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肠癌基础研究:近期中国团队多点开花!|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6

今天是第1421期日报。

中山大学团队:大肠癌转移的启动器——环状RNA

Molecular Cancer[IF:10.679]

① 名为circLONP2的环状RNA(circRNAs)在转移起始结直肠癌(CRC)亚群中表达上调;② circLONP2在已发生转移的CRC原发灶及转移灶的侵袭性边缘异常高表达,且预示不良整体生存;③ circLONP2可在体外增强CRC细胞侵袭性,反义寡核苷酸(ASO)靶向circLONP2可显著降低体内转移;④ circLONP2通过DDX1依赖的方式招募DGCR8和Drosha复合物,直接与初级microRNA-17互作并促进其成熟;⑤ 成熟miR-17-5p可参与外泌体组装并被邻近细胞内化,增强其侵袭性。

CircLONP2 enhances colorectal carcin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through modulating the maturation and exosomal dissemination of microRNA-17
03-18, doi: 10.1186/s12943-020-01184-8

【主编评语】转移导致绝大多数的结直肠癌(CRC)相关死亡,但目前对CRC原发灶中转移起始细胞的具体特征和潜在机制知之甚少,而环状RNA(circRNAs)是否参与其中也尚不明确。来自中山大学的谢丹研究团队最新发表在Molecular Cancer的研究揭示了名为circLONP2的环状RNA(circRNAs)在CRC进展过程中是关键的转移启动分子。circLONP2通过调控miR-17的细胞内成熟和细胞间转移,导致原发部位的转移启动能力扩散,加速肿瘤细胞跨器官转移。circLONP2或可作为CRC治疗中的预后预测因子和新的抗转移治疗靶点。(@Lexi)

国内团队:发现新型抑制大肠癌的lncRNA

Molecular Cancer[IF:10.679]

① 结直肠癌(CRC)中,长链非编码RNA MIR22HG的表达量由于拷贝数删除而显著降低;② MIR22HG表达降低与患者整体生存率较低显著相关;③ MIR22HR表达降低不仅在体内外促进CRC细胞存活、增殖和肿瘤转移,且促进CRC的上皮-间质转化;④ 机制上,MIR22HG通过与SMAD2竞争性互作,调控TGFβ通路活性,从而发挥抑癌作用;⑤ MIR22HG表达与CD8A显著相关,且过表达MIR22HG诱导T细胞浸润,提高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

MIR22HG acts as a tumor suppressor via TGFβ/SMAD signaling and facilitates immunotherapy in colorectal cancer
03-04, doi: 10.1186/s12943-020-01174-w

【主编评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因子,在多种癌症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lncRNAs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模式和功能目前尚不清楚。来自海南医学院的Juan Xu和Yongsheng Li研究团队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Jiwei Zhang团队合作在Molecular Cancer上发表了最新研究,发现lncRNA MIR22HG在CRC中发挥抑癌功能,并诱导T细胞浸润,提高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机制上,MIR22HG通过与SMAD2竞争性相互作用,调控TGFβ通路,抑制肿瘤生长。研究显示肿瘤抑制因子MIR22HG或可作为CRC诊疗的临床标志物,过表达MIR22HG或可作为提高免疫疗法灵敏度的协同策略。(@Lexi)

北京大学团队:蛋白赖氨酸乙酰化调控大肠癌新机制

EMBO Reports[IF:8.383]

① 异柠檬酸脱氢酶1 (IDH1)在K224位点去乙酰化促进其酶活性和α-KG的产生,SIRT2是IDH1的主要脱乙酰酶;② SIRT2过表达显著抑制结直肠癌(CRC)细胞(HCT116)的增殖、侵袭和迁移;③ IDH1乙酰化可感知胞内代谢物(如谷氨酰胺)浓度,调节细胞氧化还原平衡;④ IDH1乙酰化通过逆向调节HIF1α依赖的SRC转录而调控CRC进展;⑤ IDH1去乙酰化在体内外抑制CRC细胞侵袭和迁移,IDH1 K224高乙酰化与CRC患者的远处转移和较差生存率显著相关。

SIRT2‐dependent IDH1 deacetylation inhibits colorectal cancer and liver metastases
03-05, doi: 10.15252/embr.201948183

【主编评语】蛋白赖氨酸乙酰化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结直肠癌(CRC)的远端转移。之前的研究发现,异柠檬酸脱氢酶1 (IDH1)在CRC原发灶和肝转移中高乙酰化,但其影响CRC发展和转移的机制尚不明确。来自北京大学的申占龙、罗建沅及Shan Wang研究团队最新发表在EMBO Reports的研究发现,IDH1在K224位点高乙酰化可感知胞内代谢物浓度、调节细胞氧化还原平衡,并通过调节HIF1α-SRC轴促进CRC进展。SIRT2调控的IDH1去乙酰化可抑制CRC细胞侵袭和转移。(@Lexi)

国内团队:宏蛋白质组分析揭示大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功能变化

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IF:6.333]

① 对14名结直肠癌患者及14名健康人的粪便样本进行宏蛋白组分析,鉴定出91902个多肽,30062个肠道菌群蛋白组和195个菌属;② 其中341个菌群蛋白的丰度在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③ 在健康人中富集最多的菌群蛋白功能多与蛋白折叠、跨膜转运、天冬酰胺代谢、RNA结合、脂多糖合成相关;④ 而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由于大肠内局部铁浓度高,氧化应激强,导致与铁摄入/转运、氧化应激、DNA复制/重组/修复相关的菌群蛋白丰度显著增加。

Metaproteomics characterizes human gut microbiome func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03-24, doi: 10.1038/s41522-020-0123-4

【主编评语】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Liang Qiao团队及长海医院的Qin Qin团队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分析了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宏蛋白组,鉴定出了341个有显著差异的菌群蛋白,发现在结直肠癌患者中,铁摄入/转运、DNA复制/重组/修复相关的菌群蛋白显著富集。(@szx)

国内团队:丁酸盐抑制小鼠中的大肠癌肝转移

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IF:5.097]

① 在结直肠癌肝转移(CLM)小鼠模型中使用菌群发酵的主要产物丁酸钠(NaB)干预;② 十天后收集粪便、肝脏和肠系膜淋巴结样本,评估NaB对CLM小鼠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的作用;③ NaB抑制了肿瘤细胞的肝转移率,并改善CLM小鼠的菌群失调,包括降低致病菌的丰度,增加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等有益菌的丰度,降低了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④ 另外,NaB可增加NKT细胞和Th17细胞,减少Treg,改善CLM小鼠肝脏中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Sodium butyrate modulates gut microbiota and immune response in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tic mice
03-14, doi: 10.1007/s10565-020-09518-4

【主编评语】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Guanyu Wang团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Hongyan Diao团队及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Qinghua Dong团队在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中,发现使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丁酸钠处理,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肝转移,并改善小鼠的肠道菌群失调,增强小鼠肝脏中的抗肿瘤免疫应答。(@szx)

Nature子刊:α-酮戊二酸调控Wnt信号以抑制大肠癌

Nature Cancer[IF:N/A]

① 降低ApcMin/+ 小肠癌前类器官培养环境中的谷氨酰胺浓度可增强Wnt信号活化,抑制细胞分化,促进类器官自我更新并降低其生态位依赖性;② 补充α-酮戊二酸(αKG)逆转低谷氨酰胺环境诱导的类器官干性增加,并抑制Wnt信号以恢复细胞分化;③ 机制上,αKG促进肠道分化相关基因的DNA低甲基化及Wnt信号相关基因的组蛋白H3K4低甲基化;④ 在患者来源的结肠肿瘤类器官及不同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αKG抑制Wnt信号及肿瘤生长,并延长小鼠的生存期。

α-Ketoglutarate attenuates Wnt signaling and drives differenti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03-20, doi: 10.1038/s43018-020-0035-5

【主编评语】在结直肠癌小鼠及患者的肿瘤组织中,谷氨酰胺浓度显著降低,提示结直肠癌细胞对谷氨酰胺的利用增强,导致正常细胞对谷氨酰胺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Nature Cancer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低谷氨酰胺浓度的环境中,ApcMin/+ 小肠癌前类器官中的Wnt信号活化及干性增强,且细胞分化受到抑制,而补充α-酮戊二酸可逆转低谷氨酰胺环境诱导的上述变化。在结直肠癌类器官及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补充α-酮戊二酸均可通过抑制Wnt信号活化以起到抗肿瘤作用。机制上,α-酮戊二酸可改变相关基因的DNA或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以起到促进细胞分化及抑制Wnt信号通路的作用。(@szx)

Nature子刊:直肠癌的多学科管理(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3.57]

①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 )提供与肿瘤相关的预测和预后信息,使直肠癌治疗变得更加精确;② 手术管理取决于患者和肿瘤因素,旨在以最低的复发风险来优化管理;③ 目前有多种直肠癌切除方法,包括切除直肠和相关肠系膜的根治性手术,以及局部切除病灶或推迟手术的器官保留方法;④ 对直肠癌标本的病理学评估提供高水平质控,确保以最佳方式进行手术;⑤ 规范化治疗包括多学科团队的成像数据、循证肿瘤学、外科建议和手术质量的病理评估。

The multi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rectal cancer
03-12, doi: 10.1038/s41575-020-0275-y

【主编评语】过去40年里,随着肿瘤切除标准化手术技术(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应用,直肠癌的治疗也在不断发展。由于对直肠癌的外科肿瘤学有了更好的理解,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大幅降低,生存结果也有所改善。辅助手术和新辅助手术的出现为疾病的多学科管理提供方便。根据影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其确定预后因素的能力发展出了“根据术前分期信息做决策”的概念。这些途径依赖于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合作。最新发表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综述通过多学科的方法来分析现代直肠癌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为结直肠外科医生提供最佳患者护理的重要指导信息。(@Lexi)

Cell:诱导癌细胞衰老,或是攻克胰腺癌的银色子弹

Cell[IF:36.216]

① PDAC小鼠模型中,MEK抑制剂(曲美替尼)与CDK4/6抑制剂(帕博西尼)联用可诱导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介导的细胞衰老,并促进肿瘤周围的血管重构;② 曲美替尼+帕博西尼诱导衰老的PDAC细胞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这一过程称为衰老相关的分泌表型(SASP);③ 曲美替尼+帕博西尼可促进PDAC小鼠对化疗药物吉西他滨的应答;④ 曲美替尼+帕博西尼诱导的SASP介导了内皮细胞活化,以促进CD8+ T细胞在“冷肿瘤”中的累积,使后者对PD-1单抗治疗产生应答。

Senescence-Induced Vascular Remodeling Creates Therapeutic Vulnerabilities in Pancreas Cancer
03-31, doi: 10.1016/j.cell.2020.03.008

【主编评语】KRAS突变型胰腺导管腺癌(PDAC)以血管减少及免疫抑制为特征,并对化疗及免疫治疗产生耐药性。来自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PDAC小鼠模型中,联用MEK抑制剂(曲美替尼)与CDK4/6抑制剂(帕博西尼)可诱导PDAC细胞的衰老,使后者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曲美替尼+帕博西尼诱导的上述表型可促进PDAC小鼠对化疗的应答,并通过促进CD8+ T细胞在肿瘤中的浸润以增强PDAC小鼠对PD-1单抗治疗的应答。(@szx)

多种细菌与蒙古人群胃癌相关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IF:7.731]

① 检测了48名胃癌(GC)患者和120名非癌患者的20例正常胃黏膜(对照组),20例胃炎,40例萎缩和40例肠上皮化生(IM);② 对照组总体细菌α多样性最高,其次是IM组和癌症组,胃炎和萎缩组最低;③ 乳酸菌和肠球菌是多种癌症患者的优势菌属,尤其在幽门螺杆菌缺失情况下,而肉食杆菌、梭杆菌和小单胞菌属等与GC相关;④ 厚壁菌门在胃炎和萎缩组降低,在IM和癌症组增高;⑤ 与非癌症组相比,癌症组的糖酵解通路功能代谢活性和糖利用显著增强。

Gastric mucosal microbiota in a Mongolian population with gastric cancer and precursor conditions
03-04, doi: 10.1111/apt.15675

【主编评语】在蒙古国,尽管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较弱,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很高。发表在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的最新研究旨在评价胃癌患者胃黏膜菌群分布及其前体组织学状况。该研究纳入48名胃癌(GC)患者和120名非癌患者的20例正常胃黏膜(对照组),检测了20例胃炎,40例萎缩和40例肠上皮化生(IM),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并比较基于诊断组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的分类和功能预测谱。该研究发现,除幽门螺杆菌外,其他微生物因素也可能在蒙古人群GC中起作用,并发现了GC与肠球菌属、乳杆菌属、肉杆菌属、谷氨酰胺杆菌属、梭杆菌属等之间的新关联。(@Lexi)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Lexi,爱的抉择,王文东,Echo Quasimodo,szx,orchid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405 | 减肥+改善心血管健康,不同饮食干预大PK

0404 | 多角度看代谢疾病治疗,肠道会是支点吗?

0403 | 胃肠疼痛是怎么回事+肠易激综合征小专题

0402 | 肠道菌怎样为肝脏提供远程保护?

0401 | 3月,最值得看的40篇菌群与肠道健康文献!

0331 | 菌群代谢物“接力”,或能改善关节炎

0330 | 饮食营养怎样影响患癌风险和抗癌治疗?

0329 | 《科学》阐述人体营养研究面临的挑战

0328 | 肝病研究前沿:肠道菌群与治疗新思路

0327 | 抗生素专题:狡猾的细菌怎样产生耐药性?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