《文言文二则 》微课图文讲解

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微课讲解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理解词语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二、理解句子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最后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指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三、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


四、课后习题

1.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答: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答: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    漩涡    地球自转有关;

二个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     紫罗兰遇酸变色    发明酸碱试纸

三个是:奥地利医生  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得出做梦时眼珠都会转动这一规律。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1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习惯 花圃 食盐 溅落 花圃

阶梯 区域 蚯蚓 搜索 魏国

二、比一比,再组词。

蚯(蚯蚓)搜(搜索)价(价格)国(国家)贯(贯通)

引(引用)艘(一艘)阶(阶梯)圃(花圃)惯(习惯)

三、多音字组词。

jiě  解题   huà 华山 

jiè  押解   huá 华丽

xiè 解数

四、近义词。

敏感—(敏锐)实验—(试验)机遇—(机会)司空见惯—(屡见不鲜)

五、反义词。

真理—(谬论)敏感—(迟钝)偶然—(必然)司空见惯—(鲜为人知)

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司空见惯)的现象 (醉人)的香气 (反复)的实验 (偶然)的机遇

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建树    建设

1.李叔叔在这个领域里颇有(建树),做出了很大贡献。

2.农民工是城市建造者,是祖国(建设)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磨蹭     磨灭

3.小华起床后老是(磨蹭),所以经常迟到。

4.鲁滨孙在遇到困难时,总是能够勇于面对,仿佛所有一切都不能(磨灭)他坚强的意志。

八、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锲而不舍)

2.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追根溯源)

3.建立的功绩。(建树)

4.不小心。(不慎)

5.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司空见惯)

6.虽然罕见,但是不只是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无独有偶)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上文选段出自《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是叶永烈 ,这是一篇议论文。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奥地利医生在儿子睡觉时,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于是他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在做梦的结论。

3.文章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发问,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找到真理。

4.文章主要运用了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论述道理。在这个具体事例中,“问号”是指奥地利医生在儿子睡觉时,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奥地利医生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由此发现的真理是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在做梦。

同步练习2

一、我能区分下列生字并分别组词。

域(       )  诞(       )   疑(       )  

(       )  (       )   凝(       ) 

(       )  观(       ) 圃(       ) 

(       )  砚(       ) 葡(       ) 

二、我能按照要求改写句子。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缩句:                                             

2. 在外国租界,谁又敢怎么样?

改为陈述句:                                       

3.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改为反问句:                                        

4.今天天气异常糟糕。今天静静还是按时到校上课。 

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三、我能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普通      普遍

1.洗澡是一件非常(   )的事情。

2.这是一种非常(   )的现象。  

         兴趣      趣味

3.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超大(   )

4.这是一道(   )性很强的物理题目。  

        著名      出名

5.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   )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的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6.一场选秀活动,使它(   )了。  

        欣赏      鉴赏 

7.聚会后,全班同学约好了一起到西湖边(   )绝美的景色。

8.现在的很多节目都在帮人们(   )一些民间收藏的稀世珍宝。


四、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中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课文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一、领域    诞生    怀疑  

或者    延时    凝神  

习惯    观看    苗圃    

贯通    砚台    葡萄     

二、

1.波义耳走去。

2.在外国租界,谁也不敢怎么样。

3.没有大胆的猜测怎么能做出伟大的发现呢?

4.虽然今天天气异常糟糕,但是静静还是按时到校上课。

 三、

1.普通  2.普遍  3.兴趣  4.趣味

5.著名  6.出名  7.欣赏  8.鉴赏

四、1.含义是指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 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3.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往期精彩推荐





小学语文:小学语文1~6年级电子课本一年级语文师生资源总汇二年级语文师生资源总汇
三年级语文师生资源总汇四年级语文师生资源总汇五年级语文师生资源总汇六年级语文师生资源总汇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1-6年级电子课本小学数学1年级-6年级资料汇编小学数学1年级-6年级全册教案汇编
小学英语:PEP英语3-6年级全册视频精讲PEP三年级-六年级英语资料汇编PEP英语3-6年级电子课本外研3起英语3-6年级上下册 朗读+知识点精讲
英语1-6年级电子课本(新起点、精通版、PEP)外研1起点英语1~6年级上下册 朗读+知识点精讲北师大英语3-6年级上下册 朗读+知识点精讲
小学科学:小学科学1年级-6年级全册教案汇编
1-6年级科学上册 期末测试卷汇编
1-6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  小学道德与法治:小学道德与法治1-6年级全册教案及资料小学道德与法治1年级-6年级电子课本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整套资料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