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ell双发:共生菌群与肺和皮肤健康,又添新故事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0-10-11

今天是第1009期日报。

Cell:共生菌群通过γδ T细胞促进肺癌发展

Cell[IF:31.398]

① 共生菌群促进肺腺癌小鼠模型的肿瘤生长,而肺部肿瘤的发展与肺部菌群改变及促炎症因子表达增加相关;② 抗生素处理普通小鼠或无菌小鼠后,肺腺癌的发展受到抑制;③ 共生菌群可通过激活Myd88通路,刺激髓系细胞产生IL-1β及IL-23,从而促进肺部可产生IL-17的γδ T细胞(主要是Vγ6+ Vδ1+ 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④ 菌群诱导的γδ T细胞可促进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促进肺部肿瘤发展;⑤ 与肺部肿瘤相关的γδ T细胞有着独特的转录谱。

Commensal Microbiota Promote Lung Cancer Development via γδ T Cells
01-31, doi: 10.1016/j.cell.2018.12.040

【主编评语】肺癌与慢性炎症密切相关,肺部菌群在其中的作用尚未明确。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无菌小鼠的肺癌进展受到抑制,而肺部共生菌群通过激活肺部的γδ T细胞,促进了肺腺癌的发生发展。(@沈志勋)

Cell:ILC通过调控皮肤菌群影响皮脂腺稳态

Cell[IF:31.398]

① 驻留在皮肤的不同区域(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天然淋巴细胞(ILC)有着不同的转录组特征;② 驻留于皮肤的ILC需要2种特定转录因子(GATA3及RORγt)的表达;③ 毛囊通过CCR6介导的信号通路促进ILC在皮肤的定位,并通过IL-7及TSLP促进ILC在皮肤的驻留;④ ILC可产生TNF及淋巴毒素,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以限制皮脂腺细胞的生长;⑤ ILC的缺失可导致皮脂腺增生,从而促进抗菌脂质的产生,以限制皮肤中革兰氏阳性细菌群落的共生。

Homeostatic Control of Sebaceous Glands by Innate Lymphoid Cells Regulates Commensal Bacteria Equilibrium
01-31, doi: 10.1016/j.cell.2018.12.031

【主编评语】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驻留于皮肤中不同区域的天然免疫细胞可调节皮脂腺细胞生长,并调节皮肤共生菌群,从而调控皮脂腺稳态。(@沈志勋)

Cell:跟踪肠内分泌细胞分化的新方法

Cell[IF:31.398]

① 在小鼠或类器官中插入Neurog3Chrono报告基因,可在肠内分泌细胞(EE)开始分化时表达,从而精确定位分化细胞位置并报告分化时间;② 该方法可以准确描述EE分化阶段,辨别各亚细胞系,阐述不同细胞系的转录动态变化,解释与分化时间相关的肠嗜铬细胞和L细胞的激素表达多样性;③ 利用该方法发现,Sox4、Rfx6、Tox3、Myt1、Runx1t1和Zcchc12蛋白对EE的表型具有重要影响,是潜在的调控因子;④ 该方法有助于揭示EE的分化过程和特点。

Identification of Enteroendocrine Regulators by Real-Time Single-Cell Differentiation Mapping
01-31, doi: 10.1016/j.cell.2018.12.029

【主编评语】肠内分泌细胞的分化过程和特点一直缺乏深入研究。Cell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提供了一种实时跟踪肠分泌细胞分化、转录变化的技术,并利用该技术不仅追踪了肠内分泌细胞分化进程,并发现了至少6种新的细胞调控因子,对研究肠分内泌细胞的分化、动态变化过程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小肠)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胃动素(综述)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20.265]

① 空腹时,胃动素通过胆碱能途径诱导胃收缩,产生饥饿感,此时,内源性胃动素的分泌主要受十二指肠酸化和胆汁酸的调节;② 餐后胃动素的分泌受到营养物质和其他肠道激素的调节;③ 外源性胃动素或胃动素受体激动剂通过高敏感性神经受体和低敏感性肌肉受体加速胃排空,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但对结肠运动无影响;④ 胃动素对饥饿感、胆囊排空和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有促进作用;⑤ 靶向胃动素受体或可治疗轻性运动障碍,并调节饥饿感和糖代谢;

Motilin: from gastric motility stimulation to hunger signalling
01-23, doi: 10.1038/s41574-019-0155-0

【主编评语】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胃动素在调节饥饿感及糖代谢等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胃动素如何受到胆汁酸、肠道激素及营养物质的调节。(@沈志勋)

胰腺癌的潜在新生物标志物及靶点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IF:10.199]

① 细胞骨架相关蛋白4(CKAP4)由胰腺导管腺癌(PDAC)细胞的小胞外囊泡(SEV)分泌,DKK1依赖性内吞介导了含CKAP4外泌体的分泌;② PDAC患者血清CKAP4水平高于健康人;③ 胰腺肿瘤移植小鼠和PDAC患者血清中检测到高水平CKAP4,正常小鼠和术后患者的血清中几乎检测不到CKAP4;④ 不同表位的抗CKAP4单抗可抑制DKK1和CKAP4的结合、AKT活性及PDA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⑤ 抗CKAP4单抗抑制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的形成,延长注射了PDAC细胞的小鼠的存活期。

CKAP4, a DKK1 receptor, is a biomarker in exosomes derived from pancreatic cancer and a molecular target for therapy
01-04, doi: 10.1158/1078-0432.CCR-18-2124

【主编评语】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的血清中,细胞骨架相关蛋白4(CKAP4)水平升高,该蛋白存在于PDAC细胞的外泌体中,或可作为PDAC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沈志勋)

癌症中的高密度脂蛋白(综述)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IF:10.769]

① 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是否与癌症风险增加相关,仍存争议;② 肿瘤细胞需要的胆固醇较多,并能够积累胆固醇,肿瘤细胞中的脂质和胆固醇代谢发生了复杂变化;③ 癌症患者血浆脂质水平可能发生变化,反映脂质代谢的改变;④ HDL胆固醇(HDL-C)、HDL相关蛋白和酶(例如载脂蛋白、转运蛋白、淀粉样蛋白A等),与癌症发病率/存活率之间存在关联,但机制尚不清楚;⑤ HDL-C水平或能作为癌症患者的预后标志物,用于鉴定癌症风险患者。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omponents and Functionality in Cancer: State-of-the-Art
2018-11-22, doi: 10.1016/j.tem.2018.10.004

【主编评语】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相关蛋白及酶与肿瘤的相关性,以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沈志勋)

非洲农村地区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

Genome Biology[IF:13.214]

① 博茨瓦纳和坦桑尼亚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非工业化人群之间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系统发育水平有差异,坦桑尼亚的多样性普遍较高而个体间的差异性较低;② 采猎人群的肠道菌群在系统发育上与游牧和农牧人群不同,但游牧与农牧之间差异不显著;③ 近一半博茨瓦纳农牧民的肠道菌群与工业化人群非常相似,工业化人群样本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预测发现了几种常见工业污染物降解途径中的基因相对富集;④ 肠道菌群的相似性随着地理临近性和遗传亲缘性增加。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human gut bacteria in a diverse cohort from rural Tanzania and Botswana
01-22, doi: 10.1186/s13059-018-1616-9

【主编评语】Genome 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博茨瓦纳和坦桑尼亚的农村地区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与工业化地区人群进行了对比。(@沈志勋)

肠道菌群或可用于诊断斑马鱼的寄生虫感染

Microbiome[IF:9.133]

① 量化斑马鱼肠道寄生虫和肠道菌群之间的纵向联系;② 肠道病理在寄生虫感染晚期最为严重;③ 寄生虫暴露、负荷及肠道损伤与肠道菌群多样性相关;④ 几个特定的分类群丰度可以预测寄生虫的负荷,并且感染期间菌群破坏程度随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变化;⑤ 肠道菌群与寄生虫感染有关,毛细线虫感染破坏斑马鱼肠道菌群组成;⑥ 基于肠道菌群中特定分类群的丰度,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可准确预测斑马鱼的寄生虫感染。

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host-microbe-parasite interactions resolves the zebrafish gut microbiome's link to Pseudocapillaria tomentosa infection and pathology
01-24, doi: 10.1186/s40168-019-0622-9

【主编评语】Microbiom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斑马鱼在感染寄生虫后,肠道菌群发生变化,且特定肠道分类群的变化与寄生虫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或可利用肠道菌群的变化预测斑马鱼的寄生虫感染。(@沈志勋)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沈志勋,小肠,祁玉丽,女巫,Echo-gdm,吴芹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201 | 1月,最值得看的40篇肠道健康文献

0131 | Nature再双发:揭秘肠道免疫与食物代谢、肠道干细胞的关系

0130 | 钠盐,不仅仅是调料

0129 | 怎么吃预防代谢疾病?菌群代谢物有话说

0128 | 益生菌近期临床研究知多少

0127 | 油炸食品的潘多拉魔盒——油炸食物究竟能带来多少健康负担

0126 | Science:要小心!加工食品可能“扭曲”大脑对食物的感知

0125 | 药物疗效好不好?肠道菌群影响可不小

0124 | Nature两连发:深度揭秘肠道菌群与免疫的亲密关系

0123 | JAMA:少吃糖改善脂肪肝,靠谱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