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进食如何调控肠道免疫细胞功能?|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5

今天是第1331期日报。

Nature子刊:生物钟+进食共同调控肠道ILC3活性的机制

Nature Immunology[IF:23.53]

① 天然淋巴细胞(ILC)产生的细胞因子水平表现出昼夜波动(例如ILC3表达的IL-22),内源性生物钟基因起部分调控作用;② 卡路里摄入与ILC的节律一致,提示食物摄入可能调控肠道ILC的细胞因子产生;③ 食物摄入诱导肠神经表达血管活性肠肽(VIP,一种神经肽),肠道ILC3表达神经肽受体VIPR2,VIP激活VIPR2以促进ILC3产生IL-22,并增强肠道上皮屏障功能;④ 缺失VIPR2抑制了ILC3的IL-22生成,并增加了小鼠对炎症诱导的肠道损伤的易感性。

The neuropeptide VIP confers anticipatory mucosal immunity by regulating ILC3 activity
12-23, doi: 10.1038/s41590-019-0567-y

【主编评语】3型天然淋巴细胞(ILC3)介导产生的IL-22对于维持胃肠道免疫稳态至关重要。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ILC3产生的IL-22水平表达出昼夜节律,而该节律受到内源性生物钟及食物摄入的共同调控。机制上,食物摄入诱导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VIP通过激活肠道ILC3中的VIPR2,促进ILC3产生IL-22,以增强肠道上皮屏障功能。(@szx)

Cell:血清淀粉样蛋白A促进Th17细胞介导的炎症性疾病

Cell[IF:36.216]

① 在IL-6或其它激活STAT3信号通路的细胞因子的存在下,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可促进Naive CD4+ T细胞向致病性Th17细胞的分化;② SAA对于致结肠炎性Th17细胞的分化及致病性是必需的;③ 在IBD患者的炎症组织中SAA1与SAA2基因的表达增加,肠道上皮及固有层细胞中的SAA1及SAA2蛋白表达上调;④ 在EAE小鼠模型中,SAA1与SAA2在EAE发病早期发挥全身性的作用,而SAA3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局部炎症中发挥功能。

Serum Amyloid A Proteins Induce Pathogenic Th17 Cells and Promote Inflammatory Disease
12-19, doi: 10.1016/j.cell.2019.11.026

【主编评语】Th17细胞如何起到维持稳态或发挥致病性的调控机制尚未明确。来自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Th17细胞的平衡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清中的SAA可促进Naive CD4+ T细胞向致病性Th17细胞的分化,而局部的SAA可活化Th17细胞的致病性。(@szx)

补充唾液酸前体,或能抑制肥胖相关的高血压

Circulation[IF:23.054]

① 在小鼠中,成熟B细胞缺失对肥胖诱导的高血压起保护作用;② 喂食高脂饮食的小鼠的IgG唾液酸化水平降低;③ 将高脂饮食喂养小鼠的IgG转移给缺失IgG的小鼠,可导致后者血压升高,FcγRIIB的缺失则可抑制血压升高;④ 唾液酸苷酶处理的IgG的Fc糖基化修饰的末端唾液酸缺失,并可导致血压升高;⑤ 肥胖患者的IgG唾液酸化修饰水平较低,收缩压与IgG唾液酸化修饰水平负相关;⑥ 小鼠补充唾液酸前体N-乙酰-D-甘露糖,可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相关高血压。

Supplementation with the Sialic Acid Precursor N-acetyl-D-Mannosamine Breaks the Link Between Obesity and Hypertension
10-10,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9.043490

【主编评语】小鼠的FcγRIIB缺失可在肥胖诱导的高血压中起保护作用,但机制尚未明确。来自Circula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小鼠中,高脂饮食可降低IgG的唾液酸化修饰水平,而唾液酸化水平较低的IgG可通过FcγRIIB依赖性方式导致小鼠血压升高,补充唾液酸前体N-乙酰-D-甘露糖可抑制高脂饮食引发的肥胖相关高血压。另外,在肥胖患者中观察到较低的IgG唾液酸化修饰水平,且IgG唾液酸化修饰水平与收缩压负相关。研究结果提示,通过补充唾液酸及其前体物质,或可用于防治肥胖相关的高血压。(@szx)

一文读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3.57]

①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胆道上皮细胞慢性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体内存在靶向线粒体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② 影响PBC的风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地理区域、吸烟、异生物质等)、免疫遗传因素、胆道上皮细胞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先天性及适应性免疫、肠-肝轴中的胆汁酸生理学;③ IL-12-IFN-γ信号通路驱动了PBC中自身免疫的发生;④ 靶向调控肝脏内及肠-肝轴中的胆汁酸代谢(例如FXR及PPAR通路)是当前PBC治疗的热点研究方向。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
12-09, doi: 10.1038/s41575-019-0226-7

【主编评语】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并讨论了现有及潜在疗法的作用机制与研发进展,值得一读。(@szx)

Science子刊:T细胞产生的IFN-γ促进肠道干细胞死亡

Science Immunology[IF:10.551]

① 肠道中的同种异体反应和自身反应免疫应答可减少肠道干细胞(ISC)并抑制其恢复;② 骨髓移植(BMT)后浸润至肠道粘膜中的同种异体T细胞优先侵犯肠道固有层的隐窝区;③ 在小鼠及人的肠道类器官中,活化的T细胞产生IFN-γ,靶向肠道上皮细胞并减少ISC;④ 机制上,IFN-γ诱导JAK1及STAT1依赖性细胞毒性,促进ISC凋亡;⑤ 移植IFN-γ缺陷的供体T细胞、受体肠道上皮中的IFN-γ受体缺失或使用JAK抑制剂处理,均可对ISC起到保护作用。

T cell–derived interferon-γ programs stem cell death in immune-mediated intestinal damage
12-06, doi: 10.1126/sciimmunol.aay8556

【主编评语】免疫介导的肠道损伤如何影响肠道干细胞尚未明确。Scienc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及自身免疫小鼠模型中,肠道T细胞活化后可产生IFN-γ,通过JAK1及STAT1依赖性方式介导细胞毒性,引发同种异体反应和自身反应免疫应答,以减少肠道干细胞的数量。(@szx)

杯状细胞相关抗原通路支持对饮食抗原的免疫耐受

Mucosal Immunology[IF:7.352]

① 杯状细胞相关抗原通路(GAP)是诱导对腔内抗原产生免疫耐受的地点;② 经上皮树突(TED)的固有层抗原呈递细胞(LP-APC)、绒毛M细胞或细胞旁路渗漏等其它腔内抗原捕获途径与耐受性的诱导产生无关;③ GAP支持LP-APC捕获腔内抗原,和CD4+ T细胞对腔内抗原的反应;④ 杯状细胞和GAP有助于维护LP中已有的调节性T细胞(Treg),赋予LP树突细胞耐受属性,促进LP巨噬细胞产生免疫调节细胞因子IL-10;⑤ 缺失GAP可造成对饮食抗原的耐受性受损。

Goblet cell associated antigen passages support the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oral tolerance
12-09, doi: 10.1038/s41385-019-0240-7

【主编评语】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杯状细胞相关抗原通路(而非其它的腔内抗原捕获途径)可诱导对饮食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性,机制上,杯状细胞及其相关抗原通路通过维持固有层中的Treg、孵育固有层树突细胞耐受属性及促进固有层巨噬细胞产生IL-10,起到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szx)

国内团队:强制性脊柱炎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变化

Journal of Autoimmunity[IF:7.543]

① 对比分析85名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及62名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发现惰性真杆菌等5种菌种在AS患者中富集;② 在AS患者的肠道菌群中,氧化磷酸化、脂多糖生物合成和粘多糖降解作用增强;③ AS患者中存在脆弱拟杆菌和III型分泌系统等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特征;④ AS患者肠道菌群中部分富集的细菌多肽可模拟II型胶原,并促进特定HLA分类(HLA-B27)AS患者的PBMC产生IFN-γ。

Metagenomic profiling of the pro-inflammatory gut microbiota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12-02, doi: 10.1016/j.jaut.2019.102360

【主编评语】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张烜团队与华大基因的揭著业团队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分析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后发现,患者的菌群组成及功能发生变化,且患者的菌群可能通过分子模拟触发自身免疫反应。(@szx)

肠道超声可用于监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治疗的应答

Gut[IF:17.943]

① 纳入224名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进行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利用多普勒彩超评估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及肠壁区域的血管形成;② 在研究开始时,85%的患者的降结肠及乙状结肠的肠壁厚度增加;③ 在研究开始后的2周内,患者的降结肠及乙状结肠的肠壁厚度显著降低,并在第6周及第12周时维持较低水平;④ 肠壁厚度的正常化与12周后患者对治疗的临床应答之间表现出高度相关性。

Intestinal ultrasound for monitoring therapeutic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results from the TRUST&UC study
12-22, doi: 10.1136/gutjnl-2019-319451

【主编评语】来自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200多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利用肠道超声监测患者的肠壁厚度变化,可反映出患者对治疗的临床应答情况,提示肠道超声是一种合适的监测溃疡性结肠炎病情的非侵入性手段。(@szx)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szx,王文东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230 | 北肿团队Gut发文:幽门螺杆菌感染促胃癌,与胃部菌群失调有啥关系?

1229 | 《柳叶刀》专题:解决营养不良的新方向

1228 | 益生菌研究:干酪乳杆菌Zhang & 植物乳杆菌P-8

1227 | 《自然》:菌群代谢物调控肠道免疫的新机制

1226 | 关注皮肤菌群,关爱皮肤健康

1225 | 增强活菌口服疗法,或有简单新方法

1224 | 《自然综述》年度回顾:炎症性肠病中的宿主-菌群互作

1223 | 纳米技术干预菌群,癌症治疗新方向

1222 | 超加工食品危害健康,再添新证据

1221 | 探索肥胖的源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